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整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987
颗粒名称: 耕地整地
分类号: S344
页数: 2
页码: 338-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耕地整地分为耕、耙、耢三个环节。一为疏松土壤,灭茬保墒。二为掩埋肥料兼有灭虫作用。在播种前将耕地深翻,而后用耢耢地,以保持平整和保墒。如果土壤结块严重,还用耙耙地,以耙碎土壤板结块(坷垃)以利保墒。内丘县有秋耕的传统,即在一年一熟的作物收获后的晚秋时,将地翻耕,可灭茬保墒,又可借严寒灭虫。耕地整理的质量要求是深、细、透、实、平,做到上虚下实、无坷垃、无根茬。
关键词: 内丘县 耕地整地

内容

耕地整地分为耕、耙、耢三个环节。一为疏松土壤,灭茬保墒。二为掩埋肥料兼有灭虫作用。在播种前将耕地深翻,而后用耢耢地,以保持平整和保墒。如果土壤结块严重,还用耙耙地,以耙碎土壤板结块(坷垃)以利保墒。内丘县有秋耕的传统,即在一年一熟的作物收获后的晚秋时,将地翻耕,可灭茬保墒,又可借严寒灭虫。耕地整理的质量要求是深、细、透、实、平,做到上虚下实、无坷垃、无根茬。
  传统耕翻工具为畜力拉犁,耕翻深度在10厘米左右,耕层浅,土壤耐旱能力差。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耕翻深度在平原地区达到25厘米左右,丘陵山区可达15厘米左右,增强了土壤的透光性和耐旱、耐涝能力。90年代后,秸秆还田技术广为采用,在平原地区,作物秸秆用机械粉碎翻埋,增强了土壤肥力及蓄水保墒能力。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