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05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
页数: 16
页码: 348-3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山区森林繁茂,葱郁遮天,溪流飞瀑,鸟兽成群;平原林木连片,村镇、城廓掩于树林之中。清末以来,由于水旱灾害,战祸兵患,加之人们过度耕垦砍伐,使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存有林地6800公顷,其中人工营造林673公顷。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林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00年末实有林地28082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8975公顷,天然次生林8887公顷。
关键词: 内丘县 林业经济

内容

在历史上,内丘县山区森林繁茂,葱郁遮天,溪流飞瀑,鸟兽成群;平原林木连片,村镇、城廓掩于树林之中。唐·于鹄《入白芝寻黄尊师》诗云:“触烟入溪口,茫茫唯柽枥。其中飞碧流,十里不闻屐。……落叶埋长松,出地才数尺。”清时霍叔璜《内丘道中咏》:“烟树环城郭,清流可濯缨。野桥随客渡,沙鸟向人鸣。”清末以来,由于水旱灾害,战祸兵患,加之人们过度耕垦砍伐,使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存有林地6800公顷,其中人工营造林673公顷。四旁(路旁、水旁、村旁、宅旁)植树保留87万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林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00年末实有林地28082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8975公顷,天然次生林8887公顷。西部山区的侯家庄、獐獏两乡有林地面积20206公顷,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71.95%,其中天然次生林8887公顷。丘陵区的南赛乡、柳林乡及五郭店乡、大孟村镇、内丘镇的西部有林地面积6787公顷,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24.1%。平原区的官庄乡、金店镇及大孟村镇、内丘镇、五郭店乡的东部有林地面积1089公顷,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3.88%。
  第一节 林木分布区域
  山区栎、槲、油松水源涵养经济林区
  该区包括侯家庄、獐獏两乡。区域面积257.8平方千米,山场面积8030公顷,有林地20206公顷。在海拔800米以上分布有油松、鹅耳栎、云道目等中生型森林植被;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区分布有麻栎、栓皮栎、槲树、剌槐等旱生型落叶林。主要经济林木有柿子、核桃、板栗等干果类。野生中药材种类繁多。20世纪60年代该区域部分村庄开始栽植苹果树。
  丘陵酸枣、剌槐、杨、柳、榆、椿、国槐等水土保持经济林区
  该区包括南赛乡、柳林乡及五郭店乡、大孟村镇西部部分村庄。区域面积286.03平方千米,山场14863公顷,有林地6568公顷,区域内多荒山秃岭。林木品种有酸枣、杨、柳、椿、槐、楸等,以酸枣树为最多。经济林木以柿子、酸枣为主,是内丘县主要的酸枣产区,有少量核桃、黑枣、山杏等。
  平原刺槐、杨、桐、果树防护经济林区
  该区包括内丘镇、金店镇、官庄乡及大孟村镇和五郭店乡东部平原部分。区域面积317.72平方千米,其中沙荒地313.9公顷;有林地1041.3公顷,其中果园451.5公顷。林木主要有刺槐、杨、柳、国槐、椿、泡桐,金店镇、五郭店乡境内部分丘岗生长有酸枣树。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河村河、小马河、李阳河、泜河四条河道两岸,人工种植有刺槐、杨、柳等风沙防护林带,尤以金店镇境内的刺槐林规模最大。80年代初期,河道防护林被乱砍滥伐,所剩无几。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区域内多种植苹果、桃、梨、葡萄、杏等果树,形成了内丘县水果主产区。
