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的私营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3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清及其以前的私营商业
分类号: F721.4
页数: 2
页码: 453-454
摘要: 本文讲述了距今4000年左右,县域内制陶技术发展,陶器即被用于交换。商代,商侯王亥乘牛车自商都殷(今安阳)经县域至有易(今易县)经商,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商业活动。秦始皇东临碣石,汉光武帝刘秀北巡广阳,均经过县域。车驾经过,沿途供应浩繁,购置巨大,致使当地商品交易加快,商业活动发展。内丘所产邢州白瓷畅销全国,樯桅辏集,车辆络绎,瓷器运销兴盛,一些商人还沿丝绸之路将邢瓷精品辗转远销西域、海外。邢州白瓷湮没使县域商业贸易发展滞后。清朝末期,列强入侵,国门洞开,洋货涌入,使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农耕经济受到冲击。官府对商业经营只收税捐,某些行业如旅店按要求登记店簿,基本不设员管理,完全由市场调节商业经营。
关键词: 私营商业 商业经营 内丘县

内容

距今4000年左右,县域内制陶技术发展,陶器即被用于交换。商代,商侯王亥乘牛车自商都殷(今安阳)经县域至有易(今易县)经商,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商业活动。秦始皇东临碣石,汉光武帝刘秀北巡广阳,均经过县域。车驾经过,沿途供应浩繁,购置巨大,致使当地商品交易加快,商业活动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县域内私营商业贸易已趋繁荣。内丘所产邢州白瓷畅销全国,樯桅辏集,车辆络绎,瓷器运销兴盛,一些商人还沿丝绸之路将邢瓷精品辗转远销西域、海外。
  自宋、元以来,人们重农轻商,多事农耕劳作。邢州白瓷湮没使县域商业贸易发展滞后。明朝禁海闭关政策,对商业抑制更甚。
  清朝,由于草原牧区商品与中原农耕区商品往来贸易增加,使县域商业贸易发展加快,商业活动区域扩大,商品增加。
  明、清及其以前的县域商业带有浓厚的农耕经济特点:商品以本地农民生产、生活用品为多,商业活动范围以本地为主,少有远途运销。商业经营的方式除县城、集镇的少量店铺外,以集市庙会搭棚摆摊售卖为主,另有一些小本经营的负贩商人,推车挑担,日出而出,日落而返,走村串乡,从事商业活动。
  清朝末期,列强入侵,国门洞开,洋货涌入,使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农耕经济受到冲击。洋货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县域商业的发展,洋布、洋火、洋油、洋颜料、洋铁制品以至洋烟(卷烟)、西药等国外商品输入,使县域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增多,商家店铺也随之增加,县城及官庄、柳林、金店三个集镇逐渐形成规模。官道加宽,京汉铁路修建,改善了交通条件,商业活动的辐射面逐渐扩大。光绪三十二年(1906)《内丘县乡土志》载县内经商人数达3000人。官府对商业经营只收税捐,某些行业如旅店按要求登记店簿,基本不设员管理,完全由市场调节商业经营。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