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青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195
颗粒名称: 手工青砖
分类号: TU5
页数: 2
页码: 393-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手工青砖,境内的古城墙、扁鹊庙等古代建筑均用青砖垒砌。青砖分特形砖和普通砖两种。特形砖用于城墙、官衙、庙宇建筑。普通砖较特形砖砖体小,多用于民用建筑。
关键词: 内丘县 建材 手工青砖

内容

境内的古城墙、扁鹊庙等古代建筑均用青砖垒砌。青砖分特形砖和普通砖两种。特形砖用于城墙、官衙、庙宇建筑。普通砖较特形砖砖体小,多用于民用建筑。明代内丘青砖长31厘米,宽17厘米,厚8厘米,清乾隆时期内丘手工青砖,长31厘米,宽15厘米,厚7厘米,民国时期内丘青砖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5厘米。
  历史上县内青砖生产情况无文字资料。民国18年(1929),有砖窑75个,年产青砖922万块。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内丘后,大部分砖窑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后青砖生产得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制砖业作为发展重点。1950年有砖窑40个,年产青砖492万块。1957年,个体砖窑和合作社砖窑增至60个,年产青砖750万块。
  此前,青砖均为人工制作。先选择无姜石粒粘土,然后和泥、制坯、起垛、晾干。砖坯用模托制成,一框两坯。砖窑用土堆成或就土涯挖成,圆筒形,下大上小,一侧开窑门供出入,沿窑内壁砌码道备上下,窑高2~3丈,容量2~3万块砖。从窑门将坯运入按一定规则垒码,到窑顶时用泥抹成坑,以备湮水。烧好后,浇小水浸湮,开门晾窑2-3天即可出窑。水浸湮后砖呈青蓝色,故称“青砖”。20世纪70年代,旧式砖窑基本被淘汰,手工青砖停止生产。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