  第二节 林木资源
  树木品种
  内丘县域内适宜多种树木生长。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境内树木有:柏、榆、柳、槐、椿、杨、椒、楸、桑、杜、楮、梧桐、蔡、桃、杏、李、红枣、梨、柿、胡桃、葡萄、栗子、苹果、羊枣,计24种。1994年全县树木共有35科、50个属、96种,分乔、灌、果三大类。其中乔木树种43个,以油松、栎、刺槐、毛白杨、侧柏、臭椿、泡桐为优势品种;灌木类树种14个,以鹅耳枥、黄栌为优势树种;果树类树种39个,以大枣、酸枣、板栗、核桃、柿子、山杏、苹果、梨、桃为优势树种。
  树种分布区域
  防护林、用材林太子岩以西獐獏、侯家庄乡一带,主要防护林、用材林树种有油松、栎、刺槐、鹅耳枥、槲树等。
  太子岩以东,南赛乡一带主要防护林树种为橡栎、刺槐、酸枣,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毛白杨、二杨、椿树、柳树、国槐等。
  柳林乡及五郭乡西部、大孟村镇西部丘陵地带防护林树种主要为刺槐、酸枣,用材林树种主要为毛白杨、二杨、柳树、榆树、椿树等。
  平原区的官庄乡、金店镇、内丘镇、大孟村镇及五郭店乡东部地区防护林、用材林树种主要为刺槐、杨树、泡桐、榆树、椿树等。
  经济林西部的侯家庄乡、獐獏乡、南赛乡主要树种为柿子、酸枣、板栗、核桃、桑树、山杏及少量的黑枣、苹果、梨等。该区1994年被河北省林业厅定为木本粮食基地,干鲜果品产量占全县产量的38.2%,其中柿子占24.1%。
  丘陵区的柳林乡及五郭店乡的西部、大孟村镇西部的部分村庄主要树种为酸枣及柿子(柳林乡杨寨川柿子较多),有少量的梨、苹果。
  平原区的内丘镇、金店镇、官庄乡、大孟村镇及五郭店乡的东部主要树种为苹果、梨、桃、葡萄及少量的杏、大枣及红果。
  山区侯家庄乡植桑历史悠久,其蚕丝久负盛名。低山丘陵区的酸枣树,山坡沟埝皆有,其果仁即为中药材中的枣仁,因内丘古属邢州,被称为“邢枣仁”,其质量、数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
  丘陵区柳林乡及其以东平原干鲜果品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61.8%,其中苹果占40.9%,梨占6.3%,桃占4.6%,柿子占6.5%,大枣占1.4%。
  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林木蓄积量1980年前无统计。1980年,据林业技术部门调查,全县活立木蓄积量22.7万立方米。1984年活立木蓄积量为33.9万立方米。1994年活立木蓄积量为41.8万立方米。
  林木生长量1984年前无统计。1984年对县域平原、丘陵、山区不同条件和龄级范围的杨树、油松、栎、刺槐、臭椿、泡桐做了生长量调查,其结果详见下表。
  第三节 权属与体制
  国有
  无国有林场,但有国有苗圃、国有林木。
  林业局苗圃位于县城南河村村西。原为县农场,1957年改为苗圃,面积300亩。1986年将80亩地用作建冷库和棉纱厂。现有育苗场地220亩,是主要育苗及苗木试验基地。2000年末,育有大枣、毛白杨、臭椿、黑枣等树种苗木100亩。
  铁路林场实为苗圃。位于县城东107国道东侧,面积100余亩,属铁路部门所有。主要繁育铁路绿化用苗木。
  国有林木原县衙署(后为县人民政府,现为林业局所在地)内的柏树,原有30余株,现已无存;原文庙(后为县委机关,现为教文体局所在地)内柏树,原有近百株,现存20多株;神头村扁鹊庙柏树,现存不足20株,内有著名的鸟柏(其木纹似鸟形),外有九龙石柏。
  集体所有
  山场林木山场林木土地改革前多为富户大家所有,土地改革后归附近村集体所有。如太子岩山场林木原为内丘城西关村乔家所有,土地改革后归神头村集体所有。
  社办林场1964年,獐獏公社在其辖区内设凤鸣庵、獐獏两个林场,划出3000余亩山场供两个林场经营。1982年两个林场解体,山场归还原属村庄。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业合作化完成后,部分农业社曾集体栽植果园。到1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时,全县有果园40余个,面积3600亩,最大果园为大都城村果园(在村北),占地200多亩。这些果园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般都由各农户承包经营,集体收取承包费,所有权仍归集体。
