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303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
页数:
3
页码:
345-3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现代植物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始逐步趋于完善。在此之前民间传统防病办法主要靠倒茬轮作;除虫则采取人工捕打、蘸石灰水、洒烟叶水等土办法,防病除虫,面对严重的病虫害,只能由其自然生灭。
关键词:
内丘县
植物保护
内容
现代植物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始逐步趋于完善。在此之前民间传统防病办法主要靠倒茬轮作;除虫则采取人工捕打、蘸石灰水、洒烟叶水等土办法,防病除虫,面对严重的病虫害,只能由其自然生灭。
病害
病害种类内丘县农作物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线虫病,玉米大小斑病、黑粉病,谷子白发病、瘟病,甘薯黑斑病、软腐病,棉花立枯病、炭疽病、茎枯病、黄枯萎病。
白菜软腐病,黄瓜白粉病、霜霉病,西瓜枯萎病。
主要病害发生及防治小麦锈病俗称“黄疸”。有杆锈病、条锈病、叶锈病三种,病菌原孢子随风传播,发病快、面积大、危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前锈病是小麦的最主要病害。1964年,平原区9352公顷小麦发生条锈病,其中减产50%以上的1332公顷,减产30%以上的3609公顷,其余4653公顷减产在10%-30%之间。防治方法:药物防治;调整播种时间。80年代后,随着抗病品种的引进,锈病发生趋于减轻。
小麦白粉病。20世纪80年代始流行,90年代初危害严重。白粉病对小麦产量有严重影响,1990-1991年多次发生,一般染病品种,减产1-2成。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提高小麦植株本身抗病能力;药剂拌种和麦田喷洒。
棉花黄枯萎病、枯萎病。20世纪80年代以前枯萎病危害较多,随着杀菌剂拌种以及抗病品种的推广,枯萎病得到较大程度的控制。80年代前没有黄枯萎病,1980年引进鲁棉1号带病种子,开始点片发生。随着病源的积累,发病面积逐年扩大。1994年发病棉田达1600公顷,发病率59.9%。发病棉田一般减产1—2成。防治措施:清除病株,集中焚烧;倒茬轮作,减少染病条件;药物防治;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腥黑穗病。腥黑穗病多年来都有点片发生。1963年南赛公社马家赛大队(今南赛乡马家赛村)16公顷小麦发生腥黑穗病,病株率56.6%,其第三生产队有4公顷小麦绝收。用药物拌种防治。
甘薯黑斑病。又叫黑疤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造成薯块在田间、窖内烂掉,育秧时烂床。染病薯块对人畜有一定的毒害。20世纪80年代前很少发生此病。80年代始呈上升趋势。1994年70%的甘薯栽种地块发病,损失率23%左右。尚无有效防治措施。
白菜霜霉病。时有发生,药物防治效果不明显。采取适时晚播、合理密植、合理浇水、及时中耕等管理措施,可提高白菜的抗病能力。
黄瓜白粉病。也叫白毛病,时有发生,有温室栽培后,危害严重。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津杂1、2号,津研5、6、7号;2.药物防治。
虫害
虫害种类农作物害虫主要有蝗虫、粘虫、蚜虫、螟虫、棉铃虫、麦叶蜂、小麦吸浆虫、红蜘蛛、天蛾、蛴螬、蝼蛄、金针虫、菜青虫、地蛆、象鼻虫、地老虎、棉育椿象、拟地甲、小造桥虫等。
主要虫害发生及防治蝗虫。有飞蝗和土蝗。内丘县域不是飞蝗适生区,飞蝗多为外地飞入为害,历史上多次发生,危害甚烈。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载:“嘉靖八年…秋大蝗,野无遗禾…”,“三十九年,蝗飞蔽天…”。清代县志也有多次记载,古时对蝗虫无防治方法。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942年和1944年三次蝗灾使内丘人民遭受了空前苦难。抗日政府组织群众进行驱赶、坑埋、火烧、扑打,起到一定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现代植保工作的完善,药剂的使用,从源头上遏制了飞蝗的发生,至今未发生飞蝗灾害。1950年6月、1956年7月和1964年6月中旬,县域内三次发生土蝗为害,先用人工扑打,后用药物防治。
