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编 名优品牌·特色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304
颗粒名称:
第七编 名优品牌·特色产品
分类号:
F204;F713
页数:
14
页码:
439-4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既有崇山峻岭的山区,又有蜿蜒起伏的丘陵和广袤无垠的平原。独特的地理地貌、多样性的物候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内丘名优特色产品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代勤劳的内丘人民,孜孜以求,创造出许多引人注目的名优品牌和特色产品,满足了县内人民的需求,还以独特的魅力,远销国内外,向世人展示了内丘人民的聪明才智。
关键词:
内丘县
名优品牌
特色产品
内容
内丘县既有崇山峻岭的山区,又有蜿蜒起伏的丘陵和广袤无垠的平原。独特的地理地貌、多样性的物候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内丘名优特色产品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代勤劳的内丘人民,孜孜以求,创造出许多引人注目的名优品牌和特色产品,满足了县内人民的需求,还以独特的魅力,远销国内外,向世人展示了内丘人民的聪明才智。
名优品牌
富岗苹果
富岗苹果是河北省第一家注册商标的绿色果品,产于内丘县西部深山区的富岗山庄。该果品果皮薄,果肉细,少纤维,脆而爽口,酸甜适中,汁液丰富。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检测表明:富岗苹果硬度为18.9磅/平方厘米,含水量89.3%,含原糖8.7%,蔗糖15.1%,可溶性固体物质含16.1%,果肉滴定酸0.295%,果食酸碱PH值3.3;另外,富岗苹果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和氨基酸。
富岗苹果之所以成为名牌水果,与其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富岗苹果种植园区在海拔500~1200米之间,昼夜温差12℃左右,有利于果实养分的积累及内在品质的形成;园区的片麻岩属中性偏酸土质,富含腐殖质;富岗山庄的水质甘醇,矿物质含量特别丰富。
富岗苹果于20世纪90年代开发生产,生产过程实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模式。从果园的地—树—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病虫害防治采取物理、生物措施和无公害农药;施以硼、锌、铁为主的有机肥。全部采用套袋技术,以防止空气杂质农药及细菌对果品的污染;采取铺膜反光,摘叶转果技术,使苹果着色均匀。在果实表面贴字利用阳光照射,生产出带有“福”、“禄”、“寿”、“喜”字样,独特新颖,别具一格的“文化果”,提高了苹果的文化品位。富岗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120道工序中,实现了无公害、无染污的绿色操作。
富岗苹果品质优良,一个400克以上的特级果销价达100元。同时,富岗苹果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中南海,也走红了国际市场。富岗苹果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河北省著名商标产品、中国绿色食品,荣获99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
邢枣仁(内丘枣仁)
邢枣仁也叫内丘枣仁,因内丘古属邢州而得名,产于内丘县丘陵地区的小杨庄一带,注册“邢仁”商标。枣仁是名贵中药材,可养肝安神、宁心敛汁。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心悸、盗汗,在祖国医学典籍中多有记载,是中医处方常用药之一。《本经》曰:“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邢枣仁自明代开始加工制作,距今已有500多年生产历史,内丘县小杨庄村一带村庄农民用石头碾子、荆条编织的筛子加工枣仁。
