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055
颗粒名称: 军事
分类号: E296.93
页数: 15
页码: 843-8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的军事武装机构、驻军、兵役、民兵、军事设施与战事等。
关键词: 内丘县 军事史 武装

内容

第一章 武装机构
  第一节 旧政权武装
  乡兵武装
  选丁壮,编“乡兵”之制,始于北齐,历朝沿袭。但前期史志无考,据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崇祯七年(1634),官府曾率乡兵与农民起义军战于豹子口,可见官府组织有乡兵武装。另从此志常纪目中可查,守城民壮26名、民兵营马兵20名、步兵28名。清康熙七年(1668)《内丘县志》记载,有民壮50名,足见乡兵武装确有无疑。
  保卫团、保安队
  民国20年(1931),县国民政府成立保卫团,常备团丁59人,经费由各村摊派,年经费3130元。主要任务是维护本地社会治安。
  民国23年(1934)保卫团奉命改为保安队,有尉官4人,士兵64人,设上尉中队长,由县长兼任。
  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内丘县城,国民党县政府县长兼保安队长许士珍,带县政府官员及保安队部分人员弃城南逃。保安队部分人员在副队长邢荣杰带领下经柳林进入山区。10月15日,经冀西民训处赵进杨、杨克冰做工作,县保安队人员及学生共90人改编为冀西游击队第五大队,加入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行列。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内丘县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人民武装委员会
  1937年12月,内丘抗日县政府成立,下设军事科、动员科、锄奸科,负责组织动员人民武装抗日工作。
  1941年6月,全县抗日自卫队代表大会在獐獏村召开,成立内丘县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简称武委会)。李善荣任主任,郝维春任组织部长,陈米英任宣传部长。其任务是实行武装抗日,维护社会治安,加强人民武装教育和训练;自卫保家,配合抗日军队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根据地。随即,区、村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相继成立。各级武委会是本区域人民武装组织的领导机构,是同级抗日政府的军事部,有统一指挥作战、分配武器、统一组织训练和教育职能。内丘县武委会先后隶属冀西和太行一、三分区武委会领导。
  1943年春,根据太行分区和一二九师《关于加强人民武装工作的指示》的训令,县、区、村武委会改称县、区、村人民武装抗日指挥部。县长刘振邦兼任县指挥部指挥,县委书记赵锦章任政治主任,原县武委会主任赵奎敬任副指挥,各区区长、村长和区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兼任区、村武装抗日指挥和政治主任,原区、村武委会主任任副指挥。
  1945年9月,内丘县人民武装抗日指挥部改为内丘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郝维春。
  1949年8月,内丘县武委会划归邢台军分区领导。同月,建立内丘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领导机构,取代县武委会大部分工作。1952年,在县、区均建立有各级武委会,武委会主任由同级党委书记兼任。
  1958年,“大办民兵师”。1960年春,县武委会改组为民兵工作组,县委书记兼组长。
  1962年,民兵工作组复改为武委会。“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各级武委会工作一度中断。 1978年,再度恢复各级武委会,县武委会主任由县长充任。
  内丘县人民武装部、县兵役局
  1949年8月,内丘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建立,有部长、政委、副部长、秘书、通讯员,11—13人组成。下设作战、政工、后勤三个股。归邢台军分区领导。
  1951年,县人民武装部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区、乡设武装部,属地方编制,设部长1人,干事1—2人。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县武装部改称县兵役局。下设动员科、作训科、民兵科、预备科、预备役军官科。县武装部长改称兵役局局长,同时兼任公安局长。区、乡人武部名称未变,设武装助理员一名。
  1961年,县兵役局又改称县人民武装部。
  1968年3月,县成立“三线”指挥部,负责人民防空及防空工程工作。
  1969年1—6月,县成立战备办公室,属县革命委员会编制,业务属人民武装部领导。
  1986年4月,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属邢台军分区和县委政府双重领导。编制11人,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1995年8月,增设装备管理科。
  1987年县设国防教育办公室。1993年设预备役军官登记办公室。
  1995年12月,按照中发〔1995〕12号文件,人武部奉命收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编制10人,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
  1997年12月,内丘县人民武装部建成高标准办公楼一座,由县城北街迁至县署办公大楼西侧。
