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12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养殖业
分类号: S8
页数: 16
页码: 363-3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畜牧业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畜牧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受农业丰歉等因素的影响,时兴时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了管理机构,推广先进技术,改良畜禽品种,制定保护奖励政策,使畜牧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畜牧水产业产值1583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3%。
关键词: 内丘县 畜牧 养殖业

内容

内丘县畜牧业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畜牧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受农业丰歉等因素的影响,时兴时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了管理机构,推广先进技术,改良畜禽品种,制定保护奖励政策,使畜牧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畜牧水产业产值1583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3%。
  第一节 畜禽品种及饲养量
  旧时县域饲养的畜禽均为农家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改良旧品种,引进新品种,使畜禽品种增多,良种数量增加。
  家畜品种及饲养量
  牛民国23年(1934),养牛2730头,全为耕牛。1949年,养牛增加到11583头。1956年,农业合作化完成,各农业社按耕地多少确定耕牛数量,牛的饲养量减少。1959-1961年,自然灾害严重,牛的饲养量锐减,1960年存栏7084头。1962年起,饲养量逐年增加,1969年存栏10021头。20世纪70年代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牛的饲养量下降。80年代初,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耕牛需要量增大,加之市场对牛肉需求量增大,牛的饲养量增加,1985年突破万头。2000年全县牛存栏22640头。
  内丘养牛,主要以饲养太行黄牛、南阳牛、冀南黄牛为主,以饲养短角牛、西门达尔牛、黑白花牛为辅。
  太行黄牛。属华北型役用品种,饲养历史悠久,因分布在太行山一带而得名。太行黄牛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放牧采食能力,是山区的役用牛。1952年存栏12337头,为最多年份。2000年存栏7450头,占牛存栏总量的32.9%。
  南阳牛。原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1951年引进。南阳牛体型适中,役力大,肉质好,既可耕挽又可肉用,是县内农业耕作的主要役畜和牛肉的主要来源。南阳牛多分布于丘陵区和平原西部。2000年存栏9330头,占牛存栏总量的41.2%。
  冀南黄牛。是河北省南部的地方品种。冀南黄牛体格中等,体躯较长,毛短而稀,色红黄,骨胳粗大,耐粗饲,适应性强,属役用品种,分布于平原及丘陵东部。2000年存栏1450头,占牛存栏总量的6.4%。
  短角牛。是原产于英国的肉用牛。短角、早熟、肉质好,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寒能力。1974年引入柳林乡、侯家庄乡的部分村庄。2000年存栏1450头,占牛存栏总量的6.4%。
  西门达尔牛。是大型奶、肉、役三用品种。西门达尔牛原产瑞士,此牛体长、身高,后躯较宽大,毛色为红白花,头及腹下部为白色,肌肉发达而无过多脂肪。一般成牛重800~1000公斤。1979年引进,散布于侯家庄、獐獏、南赛、柳林4个乡的部分村庄。2000年存栏1850头,占牛存栏总量的8.2%。