邢枣仁以品质优良驰名天下,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资源、气候条件和全国独一无二的祖传手艺。北方大部分地区均有酸枣,却以太行山脉东麓中段丘陵地带最为丰富,所产的枣仁质量最为上乘。酸枣采集最佳时节在秋天霜降后,此时酸枣树叶落尽,气候干燥,酸枣中所含水分易挥发,这为除去酸枣果肉提供了先决条件。酸枣去皮是加工枣仁的第一道工序,当地俗称“串酸枣”,先将酸枣用石碾压开口,晾晒以备去皮。去皮时气候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必须在冬天空气最寒冷、最干燥——当地农民称为“焦”的时辰方可进行。“焦”时多发生在夜间或早晨,“焦”的程度要求极严,提前一个小时即可,错后一个小时就不行。有经验的农民用脚一踩酸枣看掉渣就知道“焦”的程度。“焦”时用石碾轧压,筛掉皮渣,即成“枣胡”(枣核),破枣核壳即可制取枣仁了。
枣仁制取是当地群众经过500多年实践形成的一套独特工艺。先用石碾(今用粉碎机)将坚硬的枣胡核破开,而使枣仁表面完好无损。由悟性好、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手工摇晃荆条编织的圆筛,经粗细不同筛眼的三道筛子筛理,将枣仁和枣胡核分的一清二楚。
要制取质量上乘的枣仁,一是要使用完全成熟、不霉坏变质的酸枣,再就是掌握晒枣核的技术。枣核含水过多则易发霉变质,过干则失去枣仁应保持的自然水分,在加工时易碎,不仅影响枣仁的质量,还会使药性减弱。因而,晒枣核也是关键的技术之一。有经验的制作枣仁的艺人抓起一把枣核,晃晃、听听枣仁在枣核里转动的声音,便知道所含水分了。而大多数人是砸开枣核,用指甲掐一掐,用牙咬一咬,检验枣仁所含的水分。
独特的物侯条件,丰富的酸枣资源和世代相沿的独特工艺,使得小杨庄枣仁粒大、仁饱、色红、鲜亮,在市场上享有盛名。
随着小杨庄枣仁加工蓬勃发展,邢枣仁行销天下,全国药材市场、大药店均有销售,还外销到韩国、日本等国。由于枣仁制作业的迅速崛起,山东、河南、陕西及关东一带的酸枣聚汇于此,形成了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枣仁生产、销售集散地。药商们说“世界枣仁看中国,中国枣仁看内丘,内丘枣仁看小杨庄”。
近年来,内丘县丘陵区小杨庄村一带的东石河、西石河、南李庄、北李庄、刘家庄、李交台、王交台、樊交台等19个村有400余户搞起了枣仁加工,年加工酸枣3万吨,加工枣仁2000吨,产值近一个亿,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以上。内丘成了中国枣仁加工之乡。
侯家庄吊柿·柿饼
侯家庄吊柿主要出产在西部山区侯家庄一带,由传统的柿饼演变而来。
侯家庄位于内丘县西部山区,为弱酸性土质,昼夜温差大,适于柿树生长,所产柿子品质优良,取其制作的柿饼为上乘佳品。内丘县的柿饼生产历史久远,制作工艺考究。
柿饼的制作过程:
摘:过早采摘柿果青涩坚硬,糖化不充分,制作的柿饼不出白霜且易腐烂;过晚采摘则柿果脱水变形,不易制作。最佳采摘时间为深秋季节,霜降过后,立冬之前。
选:选择果形硬实端庄、通红光亮的柿果。
削:用特制的工具——旋柿刀将柿皮削去。
晒:将旋去皮的柿果,于晴爽干燥时日,晾晒十至十五天。为使其受光、受热均匀和通风透气,最好置于农户自己编织的秸秆箔席上。
捏:待柿果晾晒到内软外硬,水分含量在5~20%之间、表层呈网状时,即可“捏”,即将椭圆形柿子轻轻捏成扁圆形饼状。这是十分细致的手工活,讲究“巧、匀”的功夫。“巧”即不可用蛮力,不然虽捏成了饼形,里面还是各自“独立”的块块,或是被捏破;“匀”即用力平均,上下左右都要受力,要从中间顶部开始,轻轻而缓慢捏下,然后向四周揉捏。只有这样,才可使柿果内部藕断丝连且有韧性。捏成饼形后,透过硬实的表皮,可隐约看见丝丝缕缕的果肉。
捂:捂是为了让柿饼充分糖化,长出白霜。一般是将柿饼堆置于阴凉处,上覆薄席。待到柿饼“出汗”后揭去薄席一晾,柿饼表面长满白霜(实是糖分),柿饼制作即完成。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柿饼滞销,侯家庄一带的人们变更柿饼制作之法,又创造出侯家庄吊柿。吊柿的制作与柿饼的制作有些差异。过程如下:
柿果旋皮后要吊在简易木架上,俗称“上架”。以细绳绑柿萼束缚成蒜辫状,吊在简易木架上,上覆苇蓆遮挡尘土,使其阴凉干燥,自然风干。待其水分挥发到一定程度,即可下架装箱。吊柿制作,没有“捏”和“捂”的过程,吊柿基本保持柿果原貌,其形如桃,故当地人们又称吊柿为“柿桃”。
侯家庄柿饼、吊柿糯香绵长,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含大量的糖分、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对人体有滋补作用。
侯家庄柿饼主要销往京、津、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世纪70年代,侯家庄一带被河北省确定为外贸柿饼生产基地。吊柿生产后,因其形优美如桃,又保持了柿饼的内在质量,很快畅销国内,出口外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
