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188
颗粒名称: 工业制造
分类号: F407
页数: 32
页码: 389-4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工业制造,其中包括建材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制药工业、玻璃制品、金属制品、工艺品、木器制造工业、纺织、服装工业、造纸、印刷、纸包装工业、食品饲料工业、建筑业等。
关键词: 内丘县 工业经济 工业制造

内容

第一章 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是内丘县工业的重点行业,主要品种有水泥、砖、石灰、石材、保温材料及耐火材料等。
  内丘县建筑材料工业发展历史悠久。自人类筑屋而居就开始了对土、石等建筑材料的加工制造,古砖、瓦、石灰的制造一直持续至今。境内石材资源丰富,建筑用石材生产十分兴盛,所产带有斑纹的石灰岩质建筑石材称为“文石”。十六国时,石勒建立后赵,定都襄国(今邢台市)兴建宫殿楼台时即大量采用文石。《晋书·石季龙载记》中记述石勒之从子石季龙废勒子石弘,僭位后“于襄国起太武殿,……,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綷之,……。”唐时,邢州文石不仅作为宫殿建材列入贡品,且以文石为料雕刻的艺术品也被列为贡品。《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开元贡文石狮子”就是有关这方面的历史记载。当时内丘县是邢州文石的主要产地之一。
  现代建材工业生产的大理石、花岗岩板材和天然板岩,或古朴自然,或绚丽多彩,远销全国各地,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水泥制造业是内丘县建材工业的主导产业,水泥生产数量及其质量均在全国同行业占重要位置。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生产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第一节 水泥及水泥制品
  内丘县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水泥工业的自然条件。距县城8公里范围内有丰富的石灰石、粘土、石膏和硫铁渣四种制造水泥的主要原料。水泥工业依托丰富的原料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得以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水泥
  1959年县手工业联合社砖瓦石灰加工厂开始生产水泥,1960年停止生产,1963年重新生产。随着水泥制造技术改进,设备更新,水泥质量逐年提高,品种增多,产量增加。水泥品种有:砌筑275#、石灰石325#、立矿32.5#、旋普32.5#、旋普42.5#、旋矿32.5#6种,除砌筑275#只有袋装外,其余均有袋装和散装发运。
  内丘县水泥生产企业有:国有控股企业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三角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中达集团水泥厂。
  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国有控股企业,位于县城北环路东段北侧。
  该公司是由原内丘县水泥厂改建发展起来的。其沿革如下:
  1954年,四里铺村民冀清修在现厂区一带租地组建“窑业社”,建砖窑手工生产青砖。
  1955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窑业社改为内丘县手工业联合社砖瓦石灰加工厂,生产砖瓦、石灰。
  1958年,“大跃进”时曾以砖面、石灰石、石膏、石灰、粘土为原料,手工试制“水泥”。
  1959年,购置Φ1.2×3.75m球磨机2台、7.5KW锅驼机1台,建4座土窑,开始生产水泥,当时年生产砌筑275#水泥5000吨左右。
  1960年,因自然灾害影响,手工业联合社砖瓦石灰加工厂停产。
  1963年2月,企业重新开工生产,更名为内丘县建材厂,为国有企业。1964年,内丘县建材厂已具备年产机砖100万块、水泥1万吨的生产能力。
  1978年,砖瓦生产分出,迁往前表山村另建内丘县砖厂,原厂更名为内丘县水泥厂。
  经过几次设备增添与更新,到1985年,内丘县水泥厂占地115620平方米,职工494人,固定资产原值159.5万元(净值111.7万元)。主要设备有Φ2×8m塔式机立窑1座,Φ1.7×8m普通立窑2座,Φ2.2×6.5m烘干生料磨1台,Φ1.83×6.4m水泥磨2台,Φ1.2×8m烘干机2台,400×600mm鄂式破碎机2台,Φ100×800mm锤式破碎机1台,Φ370—300mm锤式破碎机1台,Φ7×14m原料库4座,水泥预制件和纸袋生产车间各1座。年产325#水泥3.8万吨,年产值235万元,利税28万元。
  水泥厂自1985年起到2000年连续进行了四期较大的技术改造工程。
  1985年8月,投资556万元进行普通窑改机立窑的第一期技术改造,18个月完成,形成年产12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1986年利税105万元,成为当时邢台地区最大的水泥厂。
  1991年8月投资1115万元改造立窑,1992年6月30日点火投产。改造后生产出325#、425#矿渣硅酸盐水泥,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结束了内丘县水泥厂单一325#普通水泥品种的历史。产品分别获地优、省优称号,当年完成税利600万元。是年,在河北省首家开始实施散装水泥运营。1993年,生产水泥16万吨,完成税利1204万元,为当时邢台地区建材业唯一税利突破千万元的企业,进入全国建材五百强企业行列。
  1993年初投资4170万元,新上Φ2.9×10m机立窑生产线,6月30日点火成功,使水泥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0万吨。
  1994年,经厂三届六次职工代表大会决定,报请市、县批准,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总股份1100万股,国家股占80%,为880万股;法人股占4%,为40万股;职工个人股占16%,为160万股。企业改制后,定名为“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改制后个人股份分红率,当年(半年)为6.5%,1995年30%,1996年15%,1997年20%,1998年28.5%,1999年25%,2000年10%。
  1995年12月28日投资1.3亿元新上1000t/d熟料回旋窑生产线,2000年1月26日点火投产。
  至此,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5条机立窑和一条1000t/d新型干法回旋窑水泥生产线。2000年生产水泥569325吨,缴纳税金1026万元。
  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散装水泥运营一直良好,省、市有关部门多次推广其散装发运经验。1995年4月22日,国家建材局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刘颂椒到公司考察,题词“因地制宜,走中国农村发散之路”。
  1997年,公司创立的“合同经营监理制”管理模式,受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的重视,河北省建材局做出“外学邯钢,内学鑫磊”的决定,在全省建材行业推广其“合同经营监理制管理模式”。公司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的“子岩”牌水泥,自1988年注册以来,其425#水泥获河北省优质产品、河北省著名商标产品称誉,2000年2月被列入国内同行业十大名牌产品,10月份所产p.s425#水泥获CQBM证书。
  内丘县金三角水泥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8月始建的股份制企业,位于县城北6公里处史村岗上,毗临107国道,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企业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1730万元,占地97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员工100人。主要生产设备有年产30万吨32.5#、42.5#强度普通硅酸盐水泥立窑生产线及相应的检测设备,生产线全程采用微机监控。2000年末完成主体工程,并开始安装部分设备。公司注册产品商标为“白鸽”。
  河北中达集团水泥厂于1994年始建的河北中达集团水泥厂,位于县城北内临公路西侧河北中达集团磨凹煤矿矿区,紧靠资源,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主要生产设备有年产20万吨“中达龙”牌矿渣32.5,普硅32.5、42.5水泥的机立窑两座,2002年投入生产。
  水泥制品