  个体私有
  一些零散树木,原属农户所有,土地改革时经平分仍归各农户所有,后归集体所有。1981年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又划分给农户经营。农户在自己承包的荒山、荒滩、闲散地块栽植的林木,在承包田里新植的果园,均属个人所有。
  机关团体承包荒山建林场,1998年县交通局公路管理站在南赛乡南赛村西南承包荒山500亩,建“路通林场”。
  第四节 植树造林
  邑人历来就有植树的优良传统,多在村庄内外栽植槐、榆、椿、杨;在井台、水旁植杨插柳,在坟地栽植柏树。但大规模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
  封山育林
  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部丘陵、山区一些村庄曾在部分山地采取禁止放牧、砍伐的封山措施,以保护林木生长。
  县级规模的封山育林始于1984年,是年封山667公顷。自1994年始,封山育林在丘陵、山区有计划的进行,每年封禁一定面积的山地,循序渐进。到2000年末,全县共计封山23533公顷。1997年,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保护酸枣资源发展大枣基地的布告》,1998年发布《实施封山育林布告》以保证封山育林的进行。
  放牧羊群对植被破坏极大。人称“山羊是一盘磨(嘴),一把剪(头上角),两把镐(两只前腿),嘴啃青草、幼树苗,角抵刮树皮,腿刨草根”。禁羊是封山育林的关键措施。2000年,内丘县人民政府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发布《关于保护林业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布告》,将丘陵、山区的15331只羊全部出售,彻底杜绝丘陵、山区的羊只饲养,只允许在平原区发展小尾寒羊等家饲品种羊。
  人工造林
  内丘人历代习于在宜林地带栽植各种树木,但规模化的、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0年在獐獏以西山区用种子直播的方式营造橡栎1300多公顷。
  1957年,在獐獏以西山区育桑苗10公顷,栽植桑树1145万株。在太子岩一带山上种植橡树一批。20世纪60年代中期营造了小马河、李阳河的刺槐,泜河两岸的杨树三条防护林,在马河水库四周以至小房岗栽植了大量刺槐。各公社及生产大队也各自择地营造了一部分小片林地,品种多为刺槐,有少部分直播的山杏、椿树,在丘陵山区的河道两侧多扦插种植杨、柳树。这个时期是内丘县人工造林的高峰期。
  20世纪70年代后,单一型人工造林减少。几次大的植树活动多在小马河、马棚岗进行。由于干旱等原因,成活率较低。1986年春,在金店镇礼义村南种植的30公顷速生毛白杨现已成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经济沟建设、小流域治理、公路通道植树等综合治理型人工造林逐步开展。
  飞机播种造林
  内丘县飞机播种造林始于1989年,到2000年共进行9次,合计播区面积19180公顷。飞机播种造林都在雨季进行。播种前由林业技术部门对播区勘察,编制可行性报告及规划设计书,交市林业主管部门转报省林业厅批准。县人民政府组织林业、邮电、气象、公安等部门与担负飞机播种任务的航空部队组成指挥部,负责飞机播种造林的具体实施。自1991年开始使用HL多效复合剂拌种,1996年采用GPS卫星导航,使播种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飞机播种造林经费由省、市、县三级分担。1995年县林业局对1989年太子岩播区飞机播种造林效果调查显示,每公顷成活油松株数达到5070株,苗高1米以上。
  苗木繁育
  种子繁育用树木的成熟果实播种育苗,刺槐、油松、橡栎、桑、柏、山杏、黑枣、核桃、毛栗、国槐、苦楝、椿、海棠、杜梨、酸枣等均可采取种子育苗。
  根蘖繁育在成树的四周挖沟断其分根,使其从根部蘖生幼树,待其另生新根后做苗木使用。也可将成树的根挖出裁成段埋入土中生成幼树做苗木用。毛白杨、泡桐、苦楝、楸树等均可根蘖育苗。
  扦插育苗将一些树木的一年生或数年生的枝条截段插入地下或整条埋入土中即可长根生成幼苗。小叶杨、毛白杨、柳树、石榴、葡萄等树木常用此法育苗。传统栽植二杨、柳树,是用较粗枝干直接在春天扦插栽植。