大孟花生
大孟花生产于内丘县城西南大孟村镇的胡里、马村、十方、吴村、东青山村一带。此地带耕地多为沙质土壤,疏松多孔,通气性好,为花生生长发育提供了物候地质条件。尤以三仁大花生(与普通单籽、双籽小花生不同,此花生含三籽)最为闻名。该地是河北省重要的外贸出口花生生产基地。
花生,亦名长生果。在内丘种植历史久远。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筛选培养出三仁大花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推广种植。
花生一般在谷雨前后播种。蔓生,开黄花,日出而开,日落而合。农历八月间成熟。一般生育期为130天。
大孟花生果外形酷似鹰嘴,多瘦身三仁,罗锅腰,颗粒大小基本一致。其营养丰富,各项理化指标均高于同类。据测算,每百克三仁花生中粗脂肪含量51.38克,蛋白质含量28.68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糖类。
20世纪90年代始,多采用地膜覆盖、喷灌、施有机肥和微量元素等措施,大孟花生的内在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大孟花生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可制作各种风味小吃、饮料,用大孟花生制作的五香花生仁全国闻名,产品除了销往石家庄、天津、北京外,还出口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白鹿角蚕茧
白鹿角蚕茧产于西部山区,以白鹿角村一带最多,故名。早在明代已是顺德府优质蚕丝的重要产地。这里出产的蚕茧茧层厚,丝质好,其色白者如雪,黄者如染;丝质抗酸抗碱、且抢合度好(胶度稳定适中),是制造高档丝织品的理想原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白鹿角养蚕业管理粗放,产量较低。1952年,河北省农业厅蚕桑工作处派技术人员到白鹿角一带对蚕桑生产进行改良,加大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自此白鹿角蚕桑业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白鹿角蚕茧由内丘县供销部门收购,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国家。
东庞烟煤
东庞烟煤由国有大型煤炭采掘企业东庞煤矿生产。总储量6亿吨,主要分布于大孟村镇的冯唐、宋村、东庞村一带。煤层分布较稳定,主要煤系属石炭二迭系的太原群和山西群。太原群煤层厚140米,含煤8层,达8.35米,可采煤层厚4.8米;山西群煤层厚85米,含煤4层,总厚度4.57米,可采层厚4.08米。
东庞烟煤是优质的工业用煤,一般发热量在6000卡到7000卡之间,属中等程度的气煤、肥煤。按其深加工品类可分为精煤、混煤、洗精煤、中煤、泥煤等。
东庞烟煤经过洗涤后成东庞精煤。20世纪80年代生产的6级精煤曾销售到南美洲、拉丁美州,生产的9级、11级精煤燃烧性能好,是一些国际化工企业、有色金属企业的重要能源材料。生产的中煤主要用于省内发电厂。煤泥则主要供应本地市场。
东庞烟煤主要销往北京的首都钢铁公司及天津、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的冶炼企业及焦化厂和玻璃厂等。其中优质6、9、11级精煤主要出口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及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国家。2000年,东庞煤矿产烟煤180万吨。
子岩牌水泥
子岩牌水泥由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988年注册子岩牌商标。子岩牌水泥系列中的425#水泥于1988年12月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荣获河北省著名商标称号。2000年2月,在中国调查统计事务所联合举办的1999—2000年中国名牌竞争力调查中,子岩牌水泥被评为国内同行业十大名牌产品之一。同年10月由中国水泥房产建筑材料产品认证中心组织的认证活动中,子岩牌P.S425#、425#水泥获得CQBM证书。
