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调研报告 农民流动与城市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186
颗粒名称:
附:调研报告 农民流动与城市化
分类号:
F323.6
页数:
8
页码:
379-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调研报告农民流动与城市化概况。
关键词:
内丘县
农民流动
城市化
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流动概况
农民流动是以商品交换为主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为界限,可划分成两个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民流动(1949年-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百业待兴,农民多耕田务农,恢复生产,极少流动。
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村开始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农民流动受到限制,多在本地参加劳动生产。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影响,农民流动“死滞”,全部劳动力流动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1959-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县域内曾有青壮年到东北地区开荒务工,后多数返回,少数则成为产业工人。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文化大革命”使农民流动停止。此间,曾派2500民工赴邯郸地区开挖东风渠,派8000民工参加“根治海河”工程,派15000民工修沙河县朱庄水库,这些农民流动都是兴建水利工程是政府组织流动的。
总体来看,从1949年到1979年,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加之各种运动频繁,农民流动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二)改革开放后的农民流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启动,允许商品经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仅出现了农产品的剩余,而且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因此产生,并开始缓慢地、带有试探性质地向周边地区流动。县域东部农村一些头脑灵活、有手艺、懂经营的人开始在各地开小饭店、修鞋、制造木器、打制白铁等。总体来看,此期间农民流动规模小、数量少,为农民流动起步阶段。
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此期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改革开放步伐提速。这为农民流动提供了历史机遇。许多农民离开祖祖辈辈的土地,到远处去“淘金”,从事服装店、理发店等传统行业,跑运输、承包公路建设等新兴行业,农民涉足的行业日益广泛。但是,由于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此期农民流动呈现出无序、盲目、有畏难情绪的特点。此期间为过渡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0年此期间农民流动全面展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体制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等重大政策出台,使农民流动热情空前提高。同时,无工不商、无商不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各种民营企业涌现,这为农民以独立的生产要素参与流动提供了条件。至此,农民流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下列特点:①流动数量多。由20世纪80年代后期5000人增至3万人,增加了5倍。②地域广。从黑龙江的煤矿到海南的沙滩浴场,从西藏的牧场地到浦东的摊点,以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内丘县农民身影。③从业面宽。从第一产业的农田承包、荒山承包、沙滩承包、牧场承包,到第二产业水泥制造、矿山开采和第三产业美容美发、餐饮住宿、打字复印、装璜装修、批发零售等应有尽有。此外,本期还出现农民工流动到外地投资办工厂,国外劳务输出等现象。
二、当今农民流动的基本特点
(一)农民流向
农民流向具有反映市场需求的特点,一般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劳动力丰富地区流向劳动力匮乏地区,由微利行业流向高利行业,这些规律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和时代特征。
“圆心式”流向,通过对内丘县丘陵、平原、山区三地三村100户农民抽样调查,发现一个“圆心式”流向现象。即:无论在平原、山区、丘陵,农民几乎全是向本地行政中心所在地流动,呈现出由四周向圆心流动特点。譬如:山区獐獏乡的后庄、后洞、草峪、中栗峪、上栗峪、西秋、岩南等村农民有50%流向本乡乡政府驻地——獐獏;丘陵区的马河、曹川、李交台、老树围等村有40%流向本乡乡政府驻地——小房岗;平原区的青山、粱原店、孟村等村有30%流向本镇镇政府所在地——大孟村镇。他们多从事饮食住宿、批发零售、木器制造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圆心式”流向排斥外地人的加入,他们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各行其事,使外地人难以立足。譬如:大孟村镇新开发市场店铺50间,100%是本地人经营。獐獏临街的饭店、小吃90%是本地人经营。其他各地情况也大同小异。这说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行政区划的分割及行业垄断等限制农民的纵向流动,产生了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后果。