  嫁接繁育培育毛白杨,以小叶杨、杂交杨作砧木,毛白杨作接穗,用劈接、芽接来繁育优良毛白杨品种。培育果树则用海棠、杜梨、毛栗子、黑枣、山桃、山杏、山丁子、酸枣等苗木作砧木,分别用苹果、梨、板栗、柿子、桃、大枣、杏等优良果树品种作接穗,采用劈接、芽接等方法繁殖果树。
  繁育毛白杨也可采用“一条鞭”育苗法,即在夏季将毛白杨芽接在杂交杨上,第二年春天将嫁接好的枝条剪成20厘米小段,扦插在地里进行繁育。
  在用扦插法育苗时,现代多用激素(荼乙酸ABT生根粉等)浸沾处理枝条以提高成活率。
  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由国营苗圃和公社、大队苗圃繁育。80年代始,除国有苗圃外,个人繁育苗木较多。除栗树苗在山区侯家庄、獐獏两乡繁育外,其他苗木县域范围内均有繁育。
  第五节 果树
  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县域内果树有桃、杏、李、梨、柿、红枣、羊枣、苹果、胡桃、葡萄、栗子计11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调查尚有沙果、槟子、海棠计14种。20世纪末,除槟子、沙果、李子少见外,其余种类不变,只是品种变化较大,优质果树增多。
  种类分布
  干果类以黑枣、板栗、核桃为主,为县域原产果树。2000年末干果类果树栽植面积5812公顷。板栗主要分布山区的侯家庄乡,獐獏乡亦有分布,面积5426公顷。20世纪80年代前,内丘板栗粒小、品质差,产量低。80年代后期,从唐山地区引进燕山短枝、东陵明珠、大板49、107、后20等优质品种,提高了板栗的产量与品质。
  核桃面积246公顷,主要分布于侯家庄乡、獐獏乡,南赛乡亦有分布,其他乡镇只有零星株数。主要品种为绵核桃。1998年引进少量的辽1、薄皮等优良核桃品种。
  2000年产板栗154吨,核桃261吨,黑枣52吨。
  鲜果类主要有苹果、梨、桃、枣、柿、葡萄、石榴、猕猴桃等8个树种约七八十个品种。2000年栽植面积6899公顷,以苹果、枣、柿3个树种居多。
  苹果各乡镇均有栽植,2000年存有面积934公顷。据河北农业大学所著《果树栽培学》记叙,内丘是”柰“的原产地。柰为苹果的一种,称绵苹果。据此,内丘县苹果栽培历史可上推至两千多年前。现代栽培,始于1954年。是年引进金冠、维锦、元帅等品种苹果树苗,在金店村、河巨村试种。有记载的苹果品种有30余个,现存23个。主要栽培品种为红富士系列及元帅短枝系列,均系1985年由山东引入,占现栽培苹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5%和90%。
  枣2000年栽培面积2506公顷。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带的南赛乡、柳林乡及五郭店乡西部。主要品种为赞皇大枣。1997年从井径县引进日本富有、次郎、弹寺丸等品种。1988年春引入阜平大枣。1999年引入山东沂蒙雪枣。2000年春由黄骅市引入冬枣。
  柿主要分布于山区的侯家庄乡、獐獏乡及丘陵区的南赛乡、柳林乡,五郭店乡西部、大孟村镇西部亦有少量分布。2000年栽植面积2440公顷。传统栽植品种为绵柿、台柿。1998年从易县引进一部分大磨盘柿。
  杂果类主要有酸枣、花椒等。酸枣以丘陵地带的南赛、柳林两乡及五郭店乡西部较多分布。花椒在丘陵、山区均有分布,平原较少。2000年有酸枣4133公顷,524万株,其中结果树3000公顷,产酸枣610吨。花椒13公顷,2万株,产花椒4吨。
  栽培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丘以栽培干果类果树为主,鲜果为辅。果树栽培技术低下,管理粗放,多为自然生长,产量低,品质差。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始,逐步加强技术措施,栽培技术不断提高。
  调整密度传统栽植方式为稀植大冠。20世纪80年代初,鲜果类改为密植中冠,1992年始改为矮化密植,每亩由18株增至44~66株,有的多达100株。新植板栗、核桃、柿子干果类的种植密度也有较大增加。
  改进修剪技术历史上除个别鲜果类老树采取断枝促果外,一般不修剪,完全自然生长。鲜果类果树修剪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干果类果树70年代始实行柿树、枣树开甲,板栗修剪。90年代始施用药物生长剂代替部分修剪,用高接换优技术代替老果树修剪。