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周围有丰富的石灰石、粘土、石膏和硫铁渣四种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鑫磊集团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大,提升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2000年1月26日,投资1.3亿元的1000t/d回转窑生产线点火,进一步使子岩牌水泥的品种、品位、产量、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和庄红大理石板材
和庄红大理石产于内丘县南赛乡宁家庄村,因其村当时属和庄乡,故名和庄红。
和庄红大理石光洁晶莹,细腻柔顺,可剖、可锯、可磨、可抛、可切、可裁,其制成品多用于装饰楼堂馆阁,镶墙铺地。此外和庄红大理石板材也是优良的雕刻原料,仿花鸟虫鱼、山水等石刻皆为艺术佳品。许多知名建筑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地下通道、广州白云机场等大型建筑都采用和庄红大理石板材作装饰之用。
和庄红大理石板材多销往京、津、沪及沿海的广州、深圳、大连等地,亦出口北美洲及欧洲各国。
万年青花岗岩
花岗岩在内丘县西部山区分布广泛,尤其柳林乡、南赛乡一带储量极为丰富。其中色泽墨绿黑亮且有绿斑者,因与万年青枝叶色彩相仿,称之为万年青花岗岩。在同类品种中极为罕见。
万年青花岗岩经切割抛光后光可鉴人,庄重典雅,装饰建筑物显得凝重厚实。著名画家黄胄开办的炎黄艺术馆、北京奥运场馆等多用此做装饰。
万年青花岗岩除满足本地市场外,主要销往沿海地区,出口到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欧美一些国家。
扁鹊牌健脾素
扁鹊牌健脾素是内丘县制药厂(现邢台扁鹊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首创的生化药品,主要研制人员是内丘县制药厂厂长、省劳动模范石树英。
根据中医“脾为后天之本”和“气生动之源”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观点,从动物器官提取的有效物质可治愈人类相关器官病变,特别是动物内分泌系统的提取物,可有效地治愈因人类内分泌系统功能不足或紊乱而导致的各种疾病。结合西医现代生化学科研经验,提取猪脾中有益成分,配制若干中药研制而成扁鹊牌健脾素。
扁鹊牌健脾素主要原料为猪脾。内丘县制药厂科研人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猪脾中提取有效物质,佐之以内丘产中药材,科学配方,精心研制创造了医药史上的奇迹,开创了利用猪脾脏制药的先河,填补了中国医药界生化药品的一项空白。
扁鹊牌健脾素介于中药和西药之间,既不同于西方医学消炎杀菌之说,亦不同于中国传统医学虚寒风湿之论,而是从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角度进行治疗。它对于治疗脾胃失调有特效,特别是在南方各省市如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治愈率达97%。扁鹊牌健脾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中药成分,不苦不涩,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有益的保健药品。
1974年,扁鹊牌健脾素正式生产。1980年,扁鹊牌健脾素获河北省经济委员会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商业部优秀产品奖,198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扁鹊牌健脾素畅销全国,并出口外销东南亚诸国,仅1977年就经中国土畜产品总公司出口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3万瓶。
邢窑瓷器
内丘是中国邢白瓷的发祥地(内丘古属邢州)。邢窑生产的白瓷代表了隋唐时期白瓷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南青北白”之中的“白”即是邢白瓷。所产的带“盈”字的白瓷器具是陶瓷中的精品。邢窑为七大名窑之一(寿、洪、鼎、岳、耀、邢、越),内丘古城在隋唐时期便是闻名全国的瓷都,所生产的白瓷远销朝鲜、日本、印度、埃及等十几个国家。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代诗人皮日休说:“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魄堕,轻如云魄起。”可惜这一古老技艺已失传,仅存邢窑遗址及少量珍贵邢瓷器俱可供研究。(详见《文化·旅游》编)
特色产品
官庄土布