  黑白花牛。为乳用牛,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从北京引进5头。此牛数量增加缓慢,70年代末不足30头,80年代末百头左右。2000年存栏1110头,占牛存栏总量的4.9%。
  另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自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泌左、右旗一带购进一部分蒙古牛,分散于平原村庄,因其不适于耕作而逐渐淘汰。
  马、驴、骡民国23年(1934)养马127匹,驴503头,骡866匹。20世纪50年代始,马、驴、骡的饲养量增加。80年代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马、驴、骡的饲养量逐年减少。
  马。20世纪50年代前均为土种马(以蒙古马的血统为主),其体格粗大,耐粗放饲养,适应性、抗病力强,力大持久,耕挽皆宜。1953-1976年,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先后从内蒙购进4500多匹蒙古马,多由平原区村庄购养。
  驴。多为太行驴,尚有少量的关中驴、渤海驴。
  太行驴体型小,体格匀称,食量小,爬坡能力强。
  关中驴、渤海驴,体格较大,神清目秀,关中驴和勃海驴主要做种畜用,各时期的存栏量几乎持平,年存栏15头左右,分布于丘陵、山区个体配种点上。
  骡。耐粗饲、抗病力强,力气大,耕挽皆宜,民间有“铁打的骡子纸糊的马”之说。骡有马骡、驴骡,公驴与母马杂交而生的为马骡,公马与母驴杂交而生的为驴骡。马骡个头较大,驴骡个头较小。
  20世纪50年代前养役的骡为本地马与太行驴杂交而生。50年代后随马、驴新品种的引进,骡由各品种马、驴杂交而生的均有。
  猪民国23年(1934),全县养猪20930头,多为农村有地户用粮食制品圈养。饲养量随粮食丰歉而浮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猪的饲养数量逐年增加。
  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猪的饲养量曾下降,中期始逐渐回升。80年代始,猪的饲养量增加较快。一些规模养猪大户出现。
  20世纪50年代前饲养农家品种,其耳大、毛黑、尾粗长、四肢粗大、耐粗放饲养、适应性强、繁殖率高,但生长慢,产肉率低。1951年开始,先后引进内江猪、巴克夏猪、定县黑猪等品种。经杂交,自然选育,逐步培育成地方特色新品种——内丘黑猪。90年代始,除内丘黑猪外,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斯矸、皮特兰迪卡配套系陆续引进县域。2000年内丘黑猪与其他品种的饲养数量分别占35%和65%。
  羊主要有山羊、绵羊两大类。山羊分布于丘陵西部及山区,绵羊分布于丘陵东部及平原区。
  羊的饲养范围主要是西部山区和丘陵区,平原较少。民国23年(1934)羊存栏5170只,其中绵羊存栏1240只,山羊3930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羊的饲养量逐年增加。20世纪60年代始,山区封山育林,禁止上山放牧,1962年始,饲养量逐年减少。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认识到羊对山林植被的破坏相当严重,2000年,县政府应全县人民的强烈要求,禁止饲养山羊、绵羊,引进小尾寒羊在平原区农村舍养。2000年末小尾寒羊存栏3200只,主要分布于金店镇的韩郝庄、东张麻、北张麻等几个村。
  太行黑山羊。其体型较小,四肢强健,行动敏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放牧采食能力,成熟早、产羔多、肉质鲜美。太行黑山羊善攀崖爬坡,常啃食树木,刨食草根,对植被有较强的破坏力。
  绵羊。为大尾寒羊,是肉用型品种,全身白色,体格较大、头小颈长、尾大而圆、成熟早、发育快、宜放牧采食。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引进奶山羊、奶羊、青山羊、小尾寒羊。奶山羊和奶羊约在50年代中期民间自行引入,白色较多。奶羊颌下有肉髯棒,奶山羊没有。奶山羊在平原可放牧,奶羊圈养,均以取奶为主。青山羊在60年代中期引进,以取皮为主,因适应性差,很快被淘汰。