  内丘县人民武装部自1995—2000年连续六年被省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2000年7月机关党支部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党支部”;9月被河北省委、政府,河北省军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9月21日,代表河北省军区接受北京军区管理教育考评组检查,受到好评;11月21日,代表河北军区接受北京军区联勤部后勤达标检查,得到充分肯定。
  1958年,内丘、临城、隆尧、柏乡四县合并为内丘县,在各人民公社中设立人民武装部,增设专职武装干部。公社人武部在县人武部和公社党、政领导下负责民兵管理、指挥和训练。1984年1月,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后,仍设人武部。设专职武装部长1人,2.5万人以上人口的乡镇增设副部长或武装干事1人。
  预备役部队
  1999年5月,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二营在内丘县组建,营部设在县人民武装部。在内丘镇、五郭店乡、大孟村镇、金店镇、官庄乡分别组建了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炮连。营长为现役军人,由上级选派。县政府1名挂职副县长任团副政委兼营教导员;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任副营长,分别被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授予预备役中校、少校军衔。各连连部设在所在乡镇机关、连长、指导员分别由乡镇人武部长、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担任。
  1999年5月24日,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二营召开成立大会,预备役师副师长靳树绩大校,邢台军分区副司令员牟振元大校,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预备役师副政委兼三团第一政委刘鸿钦(预备役大校)到内丘参加了成立大会。2000年,编制制度未变。
  第三节 民团武装
  东南民团
  民国16年(1927)3月,为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共北方区执委派王新邦和马锦波等人到邢台,协助组织冀南农民武装暴动。是年夏,内丘红枪会、大刀会、黄沙会、真武道等会道门组织农民武装参加了攻占南和、任县、巨鹿、邢台等县城的战斗。翌年,会道门武装失败,内丘城西南一带富户以冯村乡绅士王贞文为首,联合成立了以“铲除匪患,自卫保家、维护本地安全”为宗旨的民团武装。民国26年(1937)10月,为防溃兵骚扰,冯村王贞文召集胡里、马村、十方、吴村、宋村、程村、北良、石家庄等13个村庄的富户武装约500人,400余条枪,重整东南民团武装,王贞文为团长,北良石振舟、吴村李茹兰,北程村阎英伟为副团长,联合对付外来武装侵扰。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团首王贞文、李茹兰经杨秀峰、李艺林说服动员,同意率部参加冀西游击队,共同抗日。17日,东南民团354人,300余支枪,正式改编为冀西游击队司令部特务区队。区队长石振舟、副区队长陈克明,教导员李艺林(河北新乐人)。
  西北民团
  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内丘县城。曾任上海九江镇守使的内丘东街人张允明(又名张二雄)卷家西逃柳林,与神头郝聪、柳林沟申连凤、马河陈林等以“打溃兵、保境安民”为名,组织西北民团。张允明任司令,郝聪为副官,占据东至马河村、西至白芷川的丘陵一带。后张允明拒不抗日,勾结日军,充当汉奸,1937年12月13日,被冀西民训处诱至田白芷处决,民团随即瓦解。第一节旧政权武装
  乡兵武装
  选丁壮,编“乡兵”之制,始于北齐,历朝沿袭。但前期史志无考,据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崇祯七年(1634),官府曾率乡兵与农民起义军战于豹子口,可见官府组织有乡兵武装。另从此志常纪目中可查,守城民壮26名、民兵营马兵20名、步兵28名。清康熙七年(1668)《内丘县志》记载,有民壮50名,足见乡兵武装确有无疑。
  保卫团、保安队
  民国20年(1931),县国民政府成立保卫团,常备团丁59人,经费由各村摊派,年经费3130元。主要任务是维护本地社会治安。
  民国23年(1934)保卫团奉命改为保安队,有尉官4人,士兵64人,设上尉中队长,由县长兼任。
  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内丘县城,国民党县政府县长兼保安队长许士珍,带县政府官员及保安队部分人员弃城南逃。保安队部分人员在副队长邢荣杰带领下经柳林进入山区。10月15日,经冀西民训处赵进杨、杨克冰做工作,县保安队人员及学生共90人改编为冀西游击队第五大队,加入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行列。
  第二节人民地方武装
  内丘县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人民武装委员会
  1937年12月,内丘抗日县政府成立,下设军事科、动员科、锄奸科,负责组织动员人民武装抗日工作。