  施肥20世纪50年代末始进行果树施肥。基肥施用:新植果树在坑内施肥;生长果树在果树四周挖坑掩埋。追肥施用:在果树四周挖坑开沟撒施后掩埋;化肥类也可叶面喷洒。化肥使用由原来注重单质无机肥,改为施用复合肥。1992年开始使用各种果树专用肥。20世纪90年代末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疏花疏果民间早有疏果传统,称为“间果”。现代栽培技术每年在果树开花时将密度大的花蕾中弱的花蕾摘除,在幼果初期将稠密的幼果中弱小的幼果间理摘除,使果树的负载量合理,避免果树产量的大小年现象,保证果品质量。
  果品产量
  果品产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无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大果树栽培种植,果品产量逐年提高。
  第六节 蚕桑
  古邑内丘,植桑养蚕历史久远。所产蚕丝被誉为“华北小西川丝”。
  桑树栽植
  桑树栽植主要在山区的侯家庄乡一带。该区域的山坡沟畔、田边地头历来多栽植桑树,可谓家家植桑、户户养蚕。所植桑树为农家品种,产量低。1952年省农业厅蚕桑工作处派技术人员对太行山区的蚕桑生产进行技术改良,由三人组成的蚕桑改良工作组进入内丘山区开展工作。对原有品种进行改良,由小叶桑树改植大叶桑,充分利用闲散地种植优种桑树。在河村苗圃场繁育优种桑苗,在山区的白鹿角乡、侯家庄乡、獐獏乡栽种。后又结合防护林的营造,在平原区的大辛旺、邓村种植桑田发展蚕桑业。植桑株数1956年4.5万余株,1968年达7万余株。
  蚕茧产量
  蚕桑业生产自1952年进行技术改良起,呈逐年发展之势。1952年养蚕250张,产茧4100公斤,1955年发展到862张,产茧24600公斤,为最高年份。以后一般年份均养500张左右,产茧1.5公斤万到2万公斤左右。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影响,加之连年干旱及农药污染影响,蚕桑生产呈萎缩之势。
  第七节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种类
  病害林木病害主要有松苗立枯病、杨黑斑病、杨灰斑病、杨叶枯病、毛白杨锈病、落叶松杨锈病、根癌病、落叶松落叶病、松针锈病、白粉病、霉污病、杨斑枯病、杨黑星病、杨角斑病、杨皱叶病、松疮锈病、松材线虫枯萎病、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癌肿病、杨树腐烂病、杨树溃疡病、毛白杨破腹病、泡桐丛枝病、根腐病等;果树病害主要有腐烂病、轮纹病、炭疽病、锈病、根腐病、园斑病、梨黑星病、梨黄叶病、桃缩叶病、桃褐腐病、白粉病、葡萄霜霉病、葡萄褐斑病、枣疯病、枣锈病、柿疯病、核桃枝枯病、核桃黑斑病、板栗疫病、霉污病等,计7目,47科,154种。
  虫害林木害虫主要有金龟子、蝼蛄、地虎、金针虫、象甲虫、天幕毛虫、毒蛾、尺蠖、刺蛾、天蛾、叶甲、叶蜂、天牛、蚜虫、小蠹虫、红脂大小蠹、蚧虫、白杨透翅蛾等;果树害虫主要有枣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梨小食心虫、苹果褐卷叶蛾、梨蚜、桑天牛、大青叶蝉、二点叶蝉、山楂红蜘蛛、苹果红蜘蛛、苜蓿红蜘蛛、梨茎蜂、杏球蚧、铜绿金龟子、苹果毛金龟子、小青花金龟子、旋纹潜叶蛾、金纹细蛾、舞毒蛾、梨星毛虫、舟形毛虫、枣尺蠖、桃蛀蟆、大灰象甲、梨网椿、梨留蛾、红颈天牛、核桃举枝蛾、黄刺蛾、青刺蛾、柿绵介壳虫等,计7目,47科,154种。
  防治措施
  病害防治农家在初冬、初春翻耕林地、刮老皮、树干底部刷白灰水,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菌虫卵的生长,以减弱病虫危害。
  20世纪50年代前,树木病害无有效防治方法。50年代中期始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虫害防治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依靠生物界天敌相制约,使其自然生灭,天敌虫类有赤眼蜂、瓢虫、草蛉等;天敌鸟类有山雀、大杜鹃、啄木鸟等。现在在山区天敌抑制某些害虫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药物防治始于50年代中期。