  兔20世纪50年代前县域内无家养兔。50年代中期始引入少量家养兔,做为观赏动物饲养。当时品种有中国白兔、安哥拉、青紫蓝等品种,20世纪60年代增加大耳白、丹麦等品种。70年代后期开始商品性饲养,从新河县引进100多对黑优兔;80年代初期从唐县引进300多对比利时兔;80年代中期从张家口市宣化区引进1000多对塞北兔。另有少量的大耳兔、丹麦白兔等。
  狗、猫饲养历史悠久,用作看家、捕鼠,数量较多。品种为本地笨狗、笨猫,分散养于农村各家各户。20世纪50年代后,一些重要经济单位养有少量狼狗做为辅助警戒力量。70年代末期,农村笨狗笨猫随鼠药滥用而减少,狼狗有所增多,品种有黑贝、狼青、藏狗、昆明犬等,哈巴狗、布袋狗及波斯猫等观赏庞物品种的饲养亦随人民生活提高而有发展。
  家禽品种及饲养量
  鸡鸡分蛋鸡、肉鸡两类。20世纪50年代前饲养的蛋鸡为当地农家品种,民间称为笨鸡,单冠、体小紧凑,羽毛分黑、白、黄、皮条状四种,年产蛋120枚左右。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完成后曾为发展集体养鸡引进来亨鸡,从其他途径零星引入九斤黄、芦花鸡、澳洲黑等品种,都未形成规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饲养的蛋鸡品种为本地与外来品种结合的后代,群众称之为半洋鸡。80年代蛋鸡先后引进星杂579、北京白、海兰、伊蓓褐4个品种。北京白鸡羽毛色泽洁白;星杂579、海兰、伊蓓褐3个品种羽毛为黄褐色,蛋为红褐色,年产蛋300~315枚。20世纪90年代饲养来亨鸡,单冠,冠色鲜红,公鸡冠直立,母鸡冠多倒向一侧,羽毛纯白,年产蛋250枚左右。80年代初开始肉鸡饲养,有AA、爱维因两个品种,均为白色羽毛,胫、喙、皮肤为黄色,体型高大,出肉率高,生长快。
  鹅、鸭内丘县域鹅、鸭养殖量小。农户散养的鹅多为白鹅,鸭为麻鸭,无规范名称。
  第二节 良种繁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域畜禽主要靠群交野配或半混群杂配繁殖。20世纪50年代始,引进优良品种,采用配种新技术,畜禽品质有了较大提高。(详见《教育·科技》编)
  第三节 饲养管理
  饲草、饲料
  饲草县域内饲草资源丰富,主要有农作物秸秆、青草、树叶、秧蔓四大类,共有66科、262种。秸秆类有玉米秸、谷草(俗称秆草)、麦糠、麦秸、豆秸等;青草类数量较多的有白羊草、黄背草、野古草、铁杆蒿、虎尾草、狗尾草、野青茅、胡枝子、草木犀、中华隐子草、中华萎凌茅、木氏木兰、叶荩草等15种;树叶类有杨树叶、槐树叶、柿子树叶等;秧蔓类有花生秧、萝卜缨、红薯蔓等。青草类、树叶类主要分布于丘陵和西部山区以及平原的河边、河滩、沟埝、闲散荒地;秸秆和秧类以丘陵以东的乡镇为多。可利用饲草面积达60万亩,其中山场20.6万亩,河道、沟埝、河滩、闲散荒地10.6万亩,秸秆面积28.8万亩。各类饲草年产量约22.4万吨,载畜量可达22.5万个羊单位。
  饲料饲料可分为精料(玉米、豆类)、代精料(麦麸、糠麸、糟粕、醋糠、粉渣、豆腐渣)、饼类(豆饼、花生饼、菜籽饼、芝麻酱、棉子饼)和配合饲料4大类。2000年饲料生产总量为106183吨,其中精料67812吨,代精料10021吨,饼类350吨,配合饲料28000吨。
  畜禽饲养管理
  大牲畜饲养管理牛、马、驴、骡以使役情况和季节变化进行饲养管理。耕畜在农忙季节除青草、秸秆(谷草、豆秸、玉米秸)外多配高粱、玉米、黑豆、麸皮等精料,农闲则少配。春天气候干燥可多喝些水拌麸皮,或在槽中放置小块白矾以去火(俗称败火)。冬季加些棉籽饼、黑豆以增加热量。挽役畜更要多加精料。夏、秋天热,在树下或搭凉棚,冬天及早春晚秋户内喂养。丘陵浅山区白天大都合群放牧,平原及深山区(山高坡陡不宜放牧)全为喂养。内丘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饲养肉牛,除饲草外,多喂配合饲料。
  猪的饲养管理旧时农家养猪主要以泔水(淘米、洗涮锅碗等用过的水)、糠类(谷糠、麦糠、秸秆粉)、粮食(高粱、玉米、麸皮、薯干)等掺和喂养。猪重40公斤以前,饲料以糠类为主,糠粮比约4:1。此后,逐步增加粮食喂养量。60公斤后开始促肥,糠粮比例约2:5。一般在80~90公斤出栏,每头喂养粮食200公斤左右,视家庭条件,粮多则在促肥期多喂些粮食出栏早。20世纪80年代后,猪的饲养量大增,饲养户开始采用科学配方,用玉米、花生饼、麸皮、添加剂配制饲料。90年代始,市场上养猪专用饲料(分仔猪、育肥期等不同配方)增多,养猪大户多购买专用饲料,但一般养1~2头肥猪的农户多自己搭配饲料喂养。母猪喂养的饲料平时多糠少粮,临产前及哺乳时一般加花生饼以促奶。