农民向县外流动的流向也呈现此类特点,以大孟村镇东青山村为例:2000年外出务工人员184名,其中邢台市域有92名,占50%。这92名农民在邢台市就业的40名,占43%;临城8名,占8%;隆尧6名,占6.1%;任县11名,占9.2%;其他零星分布在沙河、南宫等地。这说明,县外流动也是以邢台中心市区最多,呈现出“圆心式”流向的特点。
亲缘式流向,这种流向较多地混入了亲戚关系、人缘关系等非经济因素。由于社会就业形式严峻,农民就业难,加之自身素质低下,缺少协作精神,害怕面对市场竞争,因此多求助亲戚找工作。以大孟村镇东青山村为例,1人到山西开加油站,因那里是其老家。1人到西藏某工厂工作,因为其叔是那里的某厅厅长。2人在隆尧开小吃,也是亲戚关系。
其他村庄也存在类似情况。亲缘流向对于农民外流具有积极影响的一面。由于亲缘人占有一定市场或形成一定经验,故工作起来较得心应手。但其不利的一面是容易形成一定亲缘小圈子,妨碍正常的市场竞争。
农民流向行业特点主要表现在由低利润行业向高利润行业流动。并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较少从事知识科技密集型行业。
根据调查,1995年东青山村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建筑业的50人,到2000年减少到28人。1995年从事煤矿采掘业的16人,到2000年增至60人。形成这种农民流向的原因是利益驱动。建筑业平均月工资五六百元,且受天气因素影响,收入很不稳定。而采矿业平均月工资在一千元左右,且可以足月上班,如能加班还能增加收入。
根据调查,2000年,东青山村104个农民工中,近92%劳动力从事需求多的简单体力型行业,如采煤、建筑等。仅8%从事复杂的智力型行业,这也仅限于餐饮业中的厨师、面点师及机械行业中的焊工、钳工等类。
(二)流动者文化素质的构成
从学历文凭方面看,总体情况偏低。以2000年大孟村镇东青山村为例,受过小学教育占30%,受初中教育25%,高中10%,受职业技术中专教育的仅占5%。
从受过技术技能培训方面看,受过专业技能培训5%,主要集中在电脑、焊工、修理、厨师等机构,接受过培训,绝大多数是一边学,一边干。
文化素质和再流动关系,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工有较多的选择机遇,他们有的二年换一个职业,或三年换一个地方。而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工则受制于此。他们多“从一而终”,中途再找工作很难,再流动的可能性较小。
(三)流动者性别、年龄特征
流动者性别呈现出男多女少,女性逐渐增加的特征。
此外,流动者的职业选择和性别亦有较大关系,如下表所示:
文化素质和收入关系,文化素质和收入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文化素质越高,收入越多。高中学历收入平均在800元以上,初中学历在600元以上,小学在400~500元之间。这种情况在行业内部较明显。如在本地饭店中,领班一般具有高中学历,月收入700元,普通服务员一般是初中学历,收入300~400元。有一些文化偏低的则只有去外面看车子,月收入200元左右。男性多从事第二产业中的重体力劳动,女性多从事第三产业中轻体力劳动。
年龄特征中青年居多,占90%,其中未婚占80%,已婚占20%。
(四)流动距离
本地农民流动距离与流动人数呈现反比例关系,即以家乡为起点,距离越远流动人数越少。在接受调查的务工外出人员中,49%在邢台,21%在石家庄,10%在北京。
三、农民流动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流动民工作为一个自发的社会群体,寻找在城市生存、劳作的机会和新的社会位置。他们从农业技能转向非农业技能,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在职业上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在社会阶层上从较低收入阶层流向较高收入阶层。这预示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从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乡土社会行为方式,转变为以“业缘”为主的现代社会行为方式。二是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农民开始向市民身份转变。但是,我国的流动民工短时期内还难以实现上述两个根本性变化,只能以农民身份在城市打工谋生。农民作为一个经济要素参与流入地的生产建设,受到肯定和欢迎,但在非经济领域的社会生活中却受到一定的排斥和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培养起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个转变过程将是一个艰巨而缓慢的时期,其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也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一)寻找职业困难
根据调查,农民在城市中的职业,一般多由同乡、同学、朋友介绍,通过招工合同录用,较少是自谋职业。譬如:内丘县山区侯家庄乡羊峪村一带农民到石家庄烙大饼的有近70人,多以亲朋好友介绍逐渐形成补充劳动力的固定渠道,邢台市的建筑小工,沙河的矿工等,多由一个村子的流动民工组成一个集团从事相对单一的职业。这对于农民流动有保障一面,但当这种工作一旦失去,则很难再谋职业,只有回乡等待。另外,农民文化水平低,技能不熟练等亦是择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信息闭塞,农民流动渠道狭窄
大多数农民找工作的信息来源比较狭窄,还不能适应社会化市场化谋求工作的新形势,还是传统的亲帮亲,朋友拉一把,没有走出靠亲戚朋友介绍的圈子。