  水泥制品生产始于1968年,当时只生产空心预制板,由第二轻工业局建筑工程队自制自用。20世纪70年代,预制空心板增多,仍为各建筑工程队自制自用。80年代初始有专厂生产,城乡建设局水泥预制构件厂、水泥厂预制件分厂、冯村乡预制件厂、柳林乡水磨石厂是较早的生产厂家。水泥厂预制件分厂后析出单设为民房公司,20世纪80年代末又改称建筑材料成套供应公司,90年代初期停产。70年代中期,水利局建井管厂生产机井用水泥井管。后有多家乡镇办、村办和个体水泥制品厂生产水泥制品,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家为城建局建材公司、金店镇第二预制件厂、金店镇经委预制件厂。水泥制品生产厂家开业停产频繁,产量很不稳定。
  水泥制品初有空心板、房檐板、梁、檩,后有地面砖、花墙砖、路沿砖、水磨石地板砖、水磨石窗台板、水磨石水槽,花架、果园支架及水泥机井管等十余种产品。
  第二节 砖瓦石灰
  砖
  手工青砖境内的古城墙、扁鹊庙等古代建筑均用青砖垒砌。青砖分特形砖和普通砖两种。特形砖用于城墙、官衙、庙宇建筑。普通砖较特形砖砖体小,多用于民用建筑。明代内丘青砖长31厘米,宽17厘米,厚8厘米,清乾隆时期内丘手工青砖,长31厘米,宽15厘米,厚7厘米,民国时期内丘青砖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5厘米。
  历史上县内青砖生产情况无文字资料。民国18年(1929),有砖窑75个,年产青砖922万块。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内丘后,大部分砖窑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后青砖生产得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制砖业作为发展重点。1950年有砖窑40个,年产青砖492万块。1957年,个体砖窑和合作社砖窑增至60个,年产青砖750万块。
  此前,青砖均为人工制作。先选择无姜石粒粘土,然后和泥、制坯、起垛、晾干。砖坯用模托制成,一框两坯。砖窑用土堆成或就土涯挖成,圆筒形,下大上小,一侧开窑门供出入,沿窑内壁砌码道备上下,窑高2~3丈,容量2~3万块砖。从窑门将坯运入按一定规则垒码,到窑顶时用泥抹成坑,以备湮水。烧好后,浇小水浸湮,开门晾窑2-3天即可出窑。水浸湮后砖呈青蓝色,故称“青砖”。20世纪70年代,旧式砖窑基本被淘汰,手工青砖停止生产。
  机制红砖用机器生产,不湮水,砖为红色,在砖坯中加煤粉,称为“内燃”,以增大砖体强度,称为“机砖”、“红砖”。1964年,内丘县建材厂建48门转盘窑,开始机制红砖烧制,1968年形成年产1500万块机砖的生产能力,所产机制红砖长24厘米、宽11.5厘米、厚5.3厘米。1970年始,先后有金店、冯村、五郭、河巨、官庄、永安、城关七个公社建转盘窑,购置砖机,建砖厂烧制机砖。当时金店公社砖厂的52门转盘窑为内丘县最大转盘窑。
  1978年,内丘县建材厂机砖车间分出,于前表山村东建内丘县砖厂,1983年迁翟家庄村西一华里处。1984年停产。
  公社、乡办机砖厂近年变化较大。金店镇、河巨乡、五郭店乡砖厂先后停办,柳林乡办砖厂于20世纪80年代初投入运营。内丘镇砖厂由张庄村北移河村村东县钢厂北边。1984年,内丘县有砖厂9家,年产机砖6000万块。1994年,有砖厂15家,年产机砖7200万块。90年代始因用地政策日益严格,限制制砖业发展。制砖
  业规模、数量均呈下降趋势,有的砖厂已开始引进技术试制煤矸石砖、灰沙砖。2000年内丘县有乡镇办和个体砖厂12家,年产机砖2000万块,产值2050万元,税金123万元。
  瓦
  手工青瓦史学界有“秦砖汉瓦”之说,内丘手工制瓦历史悠久。民间传说县境东北马棚岗北,泜水南岸的东、中、西张村一带古时为烧制青瓦的十里瓦窑坡,现代仍常有大量青瓦碎片出现。传统制瓦方法与制青砖相仿,故亦称为青瓦。青瓦分片瓦、桶瓦、脊瓦三种。内丘县域青瓦多用于庙宇、衙署,民居很少有瓦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丘县有3家瓦厂,个别砖厂也有兼烧青瓦者。青瓦产量无历史资料可考。1957年烧青瓦4.3万块,1958年后,内丘县域不再生产青瓦。
  机制红瓦1964年,建材厂建制瓦车间生产机瓦,20世纪70年代初形成年产100万块机制瓦的生产能力。机制瓦用机器成形制坯,瓦形为长方形平板状,红色,亦称平瓦、红瓦。此时所制脊瓦亦是红色,较青瓦脊瓦形体较大。80年代始,水泥预制件增多,房屋结构变化,瓦房减少,瓦业生产锐减。一些必须的瓦房结构,采用水泥预制瓦,瓦业生产逐渐灭迹。
  石灰
  内丘烧制石灰有悠久的历史。石灰烧制集中在县境中部石灰岩富集地带。北部自永固向北到落凹、北障镇、西邵明一线为多。南部在东青山,产量较小。旧式石灰窑形状如砖窑,但体积较小,装窑时先从窑上口将石灰石、燃料分层装入,烧成后从下口掏出石灰。
  20世纪60年代末,改用新式漏斗窑。漏斗窑从上口装原料,底部漏石灰,可不灭火连续生产,较旧式窑产量提高,节省燃料。
  1958年,内丘县烧石灰2690吨,1979年达21046吨。随着水泥的广泛使用,石灰生产日渐减少。20世纪末县外大型工厂生产的石灰粉投入市场,石灰烧制受到制约。
  第三节 石材
  内丘县石材生产历史久远。石碑、石柱、牌坊、桥梁、房基等均用石材建造,山区民居大都采用石材,既经济又坚固,延续至今。建筑用石材产品有石灰岩石子、大理石板材、花岗岩板材和天然板岩。
  天然板岩
  此种石材具有独特的天然层次结构,每层厚度相同,按要求锯截,再用凿子按层分开,剖面自然,无人工加工的痕迹。天然板岩材质坚硬,抗风化,耐久性良好,隔音、隔热,天然古朴。适用于室内外墙面和地面的铺设,广泛应用于公共建筑、别墅、庭院、园林等装饰装修。
  天然板岩品种分石英、沙岩、瓦板三大类,20多个品种。石英类有白石英、粉石英、黑石英、绿石英、海蓝玉、桃红玉、黑白花、木纹等,沙岩类有白沙岩、粉沙岩、红沙岩、绿沙岩、棕水岩、高粱红、虎皮黄,瓦板类有灰板、浅灰板、铁锈板、紫红板、银棕板、黑瓦板。
  板岩在民间加工历史悠久,旧时多用于制造瓮盖、房檐。现代板岩机械化加工始于20世纪90年代。獐獏乡白芷川部分村庄率先加工板岩。2000年末,内丘县有锯石机226台,分布在柳林、南赛和獐獏乡,其中獐獏乡已形成开采、加工区。板岩年生产能力400万平方米,产品销往京、津、沪及郑州、西安、广州、昆明、哈尔滨等大城市,出口外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内丘县已成为全国最大天然板岩加工基地之一。
  獐獏乡天然板岩加工区獐獏乡天然板岩加工区始建于1995年。是年,獐獏乡东部白芷川部分村庄开始开采天然板岩,并在三岔口内昔公路两侧择地锯解加工成品。2000年已发展为拥有200多个板岩加工点,年生产天然板岩100万平方米以上的集采石、锯解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天然板岩石材加工区。加工区包括獐獏乡东部白芷川的寨门沟、米家沟、南白芷、田白芷、洞上、崔白芷、李白芷、刘白芷、阎白芷、石关10个村,覆盖范围30多平方公里。加工区天然板岩石材储量5000万立方米以上,有石英岩、砂岩、泥质页岩等10多个品种,有桃红、粉红、米黄、青黑等数十种花色。生产的天然板岩材质坚硬,耐腐蚀、抗风化,天然古朴,是理想的建筑饰面材料。
  花岗岩板材
  内丘县所产花岗岩板材质地优良,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海外。一种俗称“万年青”的带花纹黑色花岗岩板材尤为珍贵,被北京炎黄艺术馆用作大厅装饰。
  花岗岩板材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内丘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所属单位在县城胜利路西端路北合资建立了太行花岗岩开发公司,1985年正式投产。主要设备有4台立式带钢锯石机,3台圆盘磨光机,4台抛光机,1台切割机,职工80余人,设计年生产花岗岩板材6万平方米。1996年,被邢台鑫磊建材集团公司兼并。1995年5月,投资40万元的私营个体企业宝磊石材有限公司在内丘火车站东丁庄村口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桥式锯石机2台,摇臂式磨光机3台,切割机1台,员工12人,年产墨黑、太行红、元帅红、万年青三种花岗岩板材1万平方米,生产的万年青墓石销往日本国。
  大理石
  内丘县所产大理石板材有大雪花白、小雪花白、桃红、虎皮石等几个品种,其中桃红、虎皮石质量上乘。产于宁家庄村的红色大理石因其色彩绚丽,称之“和庄红”(时宁家庄村属和庄乡故名),被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侧地下通道用作装饰墙壁(约3500平方米)。大理石板材生产始于1985年。是年春,内丘县大理石厂在县城东107国道东侧原县钢厂院内建成投产。有2台立式带钢锯石机,2台圆盘研磨机,2台抛光机,2台切割机等设备,职工60余人。设计年生产大理石板材3万平方米,以桃红、大小雪花白大理石板材为主,兼生产片麻花岗岩板材。1985-1986年,每年生产外销板材1万平方米。1987年改为艺术雕刻厂,大理石板材停止生产。1985年夏,和庄乡在乡政府前建一小型大理石厂,有锯石机、研磨机、抛光机、切割机各一台,员工10人,年生产能力2000平方米左右。两年后停产。
  石灰岩石子
  石灰岩石子是将大块石灰岩矿石用破碎机破碎成各种规模的粒状,供建筑用。内丘县石子生产始于1978年。是年五郭店公社在北障镇村西岗上建一石子厂。1981年,县交通局也在北障镇村西岗上建一座石子厂。2000年末,内丘县有石子厂6家。
  砂石、红石制品
  砂石主产地在砺水侧畔的磨凹岗,砂石可做砺石(俗称磨刀石、磨石)。清康熙《内丘县志》载“砺水,一名渚水,出籰山之阴,可砺刀剑”,开采砂石做砺石时间久远。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内丘县乡土志》载“砺石,陆运山东销行无定数”。
  红石制品加工以北障镇村、史村和马棚岗西段十里铺村一带为主。红石中取其薄者制作瓮盖。
  用砂石、红石制做石磨为内丘一大特产,最有特色的是香油磨和一种轻可手提的手摇家用豆浆磨。