  其他家畜家禽的饲养管理羊。一般为牧养,主要食草,每群在20~50只之间,大群多则近百只,山羊群大羊多,绵羊群小羊少。夏秋及晚春夜间露天为圈,冬天及早春则入室(称暖圈)过夜。也有少数农户拴养二三只羊,以野草、秸秆为食。小尾寒羊则全年圈养。
  兔。全为圈养,夏天注意通风,冬天有保暖设施,以糠、麸为主,加少量粮食及喂食青草、树叶和部分青菜。
  鸡。旧时农家放养啄食,辅助喂谷、米、高梁、玉米等,一般农户养5~10只左右。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不少养鸡专业户,采用圈养或室内笼养方式,喂专用饲料,肉鸡55~60天出栏,每只重2.4公斤以上;蛋鸡4.5~5个月产蛋。在山区和丘陵地带,20世纪末始发展野外山场散养笨鸡,饲养方法同农家传统养鸡。一般每公顷山场养鸡300只为宜。
  第四节 蜜蜂饲养
  明崇祯十五年(1642)《内丘县志》就有蜜蜂养殖的记载。当时均为土法养蜂,将野生蜜蜂收集,用空树干或土坯做巢饲养,群众称之为“笨蜂”。因产蜜少,很难形成规模化养殖,经济效益低下。
  20世纪30年代初,束鹿(今辛集市)籍知识分子、进步人士李济众先生到杨寨一带村庄用现代技术饲养蜜蜂。日军侵华时,蜜蜂养殖基本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庞、西北岭、南岭、北张麻、东青山等村庄均有人饲养蜜蜂。20世纪50年代后,都城铺、神头、小马、西田庄、侯家庄等村庄开始饲养蜜蜂。神头村生产大队专门为李济众先生配备助手在太子岩下山坡上饲养蜜蜂做为集体副业。60年代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养蜂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割除,养蜂业呈减少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有所发展。但因气候干旱、环境污染加剧、植被破坏和蜂蜜的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90年代后没有发展,基本维持80年代状况。
  蜜蜂品种
  最早为中华蜂,此品种在县内饲养时间较长。后又饲养意大利蜂。
  蜜蜂饲养
  分固定饲养和流动放养两种方法。一般养殖量较少的户多为固定饲养,找一块安静无污染地块放置蜂箱,山区、丘陵则于村庄附近选一植被好、有水源的地方放置蜂箱,也有人在自家房顶,闲置庭院放置蜂箱进行饲养。饲养量较大的养蜂户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动放养,俗称放蜂。冬春南下去湖北、湖南、四川和浙江;夏季北上去张家口坝上;初夏则在县域西部山区。在流动放养过程中,国家制定有优先运输,运费优待等优惠政策,鼓励养蜂户放养。
  养蜂大户
  以李济众先生最早,后都城铺村郝珠、神头村大队集体饲养量均在100箱以上。20世纪60年代小马村、西北岭村、南岭村均养有100箱左右。80年代后都城铺村、南岭村均有饲养100箱以上的养蜂户。
  县域西部植被好,蜜源较多,且有洋槐花、荆花等优质蜜源,湖北省、河南省南部地区及本省衡水、沧洲等地每年夏季有3000箱蜜蜂进入县域内獐獏乡岩南桥以西内昔公路两侧地段放养。
  第五节 特种养殖
  内丘县特种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鹌鹑、鸽子、鹧鸪、山鸡、海狸鼠、狐狸、蝎子、蚂蚁,狗、鹿等特种养殖,规模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
  鸽
  内丘城古称鸽子城,鸽子饲养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饲养本地鸽。
  80年代始,增加了美国王鸽、白玉王鸽等,除家庭散养外,也有小规模笼养。
  信鸽近年在县内亦有养殖,且不时参加放飞比赛。民间有信鸽协会。
  鹿
  1976年侯家庄乡白塔村集体购幼鹿5头(1公4母)饲养,到1983年繁殖到15头,当年秋天全部卖掉。
  1998年一处占地5亩的私营养鹿场在大孟村镇邢东路南建成,饲养梅花鹿20头(4公16母),到2000年末繁殖到70头,出售鹿茸收入21.6万元,存栏鹿增值20万元。
  狗
