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土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318
颗粒名称: 官庄土布
分类号: TS116
页数: 3
页码: 446-4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官庄土布产于内丘县官庄、金店一带。土布纺织历史悠久,起源无从考证,但其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绵延不断。自明朝洪武年间始,历朝政府鼓励垦荒植棉,县境内棉花得以广播远植。受此影响,内丘人民积极引进并改造纺织印染工具,为土布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关键词: 内丘县 官庄土布

内容

官庄土布产于内丘县官庄、金店一带。土布纺织历史悠久,起源无从考证,但其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绵延不断。自明朝洪武年间始,历朝政府鼓励垦荒植棉,县境内棉花得以广播远植。受此影响,内丘人民积极引进并改造纺织印染工具,为土布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清朝时期,官庄、金店的土布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民国时期最为繁盛,成为“轧轧机杼声,毗户相接间”的土布生产基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全县农村织布机就有近万架,官庄一带农村的妇女劳动力十之八九从事织布生产。
  官庄土布有一套独特的纺织印染制作工艺。
  轧花用自制手工轧花机将棉去籽,去籽棉花称皮棉。
  弹花将皮棉置于弹花弓弦上,用弹花锤敲击,以弓弦振动将皮棉弹松成瓤。
  搓布絮将棉花瓤缠在细高梁杆上,用手搓成长约25厘米左右,如拇指粗细的条,称布絮。
  纺线农家用自制纺车纺线。左手将布絮放到锭子上,右手摇动纺车,使线抽出缠绕在锭子上,纺成线穗。
  拐线拐线是将穗子上的棉线缠到拐子上。拐子是由两根横梁十字交插,固定在中间坚梁上的工具。
  浆线按一定比例的白面和水置于铁锅中,烧火煮沸,把拐好的线置于其中,用杵子(一种工具,呈T形,木制)反复压挤,使其受热着浆均匀,强度加大,这叫熟线(不经浆的线叫生线)。为了使线利落,也可用米汤浆洗。其方法是先把米煮熟后再捞出,用米汤反复浆洗。
  晾线将浆好的棉线捞出挂在浆线杆上(浆线杆是一种简易木架,附照片)。然后用木棍或小擀杖反复拧挤,至略带潮气。
  落线用手摇动落子,将晾好的棉线缠在落婆婆上。
  耕线亦叫耕布,工艺较复杂,用耕线杆(一种简易的木制工具,两竖一横,中间横木上有16—20个圈)把落婆婆上的线反复穿插,固定在地上的四个木楔上。目的为了形成一根长线。
  引线耕好的棉线盘成一团,放在拖耙上,用石块压住,离此两三丈远放盛子(中有木轴,两旁有木齿片)。然后把线缠引在盛子上。
  缯线缯是用来分开棉线之用的。其多是线质的也有铁质的。按其在织机上位置区别,可分前批缯和后批缯;按所需工时和布的宽度,可分大缯(10帖),中缯(9帖),小缯(8帖),缯线就是把盛子上的线经掏头和撞头后引到缯上。
  杼线与缯外形相同,杼是铁制或竹制的,其作用是为了规范棉线的位置。
  完成上述工序后,就该安装盛子上机床了。把“机楼”上的缯和杼调整好,就完成了织布准备工作。织布过程虽简单,但操作要求协调。左手撺溜子时,右手拉织框;右手撺溜子时,左手拉织框;两只脚也要动作一致。织一匹布大约需7—8天。
  土布色多为白布。如果想织成花布,则需在浆线过程中以不同染料浆线,在耕线时也需有规律地依次进行,在织布时也需要三四个梭子来回运行。这些由不同颜色织成的布叫“三匹缯”或“四匹缯”。“三匹缯”即有三种颜色的土布,“四匹缯”即是有四种颜色的土布,还有六种颜色的“六匹缯”土布。白布亦可印染成花布,花布的制作工艺较复杂,需要在染房里由艺人操作。先将面粉和石灰粉的混浆用模具在白布上印出图案,再将布着色,而后用水将混浆洗掉即可显现图案。这种印花工艺与少数民族的蜡染同源,极具地方特色。此外还有用俗称“紫花”的天然色棉织成的淡褐色棉布叫紫花布。
  官庄土布质地缜密,纹理畅顺,薄厚均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既可制衣裤鞋袜、纹帐被面,也可用来做粮食布袋等。
  官庄土布工艺优良,声名远播。官庄地处交通要道,驿路官道中心,形成了土布的集散地。民国18年(1929)统计资料称,是年生产土布60万尺,操此业者达1.5万人之多,其行销地点已占中国之半。官庄土布翻过太行山与山西煤炭进行“黑白”交换,即向山西输送土布,从山西贩回煤炭;东经任县邢家湾码头船运至天津、山东;往北销往热河、察哈尔、绥远、外蒙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时贩运土布的驮队由官庄至坝上张家口络绎不绝,致使张家口的剧团到内丘演出时,只知有官庄镇,而不知有内丘城。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