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07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植树造林
分类号: S725.71
页数: 4
页码: 352-3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植树造林邑人历来就有植树的优良传统,多在村庄内外栽植槐、榆、椿、杨;在井台、水旁植杨插柳,在坟地栽植柏树。但大规模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
关键词: 内丘县 植树造林

内容

邑人历来就有植树的优良传统,多在村庄内外栽植槐、榆、椿、杨;在井台、水旁植杨插柳,在坟地栽植柏树。但大规模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
  封山育林
  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部丘陵、山区一些村庄曾在部分山地采取禁止放牧、砍伐的封山措施,以保护林木生长。
  县级规模的封山育林始于1984年,是年封山667公顷。自1994年始,封山育林在丘陵、山区有计划的进行,每年封禁一定面积的山地,循序渐进。到2000年末,全县共计封山23533公顷。1997年,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保护酸枣资源发展大枣基地的布告》,1998年发布《实施封山育林布告》以保证封山育林的进行。
  放牧羊群对植被破坏极大。人称“山羊是一盘磨(嘴),一把剪(头上角),两把镐(两只前腿),嘴啃青草、幼树苗,角抵刮树皮,腿刨草根”。禁羊是封山育林的关键措施。2000年,内丘县人民政府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发布《关于保护林业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布告》,将丘陵、山区的15331只羊全部出售,彻底杜绝丘陵、山区的羊只饲养,只允许在平原区发展小尾寒羊等家饲品种羊。
  人工造林
  内丘人历代习于在宜林地带栽植各种树木,但规模化的、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0年在獐獏以西山区用种子直播的方式营造橡栎1300多公顷。
  1957年,在獐獏以西山区育桑苗10公顷,栽植桑树1145万株。在太子岩一带山上种植橡树一批。20世纪60年代中期营造了小马河、李阳河的刺槐,泜河两岸的杨树三条防护林,在马河水库四周以至小房岗栽植了大量刺槐。各公社及生产大队也各自择地营造了一部分小片林地,品种多为刺槐,有少部分直播的山杏、椿树,在丘陵山区的河道两侧多扦插种植杨、柳树。这个时期是内丘县人工造林的高峰期。
  20世纪70年代后,单一型人工造林减少。几次大的植树活动多在小马河、马棚岗进行。由于干旱等原因,成活率较低。1986年春,在金店镇礼义村南种植的30公顷速生毛白杨现已成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经济沟建设、小流域治理、公路通道植树等综合治理型人工造林逐步开展。
  飞机播种造林
  内丘县飞机播种造林始于1989年,到2000年共进行9次,合计播区面积19180公顷。飞机播种造林都在雨季进行。播种前由林业技术部门对播区勘察,编制可行性报告及规划设计书,交市林业主管部门转报省林业厅批准。县人民政府组织林业、邮电、气象、公安等部门与担负飞机播种任务的航空部队组成指挥部,负责飞机播种造林的具体实施。自1991年开始使用HL多效复合剂拌种,1996年采用GPS卫星导航,使播种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飞机播种造林经费由省、市、县三级分担。1995年县林业局对1989年太子岩播区飞机播种造林效果调查显示,每公顷成活油松株数达到5070株,苗高1米以上。
  苗木繁育
  种子繁育用树木的成熟果实播种育苗,刺槐、油松、橡栎、桑、柏、山杏、黑枣、核桃、毛栗、国槐、苦楝、椿、海棠、杜梨、酸枣等均可采取种子育苗。
  根蘖繁育在成树的四周挖沟断其分根,使其从根部蘖生幼树,待其另生新根后做苗木使用。也可将成树的根挖出裁成段埋入土中生成幼树做苗木用。毛白杨、泡桐、苦楝、楸树等均可根蘖育苗。
  扦插育苗将一些树木的一年生或数年生的枝条截段插入地下或整条埋入土中即可长根生成幼苗。小叶杨、毛白杨、柳树、石榴、葡萄等树木常用此法育苗。传统栽植二杨、柳树,是用较粗枝干直接在春天扦插栽植。
  嫁接繁育培育毛白杨,以小叶杨、杂交杨作砧木,毛白杨作接穗,用劈接、芽接来繁育优良毛白杨品种。培育果树则用海棠、杜梨、毛栗子、黑枣、山桃、山杏、山丁子、酸枣等苗木作砧木,分别用苹果、梨、板栗、柿子、桃、大枣、杏等优良果树品种作接穗,采用劈接、芽接等方法繁殖果树。
  繁育毛白杨也可采用“一条鞭”育苗法,即在夏季将毛白杨芽接在杂交杨上,第二年春天将嫁接好的枝条剪成20厘米小段,扦插在地里进行繁育。
  在用扦插法育苗时,现代多用激素(荼乙酸ABT生根粉等)浸沾处理枝条以提高成活率。
  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由国营苗圃和公社、大队苗圃繁育。80年代始,除国有苗圃外,个人繁育苗木较多。除栗树苗在山区侯家庄、獐獏两乡繁育外,其他苗木县域范围内均有繁育。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