  第四节 保温材料耐火材料
  保温材料
  保温材料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内丘县第二轻工业局所属建筑工程队和城关公社南关大队先后各建一座小型土焙烧炉生产膨胀蛭石粉,产量很少。1977年,第二轻工业局保温材料厂在县城北建成投产,生产塑料海棉板块和膨胀蛭石粉,由于工厂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未能正常生产。
  90年代初,官庄乡在大都城村到小都城村之间的107国道东侧建成膨胀蛭石粉生产小区,但产量很不稳定。
  膨胀蛭石粉1975年始有生产,1978年生产800吨,1988年生产760吨。20世纪90年代始产量增多。
  蛭石隔热板用膨胀蛭石粉、水泥拌合,中层加玻璃纤维网成形而成,由县保温材料厂生产,产量很不稳定。
  岩棉隔热管套用石膏粉、岩棉等原料配合成形而成,用于冷热水管道防冻,隔热。县保温材料厂生产,产量很不稳定。
  玻璃纤维水泥瓦用玻璃纤维网与水泥浆成形而成,用于房顶增设隔热层,由个体加工点生产。
  塑料海绵板块用于隔热保温,县保温材料厂生产,产量不稳定,1988年生产58吨,1994年仅产4吨,1995年停产。
  耐火材料
  内丘县石英、高铝矾土(瓷土)等耐火材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耐火材料工业的优越条件。1995年私营企业鑫博耐火材料厂在县城南内大公路西侧建成投产,年产耐火材料2000吨左右。主要产品有:热风炉用耐火砖、炼钢连铸中间包镁质喷涂料、铁水沟预制件、高炉出铁沟浇筑等。
  第二章 化学工业
  内丘县早年就有熬硝、黑火药配制等化工类作坊。1958年,县在獐獏乡上栗峪村建烧硫厂,土法生产工业用硫,虽生产时间不长,产品质量不高,但其为内丘县发展现代化学工业开了先河。20世纪70年代始,先后兴办了农药、化肥、塑料制品、硫酸、轻质化工原料等化学工业企业。2000年末,内丘县有化学工业企业9家。化学工业已成为内丘县工业的重点行业之一。
  第一节 农药化肥硫酸
  农药
  1971年,内丘县农药厂在县城北、史村屯村西内临公路西侧建成投产,有职工40人。工厂生产六六六、敌百虫、滴滴涕和乐果等农药,因产品质量低下,难以销售,连年亏损,于1974年转产碳酸氢钙类轻质化工原料。
  化肥
  内丘县化肥产品有磷肥、氮肥和复混肥三类。
  磷肥1969年,内丘县磷肥厂始建,1971年建成投产,用土炉制酸,人工搅拌生产磷肥。经1973年和1979年两次技术改造后,磷肥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1995年改制为股份合作企业,名为“东方磷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注册商标为“邢内”牌的普通过磷酸钙(有效磷含量12%以上)和复混肥(含氮、磷、钾等多种元素)。
  邢台恒源化工集团公司自1999年6月开始生产注册商标为“恒源”牌的普通过磷酸钙(有效磷含量12%以上)。
  邢台恒源化工集团公司邢台恒源化工集团公司是在内丘县硫铁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司总部位于内丘县城北3公里李阳河北岸,国有企业。
  1970年6月,县派两名干部抽调13名工人赴獐獏乡上栗峪村里头沟筹建硫铁矿。先期人工建造采面,采挖露天矿石。9月份购置凿岩机一台、小型发电机一台、解放牌5吨货车两部等设备,一边采挖露天硫铁矿石,一边建造采挖坑口。年末建成露天坑口采面,形成年产1万吨矿石开采能力。当年生产硫铁矿石5000吨,产值2.1万元。
  1971年,购置柴油空气压缩机2台、90千瓦发电机2台,增建540坑口(即海拔高度540米处,以下同)采面,生产硫铁矿石1万吨。
  1972年,内丘县硫铁矿被列为全国
  内丘县1971—1993年磷肥年产量表20个小硫铁矿改造项目之一。是年2月,由原燃化部化工矿山设计院工程师张逸生同燃化部滦县石矿黄明辉等9名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改造规划,5月份按年产5万吨硫铁矿石生产能力进行矿山改造。架通摩天岭至矿区供电线路,设置4台变压器。购置空气压缩机3台、发电机3台、破碎机1台、矿车60台、解放牌5吨货车20部。增建520、570、600三个采矿坑口,采用平洞溜井,房柱法回采工艺,矿石由中段水平巷运到520装车场外运。到1974年,内丘县硫铁矿建成通风、排水、运输、采掘系统及生活设施齐全的小型硫铁矿。职工人数增至350人,年产硫铁矿石5万吨,税金60万元左右。
  因矿山520水平以上矿脉含铜,由唐山矿冶学院设计,矿山筹资95万元,于1977年在南獐獏村西内昔公路北山坡上建年选原矿5万吨的选矿场一处。采用优先浮选工艺,主要设备有鄂式破碎机、900圆锥破碎机、球磨机、分级机、浮选机各一台,年产铜精矿粉3000吨、硫精矿粉1万吨。1985年初改造为磁力选矿的选铁厂。1998年经县政府批准整体出售,转为私营企业。
  1988年,投资250万元在县城西小房岗内昔公路南,郝交台村东,始建年产1万吨、浓度为93%工业硫酸的硫酸厂一座,1990年建成投产。
  1989年,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投资350万元(后转国家股),企业自筹资金185万元,开始建造460、440两个采矿中段斜井。1994年建成,斜井延深到380水平。购置Φ1.6米卷扬机1台、Φ0.8米卷扬机2台、3吨电机车3台、水巷机泵一套,并配齐了供电通风、排水、采掘、提升、运输系统。
  1995年,内丘县硫铁矿有职工523人,向国家交税金400万元,为建矿以来经济效益最好年份。是年12月6日,内丘县硫铁矿改称邢台恒源化工集团公司。
  1998年,由南京化工规划设计院设计的硫酸磷肥厂开工建设,1999年6月建成投产,共投资2330万元(硫酸生产线1800万元,磷肥生产线530万元)。主要设备:破碎机2台、电子磅1台、沸腾炉1座、除尘装置1套、电除雾器1台、转化器1台、干燥塔2座、吸收塔2座、外热变换器6台、鼓风机2台、1000千伏变压器2台、高压开关柜8台、低压开关柜35台、专用电力线路25公里、水井2眼。设计年产93%工业硫酸3万吨、普通过磷酸钙2.5万吨。硫酸生产采用二转二吸、电除雾、酸洗除尘工艺;磷肥(普通过磷酸钙)生产采用四浆搅拌皮带化成工艺。
  自此,邢台恒源化工集团形成硫铁矿石开采、硫酸制造、磷肥生产于一体的化工集团公司。
  2000年,邢台恒源化工集团下属硫铁矿、硫酸分公司、磷肥公司、硫酸三厂(小房岗硫酸厂)4个企业,职工408人,生产硫铁矿石1.7万吨,硫酸3.63万吨,普通过磷酸钙1.933万吨,产值1768万元,缴纳税金83万元。
  氮肥1976—1992年,内丘县化肥厂生产注册商标为“润青”牌的碳酸氢铵(含氮16.8%以上、含水3.5%以下),年产量1万吨左右。
  内丘县化肥厂内丘县化肥厂位于县城东河村河北岸。占地197亩,职工680人,1975年7月开建,1976年7月建成投产,1992年因产品滞销积压停产,1995年依法破产。
  20世纪70年代中期,省拨款240万元,建内丘县氨水厂以增加农田化肥施用量,提高粮食产量。据此,当时的中共内丘县委、内丘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增筹部分资金改氨水厂为合成氨化肥厂,由驻县清河、巨鹿和地区磨窝煤矿各出资20万元,借支当年植棉生产队交售棉花一个等级的价款70万元(工厂投产后用同等价款的化肥归还)、县矿业管理所盈利30万元,连同省拨款240万元,共计投入400万元资金,于1975年7月1日动工兴建内丘县化肥厂,时称“1444工程”,仅1年时间建成了年产4万吨合成铵化肥的化肥厂。建厂期间县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无偿支援物资,职工轮流义务参加建厂劳动。
  1976年7月1日,内丘县化肥厂点火生产。厂区布局分生产、办公、生活三区;设生产、供销、财务、技术、保卫和办公室6个科室;有锅炉、造汽、合成、碳化、机修5个车间。甲、乙、丙三班生产,为年产碳酸氢铵1万吨左右的小型化肥厂。
  20世纪90年代,因工厂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滞销积压,1992年停产。1995年内丘县化肥厂依法破产。
  内丘县化肥厂前后共计生产17年,所生产的廉价化肥增加了内丘县农田化肥的施用量,对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起了重大历史作用。
  硫酸
  内丘县自1971年开始生产工业硫酸。2000年末已形成年产5万吨93%浓度工业硫酸的生产能力。硫酸生产厂家为东方磷化公司和邢台恒源化工集团公司。
  1971年,东方磷化公司的前身—内丘县磷肥厂建成投产,其硫酸车间用县硫铁矿所产硫铁矿石做原料生产硫酸,年产5000吨左右。1987年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后,年产量增至1万吨左右。
  1988年,邢台恒源化工集团公司前身——内丘县硫铁矿,投资250万元在县城西小房岗建硫酸厂,1990年投产。年产93%浓度工业硫酸1万吨。1999年6月又建成年产3万吨93%浓度工业硫酸的硫酸分公司,原小房岗硫酸厂改称硫酸三厂。至此,全公司形成年产4万吨93%浓度工业硫酸的生产能力。
  第二节 化工原料
  糠醛
  1987年,柳林乡在内昔公路边上的房家庄村建一小型糠醛厂,用玉米芯、酸枣核壳做原料,经粉碎、水解、泡罩塔转化制取糠醛,设计年产糠醛1000吨。有职工100人左右,为乡属集体企业。该厂因受销售市场和生产原料等因素的制约,多数年份不能正常生产。
  活性炭