  1941年6月,全县抗日自卫队代表大会在獐獏村召开,成立内丘县人民武装抗日委员会(简称武委会)。李善荣任主任,郝维春任组织部长,陈米英任宣传部长。其任务是实行武装抗日,维护社会治安,加强人民武装教育和训练;自卫保家,配合抗日军队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根据地。随即,区、村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相继成立。各级武委会是本区域人民武装组织的领导机构,是同级抗日政府的军事部,有统一指挥作战、分配武器、统一组织训练和教育职能。内丘县武委会先后隶属冀西和太行一、三分区武委会领导。
  1943年春,根据太行分区和一二九师《关于加强人民武装工作的指示》的训令,县、区、村武委会改称县、区、村人民武装抗日指挥部。县长刘振邦兼任县指挥部指挥,县委书记赵锦章任政治主任,原县武委会主任赵奎敬任副指挥,各区区长、村长和区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兼任区、村武装抗日指挥和政治主任,原区、村武委会主任任副指挥。
  1945年9月,内丘县人民武装抗日指挥部改为内丘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郝维春。
  1949年8月,内丘县武委会划归邢台军分区领导。同月,建立内丘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领导机构,取代县武委会大部分工作。1952年,在县、区均建立有各级武委会,武委会主任由同级党委书记兼任。
  1958年,“大办民兵师”。1960年春,县武委会改组为民兵工作组,县委书记兼组长。
  1962年,民兵工作组复改为武委会。“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各级武委会工作一度中断。 1978年,再度恢复各级武委会,县武委会主任由县长充任。内丘县人民武装部、县兵役局 1949年8月,内丘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建立,有部长、政委、副部长、秘书、通讯员,11—13人组成。下设作战、政工、后勤三个股。归邢台军分区领导。
  1951年,县人民武装部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区、乡设武装部,属地方编制,设部长1人,干事1—2人。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县武装部改称县兵役局。下设动员科、作训科、民兵科、预备科、预备役军官科。县武装部长改称兵役局局长,同时兼任公安局长。区、乡人武部名称未变,设武装助理员一名。
  1961年,县兵役局又改称县人民武装部。
  1968年3月,县成立“三线”指挥部,负责人民防空及防空工程工作。
  1969年1—6月,县成立战备办公室,属县革命委员会编制,业务属人民武装部领导。
  1986年4月,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属邢台军分区和县委政府双重领导。编制11人,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1995年8月,增设装备管理科。
  1987年县设国防教育办公室。1993年设预备役军官登记办公室。
  1995年12月,按照中发〔1995〕12号文件,人武部奉命收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编制10人,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
  1997年12月,内丘县人民武装部建成高标准办公楼一座,由县城北街迁至县署办公大楼西侧。
  内丘县人民武装部自1995—2000年连续六年被省军区评为“先进人武部”。2000年7月机关党支部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党支部”;9月被河北省委、政府,河北省军区评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9月21日,代表河北省军区接受北京军区管理教育考评组检查,受到好评;11月21日,代表河北军区接受北京军区联勤部后勤达标检查,得到充分肯定。
  1958年,内丘、临城、隆尧、柏乡四县合并为内丘县,在各人民公社中设立人民武装部,增设专职武装干部。公社人武部在县人武部和公社党、政领导下负责民兵管理、指挥和训练。1984年1月,人民公社改乡镇建制后,仍设人武部。设专职武装部长1人,2.5万人以上人口的乡镇增设副部长或武装干事1人。预备役部队 1999年5月,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二营在内丘县组建,营部设在县人民武装部。在内丘镇、五郭店乡、大孟村镇、金店镇、官庄乡分别组建了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炮连。营长为现役军人,由上级选派。县政府1名挂职副县长任团副政委兼营教导员;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任副营长,分别被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授予预备役中校、少校军衔。各连连部设在所在乡镇机关、连长、指导员分别由乡镇人武部长、党委书记或副书记担任。
  1999年5月24日,河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三团二营召开成立大会,预备役师副师长靳树绩大校,邢台军分区副司令员牟振元大校,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预备役师副政委兼三团第一政委刘鸿钦(预备役大校)到内丘参加了成立大会。2000年,编制制度未变。