  20世纪80年代始有商品性饲养。80年代数量增加,有猎狗、观赏狗、肉狗三大系列。猎狗有黑贝、狼青、细犬、金猫犬,观赏狗有北京哈巴狗、狮子狗等,肉用狗有大丹、伯彦达、中华肉犬、太行犬等。2000年约饲养商品狗2.5万余条。
  1997年,私营“世界名犬肉用犬养殖发展公司”在柳林乡小房岗建成投入使用,公司占地27亩(养殖场17亩,训练场10亩),饲养有狼青、黑贝、牧羊犬、大丹、杜宾、昆明犬、伯彦达、金毛猎犬、细犬、中华肉犬、太行犬计11个品种,66条种犬。到2000年末共繁殖幼犬1300条,大都销往天津、山东等省市和河北省邯郸市。
  蝎子
  1995年在县城107国道东侧建200平方米私营种蝎场一处,到2000年末共繁育种蝎20万条,出售商品蝎10吨。
  第六节 饲养大户
  金凤畜禽集团有限公司
  1994年兴办的私营企业。该公司在金店镇前夏侯村南,现有种猪场、蛋鸡场、饲料加工厂和一个兽药经营技术服务部。公司占地200亩,固定资产230万元,员工40余人。员工中有研究生学历1人,大专和中专学历25人。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良种鸡100万只,优良种猪1万头,配合饲料1万吨。年生产总值3000万元。1998年被邢台市确定为市级重点种猪场,并获河北省科技企业证书。
  商贸养猪场
  1997年秋,县物资商业贸易总公司在内丘镇张家庄村建中型养猪场,占地30亩。从北京购进瘦肉型种猪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迪卡、皮特兰200头。进行纯种繁育和本地猪的杂交改良。年可提供优良仔猪1500头,瘦肉猪1000头。2000年末存栏猪1200头。
  南岭种鸡场
  县科委于1985年兴建,位于南岭村南原南岭煤矿址内,占地2万平方米。当年进鸡2000只,鸭500只,开展人工授精、机械孵化,为内丘县提供优良种鸡(鸭)。1988年停办,共孵化优种鸡5万多只,对县域养鸡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东宅阳肉鸡养殖专业村
  1986年,原永安乡东宅阳村35户农民饲养肉鸡,年出栏肉鸡40万只以上。1996年因销售不畅,停止饲养。
  十里铺蛋鸡养殖专业村
  1992年,当时的河巨乡十里铺村2户农民在县科委的指导下饲养蛋鸡1400只,当年盈利2.8万元。到1993年全村有28户农民养蛋鸡,饲养量在5万只左右。效益好的1995年和1996年,盈利均在百万元左右。
  第七节 疫病防治
  主要疫病种类及防治措施
  畜类猪瘟。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疫区做封锁隔离,对染病猪舍、场地消毒,病猪粪便做无害化处理。1955年,邵明驻军猪场从外地引进病猪发生猪瘟,死亡200头。1983-1984年,在城关、永安、南赛、杨庄、冯村、和庄等地,零散发生猪瘟,累计发病894头,死亡763头,死亡率85%。
  马传染性贫血。此病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防治措施:采取饲养管理、检疫预防、注射药物、隔离病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1973年,在黄店沟发现马传染性贫血,发病31匹。此次病发是由生产资料公司引进外地马传入的。1980年至1984年间,在白鹿角、侯家庄、獐獏3个乡对2962匹马属动物进行检疫,检出病畜3头,采取了无害化处理。
  炭疽病。此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败血传染病。对发生炭疽病的地区,每年对家畜预防药物。发现此病要对病畜紧急捕杀,对其尸体及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1955年在柳林沟发生炭疽病死亡大牲畜9头,后蔓延到北李庄,死亡驴2头。1978年6月,南赛乡岭底赛村发生炭疽病,发病马(驴)7匹(头),死亡2头。1984年9月,五郭店乡发生炭疽病,发病家畜33头,其中羊14只,猪15头,狗4条,死亡17头(只),死亡率51.1%。1986年4月,磨窝煤矿奶牛场发生牛炭疽病,该场有奶牛14头,发病死亡1头。
  牛流感。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全身性传染病。该病死亡率低。无特效预防措施(疫苗)。注意防暑、隔离、消毒,消灭吸血昆虫,封锁疫区,加强饲养管理。1955年至1956年,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流行,感染1200头,死亡13头,发病率8.33%。1965年冬季又流行全县,发病6300头。1983年9月,全县除白鹿角、侯家庄两乡外,其他13个乡镇先后均有发生,发病2587头,死亡1头。