  内丘县山区民间自古就有伐木烧炭的生产活动,因其破坏林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禁绝。20世纪70年代中期,杨庄公社用当地加工酸枣仁产生的下脚料酸枣核壳作原料,用土炉干溜生产活性炭。此后南李庄村又有人建炉生产活性炭。因枣仁生产不稳定,生产活性碳的原料酸枣核壳时有时无,活性碳的生产量一直不稳定。土法生产活性炭产生的废气污染环境,现已全部停产。
  碳酸钙、碳酸镁、氧化镁
  轻质化工原料碳酸镁、氧化镁和碳酸钙由邢台永昌集团镁盐化工厂生产,用当地产的白云石、石灰岩经破碎→烧灰→化灰→碳化→一次过滤→热解→二次过滤→洪干制成,用于陶瓷、医药、塑料及橡胶工业。
  邢台永昌集团镁盐化工厂
  邢台永昌集团镁盐化工厂位于县城北史村屯村西内临公路两侧(路西为生产区、路东为生活区),内丘县农药厂于1974年转产碳酸氢钙,1987年改称新新化工厂,开始生产碳酸镁、碳酸钙、氧化镁三种轻质化工原料,但生产很不景气。1997年3月,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企业邢台永昌集团公司注入资金、更新设备,组建为邢台永昌集团公司镁盐化工厂,仍生产氧化镁、碳酸镁和碳酸钙三种轻质化工原料,注册商标为“新星”牌。工厂现有固定资产原值400万元(净值330万元),年产值千万元以上,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镁盐化工专业厂家,产品获国际商协金奖和省优质化工产品奖。邢台永昌集团镁盐化工厂的轻质化工原料除国内销售外,大部通过中国国际贸易公司销往东南亚和欧美国家。2000年,邢台永昌集团镁盐化工厂生产轻质碳酸镁1500吨、轻质氧化镁800吨、轻质碳酸钙6000吨,产值1066万元,纳税30万元。
  精细化工原料
  内丘镇西关村1999年从加拿大多伦多市引进技术,将原村办企业高纯精制石英砂厂改建为内丘县恒誉精细化工厂。工厂位于县城平安北大街,占地20亩,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为西关村控股(占股份的73%)的集体企业。项目投资280万元,预计年可纳税400万元,2000年末主要设备安装基本完毕。工厂以2.6—二氯苯腈为主原料经→高温反应系统→精溜系统→水解系统→真空、冷冻系统制成成品精细化工原料2.6—二氟苯腈和2.6—二氟苯甲酰胺,主要用于制造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剂,杀螨剂和除草剂。
  第三节 塑料制品
  内丘县的塑料制品业起步较晚,1984年始有生产。先后有编织袋、塑膜、封箱胶带和新型管材等产品。
  编织袋塑膜
  聚乙烯编织袋1984年,原第二轻工业局皮麻社改建为胜利塑料厂(厂址在县城南街),年产编织袋10万条左右。1987年停产。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鑫磊建材包装厂于1993年生产聚乙烯编织袋替代纸质包装袋盛装水泥,年产聚乙烯编织袋1500万条左右。
  聚丙烯薄膜1984年由胜利塑料厂开始生产,年产8吨左右,1987年停产。
  封箱胶带由内丘县华英涂胶厂生产。1986年,内丘县华英涂胶厂始建,1988年建成投产,工厂占地45亩,固定资产534万元,职工265人。从英国引进年产550万卷包装封箱胶带生产线,生产牛皮纸封箱胶带、塑料封箱胶带、防粘隔离胶带。因引进设备陈旧,加之管理不善,工厂投产后未能正常生产,生产最好的1994年生产各种胶带90万卷,实际生产量仅为设计生产能力的16.4%。1996年工厂停产。
  新型管材
  聚丙烯(PPR)、聚乙烯(PEX)冷热水管材由邢台恒达新型塑材有限公司和天龙圣基塑业公司生产。1998年由县供销社第二油棉厂(官庄火车站)在油棉厂内择地建股份合作企业邢台恒达新型塑材有限公司,生产聚丙烯(PPR)和聚乙烯(PEX)新型塑料冷热水管材。
  私营企业天龙圣基塑业公司于2000年8月在县城东原汽车站建成投产,配置两条生产线生产聚丙烯(PPR)、聚乙烯(PEX)冷热水管材,年产量2000吨。天龙塑业圣基公司生产的塑料管材被国家建设部等五部(委)定为全国建筑行业推荐产品。
  另外,在各乡镇尚有一些个体小型塑料加工厂(点),从事塑料制品生产。
  第三章 机械工业
  内丘县机械工业以小型制造、修配和铸造为主,起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国民党河北民军后方司令部、共产党领导的冀西游击队先后在西部山区的白鹿角村、行家峪村建立小型兵工厂,维修、制造武器,后相继外迁。20世纪50年代,内丘县开始筹建县属机械工业,70年代初形成一定的规模。20世纪60年代前,内丘县机械工业以农用机具制造和维修为主,70年代末开始逐步向生产工业用品发展。20世纪末,主要产品有胶囊干燥机、卫星地面接收天线部件、造纸机和冶金轧辊等。
  第一节 机械工业产品
  内丘县机械工业产品分农业生产用品、军工产品、电器产品、工业生产用品四类。
  农业生产用品
  主要有铁制农具、三轮水车、链筒水车、弹花机、铡草机、对辊磨粉机、碾米机、离心水泵、镇压器、谷物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
  谷物播种机1975年,县通用机械厂制造,生产500台,主要销往县内农村,用小型拖拉机做牵引动力,以提高机械播种能力。
  ISI150型卧式秸秆还田机1999年,内丘县同心通用机械公司研制生产的ISI150型卧式秸秆还田机,获国家专利。
  军工产品
  1970年,县机械厂(通用机械厂前身)遵照上级安排,制造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棱锥式枪刺2万套。
  电器产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51016部队在其驻地邵明营房组建胶木电器厂,生产日光灯架,普通灯口、插座、插头和插座圆木等小型胶木电器,年产200万套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期停产。
  工业生产用品
  工业生产用产品有五件瓦、水闸门、空气压缩机配件、汽车配件、轴承、铸铁轧辊、胶囊干燥机、卫星地面接收天线、电子秤支架、建筑机械等。
  轴承县机械厂(通用机械厂前身)1967年开始生产轴承,有206、205等型号,年产5万套左右,后增至7万套,1978年停止生产。
  铸铁轧辊1993年,通用机械厂开始生产此种产品。1998年,获河北省第五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
  胶囊干燥机、卫星地面接收天线、电子秤支架县通用机械厂1988—1992年与航天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发生产这些产品。
  350型、2000型混凝士搅拌机、振动棒、蛙式打夯机、SSE120G型自升式升降机这些产品均为县环球建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其中自升式升降机被河北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总站定为推荐产品。
  第二节 机械工业企业
  内丘县机械工业于20世纪50年代初起步,70年代形成一定规模,主要企业有内丘县通用机械厂、电焊条厂和第二轻工业局五金厂、51016部队胶木电器厂等,规模最大的当属通用机械厂。20世纪80年代末,电焊条厂、五金厂先后停产。51016部队胶木电器厂90年代中期停产。
  内丘县通用机械厂
  内丘县通用机械厂位于县城解放路东端路北,始建于1953年,时称公营东关铁工厂。初建时有2米皮带车床1台、手动皮带钻床1台、3盘烘炉和一台花盘炼铁炉,风机用牲口拉,有30名工人。1956年,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公私合营,部分私营手工业者加入工厂,工人增加,工厂规模扩大,占地6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改称内丘县机械厂。工厂以常用农具制造为主,并修理锅驼机、自行车、弹花机等。1958年,在国家对外贸易部机械进出口公司的支持下,从前苏联进口了较先进的车床等20台设备,使工厂由修理型转向生产型,开始生产铡草机、弹花机、对辊磨粉机、水车等较大型机械,工厂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1963年,工厂又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并将拖拉机站修配车间并入。1967年,购置部分设备,开始生产206、205等型号普通轴承,年产5万套左右,1968年轴承产量增至7万套。1970年,按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安排生产“五六”式步枪用棱锥式枪刺2万套。1972年,工厂重由集体所有制企业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1975年,内丘县机械厂更名为内丘县通用机械厂后,开始批量制造成套机械设备,完成了上级下达的500台谷物播种机的试制任务。20世纪80年代初期始,与邢台长征汽车制造厂联系生产T138型空气压缩机配件、长征牌载重汽车配件等产品,工厂由以生产农用机具产品为主转向以生产工用产品为主。
  自1986年起,新建660平方米的铸造车间,购置8450车床1台,30车床5台,镗床、磨床各1台,重新培训工人,与邢台冶金轧辊厂、秦皇岛造船厂、国家航天工业部十五所、北京广播学院等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制造胶囊干燥机、卫星地面接收天线、电子秤支架、建筑机械配件等。与邢台冶金轧辊厂配套的铸铁轧辊整形加工,日生产量曾达百套。
  1993年,通过市场调查,确定以冶金铸造轧辊为企业的主导产品。筹资50万元,建成铸铁轧辊生产线。从此,内丘县通用机械厂的铸铁冶金轧辊成为机械制造行业的主导产品。当年上缴税金52.8万元。