  第三节民团武装东南民团民国16年(1927)3月,为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共北方区执委派王新邦和马锦波等人到邢台,协助组织冀南农民武装暴动。是年夏,内丘红枪会、大刀会、黄沙会、真武道等会道门组织农民武装参加了攻占南和、任县、巨鹿、邢台等县城的战斗。翌年,会道门武装失败,内丘城西南一带富户以冯村乡绅士王贞文为首,联合成立了以“铲除匪患,自卫保家、维护本地安全”为宗旨的民团武装。民国26年(1937)10月,为防溃兵骚扰,冯村王贞文召集胡里、马村、十方、吴村、宋村、程村、北良、石家庄等13个村庄的富户武装约500人,400余条枪,重整东南民团武装,王贞文为团长,北良石振舟、吴村李茹兰,北程村阎英伟为副团长,联合对付外来武装侵扰。民国27年(1938年)1月15日,团首王贞文、李茹兰经杨秀峰、李艺林说服动员,同意率部参加冀西游击队,共同抗日。17日,东南民团354人,300余支枪,正式改编为冀西游击队司令部特务区队。区队长石振舟、副区队长陈克明,教导员李艺林(河北新乐人)。西北民团民国26年(1937)10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内丘县城。曾任上海九江镇守使的内丘东街人张允明(又名张二雄)卷家西逃柳林,与神头郝聪、柳林沟申连凤、马河陈林等以“打溃兵、保境安民”为名,组织西北民团。张允明任司令,郝聪为副官,占据东至马河村、西至白芷川的丘陵一带。后张允明拒不抗日,勾结日军,充当汉奸,1937年12月13日,被冀西民训处诱至田白芷处决,民团随即瓦解。
  第二章 驻军
  第一节 清代及其以前驻军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张耳、陈余起兵反秦,拥立赵王歇,驻今内丘西北张耳沟、演武川一带。后张耳降汉,背水一战破赵,斩陈余于泜河岸。
  东汉末年,张燕农民起义军占据黑山城(今内丘城西南东青山一带)号称百万之众,在太行山一带坚持斗争10余年,后降曹封侯。
  晋时,后赵石勒遣石虎(石季龙)取襄国,屯兵石门寨(寨门沟村)。
  五代初,晋王存勖以张文礼之孙自石门寨趋镇州。
  明崇祯十五年(1642)县志记载:蓬山顶有白石如鹊,东向高竦如鹊头,西背低平为鹊尾,昔有驻兵其巅者,敌仰攻不克,潜其尾遂破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县志记载,锦绣堂,鹤度岭二口隘曾有驻兵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内丘设六铺,铺司兵40名。南有河村、西阳、梁原店,北有李阳、马峰岗、镇馆等铺。每名铺兵发银六两,计240两。
  雍正年间(1723—1735),顺德营驻内丘,设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2员,隶属大名协标。雍正十年(1732),改守备为都司。十三年(1735)改游击,增设中军千总1员,外委千总3员,外委把总5员,马步战守兵共562名。
  乾隆三十七年(1772),大兵南征金川,过内丘,驻扎南三里铺驿站,车马迎送兵差。
  嘉庆年间(1796—1820),内丘设汛分防两处。县城分防把总刘耳成(大名府元城县人)、张文盛(正定府正定县人)、郭智干(山西平定州人),马战兵24名,步战兵5名,守兵31名;金店分防外委分防把总路宗元(广平府鸡泽县人),马战兵3名,步战兵1名,守兵9名。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国民党驻军
  民国24年(1935)12月,国民党宋哲元二十九军驻内丘、巨鹿、南宫一带,其一二三师进驻内丘,协同任县驻军商震部队搜捕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
  民国26年(1937)10月,国民党九十七军侯如墉四纵十三支队溃兵逃至内丘,驻獐獏、柳林一带。
  民国27年(1938)5月,国民党河北民军后方司令部200余人进驻内丘白鹿角一带,并在白鹿角建兵工厂,在鹿峪村建被服厂。
  民国28年(1939)12月,国民党朱怀冰部九十七军一个团驻白鹿角、九寨会一带。
  抗日时期驻军
   1937年10月至1939年,冀西游击队常驻内丘深山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1937年11月1日,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八连一部进内丘,协助冀西民训处杨秀峰开展抗日工作。
  1938年3月,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乔家庄成立,杨秀峰兼任校长,吴砚农任专职副校长。第一期学员80余人。
  5月,冀西游击队在北赛村建立前方医院,属部队编制。齐赞伯任院长。
  是年夏,冀西游击队司令部分别在天井村和行家峪建立被服厂和修械所。修械所有工人100多人,厂房15间,机床8台,主要修理枪支和小炮,并制造子弹、地雷、手榴弹等。
  附:日本侵略军驻军
  民国26年(1937)10月14日, 日军108师团侵占内丘,曾盘踞在火车站和县城西关。
  民国31年(1942)2月,日军第110师团二大队驻内丘;1945年内丘解放前夕,日军侵略军全部撤往邢台。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1951年,县武装部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建有县中队,设干部2名(中队长、指导员),战士12名。
  1961年11月,内丘县武装部和县中队与保定望都县武装部和县中队进行对调。
  1975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内丘县中队归属县公安局。1983年公安局县中队改归部队序列,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丘县武警中队受邢台武警支队领导。
  第三章 兵役
  第一节 旧时兵役制
  招募制
  清代以前征招兵员为募兵制,其形式皆为雇佣征招兵员。清代实行招募制,由军队派员到县城,地方官员协助插招兵旗征招。名义上是自愿投充,实际上是强制扩充,凡青壮年均按丁户排名,穷困之家,由乡约呈报,即得应征,富豪之家,冀西游击队设在天井村的被服厂则借由或躲避,即可免征。
  征夫抓丁