  危害较重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
  苹果腐烂病为苹果常发病害,平原果园受害重,丘陵山区较轻。1-3月份为病斑扩展期。此病主要危害苹果树的枝干。受害部位皮层先是腐烂坏死,流出有酒糟味的黄色汁液,继而失水干缩,呈黑褐色下陷,叶片变黄,全枝枯死。
  防治方法:对受害部位刮皮涂药防治,3—4月份和11月份为重点防治期。
  二斑叶螨主要危害苹果树。1998年,首次在金店镇中张村苹果园发生面积3.3公顷。二斑叶螨繁殖能力很强,一年可发生20代。二斑叶螨吸食叶片的汁液,受害叶片提前脱落,随即果树全部脱落,可造成整个果园绝收。其危害盛期6月上旬至8月下旬。喷施药物除治效果达93.3~98.6%。
  苹果绵蚜1999年在金店镇中张村苹果园首次发生面积4公顷。苹果绵蚜是国家重点检疫对象。绵蚜先在苹果树的根部和枝干的剪锯处危害,继而危害嫩梢。枝条被害处增粒成瘤状,嫩梢被害处的芽节部生出白色毛状物。重者整株死亡,全园毁灭。5-6月份为盛发期。
  用药物涂干和喷施药物,防治效果达95%。
  柿绵蚧在丘陵山区柿子重点产区常年发生。柿绵蚧危害柿树的枝、叶、果实。5月上旬为盛发期。
  柿树发芽前、展叶至开花前喷施药物,防治效果达90%。
  枣尺蠖枣尺蠖为县域常见害虫,幼虫危害枣芽、花蕾及嫩叶,严重时叶被吃光,造成严重减产。4月下旬为盛发期。
  喷施药物,防治效果达90%。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危害松树,使其大面积死亡的严重虫害。此害虫不为原有,近年由美国传入,现只在山西、河北两省部分地区发现。2000年在山区侯家庄乡西部发现,时发生面积133公顷,已有部分松树死亡。县林业局对2000公顷松林虫情进行调查后上报,已被列入国家工程治理项目。
  磷化铝熏杀,每株树用磷化铝片剂放置树干基部周围,用塑料布将树干50厘米以下围干密闭。熏杀率85%。
  植物检疫
  1983年国务院颁布《植物检疫条例》后,开始进行森林植物捡疫工作。为控制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等重大疫情的传播,2000年5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獐獏乡南獐獏村公路边建立了内丘县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隶属县林业局。
  第八节 园林花卉
  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观赏花木有:红花、迎春、海棠、牡丹、芍药、蔷薇、鸡冠、凤仙、刺梅、山丹、石竹、玉簪、紫荆、木槿、萱草、莲(红白二色)、葵(红、黄、白、黑四色)、菊、秋海棠、水红花,共计20种。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自20世纪50年代逐步引进了不少外地品种及部分原产于国外的花木品种,使观赏花木品种和数量有了较大增加。
  花木历来多是植于庭院用以观赏,而作为种植产业来经营,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初时有少数农户种植一些常见花卉到县城出售,如后李阳村有几户农民种植菊花时间较长,数量较多。
  1998年,长征汽车制造厂内丘分厂在官庄车站南107国道东侧建金叶、金地两片花木园,各占地2公顷。培育有含笑、玫瑰、月季、太阳花、串红、木槿、紫薇、石榴、榆叶梅、红叶碧桃、金丝桃、油荆籽、金叶女贞、小叶女贞、黄杨、美国地锦、银杏、垂柳、雪松、油松、铁树、橡皮树等品种的观赏花卉苗木,两园年产值在万元左右。官庄、四里屯、大良村、礼义、串屯等村有部分农户建大棚温室种植观赏花卉苗木,但规模尚小。
  20世纪80年代始,园林花卉用于城镇美化绿化,县城、乡镇街道,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均栽植观赏树木花卉绿化美化街道庭院。城区绿化工作从80年代初步入正轨。1983年,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活动中,县城各机关共栽种花卉12543株,植树3395株。