官庄土布产于内丘县官庄、金店一带。土布纺织历史悠久,起源无从考证,但其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绵延不断。自明朝洪武年间始,历朝政府鼓励垦荒植棉,县境内棉花得以广播远植。受此影响,内丘人民积极引进并改造纺织印染工具,为土布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清朝时期,官庄、金店的土布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民国时期最为繁盛,成为“轧轧机杼声,毗户相接间”的土布生产基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全县农村织布机就有近万架,官庄一带农村的妇女劳动力十之八九从事织布生产。
官庄土布有一套独特的纺织印染制作工艺。
轧花用自制手工轧花机将棉去籽,去籽棉花称皮棉。
弹花将皮棉置于弹花弓弦上,用弹花锤敲击,以弓弦振动将皮棉弹松成瓤。
搓布絮将棉花瓤缠在细高梁杆上,用手搓成长约25厘米左右,如拇指粗细的条,称布絮。
纺线农家用自制纺车纺线。左手将布絮放到锭子上,右手摇动纺车,使线抽出缠绕在锭子上,纺成线穗。
拐线拐线是将穗子上的棉线缠到拐子上。拐子是由两根横梁十字交插,固定在中间坚梁上的工具。
浆线按一定比例的白面和水置于铁锅中,烧火煮沸,把拐好的线置于其中,用杵子(一种工具,呈T形,木制)反复压挤,使其受热着浆均匀,强度加大,这叫熟线(不经浆的线叫生线)。为了使线利落,也可用米汤浆洗。其方法是先把米煮熟后再捞出,用米汤反复浆洗。
晾线将浆好的棉线捞出挂在浆线杆上(浆线杆是一种简易木架,附照片)。然后用木棍或小擀杖反复拧挤,至略带潮气。
落线用手摇动落子,将晾好的棉线缠在落婆婆上。
耕线亦叫耕布,工艺较复杂,用耕线杆(一种简易的木制工具,两竖一横,中间横木上有16—20个圈)把落婆婆上的线反复穿插,固定在地上的四个木楔上。目的为了形成一根长线。
引线耕好的棉线盘成一团,放在拖耙上,用石块压住,离此两三丈远放盛子(中有木轴,两旁有木齿片)。然后把线缠引在盛子上。
缯线缯是用来分开棉线之用的。其多是线质的也有铁质的。按其在织机上位置区别,可分前批缯和后批缯;按所需工时和布的宽度,可分大缯(10帖),中缯(9帖),小缯(8帖),缯线就是把盛子上的线经掏头和撞头后引到缯上。
杼线与缯外形相同,杼是铁制或竹制的,其作用是为了规范棉线的位置。
完成上述工序后,就该安装盛子上机床了。把“机楼”上的缯和杼调整好,就完成了织布准备工作。织布过程虽简单,但操作要求协调。左手撺溜子时,右手拉织框;右手撺溜子时,左手拉织框;两只脚也要动作一致。织一匹布大约需7—8天。
土布色多为白布。如果想织成花布,则需在浆线过程中以不同染料浆线,在耕线时也需有规律地依次进行,在织布时也需要三四个梭子来回运行。这些由不同颜色织成的布叫“三匹缯”或“四匹缯”。“三匹缯”即有三种颜色的土布,“四匹缯”即是有四种颜色的土布,还有六种颜色的“六匹缯”土布。白布亦可印染成花布,花布的制作工艺较复杂,需要在染房里由艺人操作。先将面粉和石灰粉的混浆用模具在白布上印出图案,再将布着色,而后用水将混浆洗掉即可显现图案。这种印花工艺与少数民族的蜡染同源,极具地方特色。此外还有用俗称“紫花”的天然色棉织成的淡褐色棉布叫紫花布。
官庄土布质地缜密,纹理畅顺,薄厚均匀,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既可制衣裤鞋袜、纹帐被面,也可用来做粮食布袋等。
官庄土布工艺优良,声名远播。官庄地处交通要道,驿路官道中心,形成了土布的集散地。民国18年(1929)统计资料称,是年生产土布60万尺,操此业者达1.5万人之多,其行销地点已占中国之半。官庄土布翻过太行山与山西煤炭进行“黑白”交换,即向山西输送土布,从山西贩回煤炭;东经任县邢家湾码头船运至天津、山东;往北销往热河、察哈尔、绥远、外蒙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时贩运土布的驮队由官庄至坝上张家口络绎不绝,致使张家口的剧团到内丘演出时,只知有官庄镇,而不知有内丘城。
鹊山牌笨鸡蛋
鹊山牌笨鸡蛋,20世纪90年代末由内丘县赛富林果品蔬菜公司生产的一种禽蛋名牌。该商标由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根据鹊山扁鹊庙群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创意设计。
内丘县西部山场广阔,漫山遍野的中草药材、草籽、野果、野花、昆虫是散养鸡的天然优质饲料,山区丘陵农民有利用山坡松散放养笨鸡的养殖传统。在这样的放养环境中笨鸡产的蛋,营养丰富,炒出来颜色鲜亮金黄。经河北农业大学鉴定,鹊山牌笨鸡蛋所含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较普通鸡蛋高出数倍,且胆固醇含量低,是天然绿色食品。