  民国初年,征夫抓丁,强行招兵,一年数次,无章可循。后国民党政府实行向村里派壮丁、买壮丁,以充兵源。
  第二节 人民武装兵役制
  志愿兵役制
  内丘县实行志愿兵役制始于抗日战争时期,至1955年施行义务兵役制为止。其间,全县广大青壮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关于“驱逐日寇,建立中华”、“誓死不当亡国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政治动员的感召下,踊跃报名,参军参战。1937年10月至1955年,内丘县先后有10934人自愿报名参加人民军队。
  义务兵役制
  1955年至1977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内丘县实行义务兵役制。新兵征集期间,由县委、政府、人武部(兵役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办公室,负责新兵征集工作。其程序为宣传动员、适龄青年报名、体检政审、审批定兵四个阶段。同时,对全县18—40周岁男性公民、16—40岁女性公民,凡身体政治合格,经登记,编入第二类预备役。退出现役士兵,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经登记,编入第一类预备役。1957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有关规定,停止了对第二类预备役的登记工作。
  1962年,根据上级指示,内丘县对1950—1954年转业的副排级以上干部,及1955—1962年服役期间授予准尉以上的转业干部,全部进行了预备役军官登记。从1955年至1977年全县累计征集新兵7482名。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1978年,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改义务兵制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服役期满,经自愿申请、组织批准、可转为志愿兵,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志愿兵政治、物质待遇。1978年至1983年,全县累计征集新兵1794名。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兵役制 1984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预备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经过登记的18—28周岁男性基干民兵、退役士兵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男性公民。第二类29—34周岁的男性公民。第一类预备役人员,29周岁转入第二类预备役,35周岁退出预备役。
  1986年以来,内丘县兵员征集由一般性宣传动员变为全民性国防教育,由阶段性征兵办法变为经常性兵源培植、征集输送、军地联谊共育、优抚、退伍军人技术培训和安置使用五位一体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新时期的兵源问题。在兵源培植方面,一是结合民兵整组,确定预征对象,并造册登记。二是结合民兵军事训练,培养预征对象。三是结合兵役登记,考察兵员对象,使兵役机关清楚预征对象底数。在新兵征集时,县、乡、村层层建立征兵组织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依法服兵役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对应征对象严把初审、体检、政审、定兵“四关”,确保了新兵质量。
  第四章 民兵
  第一节 民兵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县、区、村的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自卫队,拿起武器是战士,放下武器为农民,后称为民兵。内丘县民兵组织是伴随着本县党组织、抗日政府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38年2月,县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后,孙家坡成立了第一支抗日自卫队。1939年10月,内丘铁路以东的金店、清修等村在尧山边区委领导下,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后改称内东区中队)。
  1942年6月,东北区、东南区先后成立了抗日区政府的区干队。内丘至柳林公路以南地区成立了南保家民团,公路以北农村成立了北保家民团。各区抗日自卫队、区干队隶属县抗日游击大队和区政府领导。
  1943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民兵工作的指示,对民兵组织进行了统一编制,县武委会成立了民兵指挥部。
  解放战争期间,凡18—40岁的强壮劳力,都按部队编制编入民兵和民工组织。县设民兵大队,区设民兵中队,村设民兵小队。同时大力发挥女民兵在生产和后方治安中的作用,担负站岗、放哨、送信和支前等工作任务。
  1958年,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县成立民兵师部,公社成立民兵团,生产大队成立民兵营或民兵连。凡16—45岁的男女公民(除地、富、反、坏、右分子外),都编入民兵组织,其中16—30岁为基干民兵,31—45岁为普通民兵。县委书记兼任师政委,县武装部部长任师长。
  1969年,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开始,在“要准备打仗”的号召下,内丘县成立基干民兵战备团。