  1990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建立园林队伍,负责城区街道花草树木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开始对县城进行有计划的绿化、美化。是年,在胜利路两侧栽种国槐622株、黄杨960株、月季960株;在解放路西段和文庙街栽龙爪槐41株、黄杨80株;在礼堂广场建立了一个中心花坛,广场东西两侧搭建了花廊,旁栽紫藤72株、桧柏62株。
  1991年,在解放路东部植垂柳215株、木槿253株,中部植江南槐66株;在中兴街栽法国梧桐368株、百日红160株。1992年,在振兴路立交桥桥头和胜利路桥头分别植草坪9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在振兴东路植桧柏424株、侧柏178株、法国梧桐383株、毛白杨1800株。1993年,在107国道县城段植垂柳234株。1994年,在东环路植毛白杨323株;在振兴东路植栾树360株。1995年,在振兴东路南小街、北小街栽龙爪槐220株。1996年,在县人民政府门前和人民保险公司门前分别植草坪各1000平方米;在内大路县城段栽红叶李70株、黄杨68株;在振兴西路栽红叶李63株、黄杨绿篱700米;1997年,在内丘中学门前和内丘第三中学门前分别植草坪1900平方米和200平方米。1998年,在公安局门前植草坪1500平方米。1999年,将振兴路640株桧柏移植至扁鹊庙后,改栽红帽月季22000株;在振兴路立交桥栽爬墙虎300株。2000年又在振兴路立交桥栽种爬墙虎1000株;投资198万元在迎宾线种植毛白杨4000株、垂柳8000株、桧柏3000株、冬青3000株、百日红300株、月季1600株、紫金钟500株。
  截至2000年底,城区街道两旁共栽各种树木2.68万株、常绿灌木160万株、花卉140万株,植草坪约45000平方米,建花园式单位50个,绿化面积达51.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5.1%,县城居民人均绿化面积18平方米。
  第九节 林政管理
  法规宣传
  采取在林区建标牌、标语栏,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国家有关林业生产保护的法规政策。县政府相继制定了《加强林木保护管理,建立林木采伐审批制度的通知》、《关于合理采伐林木的几项规定》、《关于保护酸枣资源发展大枣基地的布告》、《实施封山育林布告》、《关于保护林业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布告》等地方性法规,加以宣传实施。
  组织植树造林活动
  每年春、秋两季在全县组织群众性植树活动。设立了马棚岗、小马河两处义务植树点,做为县直机关学校的义务植树场地。
  依法治林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查处毁林案件,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近几年查处的主要案件有:1985年金店镇大留村滥伐刺槐防护林案,该村村委会主任被判刑2年;1995年侯家庄乡鹿峪村滥伐山林案,村党支部书记被开除党籍;2000年獐獏乡洞上村滥伐山林案,主要责任人被判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1.3万元。
  严格林木采伐审批程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县级机构拥有年林木采伐限额,严格按限额控制采伐量。采伐林木必须向县林业局申请采伐许可证,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树、树种,在规定的期限内采伐,并按规定在限期内完成更新造林任务。合法采伐的木材从林区运出,必须持县林业局发给的运输证件。
  机构及人员
  1980年9月,县林业局设林业政策股负责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动态监测及管理审核和监督各乡镇、村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制度,对重点乡、村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木材运输检查;林地、林权管理和森林资源的有偿使用;林地征用、占用的初审及林地开发利用的监督;林地调查、定级、登记、估价及林权证发放;育林基金征收及行业管理。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