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92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分类号: D432.8
页数: 3
页码: 732-73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内丘县青少年组织的事件情况。
关键词: 内丘县 青少年 组织工作

内容

青年组织
  组织沿革 1938年10月,内丘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在西部抗日根据地成立,张九荣任主席。1940年,由青救会牵头,组织青年30多人,成立了抗日武装青年连。
  1945年9月16日,内丘县城解放后,内丘县青年抗日救国会改称为内丘县青年联合会(简称青联会)。
  1949年10月,青年组织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内丘县委员会(简称青年团)。1953年春和1955年9月分别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青年团初建时下设6个区团委,到1956年发展为26个乡(镇)团委。
  1957年11月,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内丘县委员会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内丘县委员会(简称共青团、团县委)。1958年12月,临城、隆尧、柏乡合并到内丘后,团县委下属16个人民公社团委会。1961年5月,内丘县分为内丘(含临城)、隆尧(含柏乡)二县后,县团委下属29个人民公社团委会。1962年3月,内丘县恢复原建制后下属15个人民公社团委会。1963年7月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1967年春,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县团委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1月,县团委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团组负责。会也相继恢复。县共青团于1978年12月、1982年5月、1987年5月、1991年1月、1994年5月、1997年5月、2000年4月分别召开了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次代表大会。2000年底,县团委下属15个基层团委,37个团总支,507个团支部,共有团员9583人。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县青救会在中共内丘县委领导下,宣传抗日救国纲领,组织青年参军参战,抵抗日本侵略军。在破路平沟,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拥军优属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支援全国解放,县青联会继续组织全县青年参军参战,从1945年9月至1948年12月,共有4646人参军,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4.4%,同时还有参战民兵1080多人,有力支援了元氏、太原等地的解放。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全县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了斗封建地主、清汉奸恶霸斗争,为建立人民政权做出了贡献。
  1950年10月,县青年团发动全县青年支援抗美援朝,积极捐献。1951年,开展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实施。1954年,县青年团组织全县青年积极投入到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增产节约,镇压反革命,实现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广大青年拥护统购统销政策,踊跃交售爱国粮。
  1958—1978年,县共青团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1958年的“大跃进”,1959年的“反右倾”,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1963年的抗洪救灾,1964年开始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6年5月开始的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广大青年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涌现出一大批模范青年人物。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共青团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活动领域日渐广泛。
  1984年7月至10月,团县委开展“采集树种,支援甘肃”活动。次年,又联合县交通局开展“修万里路,植万里树”活动。
  1986年1月在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期间,全县团员、青年、学生向老山前线发慰问信8000余封,寄慰问品3000余件。
  1989年,团县委号召全县各村团支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还牵头举办了三次集体婚礼,为20对男女青年证婚,推动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团县委号召全县团员青年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行每月11日的团员青年奉献日活动,并在县城建立学雷锋活动一条街,还在全县成立学雷锋送温暖小组、帮贫致富助耕小组、青年服务队等组织1500多个。
  1991年后,团县委带领农村团员青年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广泛开展了青年科技兴农、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举办青年技术培训班200多场次,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30多名,科技示范村15个,创建“青年号”工程45个,开展青年岗位技术练兵争当岗位能手等活动。
  从1992年开始,团县委把“希望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到2000年底,8年时间,共引进资金85万元,在全县建起了7所希望小学,并收到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同胞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海外侨胞的大量捐款,救助失学儿童866人。是年,内丘县天津梅兰日兰希望小学被评为“全国模范希望小学”。团县委于1997年、2000年,曾两次荣获河北省希望工程建设奖。
  1998年后,团县委实施了“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重点加强行业窗口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2000年,团县委“青年文明号”管理措施,被团中央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
  少年组织
  抗日儿童团 1938年,抗日根据地的孙家坡村首先建立了抗日儿童团。之后,抗日根据地各村及抗日游击区的部分村庄也相继建立了抗日儿童团。1943年,全县有少年儿童800人参加抗日儿童团。1945年抗日儿童团人数达4000多人。
  在抗日斗争中,抗日儿童团组织少年儿童编演文艺节目,宣传抗日救国;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防止汉奸、特务破坏;为军烈属扫院挑水,拾柴打草,传送情报、信件等。
  儿童团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儿童团改称儿童团,并有所发展。
  中国少年儿童队 1950年,在各小学校建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员有较大发展。
  少年先锋队 1953年,在全县儿童中,以初级小学学生为主,建立了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吸收少先队员2100人,以戴红领巾为标志,其组织根据人数分小队、中队、大队,设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由老师兼任辅导员,受县青年团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小兵组织。1978年,少先队组织恢复。1987年,建立县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简称少工委)、少工委主任由县团委书记兼任。少先队员的政治成长由校内、外辅导员负责。2000年,全县少先队员发展到33000余人。
  少先队对少先队员进行各方面教育和组织活动。20世纪50年代,组织开展拾庄稼、搞积肥、除四害、讲卫生、讲故事、讲传统等活动,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爱祖国的教育。60年代,在少先队员的教育中灌输“阶级斗争”的内容。1978年后,开展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教育和学雷锋、树新风、争戴“小红花”、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少先队提倡队员学队章、唱队歌、穿队服、戴队徽、学雷锋、学赖宁;号召队员戴洁净红领巾、做廉洁小公民。还组织了红领巾太行行动、小小河北建设者,小专家在行动等活动。1995年,县少工委开始实施“少年雏鹰行动”。1998年,县实验小学1名学生、西关小学1名学生分别荣获省少工委颁发的“雏鹰奖章”。同年,有20名少年儿童被省少工委评为“燕赵文明好少年”。2000年,县少工委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基层少工委。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