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矿产采掘冶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281
颗粒名称:
矿产采掘冶炼
分类号:
TD8
页数:
18
页码:
421-4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矿产采掘冶炼,包括煤炭工业、非金属矿产工业、金属矿产工业、冶炼工业、管理机构。
关键词:
内丘县
矿产采掘冶炼
内容
第十一章 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是内丘县规模最大的工业行业。生产的优质烟煤一般发热量在6000~7000卡之间,2#烟煤主要用于炼焦,8#、9#烟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等。国家统配煤矿东庞煤矿生产的精选煤出口外销多个国家。
第一节 煤炭采掘
近代考古工作者在西瓷窑沟村南、西丘村南的许多地方发现宋、金时期和元代煤窑遗址。内丘先民采煤用煤的时间至迟亦在北宋末年。由于受封建制度的限制,内丘所产之煤未能进入较大范围流通,处于一种区域封闭式生产。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要首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给新建立的军事工业解决燃料问题,于光绪八年(1882)札委湖北试用通判钮秉臣筹建临城矿务局,先以2000两价银在内丘县上坪(西邵明)购地200亩作矿田,而后在上海招商集股,官督商办的临城煤矿正式运营。其间,先后在内丘的上坪(西邵明)、瓷窑沟、南杨寨、永固等处掘井采煤,开内丘县近代采煤业之先河。后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李鸿章去世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比利时卢汉公司合办。民国8年(1919)复为北洋政府接管,又因连年亏损,内丘的四个煤矿相继停产。民国16年(1927)春,因临城矿务局连年亏损,加之临城矿南北二井先后因水停产,为维持残局,遂与矿商张瑞臣商定在内丘西邵明开办分井,称临城矿务局裕华煤矿。裕华煤矿从建成投产,前后经营计约十年,解决了河北省东南部较大地域的燃料之需,后因日军入侵,掠夺机器设备,拆毁房屋修碉堡被逼迫停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实业公司在内丘邵明煤矿恢复生产,日产原煤近百吨,为支援全国解放做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因井下透水封井停产。
20世纪60年代末,内丘县重建煤炭采掘工业。1969年县属国有南岭煤矿建成投产。70年代中期,清河县、巨鹿县为缓解其燃料紧缺状况在内丘县开办的煤矿建成投产后内丘县煤炭采掘工业初具规模。邢台地区所属磨窝煤矿(河北中达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和国家统配煤矿东庞煤矿分别于1973年和1983年建成投产后,内丘县煤炭采掘工业有了较大规模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始,内丘县地方煤矿建设进入高峰期,地方煤矿散布于内丘县平原地带。内丘县煤炭采掘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内丘县煤炭采掘工业企业分为国家统配煤矿和地方煤矿两类。
国家统配煤矿
国家统配煤矿为东庞煤矿。东庞煤矿位于内丘县大孟村镇辖区内,井口在宋村北侧,北距县城10公里,南距邢台市区20公里,东距京广铁路和107国道约3公里。矿区占地约43平方千米。因初期勘探队和特凿处住东庞村而命名为东庞煤矿。
