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调研报告 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与预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053
颗粒名称:
附:调研报告 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与预防
分类号:
D669.5
页数:
4
页码:
839-84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寻求预防对策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心的一项课题。
关键词:
司法
青少年犯罪
预防
内容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寻求预防对策是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心的一项课题。我们从内丘县1993年至2003年刑满释放的633名人员调查中发现,35岁以下的青少年有592名,占犯罪总人数的93.5%,所占的比例之高触目惊心。
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环境分析
1.家庭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中的青少年犯罪率占79.4%,远远高于城镇青少年犯罪率;父母离异或分居等结构不完整家庭中的子女犯罪率大于普通家庭的子女犯罪率;由于家长的启蒙教育偏离正确的人生目标,子女走向犯罪,其犯罪率占33%。当前,少子或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一些父母过分溺爱,疏忽管教,孩子在顺境中成长,养成任性、自私、贪图享受的习气,感情脆弱,难以承受挫折。另外,离婚率提高、家庭不和睦等因素,对子女造成感情伤害,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阴影。同时,长期存在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管”家庭理念,也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对立,到社会去寻找“温暖和同情”。架不住教唆、引诱、威胁,就会堕落犯罪。更有一些父母自觉不自觉地在孩子的成长中辅以了变态的心理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父母的“金钱至上,唯钱是命”、“不吃亏,占上风”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以及父母的赌博、酗酒、盗窃、生活不检点等恶习,通过长期耳濡目染的潜在影响,容易使孩子染上“病毒”,养成同样恶习,极易犯罪。
2.学校因素。受教育机制和评价制度的影响,重智育而轻素质的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道德和法制教育跟不上,加上学校管理不到位,尤其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个别学生便表现出组织纪律差、能力差和素质差等很多弊病来,出现了学生不尊重老师,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辍学学生年龄小,无所事事,混入社会后个别人走向犯罪。调查中发现,在犯罪人员中,小学没毕业的占36%,初中没毕业的占56%。还有家庭困难导致辍学的一部分少年,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或贪图利益去偷盗抢劫,其犯罪率占47%。另外,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衡量标准仍是“好”和“坏”两个字,很难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那些性格孤僻、虚荣心强但学习不错的学生容易纵容,不能正确引导,放松其心理教育。这类学生一遇挫折,便会怨恨社会,进行破坏性的报复活动。而对那些所谓的“坏”学生,、个别老师抱着“无可救药”的心态,听之任之,使这些学生在人生的轨迹上偏离了方向,不良行为滋生蔓延,甚者走向犯罪道路。
3.文化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一些丑恶文化有所抬头。如黄色、暴力等影视作品及书刊的到处泛滥,对青少年的侵蚀极大,使他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追求,崇尚“英雄”、“刺激”,视打架斗殴,强奸抢劫为乐趣,容易引发暴力型严重犯罪。据统计强奸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14.1%。
4.经济因素。如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贫富差距拉大,有些工薪阶层或农民家庭中的孩子对高消费式的生活产生羡慕或嫉妒心理,萌生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逐渐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的梦想一夜暴富,诱发了去偷、去抢、去骗的犯罪念头,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这种因贪慕虚荣而犯罪的案件,近几年在青少年中有增长的趋势,在56件案例中有17起,占30.35%。
5.法制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对于国家稳定、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以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面对社会影响面广,尤其具有特殊性的青少年群体,却难以发挥整体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零碎而不系统,原则而不具体,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尚有不少缺口。二是形成保证、实施法律的执行体系、司法监督体系和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清。三是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偏重于司法性规定,除了义务教育法外,保护性、福利性、综合性法规很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青少年的犯罪处理缺乏实效性。如: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聚众斗殴、拦路要挟、辱骂老师等违纪行为,单凭学校难以解决,执行机关认为不够刑事犯罪,存在应付现象,很难有效处理。学校难以管制,社会疏于治理,其结果形成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治理不利。
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与特点
1.缺少关爱型。此类型占青少年犯罪率的33%,具体可分四种情况。一是“严管”型,父母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施以“棍棒式”教育,不是耳光就是脚踢,任意打骂,使孩子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灵上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养成倔强暴戾的性格,积怨于心,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导致犯罪。二是“唠叨”型,父母对子女限制太多,以众多的清规戒律约束子女,总是这不行,那也不行,唠唠叨叨。久而久之,使子女心理生压,做事上产生逆反心理,行动上不让干什么,偏要干什么,我行我素,不顾他人劝阻,导致犯罪。三是“留守孩”型,有部分家长因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将孩子寄留在家,由老人或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由于孩子和父母、监护人交流阻断,致使部分青少年任性、恃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等,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以至犯罪。四是“疏管”型,父母忙于事业,对孩子放任自流。这类家长虽守在孩子身边,但他们只知给孩子创造一个物质环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灵沟通,任其发展,至使部分青少年放任自流,不受约束,毫无进取心。
2.父母离异型。此类占青少年犯罪的8%,家庭的残缺而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致使孩子得到的关爱不完全,家庭的变异,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使部分孩子对社会、对他人有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做事任性,从不与他人交流,很容易产生犯罪。