鹊山牌笨鸡蛋主要销往邢台、石家庄、北京等大中城市,价格比普通鸡蛋高出许多,供不应求。
杨庄小红谷
杨庄小红谷产于内丘县中部丘陵区,该区域土壤、雨量、温度均适宜小红谷生长。尤以柳林乡杨庄一带村庄种植量大,种植历史久远,所产小红谷品质最为优良。
杨庄小红谷谷粒珠圆,色泽鲜红,皮薄粒大,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碾出来的小米色泽金黄,熬粥则味浓粘稠,香甜可口。此品亦可做家养宠物鸟的喂养饲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小红谷便是内丘县传统的名贵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素有“红珍珠”之美誉。
官庄大葱
官庄大葱产于内丘县官庄村、李田村一带,属河北省大葱家族中的优良地方品种,经当地农民历代实践选择而育成。
内丘县官庄一带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大葱生长。官庄大葱其株青白相间,亭亭玉立;葱头肥硕、鲜嫩,比普通葱头大;葱体修长盈尺,通体滑润。官庄大葱生食辣味充足,唇齿留香,熟炒则清香远溢。
内丘板栗
板栗在内丘县有悠久的栽培史。
内丘板栗属落叶乔木,高约20米,雌雄同株,初夏开花,秋季结果,果实外包一层球形带刺外壳。每壳结果2—3个。
内丘板栗主要产于内丘县西部山区白鹿角、侯家庄一带,这里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土质疏松、肥力中厚、透气性良好,气候环境适宜板栗生长。
内丘山区农民对板栗栽培颇有独到之处,一直坚持沿用嫁接繁殖的方法,保持了板栗的优良品性。
内丘板栗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中国卫生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内丘板栗含蛋白质10.7%,脂肪7.4%,糖及淀粉70%,并富含丰富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以及钙、磷、钾、铁等成分。民国初年,当地人们把风味独特的糖炒栗子称为灌香糖。其后,还以其为原料加工成栗子蜜饯、代乳粉、巧克力、栗子糕等食品。板栗还有药用价值,有助于造血功能提高,增加脑重,增强智力。《本草纲目》称:栗气温无毒,益气厚肠胃,理血液,补肾气,破痒癣,治脚无力。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用栗果治愈了脚气病,曾赋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人服栗旧传方。”
2000年,内丘板栗注册“福有”商标,成为畅销省内外的名牌产品。
内丘黄牛
内丘县养殖黄牛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内丘劳动人民利用县域内丰富的草场、山场资源饲养黄牛,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培育良种黄牛,引进南阳种牛,对本地黄牛进行改良。70年代又引进南阳牛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对本地黄牛进行品种改良。经多年改良繁育,实行优种优配,逐渐形成了内丘黄牛独特的优良品质。
内丘黄牛体格适中,结构匀称。毛色以黄色、紫黄色为主;角短而纯,质地细致,多向外下方或后弯曲;背腰平直,长而开张;四肢坚实;蹄叉紧,呈红色居多。内丘黄牛(母)10月龄开始发情,体重可达220~204公斤。一般一年半龄即可配种,繁育期14—15年;牛犊初生20~28公斤。内丘公黄牛12月龄性成熟,使用年限10岁。
内丘黄牛适应性较强,山区、丘陵、平原皆可成为其生殖繁衍地,既可放牧群养,亦可圈舍饲养。内丘黄牛良性好耐粗饲,如玉米秸等谷物秸秆及其他杂草皆可成为饲料。
内丘黄牛为肉役兼用型品种。其肉质鲜美细嫩,膏脂润香。在一般饲养条件下,6—18月龄公牛平均日增重0.7公斤,18月龄公牛屠宰率达60%,净肉率51.75%,优质肉块占50%以上,内丘黄牛皮坚韧、柔软、富有弹性,是皮革工业的上等原料,牛角、牛黄亦用于制药业。
内丘黑猪
内丘黑猪是河北省优质畜类品种。自古以来,养猪是内丘县优良传统。养猪业已成为内丘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
1950年以前,多是内丘本地自繁自养的笨猪,1951年始引进内江猪、长白山猪、定县猪与本地猪交配,经自然繁育和培养改良,逐渐形成了特有品种———内丘黑猪。
