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5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货币
分类号: F822.7
页数: 4
页码: 563-566
摘要: 本文讲述了内丘县各种货币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内丘县 金融 货币

内容

古币
  明代前,主要流通铜钱,白银虽已作为货币使用,但不占优势。明正统年间(1436—1449),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反成辅币。白银的计量单位为两、钱、分,使用时用秤秤量。银锭是白银的主要形式,大锭10~50两,呈马蹄形,俗称元宝;小锭1~10两,作馒头状,称锞子;1两以下者称碎银,有粒状和块状等。铜钱又称制钱,由官炉定制,为中间带方孔的圆形铜质板,计量单位为文。在高官富豪之间,还流通金币和纸币。金币有金砖、金条、金叶子、金豆子等,大小、重量不定,以两为标准单位。洪武间发行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面额有100文、200文、300文、400文、500文数种。
  清代货币基本同明代。清代末期,内丘县域内出现银元、铜元和银角等机制铸币,元宝、锞子等已不多见。银元始见于光绪十五年(1889),为圆形银质板,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中央有龙纹,俗称洋钱、大洋,面值为1元。此后出现多种银元,常见有“宣统元宝”“大清银币”等。宣统二年(1910),银元被定为本位币,规定每枚库平7钱2分。铜元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圆形铜板,俗称铜子。初始每枚库平2钱,换值铜钱10文,每百枚换值银元1元,后逐渐出现1文、2文、5文、20文等多种面值的铜元,其中以10文的流通最多,俗称“小子儿”。至清代末期,由于铜元种类众多,出现贬值。银角是光绪十六年(1890)出现的银辅币,俗称“角子”,也称小洋、银毫,面额有5分、1角、2角、5角4种,10角可换银元1元,内丘县流通较少。此外,外国银币如有鹰图案的墨西哥银币鹰洋和铸有西方人站像的英国银币站人洋,亦曾于县域内市面偶有流通。
  民国货币
  民国初期,市场流通铸有孙中山先生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银元和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大头),但为时短暂,数量较少。1919年山西银行发行的晋钞,成为县内流通量较大的一种纸币。晋钞分银元卷和铜元卷两种,分别以元、枚为单位。银元卷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100元等面额;铜元卷有10枚、20枚、50枚、100枚、300枚、500枚等面额。1935年后,晋钞渐在县域内市面绝迹。
  1933年,又增加铸有帆船图样的“船洋”和铸有孙中山先生头像、侧身像的三种银元。1935年,国民政府废除银本位值,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法币”以元、角、分为使用单位,1元“法”币可兑换银元1元。实际流通中,“法币”与银元不能等值兑换,实际是银元仍在流通,“法币”一再贬值。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内丘县政府官吏南逃,法币急剧贬值。
  边区币
  抗日战争期间的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南银行成立,发行的钞票开始在内丘县域内流通。冀南钞票简称冀钞,俗称冀南票,面额有1元、2元、5元、10元、25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多种。1946年6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规定冀南钞票为本位币,其他货币禁止流通。其间,1938年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钞,1938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发的边币,俗称边区票,曾在县境内抗日根据地计折冀南钞使用。
  人民币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钞票人民币(旧)开始发行,并定为本位币,冀南钞票遂以100:1比例兑换人民币收回,停止流通。在县内流通的人民币旧币面额有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共七种。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内丘县支行开始发行人民币新币,旧人民币于同年3月底停止市场流通。人民币旧币遂以1万元折合新币1元比率兑回。当时人民币新币面额为1元、2元、3元、5元四种,辅币面额为1角、2角、5角和1分、2分、5分六种。1957年底,发行了1分、2分、5分的金属硬币。1964年4月发行1960年版的2元券和1962年版的2角券。1964年底,根据国务院规定,收兑苏联代印的1953年版3元、5元、10元券,停止流通。1967年1月发行1960年版的1元券和5元券。1967年12月发行1962年版的1角券。1969年1月发行1965年版的10元券。1980年4月,发行面额为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金属硬币。1987年以后,先后发行1980年版的人民币,主币面额为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卷,辅币面额为1角、2角、5角券。其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几期纪念币,有几种在内丘县境内发行,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0周年1元面额的金属纪念币等。
  附:日伪货币
  1938年,日本侵略军操纵的日伪华北临时政府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伪钞“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兑换卷”流入县境,百姓呼为“鬼子票”。主币面额有50元、100元、500元,辅币面额有0.1元、0.2元、0.5元。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被禁止使用。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