东庞煤矿地处山前冲积平原带,西高东低,海拔在80~125米之间。煤田分布于冯村、宋村、程村一带。1974年12月破土动工,承建单位有煤炭部一建公司三十一工程处、特凿处,煤炭部建安公司七十三、九十二、六十九工程处等。1983年12月建成投产,其间共建成井巷361136.6米(其中井筒1277.6米,岩石巷道30573.3米,煤巷4242.7米),房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11公里,黑色路面公路11公里,缆线63公里,轻轨32.5公里,矿井输电线路18公里。总投资1.597828亿元。设计年产原煤200万吨。所产6、9、11级洗精煤出口外销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巴西、阿根廷等国家。2000年,上缴税金1亿多元。地方小煤矿内丘县地方煤矿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高峰期。
1968年11月南岭煤矿在北岭公社南岭村南开建,设计年产原煤10万吨,次年建成投产,1981年资源枯竭停产,共生产13年。1970年,当时的北岭、五郭店两公社各在本社辖区内建有年产原煤0.3万吨的小型社办集体小煤矿。1974年,清河县、巨鹿县为解其燃煤紧缺,在内丘县五郭店公社西邵明村与东邵明村之间内临公路两侧开办了清河县煤矿、巨鹿县煤矿,年产原煤均在5万吨左右,1985年停产。地方煤矿建设高峰期为1987—1994年间,共投入资金6150万元,建成集体、股份合作、联营、私营、国有各种经济形式的地方煤矿数十个。地方煤矿中规模最大的为邢台市属河北中达有限责任公司。诸多地方小煤矿的开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地方小煤矿无序开采现象时有发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个别地方小煤矿因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善,灾害事故时有发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多次对小煤矿进行整顿,制止非法开采,关停不合格小煤矿。经初步整顿,2000年末,内丘县有地方煤矿38家,其中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14家。2000年,内丘县产原煤242.8万吨。
河北中达有限公司位于五郭店乡磨窝村北,距县城约4千米。其前身为内丘县磨窝煤矿,始建于1969年,1973年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探明工业储量1260万吨。1979年初,磨窝煤矿收归省属。1983年初,磨窝煤矿划归邢台地区所属。1992年6月,更名为邢台地区磨窝煤电联合总公司,同时筹建矸石热电厂。翌年改称邢台煤电总公司。1998年改为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河北中达有限公司,下属磨窝煤矿、西庞煤矿、矸石热电厂、机修厂、洗煤厂、水泥厂6个直属工业企业。
磨窝煤矿为公司前身。该矿有铁路专用线5.5公里,与京广铁路接轨。油面公路3.8公里。
西庞煤矿,1992年4月开建,设计年产原煤30万吨,投资8865万元。1995年建成投产。
第二节 煤炭加工
内丘县煤炭加工主要是炼焦。
1969年,南岭煤矿以本矿所产烟煤为原料生产焦炭30吨,1976年年产量增至4851吨。1981年,南岭煤矿封井停产,焦炭也随之停止生产。
内丘县钢厂与北岭乡合资,于1994年,建炼焦厂一处,年产焦炭7万吨,主要供钢厂生产之用。同年,官庄乡在北阳村建年产1万吨焦炭厂一处,产品主要销往任县一些私营小冶铁企业。这些小炼焦厂因设备落后,技术低下,经营亏损,污染环境,受国家政策限制诸因素,相继停产。
第十二章 非金属矿产工业
内丘县非金属矿产工业有石英、长石、石榴子石、蛭石、白云石、瓷土、河沙、翻沙铸造用红土和各种建筑用石料开采及石英、长石、石榴子石等矿产品的加工。
第一节 非金属矿产开采
古时,县域烧制邢州白瓷就有采瓷土、长石、石英的传统。现代非金属矿产开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非金属矿体多分布于县域中西部丘陵地带,大多为矿体所在地农民分散开采。
石榴子石