内丘黑猪毛黑而粗,嘴短而阔,四肢粗壮,生长周期短,产仔率和瘦肉率较高。内丘黑猪猪仔初生重1.2公斤左右,30天断奶后可达12公斤。一般成年内丘黑猪平均体长142厘米;体高68.84厘米,体重154.80公斤。内丘黑猪繁殖力强。一头成年母猪每次可产仔10头以上,两年可产4—5窝。农家以育母猪繁育仔猪为主。内丘黑猪肉质亦鲜美、嫩滑,瘦肉率可达51.41%。
金店熏枣
金店熏枣是土法炮制的地方风味名吃,历史悠久。清朝中叶,金店一带有人偶尔掘洞烧枣趣食,得此佳味,继而更变熏烤之法,渐成地方特产。依托金店一带丰富的大枣资源,逐渐形成产业。每年秋后,从金店车运至任县邢家弯码头入运河外运,特别是在出口外销运输过程中,经海风雾雨浸润,表面泽被白霜,甜味愈馥。自清朝晚期始,金店熏枣饮誉海内外。
金店熏枣所用原枣均为金店古镇一带种植的一种大紫枣。枣果呈椭圆形,色紫红,质硬而脆甜,略带酸味。
熏枣制作工艺详细严格。当地老艺人回忆,熏制过程有选、煮、晾、熏之说。
选:所需原枣为当年鲜枣,去其蛀瘦溃烂者。择其个大肉肥、光亮圆润者。
煮:用“四灶一烟式”锅灶(四面锅灶中间竖烟囱共用之);每锅添清水百余斤,滴入白酒少许,并加些棉籽油,再置鲜枣于其中。水沸腾后轻搅,待鲜枣呈黑红紫亮即可捞出。所佐之料中,棉籽油增其光洁,白酒增其醇味。
晾:熟枣置于通风处,晾晒至不滴水为宜。
熏:即熏烤之艺,烟熏为增其色,此为关键一环,需精于此道艺人为之。
熏制窖池选择土质坚实地块,掘长11~16米、深2.3~2.7米、上口宽2~2.7米、下底宽1~2米的沟池。每座窖4—6间,另在距窖地2米远之地,每两间挖一直径0.8米井筒,其底与窖池底相平,与窖池挖通,即谓看火道(亦可与另一窖池挖通兼看火),一般以人可通行观察为宜。
熏床制法与农村盖房相类,横梁竖檩成熏床支架,以秸秆薄铺设两层,周围以秸秆镶边半尺,外围以土沙封实。即成完全熏床池(未铺设薄席前可以柴木堆放各间点燃)。
将熟枣上床,上覆苇席,点燃各窖池燃料,即为熏烤。需有经验艺人专司其职,底部和上层轮翻熏烤,熏过首遍后的熏枣需再次挑选,以大小个头挑出头枣、二枣、三枣,头枣熏烤二次,二枣再重熏,三枣不用再熏即可。熏好的枣应是表皮黑红紫色,光泽明亮,味道醇厚,枣肉呈牙黄色为上品。
由于熏枣在国内外畅销又耐储运,给金店熏枣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清朝末年,每百斤熏枣可售银二十两。民国10年(1921)操此业者达百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供销社在金店镇设有熏枣场地,每年可生产50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因枣树种植锐减,此业消失。
田庄小磨香油
田庄小磨香油因产于五郭店乡田庄村一带而得名。田庄村一带属丘陵地区,透水性强的沙土地和适宜的气候使芝麻籽粒饱满光亮,油性充足。石磨质地细密坚硬,可使芝麻磨出来的油油质优良,色泽橙亮,纯净清澈,香味浓郁,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上等调味佳品。
田庄小磨香油的优良品质得益于本地所产的旱地芝麻、传统石磨和独特的加工工艺。
小磨香油加工时,先将芝麻中杂物过筛剔除,而后置于大锅中翻炒,待其色焦黄时,扒出晾透。晾透的芝麻放到石磨上研磨成芝麻酱,把芝麻酱置入大铁锅中,兑入80℃左右的适量开水,后用木棍顺向搅动,双手紧扶锅沿,均匀有节奏地摇动,再用长把葫芦上下挤压使油飘浮于麻酱之上。待油飘浮一层后,用特制油葫芦和油撇子,轻轻地从麻酱上把麻油撇出,这叫头排子小磨香油,质量最好。接着,再兑入适量的水,再搅动,再摇动,再用长把葫芦轻轻压挤,将浮出的香油撇出。在烘炒研磨过程中,芝麻酚素很快成为芝麻酚,因而使小磨香油的香味浓郁奇特。
田庄小磨香油所含亚油酸比花生油、菜籽油高出几倍(亚油酸是一种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需从外界吸收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其所含的脂性纤维素也比其他食用油高出若干倍。
田庄小磨香油不仅是烹饪的上等用油,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田庄小磨香油远销到邢台、邯郸、石家庄等地。
鹊山丹参
丹参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在内丘县西部山区广泛分布,因扁鹊庙及太子岩一带所产丹参品质极佳,故称鹊山丹参。
丹参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材,属唇形科,根部肥硕,呈丹红色,故其俗名亦称“红根”、“血参”。其茎为方形,有腺毛,叶对生,羽状复叶,春夏之间开花,花唇形,色紫,数轮排列。以种子或分根繁殖,大多为野生。