  羊布氏杆菌病。该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地方性慢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生殖系统,使病畜发生传染性流产,该病广泛分布于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搞好隔离,消毒,注射疫苗,淘汰病畜并作无害化处理。1975年5月,五郭店乡东沟村发生羊布氏杆菌病,检出呈阳性羊7只,作无害化处理。1981年,对五郭店、北岭、柳林三个乡27头牛、265只羊抽检,检出阳性羊6只,都作了无害化处理。1987年,南赛、柳林两乡3个村发生羊布氏杆菌病,对其3村的羊进行普检,共检羊1231只,检出阳性羊107只,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1988年,对柳林、南赛、小杨庄、北岭、大孟村镇等5个乡镇27个村的羊进行抽检,检羊2020只,检出病羊33只,病羊做无害化处理。1989—1994年6月间,有计划地抽检羊4600只,牛600只,未检出阳性。1993年经省、市畜牧部门考核,内丘县已达到羊布氏杆菌病基本控制县标准。
  马鼻疽。主要传染马属家畜,如马、骡、驴等。它是由鼻疽杆菌引起,流行较快,多呈暴发式散发,如防治不力,可转为长期缓慢的地方流行疫病,被列为二类传染病。加强防、检,一般每年春、秋各一次,发现病畜进行隔离和药物治疗。1963年在北岭公社黄店沟发生马鼻疽,共发病31匹。为防止扩散,实行鼻疽控制区管理制度,经多年控制封锁,自1963年以后,县域内无该病发生。
  牛肺病。该病主要感染牛。临床上多为急性型,死亡率达100%。属一类传染病。防治措施:对病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1959年散发,共计有310头牛发病,全部死亡。后处理同群畜270头。20世纪80年代后该病已经消灭。
  马腺疫。该病主要感染马属性动物,有一定的传染性。多在春、秋两季发生,死亡率不高。一般用药物对症治疗很快能扑灭。1978—1980年,大孟村镇发生25匹;1982—1984年,白鹿角、城关发生10匹。该病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流行。
  马脑炎。该病主要感染马属动物,呈零星发生。它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程短,死亡率高。该病多见于6~10岁的马,主要在6-10月发病,该病在县内发生不多。用中、西药均可治疗。1979—1984年,城关、柳林感染10匹,死亡8匹。
  破伤风。该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多为散发型发生。它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主要通过伤口传染,传染性低,危害程度不高。该病如发现及时,药物治疗得当,死亡率低。1951-1980年,全县大牲畜零散发生296匹,死亡201匹。1981—1995年,大牲畜零散发生105匹,死亡23匹。
  禽类鸡瘟。是危害养鸡业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按期进行防疫。1978-1984年,在柳林乡、金店镇、河巨乡、南赛乡、小杨庄、大孟村镇和官庄乡等7个乡镇鸡瘟发生,发病5255只,死亡4773只。1984年以后,每年约有3000只鸡感染鸡瘟而死亡。
  霍乱。该病除感染鸡外,对鸭、鹅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由细菌引起。定期预防、消毒,用药物治疗。1981-1995年散发3970只,死亡2992只。
  马立克氏病。该病由马立克病毒引起,对养鸡业危害较大。1994年,全县散发1.12万只,全部死亡。
  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用马立克氏疫苗防疫。
  小雏鸡白痢病。该病由沙门氏杆菌引起,感染雏鸡。发病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影响雏鸡成长的一大病害。定期预防、消毒,用药物治疗。1978年至1994年,3.7万只鸡发病,死亡2.5万只。