  1996年,通用机械厂分离改制为三个股份制企业,即:同心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太行轧辊有限责任公司、环球建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1998年,筹资8万多元新建一台5吨冲天炉,提高了铸造生产能力。1999年,筹资120万元新建“高材质离心复合轧辊”生产线,从根本上解决了冶炼质量、热处理质量等技术难题,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了产品品种,适应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扩大了产品销售市场。2000年,公司着手IS()19002国际质量认证,编写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使公司的产品质量管理形成了完整的控制体系。
  1998年,公司所产铸铁轧辊获“河北省第五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1999年被邢台市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2000年更名为邢台太行冶金轧辊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占地17亩,员工120人,固定资产原值198万元,当年工业产值326万元,税金10.7万元。
  1988年,投资36万元新建1008平方米钳工车间。1999年,研制ISI150型卧式秸秆还田机,获国家专利。该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农民的欢迎,1999年被邢台市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稳定型企业”。2000年,公司当年价产值167万元,税金1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至98万元,员工130人。
  环球建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建立后,在巩固原有建筑机械配件生产的基础上,开发了350型搅拌机、2000型搅拌机、振动棒、蛙式打夯机等系列建筑工程机械产品。1996年,搅拌机获中原四省工业产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获全国建设材料机械设备展览会银奖。2000年,生产的SSE120型自升式升降机,被河北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督总站定为推荐产品。2000年,公司当年价工业产值100万元,税金6.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8万元,员工130人。
  同心通用机械公司
  太行轧辊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节 机械修配
  内丘机械修配业与机械制造业两者历史基本同步,但发展变化较大,分布也较零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城有3家小型自行车修理铺。20世纪50年代初,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组成有白铁社、车子社几家小型修配企业,从事简单的手工修理。1958年,县拖拉机站建维修车间,时为内丘县第一家专业机械修配单位,1963年并入县机械厂。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后,各公社均设有农机修配厂。20世纪60年代初,因经济困难,金店、官庄两公社的农机修配厂继续保留,其余公社的修配厂相继停办。70年代中期,城关、五郭店、河巨、永安、冯村和侯家庄6个公社又办起不同规模的小型农机修配厂。1978年2月,在拖拉机站院内建成内丘县最大一家全民所有制机械修配企业,即内丘县农机修造厂,专事修理各种农业机械。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机械修配业的需求增大,县内有多家乡镇办、村办和私营个体机械修配厂(点)和汽车修配厂(门市)营业。90年代,私营个体机械修配业发展尤为迅速。开始以电、气焊接,修理农具为主,继而维修柴油机、电动机、水泵,以至承揽拖拉机、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辆的维修、国产和进口轿车保养、维修等。不少私营个体修配企业还购置机床,加工机械零配件,装配手推车、三轮车等。
  第四章 制药工业
  内丘县乃华夏医祖扁鹊采药、制药、授徒行医之地,制药业历史悠久。除传统中药材的炮制外,邢枣仁制做名冠天下。内丘县制药厂生产的生化药品健脾素为河北省优质产品。
  第一节 中药材加工
  内丘县广阔的山场丘岗生长有多种野生中药材,平原区亦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中药材加工制作源远流长。山民药农采挖收获中药材后只做初步整理,各中药材加工点购回后再进一步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外销。黄芩脱皮,五加皮、细辛去根骨,知母剥皮,一些中药材的蒸、晒、晾、切片、切段等。内丘县医药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年进行山药加工,当地山区白鹿角公社人工种植的人参也由县医药公司蒸制为成品外销。80年代中期始,獐獏乡、南赛乡、侯家庄乡、白鹿角乡均建小型中药材加工厂加工中药材,其后亦有多家个体中药材加工厂(点)加工中药材外销。20世纪90年代始,内丘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中药材加工业已成为有发展潜力的工业行业。
  内丘县中药材加工业中规模最大,产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枣仁加工,在县境中部的柳林乡已形成以小杨庄村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枣仁生产基地。内丘县生产的邢枣仁誉满神州,名冠天下。(详见《名优品牌·特色产品》编)
  第二节 制药工业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内丘县人民医院曾组建制药科,生产输液用葡萄糖、氯化纳等药剂及部分中成药,多为自用。
  内丘县制药工业企业为邢台扁鹊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注册商标“扁鹊”牌健脾素、血复生、小儿复方鸡内金散、速效感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等4个剂型20余个品种。
  邢台扁鹊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邢台扁鹊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是1972年全国食品行业大搞资源综合利用时,从内丘县商业局食品公司一个班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年,食品公司组建制药组,以动物脾脏提取物和中药材为原料研制生化药品。1980年由食品公司析出,组建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内丘县制药厂,厂址迁至县城胜利路50号。内丘县制药厂占地20.3亩,建筑面积6540平方米,固定资产347万元,职工76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名,拥有大中型生产设备80台(件)。内丘县制药厂于1982年被评为全国生化药品生产系统质量管理先进单位,1983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称号。1997年6月,内丘县制药厂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称邢台扁鹊制药有限公司。当年完成工业产值355万元,利税75万元,经济效益为建厂以来最好年份。1998年3月,邢台扁鹊制药有限公司被河北士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收购。2000年,工厂当年价产值76万元,亏损50万元。
  第五章 玻璃制品金属制品工艺品木器制造工业
  第一节 玻璃制品
  1958年,由当时的内丘县钢铁厂分出人员40余名,在县城东、大良村村西筹建内丘县玻璃厂,建日产40吨玻璃炉一座。1960年8月停产关闭。1961年工厂曾重新生产,不久又停产关闭。1968年2月由内丘县建材厂(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出资并抽调部分人员重建玻璃车间,用废玻璃为主要原料生产浆糊瓶、墨水瓶。1972年4月,玻璃车间自建材厂析出单设为内丘县玻璃厂,主要生产罐头瓶、酒瓶等,年产玻璃制品3000吨左右。1989年,因产品滞销,经营亏损停产关闭。其后,南赛乡在石门村村东、内昔公路边建厂生产水杯、酒杯等玻璃制品,历时不久停产。
  第二节 金属制品
  内丘县金属制品业主要有薄铁制品、铸铁制品、金属家具三类。
  薄铁制品