  1978年9月,县战备团辖19个营,378个连(县直44个连、公社、大队334个连)。
  1981年,县恢复基干民兵独立团,县武装部部长任团长,政委任政委。
  1985年,根据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民兵预备役工作“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中发〔1985〕22文件,对民兵组织进行了调整,县基干民兵团辖17个营,31 9个连,122个排,420个班,设民兵专业技术分队8个,八二迫击炮连4个,八二无后座力炮连两个。延续基干民兵及专业技术分队编制。
  1989年以来,注重抓好基干民兵、民兵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建设。优先把28岁以下的退伍军人和经过基本军事训练、有专业特长的青年编入民兵组织。
  在县水泥厂和内丘镇分别组编了120人的两个应急分队,担负保卫城区重点目标,应付突发事件;在县交通局、公路站成立了一支舟桥分队;内丘县还建立了八二无后座力炮分队、八二迫击炮分队、通讯分队、卫生分队等。1999年在大孟镇召开了民兵基层建设现场会,统一了全县基层建设的标准。
  第二节 武器装备
  1938年2月,县抗日游击队初建时,只有十几个人,八九支枪。1943年,全县共有抗日自卫队员1000名,600余支枪。这些武器除上级军事机关发给外,大都是从战场缴获的。
  1942年,县抗日自卫队开始制造和使用地雷。同年3月26日,民兵配合独立营在乔交台用地雷伏击日伪军,伤敌十多名,俘二名,缴获枪两支,子弹百余发。
  1949年,县武装部成立后,对全县民兵重新进行武器装备。
  1984年,县建立民兵装备仓库,全县民兵武器装备上缴,实行统一管理。1988年以来,县民兵装备仓库实行正规化管理,先后安装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防范设备,达到了“四有” (有武器库、有枪柜、有管理制度、有专人看管)、“四无”(无丢失、无损失、无锈蚀、无霉烂变质)标准。
  1990年经河北省军区验收,评为省级“标准化仓库”。1993年被河北省军区评为“民兵装备仓库达标先进单位”,并颁发铜质奖匾。
  1998年,县人民武装部民兵武器装备库其武器上缴邢台军分区民兵武器仓库统一集中保管,县人民武装部每年上缴保管费。
  第三节 军政训练
  抗日战争初期,县抗日政府非常重视民兵军事训练,除组织民兵干部、骨干参加太行分区组织的专业培训(如地雷制造使用训练)外,还利用作战间隙,开展练兵运动。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掷手榴弹、地雷爆破及队列,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民兵明白为谁扛枪打仗,提高民兵苦练杀敌本领的自觉性。1941年1月,县委、政府、独立营在山区举行全县民兵检阅,二、三、四、五区民兵2000余人接受检阅,并进行投弹、射击等项目的军事比武。
  1944年11月,根据太行军区《关于一年大整训实施要领》,县组织抗日独立营、区干队、保家民团,在岩南村一带进行三个月整训。整训内容,进行民族气节、团结纪律作风教育,开展以投弹、射击、刺杀三大技术为主的大练兵运动。同时县武委会抽调各村民兵在岩南后庄进行投弹、射击、爆破技术训练。女民兵牛淑芳带领40多名女青年到白草坪村参加军事训练。
  解放战争时期,采取县训民兵干部,区训各村民兵的方法,统一规定训练内容、训练制度和验收评比标准。1946—1948年,全县6867名民兵在赴山西太原和元氏九次参战之前,都集中进行军事训练,提高战场适应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兵军事训练日趋现代化、正规化,训练内容也随着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训练制度日臻完善,为增强后备兵员实力奠定了基础。
  训练设施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县武装部始用训练模具对民兵进行军事训练。70年代,又增加了“三防” (防空袭、防化学、防原子弹)教学模具。1984年,县投资22万元,在县城西北三百米处,建立了内丘县民兵训练基地,设主任1名(副科级),经济管理员1名,军事教练员4名。基地设有教研室、军械库、电化教研室、资料室、阅览室、游艺室、国防教育室,能容纳220人的生活、住宿及教学,并设有爆破、战术训练和实弹射击场地。1987年5月,内丘县退伍军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民兵训练基地成立。1988年4月,邢台地区在内丘县召开退伍军人技术培训现场会,内丘县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退伍军人技术培训和安置开发使用先进单位。1980年以来先后培训35岁以下退伍军人4000余名。县民兵训练基地被评为省先进单位。
  训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参照总参拟定的民兵军事训练大纲和邢台军分区民兵训练指示,每年对民兵干部、民兵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及民兵进行军事训练。1985年以来,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每年训练20天,基干民兵每年训练15天左右。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军训。
   训练内容 1968年前,军事训练内容除队列外,主要是进行常规兵器训练。
  以后,又增加了以防空袭、防化学、防原子弹和反坦克训练。政治训练突出学雷锋,创四好连队,当五好民兵以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1985年以来,民兵训练着重突出民兵干部、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三个重点,大力开展电化教学和模拟训练,提高了后备兵员质量。