丹参药用价值很高。丹参含有多种活血化淤的微量元素,可改善微循环,扩张心肌、动脉。20世纪90年代始,以丹参为原料的各种制剂如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冠心病II号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胸闷、心绞痛等症。县内有用野生丹参制茶饮用来治疗心脏病的习惯,疗效颇佳。
太行秋葵
太行秋葵又名野芙蓉,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黄蜀葵,别名“金花捷报”,民间叫粘杆或山榆皮,明成化年间《顺德府志》所记菜芙蓉即为此。
太行秋葵大多生长在内丘县西部丘陵山区,广泛散布于沙滩河涂、岗坡林地间,既可种植,也可野生。
太行秋葵株高2米许,状如棉株。花硕如碗,冠黄蕊紫。花期百天左右,单株开花可达77朵。花落结果,其果黑而多毛呈肾形。太行秋葵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生命力极强。
太行秋葵全株可食。根、茎、叶、果有较强的粘性,民间多用做食品成形添加剂(如压饸饹)。其鲜花味尤适口,且食后有明显缓解紧张情绪的感觉。果实制取的野芙蓉油含有天然的维生素E,有健身、美容、抗衰老作用。用太行秋葵制成饮料,有奶香味、可可香味和咖啡香味,可作为咖啡、可可代替品。
太行秋葵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根、茎、叶、果可提取植物胶,广泛应用于医药业。其花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生物黄酮含量达6%,比目前在黄酮生产中广为应用的银杏、大豆高近百倍,在已知植物中含量最高。生物黄酮在抗心脑缺氧、缺血,缓解精神抑郁紧张症状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石榴子石
石榴子石俗称金钢沙,产于内丘县中部丘陵区,分布于南赛乡、柳林乡境内,以南赛乡孙家坡村储量最多,有600万吨。
石榴子石属非金属矿产。其外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石粒直径0.3~0.5厘米,莫氏硬度6.5。
内丘县的石榴子石开采始于1955年,加工始于1967年,生产金刚砂粉,用于研磨光学仪器,如镜片、电子元件。还可制造砂轮、切割片等。
炒肉挂汁
炒肉挂汁为内丘县境内妇孺皆知的地方特色菜肴。旧时,内丘一带饭馆所售主食多为烙饼,炒肉挂汁配烙饼是当地人所称道的一种吃法。在内丘县民间流传有“炒肉挂汁就烙饼,再配一碗杂糕汤,神仙也想尝一尝”的说法。
内丘县民间有两则关于炒肉挂汁的传说。一说在清朝年间有客人晚上在饭馆点大葱炒肉一菜,上桌后客人嫌肉少,跑堂的端回灶间,时值晚间已无肉再加,掌勺师傅只好加煮肉汤勾芡,客人尝后连声称赞,问及菜名,掌勺的只好以其加有汤汁,随口答之“炒肉挂汁”,后经改进,成为内丘地方名菜。一说晚清,庚子赔款后,慈禧太后自西安回京,车驾经内丘境,供奉时虑及太后年高牙口未必好,着意加汤汁烹软滑炒肉进奉,慈禧太后食后十分称赞,问及菜名,地方官员问厨师,厨师以菜中有汤汁,答曰“炒肉挂汁”,因受太后称赞,后经着意改进遂成内丘地方特色菜。两说虽异,但清朝年间内丘县域已有“炒肉挂汁”无疑。
炒肉挂汁主料是将五花肉切成肉丁,再用红薯芡(淀粉)抓透。配料大葱切成马牙形。调料用姜、花椒、葱白和大料(适量)泡制的料水。佐料用高汤、保定面酱。高汤用整只老母鸡、猪皮、猪蹄和猪脊骨熬制。
烹制过程:先将净勺加花生油烧热后将油倒出,再加入凉油,至三四成热放入肉丁,炒熟后加入姜沫和少许保定面酱,炒至出味,再放马牙葱白翻炒片刻,加入高汤、料水、酱油、醋,开锅后点香油出锅装盘(碗)。此菜浓香略带醋味,口感爽滑软嫩。盛装上盘(碗)时有浓浓汤汁,吃完汤汁不余。
而今,内丘县农村过红白事亦用此菜,而内丘招待来宾,也首选此菜迎接客人。炒肉挂汁已走出县城,邢台及周边县不少饭店、酒店已引进这一特色菜肴。
鸡头
鸡头是在内丘县流传历史较久的一种油炸风味食品,因状如鸡头故名“鸡头”。
小米面是制作鸡头的正宗原料。将当年新谷碾成细米,米用清水捞过再在簸箩里闷两个时辰后碾成细面,俗称“粉米面”。捞米时将米倒入清水中搅一下,即捞出不可浸泡,闷米分季节,夏秋天温度高米进水快,闷的时间短点;冬春天温度低米进水慢,闷的时间长点,且要用布盖上防止水分散失。米含水量高则无法碾轧,含水量低碾出面粗影响鸡头的质量。
将“粉米面”用半开水(以水温不烫手为佳)冲成稠糊并用木棍搅动,盖严使其发酵略有酸甜味时,加水调入适量碱面,用勺掏起向滚油锅边倒边用铁筷子将面糊夹为一小团一小团,轻甩入锅,炸至膨胀饱满,浮于油面即可捞出。米面糊落入油中,自然形成香甜绵软的鸡头。
内丘人对鸡头情有独钟。婚宴必有鸡头,取鸡头谐音“吉头”之意以求吉利。20世纪80年代始,县内宾馆饭店亦备有此食品,小吃摊点上也有现炸现卖鸡头的。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