  薄铁制品主要为薄黑铁板、镀锌铁板制的生产生活用品。薄铁制品工业企业主要为县属集体工业企业白铁厂和五金厂。白铁厂位于县城十字街口北路西。由1953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个体手工业者组成的白铁生产合作社,1958年发展为县属集体工业企业白铁社,20世纪80年代初改为白铁厂。初始完全用手工制作水桶、水壶、铁簸箕、烟筒、煤泥铲、洗衣盆等生产生活用品并兼做修补。20世纪70年代后购置卷筒机、压边机开始半机械化生产。五金厂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县城东街与朝阳街结合部西南角建成投产,除与白铁厂生产同类产品外,还以薄、中铁板为主料生产农业生产用品和部分工业生产用品,翻砂铸造铸铁品。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内丘县年产薄铁制品30吨左右。8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铝金板制品。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薄铁制生产生活用品需求减少,白铁厂、五金厂先后停产,部分私营个体薄铁制品摊点门市仍在经营。2000年末,县城尚有5家薄铁金属制品门市营业。
  铸铁制品
  内丘县铸铁制品早期生产厂家为公营东关铁工厂(通用机械厂前身)。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铸铁制品。70年代中期,内丘县钢厂、五金厂和官庄公社北阳大队(村)开始生产铸铁制品。产品主要为机械配件。内丘县钢厂还用自铸部件生产破碎矿石用破碎机,五金厂生产铸铁火炉等生活用品和农具。1985年,内丘县生产铸铁制品105吨。钢厂、五金厂停产后尚有几家私营个体摊点生产铸铁制品。
  金属家具
  金属家具亦称钢木家具,家具的支撑部分用镀锌、镀漆金属管件组成,再和木制部件组成家具。内丘县电焊条厂停产电焊条后改为钢木家具厂生产桌、椅、沙发等家具的金属管件支撑部分和部分全套家具,建有成型、镀锌、烤漆车间和装配车间,年产30000件左右,后因产品滞销于20世纪90年代初停产关闭。
  第三节 工艺品
  内丘县工艺品主要有石雕、木雕、塑料盆景、人造大理石仿古构件等。
  石雕
  内丘县大理石厂于1987年改为艺术雕刻厂,生产佛像、神像、人物、动物、茶具、健身球等产品,经外贸部门出口外销。与香港翊实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的维多利工艺品有限公司经营石雕、玉雕工艺品出口外销。
  木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鹿角乡建车木厂,生产机制木插花瓶、台灯座等木雕工艺品。内丘镇工艺木器厂生产雕花木质挂件、像框等木雕工艺品。
  地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丘镇、金店镇建地毯厂为外贸部门生产割花、提花艺术地毯、壁毯,90年代初期停止生产。
  20世纪90年代末期,内丘县的塑料盆景、绢花、人造大理石仿古构件等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第四节 木器制造
  内丘县木器制造业产品以民用家具、建筑用门窗和农业生产用具为主。规模最大的木器制造企业是位于县城解放路与朝阳街交接处东南角的县属集体工业企业第二轻工业局木器厂。1953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由个体木器手工业者组成木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发展为县属集体工业企业木业社,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称木器厂。木器厂起始均为手工制做耠子、耧、耙、耢、排子车盘、马车车盘等农具及配合建筑社所需的木工制作,同时制作办公教学用木器家具供应县内机关、学校及工厂企业。70年代末期始陆续购入部分木工机械,开始半机械化生产。产品由以农业生产用器具为主转为建筑门窗口料、办公家具为主,继而转向民用家具、办公家具、建筑门窗口料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始,乡镇办、村办木器厂开始运营,继而个体木器厂增多。全县木器厂达80家。五郭店乡木器厂、城关镇木器厂规模较大,白鹿角乡车木厂用专用机床将本地产的小木料车削成各种工具把柄外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县内对木器需求较大,为内丘县木器制造业的鼎盛时期,1991年仅木制家具年产3万余件。其后,随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建筑用铝合金型材的应用,大型专业化木工厂生产的家具上市,县内对木制农用器具、门窗口料及本地产木制家具的需求日趋减少,内丘县木器制造业日渐萎缩。县木器厂和多数乡镇办木器厂停产或半停产,私营个体木器厂也转为以加工出售半成品木材为主。
  第六章 纺织服装工业
  第一节 纺织
  内丘县纺织工业有棉花加工(轧棉)、纺纱、针织、织布四类。棉花加工业规模较大,纺纱、针织、织布业的生产规模较小。
  内丘县纺织工业始于民国24年(1935)。时任国民政府陕西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的进步人士宁献廷,在其原籍内丘县十方村创办私立明德职业学校,教授现代纺织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有小型轧棉、纺纱、织布设备各一套,1942年被侵华日军破坏。
  棉花加工
  民国18年(1929)县内已有脚踏轧花机、畜力弹花机,有轧花坊37家。1949年有轧花坊120家,其中公营4家。1958年,县供销合作社筹建第一家机械化棉花加工厂,主要设备有小皮辊轧花机,1959年改为80片锯齿轧花机,并增设短绒生产车间。1969年,增设榨油车间,改称内丘县油棉厂。生产最好年份1984年,油棉厂生产皮棉4010吨,短绒458.4吨。同年,县供销社又在官庄火车站东建内丘县第二油棉厂,生产设备与县油棉厂相同,但规模略小。1983年,金店人民公社在金店村村西建一小型油棉厂,由金店供销社租赁经营,1992年将其产权购买,1994年5月从金店供销社析出,改为县供销社直属企业,称内丘县第三油棉厂。
  20世纪80年代末期始,由于内丘县棉花产量锐减,棉花加工生产日益缩小,90年代末停产。数量不等的个体轧花坊时开时停,轧、弹少量居民生活用棉。
  纺纱
  1986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纺纱厂在县城南河村村西建成投产,有10204枚纱锭,生产21支、12支、10支等8个品种普通棉纱,年产棉纱2100吨。同年,乡镇企业局纺纱厂在县城胜利东路投产,生产21支普通棉纱。1994年,两厂产棉纱3400吨。两家纺纱厂设备陈旧,浪费能源和原料,奉命于1999年底压锭停产。
  织布
  县属集体工业企业内丘县织布厂于1996年在县城朝阳街原车辆厂院内投产,装有1151型织布机50台,生产平纹、斜纹、哔叽等棉布,年产300万米左右。1999年停产。
  针织
  1962年,内丘县百货公司在县城东关外(今解放路东端北侧)建小型针织厂,后析出隶属商业局。工厂占地3亩,职工近60人,生产手套、草帽带等,80年代后由于规模小,产品无市场竞争力,经营日渐困难,于1992年停产并被医药公司兼并。1999年,私营雅华针织厂在官庄乡官庄三村建成开业生产,1996年迁官庄火车站东,有员工85人,固定资产150万元,生产内衣、印染布匹,年产内衣20万件,印染布匹1500吨。
  第二节 服装
  内丘县服装工业主要为制衣、制鞋两类。
  内丘县服装鞋帽历来少有商品性生产。民国中期,有部分贫苦农民到山西谋生,有的人在鞋铺学徒学成回县设店营业。20世纪50年代中期,县城有4家缝纫铺,从业12人,制作四季服装。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几家缝纫铺合营组成集体企业缝纫合作社,始有服装制作工业。1959年,缝纫社改为缝纫厂,年生产服装6万件左右,产值40万元左右。
  1975年,缝纫厂改称内丘县服装厂,由南街迁至朝阳北大街路西,征地12亩建新厂(其中生产区7.5亩,生活区4.5亩),拥有一个剪裁车间、四个机工车间、一个包装车间、一个整运车间,各种设备300多台(件),职工350名,其中服装缝纫、整烫、机电技师11名,助理服装工艺美术师1名。以生产梭织服装为主,以当地产优质棉布原料为基础生产单衣、棉衣、套装等,设计年产量50万件左右,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
  1995年8月,内丘县服装厂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企业,称内丘县宏宇制衣有限公司。2000年,公司生产服装23.1万件,产值558.4万元,销售额812.8万元,纳税56.8万元。
  20世纪80年代始,县内出现私营个体服装生产企业。1983年,有私营个体制衣厂(店)25家,1994年有26家,从业人员350人。其规模较大的有建于1992年的奥胜皮革服装厂,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史村村东,生产皮衣、皮沙发、蚊帐及工矿用品,年生产能力1万件,纳税2万元左右。建于1992年的飞马服装厂,在县城北马涧村,以生产西服及流行时装为主,年产2万套(件),纳税2万元左右,生产的“丽骕”牌西服为省级名牌产品。
  内丘县二轻局鞋厂,建于1980年,位于县城北街原白铁厂内,是内丘县最早的制鞋工业企业。年产各种布鞋3万双,于1994年停产。而后,先后有多家小型个体鞋厂开业。金店镇金店村有人曾聘请浙江温州技师生产皮鞋。这些小型个体鞋厂多已停办。1990年开业的官庄乡官庄一村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联胜鞋厂,生产运动鞋,农用鞋,从业250人,年产50万双左右。