石榴子石俗称金刚砂,开采始于1955年,多由矿体所在地附近生产队做为集体副业开采,开采点少,产量小。1967年,内丘县在南赛乡报子口村组建矿砂开采部,人员20余人,后邢台地区“五七”干校一部分学员也曾参加开采石榴子石,年产量500吨左右,1971年停止开采。20世纪80年代始,个人或合伙开采点增多,产量增加,最多年份开采3万吨左右。因市场需求等原因开采点时多时少,90年代始呈下降趋势。2000年末尚有两处开采点,年产石榴子石2000吨左右。
石英石
1970年,有6个石英石开采点,从业人员300余人。开采点分布于丘陵区的南赛乡、柳林乡和五郭店乡的上田庄村一带,南赛乡神头村开采量较大。初时由生产队作为集体副业开采,20世纪80年代初始,多为个人或合伙开采,矿体多为露天和半露天,开采较易。最多年份开采1.5万吨。现有开采点时开时停。
长石
1970年,有4个长石开采点,主要在南赛乡神头村和石盆村。1980年后开采点增加,多数开采点是农闲开农忙停。较大的长石矿为南赛乡宁家庄村的私营宏远长石矿,年设计生产能力1万吨。
白云石
云石开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县农药厂转产化工原料,白云石作为生产镁盐的原料开始开采,但采量不大。90年代后期,镁盐生产规模扩大,白云石的开采量随之增加。开采点主要在柳林乡虎头山村。
瓷土
南北朝时,开采瓷土烧制邢州白瓷,邢瓷湮没后,只有少量采挖用于烧制粗瓷大缸。20世纪70年代,瓷土开采基本停止。80年代后,开采点逐年增多,当地农民个人或合伙实施人工挖掘。瓷土除内丘县内耐火材料厂使用外,多数销往外地。开采点在五郭店乡的西邵明、西瓷窑沟、北障镇等村。
红土
铸造用红土的开采始于20世纪90年代。开采点在金店镇的高望村、西张村、中张村、东张村南边的马棚岗北坡。有四五个开采点,农闲时采挖出售,无常年开采。
蛭石
蛭石开采始于20世纪80年代。开采点大多散布于南赛乡、柳林乡和五郭店乡的田庄村一带,农民合伙开采,农闲开,农忙停。五郭店乡中田庄村蛭石矿最大,设计年产1万吨。
石灰岩
石灰岩开采历史久远。开采点分布于县域中部丘陵与平原结合地带,以西邵明、北障镇和落凹三村最为集中。早年石灰岩主要用于加工石器,烧制石灰和房屋基石,开采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石灰岩用于生产水泥和建筑用石子,开采点增多,开采量增大。2000年,有11个开采点,年开采量50万吨左右。
砖瓦用粘土
2000年有12个砖瓦用粘土开采点,分布在平原区,年开采量在60万吨左右。
建筑饰面用石料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有建筑饰面用辉绿岩开采。因开采不稳定,产量无统计。2000年,有建筑饰面用辉绿岩开采点2个,年开采量0.2万吨左右。
建筑用河沙
小马河、李阳河及泜河、白马河内丘辖段有丰富的河沙,质量上乘,运输方便。20世纪70年代前,河沙只是自采自用。商品性开采始于70年代中期,由县矿业管理所组织外销。1978年,为筹措石关水库修建资金,县工程指挥部曾组织民工采沙外运销售。20世纪90年代前,由内丘火车站装火车外运沧州等地,90年代始多为汽车运输。近年来小马河因淤泥增多开采量减少。李阳河多采挖加工打机井、去锈等用途的料沙。建筑用沙开采集中于泜河和白马河内丘辖段。2000年,有建筑用河沙采挖点17处,年采挖量30万吨左右。
第二节 非金属矿产加工
20世纪70年代初期内丘县先后办起石榴子石、石英石加工厂,开始非金属矿产品加工。
石榴子石(矿砂)加工
1970年,在县城北水泥厂东侧建内丘县矿砂厂加工石榴子石粉,有职工近百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庄公社、南赛公社均办有社属集体矿砂厂。80年代中期,有几家个体小型石榴子石加工点开工生产,其间关停变化较大。县矿砂厂于1995年和香港商人合资改为力龙实业有限公司,1998年停产。2000年末,尚存2处石榴子石加工点。
石英石加工
1971年,内丘县在矿砂厂北、邢台军分区在西关村西分别筹建石英石加工厂,生产普通石英砂,时称东石英厂、西石英厂。1972年两厂投产,合计年产普通石英砂1.65万吨。1975年,西石英厂停产。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有9家个体小型石英石加工点开工生产,县石英厂(东石英厂)被水泥厂兼并。1993年,西关村村属企业高纯精制石英砂厂在县城平安北大街建成投产,生产精制石英砂和高纯石英砂,用于精密铸造业和电子工业,年产量3000吨左右,年产值280万元左右,缴纳税金5万元左右。1999年停产石英砂转产化工产品。2000年末,存有2处小型石英砂加工点。