有18%农民靠招工形式。一般是外地企业来本地发布招工启事,如河南某铁路职业学校招收代培工人,北京天津等地招收保安人员等。这种广告主要由县劳动部门负责,在县广播电视台公布。由于这种招工形式由县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在正规媒体上刊播,对农民来说较稳妥可靠。农民很希望政府多以此形式促使农民外出就业。
媒体广告信息来源。一部分待业青年农民较留意当地市县电视台和报刊的招聘启事,藉此得到工作机会。但大多数农民对此不信任。特别是有些歌舞厅、旅馆、饭店的广告,他们专招18—20岁未婚女青年,还要求相貌较好,体态匀称。这让农民(上年纪父母)很不愿意让孩子去,他们怕这些“藏污纳垢”的脏地方伤害自己孩子。由此,产生了对这些广告的抵制心理。另外,他们对广告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工作条件差或待遇低没有人干才发广告哄人去。
自谋职业。有39%的农民靠这种形式找工作。有些独立性强、不怕吃苦的年青人独自下海闯荡世界,偶尔也能找到工作。
(三)离乡不离土
离乡不离土既是一种工作摸式,也是一种从业观念。表现为工作一般在自己家乡周围,农闲务工,农忙务农,农活打工两不误。这是一种农民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思想观念,是农民安土难迁的习性反映。
(四)不适应新的职业
在流动过程中,农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职业,往往显的很被动。譬如近年兴起的家政服务业,雇主请保姆不仅仅是看孩子、洗衣服、做饭等一般性劳动,而更注重怎样更好地让孩子成长,怎样有条有理地安排家务。这个职业比较适合广大女青年。但是,有时候孩子请教一个简单的科学自然常识就难住了她们,一些育儿常识有时也不知道。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职业培训。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要对从事社会上需求大并且是新行业的人员进行培训。
(五)缺少组织性
内丘县农民流动缺少组织性,多以个体方式分散流动,这些人技术水平低,就业面窄,信息来源不畅,没有充分就业保证,这与市场竞争很不适应。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外出民间组织、政府组织,可以把各种散落的信息、资源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就业率,加快农民向外流动速度。有些地方建立了一些较有潜力的农民就业组织,如“老乡会”、“同学会”等,这些组织在相互沟通信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可推进就业,为农民工的流动铺路搭桥。近年来,县内虽有农民外出中介组织,但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组织规模小,组织能力弱,运行机制也不完善,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紧密,在开拓就业市场,降低就业风险,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农民流动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农民流动促进了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的流动,两者形成了互为促动的关系。
(一)农民流动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工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具体体现。农民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力地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以内丘县城为例,1949年,城区面积仅2.25平方公里,房屋破旧,街道狭窄,商业萧条,市场死滞。经过50多年发展,2000年,县城面积已达8平方公里。在内丘县城发展扩张过程中,农民流动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民营个体商业、饮食、服务业商户达1915户,就业人员达4109人,几乎90%是农民工开办。大孟村镇依托东庞煤矿驻地优势和众多小煤矿,引导农民流动发展小城镇,已发展成产值超亿元大镇。
(二)农民流动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
近年来,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迅猛增加。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贸易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教育产业、文艺产业、广播电视业等第三产业和食品工业、冶金工业、建筑业、采矿业等第二产业。这些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属流动民工,他们工作经验丰富,能够较好胜任本职工作,工作效率较高,客观上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
(三)城市化促进了农民流动
城市化的发展,使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大为增强,为农民进城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民流动。
五、城市化目标对农民流动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求加快流动速度
劳动力流动速度是市场经济是否健全发达的重要标志。加快劳动力流动速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要素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制约流动速度加快主要是下列因素。