  鸡法氏襄病。该病由法氏襄病毒引起,病传染发病快,对养鸡业的危害较大。加强环境消毒,用疫苗防疫。1984-1994年,有3.3万只鸡发病,死亡9600只。
  畜禽疫病防治技术队伍
  20世纪50年代前没有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机构,只有少数乡间兽医用中草药、针石治疗牛、马、驴、骡疾病,对重大疫情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1950年,有民间兽医17人。1951年春,内丘县畜牧兽医站建立。1954年成立内丘县畜牧兽医联合会,下设城关、金店、柳林、诣仁、冯村五个兽医所。1959年5月,县畜牧兽医站改建为兽医院,同时在金店、柳林、侯家庄、冯村建立兽医站。1964年,县兽医院建化验室,配置冰箱、干燥箱和无菌室,1965年又增置了离心机、显微镜等,负责诊断畜禽疫病。1969年10月,全县15个公社均建立起兽医站(所)。
  20世纪70年代,除官庄公社兽医站外,其他各公社均盖房建站,不再租用民房。这个时期重视培养发展农村兽医队伍,到1975年,每个村都配备了1-2名兽医防疫员,全县公社级兽医站工作人员达37人。1980年后,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畜力不再是主要生产资料,兽医工作逐渐弱化。1994年,全县乡、镇兽医31人,其中动物检疫员19名;县畜牧局有技术人员15人,其中高级畜牧师1人,畜牧兽医师2人,助理畜牧兽医师9人。
  1980年后,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疫病防治器械、设备进一步更新和改善。1994年有4个乡站配有冰箱,畜牧局化验室配有低温冰箱2台、显微镜3台,蒸馏器1台、恒温箱2台、电动离心机1台,基本能满足生物药品的冷藏和防疫灭病的需要。
  第八节 水产
  内丘县域干旱缺水,形不成规模水产业。传统水生植物有芦苇等;20世纪50年代末始有水面人工养鱼。200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38公顷,水产品产量62吨,产值33万元。
  水产资源
  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水草。
  水生动物主要有:鱼、虾、蟹,以鱼为多。鱼品种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鲇鱼、麦穗鱼等。
  水产业
  芦苇种植在丘陵、山区的一部分沟间湿地和泜河沿岸的村庄,多植有芦苇。金店镇的高望村、五郭店乡的南岭、东西北岭、山凹,柳林乡的柳林沟、郝交台,南赛乡的南赛村,历史上种植芦苇较多,为芦苇主产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因盲目扩大粮田,毁掉一部分芦苇地,70年代始,天气持续干旱,今芦苇已寥寥无几。
  渔业生产因缺少水面,历史上无渔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先后修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塘坝后,开始有小规模的人工养鱼。1959年、1963年和1966年,先后在马河水库投放鱼苗计177万尾,除1961年捕捞5000公斤外,均因管理不善而无收获。1963年,水库大坝决口,鱼全部冲走。同时,还在北岭、马庄、小石河水库投放鱼苗,均因水库在春、夏之交干涸而无收获。1976年在北赛、韩家庄小型水库放养鱼苗;还在北赛村修建甲鱼池,饲养量很小,经济效益很低。1985年,在小石河水库搞网箱养鱼,放置网箱5个(共25平方米),盈利3万元,后因水少而停止饲养。1986年,在省市水产部门支持下,在仙人村村北河道进行化肥养鱼试验,在金店镇大留村建立种鱼场(占地5亩),当年育种鱼5000公斤,盈利5万元。1987年,在北赛、小石河、马庄、北岭、五郭店、老树围6个小水库进行半精养高产技术养鱼,放养鱼苗50万尾。1988年,省畜牧水产局淡水处、邢台地区水产站和县水产站联合进行雏鳖人工繁殖越冬管理项目研究,在内丘镇刘家庄村建池3个,面积132平方米,投放种鳖150只,人工孵化率94%。此项技术获省科技三等奖。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