  第七章 造纸印刷纸包装工业
  第一节 造纸
  内丘县造纸工业规模小且持续时间较短。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时的北岭人民公社和城关人民公社东街大队分别办有一家小型造纸厂,以麦秸为原料生产粗质包装用纸,产量不详。20世纪80年代末期相继停产。
  第二节 印刷
  印刷企业
  内丘县现代印刷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3年,第一家印刷企业私营华丰印刷局成立,1954年私营工商业改造期间公私合营为印刷社,属县手工业联合社管辖,后隶二轻局。60年代中期,人员设备有一定扩充,改称内丘县印刷厂。
  20世纪80年代初,村办、校办及个体印刷企业相继出现。李田村商标厂为第一家彩印厂,校办的内丘中学印刷厂规模较大。印刷企业的印刷设备由50年代的石印机、60年代的铅印机更新为彩印、铸塑、丝网印刷等设备。印刷产品由文件、稿纸、学生作业本到会计帐簿报表、彩色商标、食品袋、药瓶和饮料瓶标封等。个体小型印刷均形不成规模生产。
  文印机具
  文印业多为打字复印。民国时县内已有油印机,用钢板、铁笔刻腊纸印制文稿。20世纪50年代末,中共内丘县委和内丘县政府机关各购置一台上海产手动中文打字机,后县直属机关陆续购置手动中文打字机,用于办公文印。90年代初,四通打字机进入县内后,始有营业性打字门市,最早为设在服务楼的福利四通打字门市,后又购置复印机经营复印业务。1993年左右,微机打字陆续设门市开张营业。复印打字业的设备更新很快,微机制版打印系统由针式而喷墨式,后又有激光扫描仪,集制版、印刷功能为一体的激光印刷机,能刻制图表、特定文字、标识的刻绘机,高清晰度胶印机等先进设备已装备打字复印门市。打字复印门市多分布在县城及官庄、大孟村、金店、侯家庄、柳林等乡镇。
  第三节 纸包装
  内丘县纸包装生产最早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县建材厂(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包装车间的水泥包装袋。包装车间后改称包装厂,年产纸水泥包装袋100万个左右。
  1994年10月,韩国商人俞达浚先生投资15万美元,在县城内隆路建金宝精包装有限公司,生产纸质精包装。产品有购物袋、首饰盒等。产品全部销往美国、韩国。年产值300万元人民币,出口商品价值30万美元。
  第八章 食品饲料工业
  第一节 食品
  内丘县的食品工业主要为粮、油食品制造业和酿酒饮料业。
  食品制造业
  面粉面粉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8年5月,县粮食局面粉厂在县城东关外内丘火车站西侧(今县城解放路东端路南)开建,次年建成投产。工厂始有职工18人,有800型欧式磨粉机两台,用内燃机做动力,当年产面粉1100吨。1965年工厂改用电力做动力,完善了配套设施,初步进行了设备改造,年产面粉提高到12000吨。1973年进行技术改造,试用风力输送和风力提粉,后又改为平筛筛理。1981年工厂进行扩建,投资80万元建4层制粉楼一栋、钢板立筒原粮仓2栋、成品仓1栋,安装4台800型国产液压磨粉机,设计年产面粉2万吨,工厂占地增至1.5万平方米。1996年末,内丘县粮食局面粉厂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内丘县宏达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20世纪70年代末始,冯村公社、柳林公社、永安公社、河巨公社、冯村公社二十里铺大队、五郭店公社史村大队先后办有小型面粉厂。其后,乡镇、村办小型面粉厂增多,80年代中期私营个体面粉厂出现,内丘县面粉工业规模扩大,1985年加工粮食10633吨。内丘县面粉工业均为中、小型面粉厂,产品成本相对较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决定了其市场竟争力较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型工厂生产的产品大量进入县内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始,内丘县面粉工业呈日渐萎缩之势。多数乡镇办、村办和私营个体面粉厂停产。粮食局面粉厂自城镇居民口粮计划供应取消后生产量日减,1999年完全停止面粉生产。
  食用植物油1969年,县供销社油棉厂增设榨油车间,始有食用植物油的工厂化生产。第二、第三油棉厂亦建有榨油车间生产食用植物油(以棉籽油和花生油为主)。20世纪80年代末,大孟村镇十方村曾建有个体小型食用植物油厂,90年代中期停产。另有一些私营个体户,购置一些小型联合式榨油机,前店后坊式生产花生油。1999年以前,食用植物油厂(点)均采用挤压榨油机生产,出油率和油品质量及副产品的价值比较低。1999年,县供销社第三油棉厂技术改造后,采用浸出法生产食用植物油。2000年,中型浸出法植物油厂金源植物油厂在大孟村镇内大路口建成投产。浸出法较过去的挤压法出油率高,油品质量好,其副产品粕比油饼含油量少,含易溶蛋白质高,是生产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其价值比油饼高得多。
  脱水蔬菜生产始于1990年。内丘镇在华英涂胶厂院内收购白萝卜加工晒成萝卜条包装后销往韩国。1995年与韩国珍香食品株式会社合资,在内大路建成邢台旭东农产品有限公司,加工菠菜、白菜、芹菜、白萝卜、红萝卜等脱水蔬菜和苹果干等。1997年和2000年,韩国商人在县城内大路相继建成的成志(邢台)食品有限公司和邢台椰芳农水产品有限公司,均生产脱水蔬菜。
  糕点食品调味品内丘县糕点食品调味品工业始于1958年。是年,内丘县供销社在县城西关村西建内丘县供销社副食品加工厂。工厂初期生产饼干、月饼等食品,兼酿造面酱、酱油、醋,后经技术改造,生产白酒、罐头、果茶等食品、饮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县粮食局在解放路东端路南原城关粮站建食品厂,引进北京市食品六厂的技术,生产各种京式糕点、月饼,酿造酱油、醋。生产的黄豆酱油、米醋、熏醋质量上乘。90年代初期,侯家庄粮站曾建食品厂生产面包、糕点和月饼。90年代中期国有食品厂相继停产,私营个体小型食品厂有较大的发展,其产品多在小地域范围内销售,因其档次和包装等原因,无法大规模生产、远距离销售。
  酿酒饮料业
  酿酒现代酿酒工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旧时,县域内酿酒作坊分布普遍,城北前、后李阳村酿酒作坊较多。县供销社副食品加工厂生产的内丘大曲酒畅销东北三省。80年代中期,又在副食品加工厂内建集体企业内丘县酒厂,生产“蓬山”牌系列白酒。1995年,在内丘县酒厂的基础上又改建为私营企业邢台市贵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贵宾”牌系列白酒和干红、干白葡萄酒,年产量在200吨左右。1993年,河巨乡在河巨村建曲酒厂生产白酒,年产“久冠”牌曲酒50吨左右。后又改建为内丘县久冠酿酒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久冠龙”牌白酒。1999年,内丘县高新实业饮料有限责任公司在金店镇大留村村东建成投产,生产“郭巨”牌白酒。河北长寿岗矿泉水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末始生产干红、干白滋补葡萄酒、黄米酒。
  饮料饮料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丘县制药厂用县域内盛产的野生酸枣果肉做原料研制生产酸枣露,曾畅销一时。县供销社副食品加工厂亦曾生产过杏、桃、苹果、梨果茶。90年代初,酸枣露和果茶相继停止生产。
  1992年,柳林乡西石河村在其村南内昔路北侧建长寿岗矿泉水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生产“天下第一神泉”牌矿泉水和以野生酸枣为原料的酸仙露饮料。1996年,外资工业企业伊乐黑玉米食品有限公司开始研制生产黑玉米饮料。
  第二节 饲料
  内丘县饲料工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6年,县粮食局在直属库院内成立内丘县粮食局饲料公司,后迁县城东原拖拉机站(现高速路口振兴小区对过)院内,2000年迁至南环路西端路南。1997年投入运营的私营官庄饲料厂为内丘县最大饲料工业企业,该厂2000年当年价工业增加值254万元,1990不变价工业总产值680万元,现行价工业总产值77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34万元,纳税45万元,利润总额144万元,利税总额189万元。另有一些私营小型饲料厂分布于各乡镇,这些饲料厂均能生产一般性的鸡、猪用复合饲料。1998年在县城东环路投产的私营冀发饲料厂除生产猪、鸡用配合饲料外,还可生产膨化饲料、玉米蛋白粉和全脂膨化大豆粉。
  第九章 建筑业