  1992年4月,内丘县承担区军事训练比武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在比武中,参赛的13个项目中,内丘获得了七项第一、六项第二,团体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受到邢台军分区通报表彰。
  1987年以前,民兵训练费由上级拨给。
  1987年以后,民兵训练费由社会统筹。
  1990年,实行乡统筹。每年全县民兵训练统筹费为16万元。2000年,内丘县作为费改税试点,由县财政统一收缴,每年全县民兵训练费24万元。
  第四节 民兵活动
  参军
  抗日战争时期,县青年民兵积极参军参战。自1937年10月至1945年8月,内丘县有1288人参加了抗日队伍,占全县总人口的1.7%,占劳力的2.5%。
  解放战争时期,内丘县先后完成六次扩军任务。自1945年9月到1948年12月,共有4646人参军,占全县人口的4.4%,占男劳力的16.2%。
  内丘县1 937年—1 948年民兵参军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民兵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1951—1953年,全县有千余人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6年11月到1994年,内丘县共参军11542人。从1994年至2000年应征者1705人,其中不乏英模和佼佼者。如1988年,大孟村镇东青山村村民刘群生积极报名应征并要求到最艰苦的地区,后被分配到内蒙边疆,第三年即被评为全军优秀班长。其爱人刘秀琴被评为边疆海防军人优秀妻子,受到民政部、总政治部、全国妇联的通报表彰。
  参战、支前
  抗日战争时期,内丘县参战支前民兵有5万余人次,主要参战活动有“反扫荡”、“反封锁”、“百团大战”和大反攻作战。如1940年8月,为配合“百团大战”,内丘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刘振邦为总指挥部的支前指挥部,组成参战破击队和担架队,共4万余人次,填封锁沟40华里。到1945年8月,为配合部队作战,组织民兵扒运铁路道轨3449根,割电线40多里,出大车924辆,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内丘县大的参战支前活动有9次,共4580人,其中参战民兵1080人,主要任务是支援解放元氏和支援解放山西太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工作重点由战时直接参战支前,转变为维护社会治安、拥军支前和参加当地两个文明建设。1993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驻军27集团军参加军事演习。其间内丘县成立了支前指挥部,组织县直13个部门、6个沿途乡镇民兵参加“三道、两线、一站、一点”的保护工作:“三道”即全长25公里的107国道和任县驻军至官庄火车站的道路、邵明驻军至清修道路,“两线”即邢台驻军通往内丘县的部队和通往任县驻军的两条有线电话线路, “一站、一点”即官庄火车站和驻军点。为维护演习部队摩托化开进畅通无阻,先后组织2800人(次),出动车辆296辆(次),补设道路标志20处,补写地名、村名等15处,书写大幅标语16条,共设供水点、食品供应点各3处,汽车维修站、医疗队各1个,涌现出8个支前先进单位和16名支前先进个人,受到军、地领导表彰。
  承担紧急险难任务
  积极参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经济建设是内丘民兵的光荣传统。1943年79月,内丘民兵同抗日根据地军民一起,开展灭蝗救灾斗争,为减轻灾害损失,巩固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成建制地参加根治海河、抗洪、防震救灾、兴修水1945年冬,欢送新兵入伍利等工作,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平时则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建设家园。
  1987年以后,山区、丘陵民兵营造致富经济沟48条,植树130多万株,修路730公里,推动了太行山综合治理工程和绿化工程进展。1988年,参加全省重点水利工程之一的北水南调工程,累计出工8000多人(次),动土石方20多万立方米。1990年,出动3个民兵营1700名民兵,会同筑路工程队提前两年修通23.7公里的獐獏至白鹿角乡深山区公路。
  随后在内昔(后改为隆昔公路)公路建设中,山区侯家庄、獐獏两个乡的民兵由乡武装部长带领,成建制地奋战在施工前线,发挥了突击队、主力军作用。在1996年抗洪抢险中,大孟村镇张夺村民兵连在乡武装部长李景辰带领下,坚守张夺河畔,抢救遇险群众3人(内蒙古人),李景辰荣立一等功。
  第五章 军事设施与战事
  第一节 古代军事工程
  演武场、校场
  秦末,张耳屯兵县城西北部半山区,今张耳沟一带,修建演武场,地点在今演武川村。
  明、清两代,内丘城县衙西边(今西关村东北角)建有校场。
  山寨、城垣
  汉末,张燕起义军屯驻黑山城,并在周围建寨。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县杜璁重修城垣,高10米,底宽6.7米,顶宽2.67米,设垛口1170个,弩台16个。
  侯家庄乡鹤度岭上有明长城及古军事墙寨遗迹。
  传炮墩台、防守汛墩台
  清代嘉庆年间,社会不安定,县内自四里屯、八里庄、西丘村至小岭底十七处设传炮墩。
  内丘设防守汛墩台12处:
  鲁亭铺墩 泜水铺墩 紫荆铺墩
  获金铺墩 鹊田铺墩 冯里铺墩
  修真铺墩 练兵铺墩 萃芩铺墩
