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虫害发生及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044
颗粒名称: 主要虫害发生及防治
分类号: S433
页数: 2
页码: 346-3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主要虫害发生及防治概况。
关键词: 内丘县 虫害 防治

内容

蝗虫。有飞蝗和土蝗。内丘县域不是飞蝗适生区,飞蝗多为外地飞入为害,历史上多次发生,危害甚烈。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载:“嘉靖八年…秋大蝗,野无遗禾…”,“三十九年,蝗飞蔽天…”。清代县志也有多次记载,古时对蝗虫无防治方法。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942年和1944年三次蝗灾使内丘人民遭受了空前苦难。抗日政府组织群众进行驱赶、坑埋、火烧、扑打,起到一定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现代植保工作的完善,药剂的使用,从源头上遏制了飞蝗的发生,至今未发生飞蝗灾害。1950年6月、1956年7月和1964年6月中旬,县域内三次发生土蝗为害,先用人工扑打,后用药物防治。
  粘虫。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农作物害虫,一年可繁殖四代,第三代粘虫为害严重,对谷子危害尤甚,严重时一夜之间可将作物吃成光杆。1966年三代粘虫发生,危害面积4909公顷。1967年三代粘虫发生,危害面积3573公顷。1964年一代粘虫发生,涉及城关、金店、官庄、五郭4个公社,危害小麦2959公顷,金店公社最重,尤以该社大辛旺大队麦田受害为甚;1965年一代粘虫发生,危害面积100公顷。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小面积人工捕捉外,无防治措施,处于自然生灭状态,常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60年代始采取的防治措施:烧谷茬灭蛹;秋后耕地冷冻灭蛹;化学农药灭虫。70年代初喷洒敌百虫粉。70年代后谷子种植量减少,虫源减少,已较少发生。
  小麦吸浆虫。20世纪50年代中期小麦吸浆虫已有发生。1956年后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虫情基本得到控制。80年代随着土壤含药量减少,虫卵在土壤中得以繁殖积累。1988年只有零星发生,1993年大发生,受害麦田达1133公顷,严重地块减产达五成。用药物防治。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历来就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危害严重,多用药物喷雾除治。
  棉花蚜虫。棉花蚜虫俗称蜜虫、腻虫,是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危害盛期从棉苗出土至现蕾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烟叶、石灰水浸沾棉叶除治。50年代后期用农药叶面喷雾除治。60年代后棉花蚜虫抗药性增强,危害加重,采用农药拌种和叶面喷雾。70年代始用农药水涂茎和叶面喷雾。80年代用药物拌种和叶面喷雾。
  棉铃虫。棉铃虫在棉花种植较少的20世纪50年代前基本不造成危害。50年代中期,随着植棉面积扩大,危害逐年加重,70年代后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90年代始棉铃虫抗药性逐年增强,连年发生,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危害。1992年,一、二代棉铃虫大发生,百株落卵量达200粒以上,4000公顷棉田受害,减产严重,其中200公顷绝收。1993年,一至四代棉铃虫严重发生,一、二代百株落卵量达200~300粒,呈不可防治之势,4000公顷棉花受害,大幅度减产,绝收面积达5%。防治方法:20世纪50至60年代,大多冬耕冬灌灭蛹;棉田插杨柳枝或种玉米诱杀带诱蛾灭卵;后大多以药物灭虫和高压汞灯诱杀、性诱杀成虫。90年代引进抗虫棉品种。
  螟虫。俗称“钻心虫”,有粟穗螟、玉米螟、高粱条螟。由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演变,各类螟虫危害时代不同。20世纪50年代多种谷子,粟穗螟危害最重。60年代以后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玉米螟危害最重,高粱条螟次之。防治方法:药物除治;种植夏播玉米、谷子,使第一代玉米螟、粟穗螟失去寄生地;冬耕、玉米茬及谷茬作烧柴灭蛹。近几年由于夏播玉米扩大,谷子高粱种植减少,螟虫危害已不严重。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农民传统的防治方法是用氧化砷(俗称信石,即砒霜)拌种。现代防治除用农药拌种(先是“六六六”、敌百虫,后又用有机磷类农药)外,还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危害已逐年减轻。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