3.家庭溺爱型。此类占青少年犯罪的5%左右,有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富裕,对子女宠爱有加,百依百顺,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以骄宠为典型的溺爱家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子女的吃、穿、用上,养成了他们骄横任性,乖戾、唯我独尊的性格,走向社会稍有不如意,就任性胡来,产生犯罪。
4.不良同伴影响型。此类占青少年犯罪的5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部分青少年由于家长与其疏于交流,不了解孩子交友情况,致使孩子所交的同伴中有些不良习气,再加上青少年有盲从的特点,久而久之影响了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沾染上了不少恶习,受社会上的教唆引发犯罪。
5.自暴自弃型。此类占青少年犯罪的6%,这类青少年在学校纪律性较差,在家不听话,因而经常遭到老师批评和家长的训斥,常常想到自己不如别人,虽经过几次努力,自己的处境仍不能得到改观,于是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破罐破摔的思想,不让做的事情偏做,极强的表现欲使他们觉得越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越好,一旦犯罪便是惯犯。
6.法盲型。此类占青少年犯罪的82%,这类青少年大多文化程度很低,一般都是初中毕业或小学毕业,接触法律知识较少或根本不懂法。他们遇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事物好坏的评价标准总是以对我利害为准则来判断,遇事一冲动就失去冷静,容易产生犯罪。
7.心理与人格缺陷型。此类占青少年犯罪的3%,这类青少年身体上有某种缺陷或心理上有某种障碍,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觉得他们与常人不同,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重。他们自卑感很重,不愿与他人交流,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尤其当别人伤害到他们时,他们的报复性、敌视性很强。
三、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与警示
1.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呈上升趋势,并且越来越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等。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而且对社会风气也带来极大负面效应。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低,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侵袭,难以自觉抵制,有的在利诱、教唆、模仿下甚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走向犯罪。
2.对家庭的影响。青少年犯罪会对家庭造成难以估计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一人犯罪,全家受累。家庭成员因其犯罪要承受社会上各方面的压力,有的会影响到交往、就业、婚姻等问题,甚至会累及声望,对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同时,青少年犯罪还会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犯罪的危害性就在于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的破坏和损失。人员伤亡要医治和补偿,财产损失和破坏要赔偿,一般青少年无经济来源,其赔偿责任就落到家庭头上。
3.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青少年本应该在学校的教育中和社会的引导下健康成长,但一些不良青少年无法接受教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走上了犯罪道路,他们无法健康成长。犯罪后走进少管所和监狱,虽然也受到一定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和其他青少年的教育不同,很难和别人相处。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极为不利。
4.对未来国家素质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必然会影响其品质教育的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劳动技能的培养。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素质直接决定国家素质,直接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四、青少年犯罪综合预防机制
1.社会积极引导预防。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媒体要大力宣扬艰苦创业、见义勇为等典型人物,多推出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杜绝丑恶、肮脏的文化糟粕。公安、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力度,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形象,对网吧、酒吧、歌厅等主要为青少年经常光顾的场所,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还应加强青少年的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教育,关爱青少年,为青少年创造良好活动环境。
2.家庭关爱预防。父母要为子女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如说话和蔼、不发脾气,尊重孩子的爱好和感情等。不要依仗家长的权威,动辄压制和打骂。注重家庭教育,灌输以传统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道德情操,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良好的待人处事方法。父母要树立自身形象,“自身正,不令则行;自身不正,虽令不行”。如家庭中要杜绝黄、毒、赌等丑恶现象,不摆放乱七八糟的书刊、VCD等视听读物,不去做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事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的良性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学校教育预防。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教育。如学校设专职法制副校长,主管法制课,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法、普法活动,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法制教育。学校还可以同司法部门联合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如开展法律知识专题讲话、展览、竞赛等,促进青少年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实施“歪苗扶正”工程,加强对在校学生违法犯纪的帮教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教师树立表率形象,影响教育学生。
4.道德师范预防。在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以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的宣传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以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倡导学雷锋、树新风。培育胸怀社会、奉献社会、刻苦学习、自爱自强、追求高尚、艰苦奋斗等精神。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5.法律惩治预防。在充分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结合“严打”经常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震慑犯罪。诸如召开公判大会,剖析典型犯罪案件,释案说法等,教育青少年自重自爱,珍惜青春和学习机会。
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周伟文 王文录
内丘县志编辑部 内丘县司法局
撰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录
责任者
周伟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