  讲道铺墩 邢侯铺墩 蓬山铺墩
  驿站、铺舍
  明清时期内丘于县治东南设驿一所,受制兵部管辖。另设铺舍13处,北有:李阳、史村、马峰岗、张村、尹村(今属隆尧县)。锁钥(今属隆尧县)。南有:河村、小马、都城、西阳、南宋、梁原、御暴。(据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
  关隘
  晋时内丘县有烧梁关,在县西,旧为控扼之处。明代亦设兵戍守。
  明嘉靖年间,内丘县建关隘多外。
  鹤度岭口,山峰巉峻,唯鹤可度,故名。又名鹤度岭关、仙人台、绵绣堂等。
  外通山西平定乐平乡,南接马岭,外口紧要。月牙石城,长五十丈许,厚二丈,高二丈五尺。城有楼,楼门题写“鹤度仙迹”。山高险要,仰面征者费克。
  绵锈堂口,又名杏峪口,外通山西乐平。在鹤度岭口北25里,与之相联,外口紧要,边墙一道。
  云凹口,在锦绣堂北10里,外通山西乐平。东北接临城。
  另外,青沙崖口,邢家峪口,七里会口,管子崖口,均外口紧要,石墙一道,正城一道。
  第二节 抗日时期军事工程
  抗日战争时期,七区(现冯村、吴村等13村)各村挖地道,以抗击日伪军。冯村民兵、群众在王明堂带领下,挖地道20余条,每条都有三四个通气口、出入口,多与水井相通,设防毒气密封门和防水沟。同时,内东区在西张麻、礼义、冢圪塔、高望等30个村庄,挖有地道,大的地道长千余米,小的可容纳10多人藏身,这些村庄还在街道垒起矮墙。这些设施在抗日战争中为保护抗日军民、打击日伪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附:日伪军事设施
  民国26年(1937)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内丘后,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建立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为平汉铁路公路沿线,长24.5公里的地段,修建了15个碉堡,两边各挖深5米、宽5米的壕沟,仅在建碉堡的地方设穿越铁路通道,并派兵把守。第二道封锁线自杜家台起,经柳林、曹川、大杨庄、刘家庄、演武川、诣仁到安子沟,构筑封锁沟、墙共18.1公里,建碉堡11个。第三道封锁线自宁家庄起经牛王寨、神头、瓮山、鱼脊岭至老虎山,建碉堡7个。全县共建碉堡50个,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格子网”。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战备工程
  1969年,县成立“三线”办公室,负责山区后方基地建设。1970年5月,县“三线”办公室改为县战备办公室,与人民防空办公室合署办公。1970年5月至1975年初,战备办公室组织了防空工事和后方基地建设。
  第四节 战事
  背水一战 汉高祖三年(前204)十月,韩信统兵,张耳先锋,与陈余、赵王歇在井陉口背水列阵,大败赵军,赵军南逃。韩信、张耳追至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擒赵王歇。今泜水南岸(西张村南岗)存有陈余墓冢。
  张燕起义军攻占内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支起义军拥立张燕为领袖,先后攻占赵县、内丘等地,并在距今内丘城西南20余里的青山(古黑山)筑城,作为根据地。
  李嗣昭战汴军 唐光化三年(900)七月,李克用遣都指挥使李嗣昭将兵5万,攻邢、洺二州,败汴军(朱全忠)于内丘。9月,李嗣昭弃洺州,退至青山口,为葛人周伏击,大败。
  契丹攻城掠屠 五代乾祐、广顺年间,契丹曾三次攻打内丘城(948年、950年、951年)尤其951年,县城居民被戮者甚多。
  刘六起义军两次攻内丘县城 明弘治四年(1491)至正德六年(1511),刘六农民起义军在内丘一带活动10余年,曾于明弘治四年到正德六年两次率起义军围攻内丘县城。
  农民起义军战官兵 明崇祯六年至十三年(1633—1640),农民起义军占据神头一带,与官兵多次交战。崇祯六年四月,知县王世泰率官兵与起义军战于报子口,大败,其弟王世宁战死,亡官兵37人。崇祯七年十一月,兵备卢象升率部攻打龙驹岭起义军,再次失败而终。千总孟没和生员王胤所率乡兵一并战死。崇祯十三年十一月,农民起义军数千人据周王寨,官府常请真定兵及九县乡兵攻之不克。除日,起义军千余人据神头,督抚杨文岳遣将攻打,起义军战死数百人。
  清军攻打内丘城 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军攻打内丘城,知县高翔汉亲自率兵民固守城头,二十九日,清军五鼓攻城至未时,守城兵民阵亡24人,一直坚持到十二月十一日,清军不克而去。
  东南民团打宋村 民国19年(1930),山东匪首侯宝福纠集百余名匪徒,盘踞宋村宁文堂和宁维贞家,四处打劫,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一次,县警备队王付山带队南巡行至宋村北面河滩,竟被匪首侯宝福把枪下了。自此,侯匪更是猖狂无忌。民国24年(1935)4月13日傍晚,侯匪前往北良村打劫,未进村便被北良村民团击退。此后,王贞文邀众团首商量说:“匪徒败退,必不善罢甘休,索性剿掉这股匪徒算了!”众团首同意后,东南民团联络13个村的团丁,连夜将宋村侯匪据点团团包围。侯率匪顽抗,双方激战一夜,至次日十一时,东南民团全歼侯匪,侯当场被击毙,东南民团声威大振。
  西北民团打溃兵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内丘县城前,曾任上海九江镇守使的张允明(张二雄)从县城举家逃到柳林,与神头村郝聪、柳林沟沈连风、马河村陈庆林等人,组织起西北民团,张允明为团长,郝聪为副团长。民团成立后,曾在岭底赛和临城境内石城、青羊头等地打了三次溃兵,由此民团声势大振。西至白芷川,东到马河、仙人村丘陵一带60多个村庄成了张允明的势力范围。
  抗日战事(详见本编抗日战争)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