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许多外地的招工信息被农民获悉后早已时过境迁。本地农民工获取信息多靠耳听口传,西部山区交通落后、电视、电信信号差,各报刊投递日期往往延误,各种传媒通联困难。2000年,邢台钢铁公司招工100人,山区某村在第三天报名时,被告知名额已满。
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生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中介机构。劳工组织,可为农民流动提供信息、排除纠纷。本县这类组织尚少,也不够规范,为此,政府需加大支持力度。
流动盲目性。注重经济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一些发廊、美容院、歌舞厅专门从贫困地区招揽貌美少女从事不良职业。一些小炼铁、小化肥、小化工等“五小”工业,国家早已明令禁止,这些黑工厂从农村招工,工资低,没有劳保措施,但也有部分农民上当受骗。另外,对劳资纠纷的调查仲裁也应提上议事日程。许多打工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劳动超过时限,苛扣工资,虐待员工。柳林乡西杨寨村三女子在石家庄市某鞋厂打工,干半年没拿到一分钱,辞职回家时老板还强迫他们留下行李。这些问题,极大挫伤了农民流动的积极性,亟待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管理。
加快流动速度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协调,最紧迫的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及中介机构和政府支持机制。只有营造一个流畅、可靠、安全的农民流动环境,劳动力流动速度才可以加快。
(二)要求农民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
知识改变命运。在市场经济中,知识经济、新技术革命扑面而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充氧加电”,提高文化水平,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但内丘在外务工人员素质较低,近半数属初中以下学历,只能应付简单工作,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分工日益细化很不适应。解决农民文化素质问题主要应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农民工自身要提高认识,树立“多个手艺多个饭门”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尽快适应现代行业、职业要求。东庞矿区刘立军在京广路洗煤厂当洗煤工,他勤于钻研,自己动手革新十几项生产工艺,创造了可观经济效益,被河北中达集团公司以每月5000元高薪聘任;刘振卫熟练掌握电气电路知识,参加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后到山西大型国营煤矿工作,后被评为技术副工程师。他们自觉学习、善于钻研的精神很值得提倡。二是建立健全各类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文化素质提高提供有效载体。就内丘县而言,培训机构大致有三类。一是国家正规办的职业中专,师资力量较雄厚,开设有农林果、电脑等课程;二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有龙腾计算机学校,粮贸大厦服装裁剪班等培训机构。这种办学模式灵活,值得推广。三是学徒式店铺,此类多见于摩托、汽车或其他修理行业,规模小,一个师傅带一、二个学徒。今后需要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政策支持倾斜力度。
(三)要求农民彻底离开土地
土地曾经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样,作为一种要素参与发展,以期获得利益最大化。在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下,农民只有彻底离开土地,抛弃狭隘的土地观念,到更广阔市场中谋求发展,才是解决农民问题的较好出路。
造成农民“离乡不离土”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因素,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摆脱这种落后观念的束缚。
(四)要求城乡劳动力实现对流
城乡劳动力对流是实行两地生产力协调发展、优化劳动力配置的重要措施。由于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就需要城市高科技人员参与农村经济发展,使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这方面,内丘县在引进外地科技人才、项目、资金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中贡献率达到32%。其中主要由德.国EZE组织资助、中国人民大学设计的内丘县西部山区脱贫与发展研究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1998年创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邀请河北农大教授指导,年创经济效益20000万元。当然,总体来看,城市向农村的人才流动还没有形成规模,还需要政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高级人才向农村流动。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内丘县志编辑部内丘县农经委撰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