  内丘县有数千年之文明史,建筑业源远流长。历代劳动人民筑城廓、修庙宇、建堂屋,为建筑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旧时,除庙宇、衙署、桥梁等公用设施及官绅富户宅第雇用专业工匠修建外,一般农民建房起屋,多沿用互帮互助的形式,除少数木工外,邻里帮工等均不拿报酬,这种互助精神虽称之为美德,其实仍为社会经济欠发达,农民无力雇用建筑工程队建房,而被迫采取的一种互相帮助的方式。县内鲜有专业建筑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招收70名农民组建了集体性质的建筑合作社,隶属于县手工业联合社管理。经多年发展,内丘县建筑合作社现已成为县域规模最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二级资质企业—内丘县天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建筑市场需求量增大,又先后组建了内丘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和内丘县城乡建设局建筑工程队。内丘县城乡建设局建筑工程队建于1986年,属县办集体企业,1991年,改称内丘县城乡建设局市政建筑公司,1996年内丘县市政建筑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内丘县市政建筑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公司有职工2450人,建筑机械设备60台,注册资金600万元,产值800万元。内丘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建于1989年,集体企业,隶属乡镇企业局。公司下辖7个施工队和水泥预制构建厂、木工厂、修配厂、2个房屋装饰装修队共计11个下属单位,职工350人。1994年4月,内丘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内丘县天安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606万元,下设4个分公司,拥有职工545人。2000年,内丘县天安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值2600万元,纳税85万元。
  20世纪70年代中期,部分平原区的农村生产队组建小型建筑队,农闲时节承揽建筑工程,作为生产队的副业。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剩余劳动力增多,建筑市场需求的增大,乡镇、村办集体小型建筑企业和私营个体建筑企业相继出现,农村从事建筑业的人越来越多。官庄乡的大都城,金店镇的东北光、西北光、南北光、大辛庄、黄釜、大原,五郭店乡的史村屯等村从事建筑业的男劳力占全村男劳力的50%。20世纪90年代,农村青壮年妇女、企业下岗工人从事建筑业的也为数不少。一些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与工头,带领一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参加建筑施工,成为劳务输出的主要形式之一。
  内丘县天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位于县城解放路41号。公司始建于1955年,始称内丘县建筑合作社,有职工70人,隶属县手工业联合社管辖。1958年在现址购地建房做为办公和工人住宿。1967年改名为内丘县建筑队。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建筑工程几乎完全由其承建。机械设备很少,全由手工操作。80年代始,陆续购置了卷扬机、搅拌机、提升架、汽车、钢制模板、钢制脚手架、塔吊等建筑机械设备;内部管理开始实行工程项目分包制,按班组、个人核算效益。1984年改名为内丘县建筑安装公司。1996年改制为全员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称“内丘县天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同年被河北省建筑委员会核定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二级企业。公司下设6个建设工程公司、1个安装公司和1个装饰公司。2000年末,1公司有职工151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107人,其他技术人员45人;拥有各种施工机械440余台,总功率约计3100千瓦;固定资产2367万元;产值1820万元,缴纳税金58.6万元。
  内丘县天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于1997年发明的硬架支模、楼梯加角铁护角、窗口后塞口、马牙槎坡边4项新技术,被邢台市建筑行业广泛采用。承建的内丘中学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县人武部办公楼,新星公司综合楼等20多项工程被评为邢台市优秀工程。连续16年被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第十章 手工业
  内丘县手工业主要有木器制作、石器打制、铁器煅造、陶器烧制、荆苇编织、纺织染布、食品制作等。有一些手工业的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形成某一村落从事某一项手工业的人多的特点。
  木器制作
  历史上木器产品均以桌、椅、柜、箱和犁、耧、耙、车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为主。木器业多以家庭小型作坊、师徒组合、农工兼营型为主,也有走村串乡为人加工木器的流动匠人。内丘镇大良村的木工艺人长于制作耠子、耧、耢等农具,形成木制农具产业村,生产的木制耠子、耧,远销山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城有5家木器铺,从业50余人,后发展为县属集体工业企业木器厂。20世纪80年代始,私营个体木器厂发展较快,木制家具、农具、门窗口料制作达到历史鼎盛时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木制农具用量减少;铝合金型材的使用,使木制门窗减少;人民群众生活提高,家具多购买现代化专业木器厂产品,致使县内木器制作业逐渐减少。
  石器打制
  据考古发现,县域早期居民以手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生活工具。汉时已大宗制作石臼。唐宋时盛产石滚、石碾、石磨、磨刀石等。石器打制多分布在石灰岩矿体富集地带周围村庄,如西邵明、北障镇、磨窝、落凹、清修、磁窑沟、史村等村庄。从业人员均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各个时期的人数无正式统计。1951年有400余人,打制各种石器1万件左右。县域西部丘陵地带一部分农民在农闲时常到县外或省外“锻磨”(把用钝的石磨重新加工锐利)。20世纪60年代始,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石器打制业急剧萎缩,除少量的香油磨尚在打制外,其他石器打制基本停止。
  铁器煅造
  铁器煅造在内丘县俗称其为铁匠炉,称从事此业的人为铁匠。内丘县金店镇常丰村铁匠多,故有“常丰村老婆孩子会捻(打)钉”的说法。内丘县铁器煅造业产品以铁制生活用具和农具为主。常丰村铁器煅造户打制的农具铁铧在内丘邻近县份很有名气。
  陶器烧制
  如今只有内丘镇翟庄村中有人从事陶器烧制,其产品有缸、罐、瓦口、花盆等。
  荆苇编织
  荆编在西部丘陵山区十分普遍,家家户户上山采割荆条,编篓编筐,集市出售以补贴家用。清朝末期,县城北马涧村有人从山区购回荆条,农闲时编制荆编器物出售。荆编品有筐、篮、篓、筛、圈、囤等,用量较大者为装山货的荆篓。
  苇编分布在丘陵区的南岭、山凹、北岭、柳林沟等种植芦苇较多的村庄。民国18年(1929)生产苇席10万领。1951年生产苇席、苇泊12万领。20世纪80年代始,由于干旱少雨,芦苇种植量减少,苇编业逐渐消失。
  白铁加工
  白铁业(锡匠)从业户很少,民国时期,县城有2家锡匠铺,制作锡水壶、酒壶。1953年,组建白铁生产合作社,后发展为县属集体工业企业白铁厂。
  枣仁加工
  (详见《名优品牌·特色产品》编)
  工艺产品
  内丘县域出土的陶俑、陶制人形灯、石神像、佛像等,且停寺慈云桥戏文石刻栏板,十方村的神兽,中张村的千佛阁石刻等古代工艺品相当精美。内丘生产的邢州白瓷类雪类银,盛唐时期皇宫把邢窑烧制的工艺品作为珍品收藏,还转赠外国使节。晚唐五代以后,特别是宋金以后,社会动荡不安,邢瓷工艺品生产逐渐衰落几近绝迹。一些小型工艺品生产在民间得以延续,如金店镇魏家屯村、内丘镇南双流村的手工雕刻木版印刷神码,泥塑神像,冥品纸扎等。
  土法印染
  柳林乡王家洞村、官庄乡小都城村的传统土法染布极具地方特色,尤其是印花工艺,类似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其方法是:先将面粉和石灰粉的混浆用模具在白布上印出图案,再将布着色,而后用清水洗去浆状物即现出美丽的白色图案,加之蓝底或黑底的衬托,十分美观醒目。
  家织土布
  (详见《名优品牌·特色产品》编)
  食品加工
  手工食品制作历史久远,品种丰富。清朝金店镇盛产熏枣,20世纪60年代初因枣树减少,此业消失。手工制作糕点、面酱、醋、挂面、白酒较为普遍。五郭店乡李阳村历史上多烧锅酿酒,金店镇大辛庄村酿醋的户多,内丘镇大良村做豆腐的户占全村户数的一半。民国18年(1929)内丘全县有酿酒业12家,从业90人,年产白酒7.5万公斤;挂面坊28家;酱醋坊11家。1949年,有烧酒业23家、酱莱业6家、粉条坊8家、挂面坊10家、醋坊8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私营手工食品业基本停止。80年代,私营食品加工点增多。现做现卖,前店后厂式的专营糕点食品门店在县城和主要集镇出现。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