粘虫。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农作物害虫,一年可繁殖四代,第三代粘虫为害严重,对谷子危害尤甚,严重时一夜之间可将作物吃成光杆。1966年三代粘虫发生,危害面积4909公顷。1967年三代粘虫发生,危害面积3573公顷。1964年一代粘虫发生,涉及城关、金店、官庄、五郭4个公社,危害小麦2959公顷,金店公社最重,尤以该社大辛旺大队麦田受害为甚;1965年一代粘虫发生,危害面积100公顷。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小面积人工捕捉外,无防治措施,处于自然生灭状态,常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60年代始采取的防治措施:烧谷茬灭蛹;秋后耕地冷冻灭蛹;化学农药灭虫。70年代初喷洒敌百虫粉。70年代后谷子种植量减少,虫源减少,已较少发生。
小麦吸浆虫。20世纪50年代中期小麦吸浆虫已有发生。1956年后随着化学农药的使用,虫情基本得到控制。80年代随着土壤含药量减少,虫卵在土壤中得以繁殖积累。1988年只有零星发生,1993年大发生,受害麦田达1133公顷,严重地块减产达五成。用药物防治。
小麦蚜虫。小麦蚜虫历来就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危害严重,多用药物喷雾除治。
棉花蚜虫。棉花蚜虫俗称蜜虫、腻虫,是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危害盛期从棉苗出土至现蕾这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烟叶、石灰水浸沾棉叶除治。50年代后期用农药叶面喷雾除治。60年代后棉花蚜虫抗药性增强,危害加重,采用农药拌种和叶面喷雾。70年代始用农药水涂茎和叶面喷雾。80年代用药物拌种和叶面喷雾。
棉铃虫。棉铃虫在棉花种植较少的20世纪50年代前基本不造成危害。50年代中期,随着植棉面积扩大,危害逐年加重,70年代后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90年代始棉铃虫抗药性逐年增强,连年发生,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危害。1992年,一、二代棉铃虫大发生,百株落卵量达200粒以上,4000公顷棉田受害,减产严重,其中200公顷绝收。1993年,一至四代棉铃虫严重发生,一、二代百株落卵量达200~300粒,呈不可防治之势,4000公顷棉花受害,大幅度减产,绝收面积达5%。防治方法:20世纪50至60年代,大多冬耕冬灌灭蛹;棉田插杨柳枝或种玉米诱杀带诱蛾灭卵;后大多以药物灭虫和高压汞灯诱杀、性诱杀成虫。90年代引进抗虫棉品种。
螟虫。俗称“钻心虫”,有粟穗螟、玉米螟、高粱条螟。由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演变,各类螟虫危害时代不同。20世纪50年代多种谷子,粟穗螟危害最重。60年代以后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玉米螟危害最重,高粱条螟次之。防治方法:药物除治;种植夏播玉米、谷子,使第一代玉米螟、粟穗螟失去寄生地;冬耕、玉米茬及谷茬作烧柴灭蛹。近几年由于夏播玉米扩大,谷子高粱种植减少,螟虫危害已不严重。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农民传统的防治方法是用氧化砷(俗称信石,即砒霜)拌种。现代防治除用农药拌种(先是“六六六”、敌百虫,后又用有机磷类农药)外,还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危害已逐年减轻。
杂草
农田杂草主要有马塘草、狗尾草、蟋蟀草、画眉草、稗草、播娘蒿、小蓟芽、小旋花、荠草、灰菜、马齿苋和苍耳等,其中马塘草最多,占农田杂草的70%。杂草对农作物危害严重,尤其是幼苗期,如遇连阴雨天气,往往发生草荒,也有助于病、虫害的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前,除治田间杂草通常采取手拔、锄耪、犁翻等传统方法。80年代开始使用化学除草剂除治。田边闲地杂草,自农业合作化以来,通过对土地合并划方、铲除无用田边路埂、旧坟头等减少了杂草滋生地。
病虫测报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马河水库设病虫害测报点,开始农作物病虫害观测预报工作。1964年测报点迁到永安村。1969年测报点迁到大良村,充实技术人员,增加技术设备,后升级为测报站。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作一般性观测预报。70年代开始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性的观测。80年代后期对小麦白粉病、锈病,棉蚜、麦芽、棉铃虫、红蜘蛛、螟虫,地下害虫,田鼠等十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了比较系统的掌握,能做到及时预测预报,指导大田生产。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