长石加工
长石加工始于1972年,加工点多散布在丘陵区,先将长石矿石粉碎,再碾轧磨成粉出售外地。1980—1985年,内丘县年产长石粉5000吨左右。1986年后有所增加,1990年后又有所减少。2000年末,仅有1家个体长石加工点。
第十三章 金属矿产工业
内丘县金属矿产工业有铁、硫铁、铜矿采掘,选矿。硫铁矿石主要用于制造硫酸,炼铁为次。2000年全县金属矿业企业情况见下表。
第一节 金属矿产采掘
古时,内丘先民已开采铁、铜矿。山区鹿峪村和招乜村的古铜矿坑为宋、元时采矿遗址。现代规模化开采金属矿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
铁矿采掘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内丘县曾组织獐獏一带群众在栗峪村一带山上开采露天铁矿石。
1970年第一家县属国有硫铁矿石采掘企业内丘县硫铁矿在獐獏乡上栗峪村开建(详见本编第二章化学工业化肥节内容),自此内丘县铁矿采掘进入现代规模化开采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小型铁矿采掘业兴起。1984—1994年1C年间为高峰期,投资达500万元,在铁矿富集地的侯家庄乡东部和獐獏乡西部上栗峪村、岭头村一带山上开办了集体、股份合作、私营等各种经济类型小型铁矿28个。这些小型铁矿年产量不等,一般都在万吨以下,较大的岭头村铁矿年产矿石2万吨左右。
铜矿采掘
1960年,县属国有工业企业内丘县桃园铜矿在今侯家庄乡桃园村建成投产,1961年,鹿峪铜矿在今侯家庄乡鹿峪村筹建,后因国民经济困难,工业调整压缩,分别于1961年11月停产、停建。1990年和1992年,内丘县对桃园、鹿峪两铜矿先后着手准备重建,后转为私营经济性质企业。其间,侯家庄乡还有5个小型铜矿筹建。2000年末,内丘县有2个小型铜矿采掘企业。
第二节 金属矿产精选
金属选矿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有铁矿精选和铜矿精选。
铁矿精选
最早铁矿精选企业为内丘县硫铁矿选矿厂(见本编第二章化学工业)。20世纪80年代始,集体、股份、私营等各种经济类型的小型铁矿精选企业陆续建成投产。这些小型铁矿精选厂多在侯家庄乡东部和獐獏乡西部。2000年末,有铁矿精选厂9家,年产铁精粉4万吨左右。年产量5000吨以上,缴纳税金10万元以上的铁矿精选厂有6家。1992年獐獏乡中栗峪村建成集体企业富兴选矿厂,当年投产,设计年产铁精粉1万吨,2000年,生产铁精粉9500吨,产值120万元,缴纳税金13万元。1993年侯家庄乡岭头村属集体企业富岭选矿厂投产,设计年产铁精粉1万吨。2000年生产铁精粉5000吨,缴纳税金15万元。
铜矿精选
1960年,侯家庄人民公社在桃园村建选矿厂,生产铜矿精粉,不久即停产。2000年,桃园选铜厂建成投产,设计年产铜矿精粉1000吨,当年生产铜矿精粉400吨,缴纳税金5万元。
金属矿产精选企业近年来因市场需求不稳定,加之气候干旱缺水,大多不能正常生产,其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十四章 冶炼工业
内丘县金属冶炼工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第一节 炼铁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时,在县城东蔡家沟村西建厂炼铁,当时并无炼铁技术人员,为“大跃进”时浮夸风的产物,所炼1000吨生铁为不合格产品,次年初工厂停产。1970年,内丘县炼铁厂在县城东大良村村西(现县城107国道东振兴居民小区西部)开建,次年建成投产。工厂占地近45亩,有职工160人,建有6.5立方米小高炉一座和铸造、金属加工车间。设计年产生铁2000吨左右,用自产生铁生产铸造件100多吨;金属加工车间生产破碎机、铡草机等。因生产的生铁质量不稳定,成本高,亏损严重,工厂于1980年4月停产关闭。1987年,在县城东南小马村北建内丘钢厂,生产生铁,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万吨。经多次技术改造,1992年11月更名为内丘县炼铁厂。1993年初,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增建一座20立方米炼铁高炉,使生铁的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固定资产增至400万元。1993年8月,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征地125亩,新建年产生铁10万吨的120立方米炼铁高炉一座。至此,企业生铁年生产能力达到13万吨,固定资产增至4250万元。1995年又增建120立方米高炉1座。是年,企业一分为三,即内丘县钢厂、内丘县炼铁厂和内丘县第二炼铁厂。
内丘县钢厂
占地125亩,拥有120立方米炼铁高炉一座及配套设施,固定资产4000万元,职工425人,年产生铁10万吨。
内丘县炼铁厂
占地30亩,拥有20立方米炼铁高炉一座及配套设施,固定资产250万元,职工210人。年产生铁1.5万吨。
内丘县第二炼铁厂
占地30亩,拥有20立方米炼铁高炉一座及配套设施,固定资产250万元,职工220人。年产生铁1.5万吨。
1998年,内丘县钢厂改称内丘县顺达钢铁厂,内丘县第二炼铁厂改称盛昌钢铁厂。
2000年,三家企业合计生产生铁9.84万吨,产值6322万元,完成利税583.6万元。
内丘县金属冶炼公司
1994年开建,位于内丘镇八里庄村西,隆昔公路北侧。由12家股东投资2600万元兴建,厂区占地8亩,设计日产生铁80~100吨,年产值3000万元。1995年2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生铁4500吨。1997年停产。
第二节 炼铜
古时,先民已在山区鹿峪村、招乜村的山坡沟谷采掘铜矿石,并于矿坑附近就地起炉冶炼。
20世纪90年代,桃园、鹿峪两铜矿重建投产后,岗底村在其村西建一小型炼铜厂,用桃园、鹿峪两矿所产精铜矿粉炼铜。1996年8月,大雨,山洪暴发,刚投产的炼铜厂被冲毁。
第十五章 管理机构
旧时,县政权未设专门工业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丘县政府设工商科管理手工业,后由县供销合作社总社管理手工业。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分别设立机构管理县域工业。
手工业和县属集体工业管理机构。1955年8月设手工业联社管理手工业。1958年1月设地方工业局管理手工业和县属集体工业,1961年5月改称手工业管理局。1968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手工业和县属集体工业由革命委员会工交组管理。1972年设第二轻工业局管理县属集体工业,1984年改称第二轻工业总公司。1994年7月县属集体工业改I由l经济委员会管理。
县属国有工业管理机构。1958年设综合工业局,1962年改为工业局,管理县属国有工业。1968年1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革命委员会工交组管理县属国有工业。1972年2月撤销工交组设立工业局。1983年7月撤销工业局设经济委员会。1992年6月改称工业经济委员会,内设生产、技术、财务、人事四科和办公室。1997年春改经济委员会为工业经济贸易局。
乡镇工业管理机构。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发展农村工副业,设工副业办公室管理农村副业。1973年副业办公室更名为多种经营办公室。1977年成立社队企业局,内设矿业公司、地方工业公司。1984年4月撤销社队企业局,设农工商总公司。1985年撤销农工商总公司,设立乡镇工业局。乡镇工业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计统科、企管科、生产科、财务科。1991年乡镇工业局改称乡镇企业局。1998年,各乡镇设立经济委员会作为乡镇工业的管理机构。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