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交通 信息 电力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848
颗粒名称:
交通 信息 电力建设
分类号:
F49;F49;TD63
页数:
47
页码:
270-3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交通、信息、电力建设概况。
关键词:
内丘县
交通
信息
电力
内容
第五章 交通设施建设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搬运方式和运输工具的变革与进化而不断发展,境内道路由人行道、驮运路、车马道发展为公路和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人民政府视交通事业为国计民生之命脉,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开山辟石,架桥铺路,到2000年底,域内形成了“三纵一横”的主干线公路交通网络,国、省、县、乡四级公路达194条,全长282.59千米,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同时,机动运输车辆达1495辆,年货运量193.2万吨,客运量23.1万人次。除京广铁路从县境东部南北穿过外,还建有东庞和磨窝煤矿两条铁路专线,长8.76千米。
第一节 古道
早在新石器时期,内丘境内就有了人类居住,人行而成道路。距今约8000年前,随着人们对牲畜的使用,产生了驮运路。距今约4000年前,人们使用青铜器后,又发明了车,引重致远、驾马役牛,以代人力,产生了行车大道。据《竹书纪年》载:商朝时期,王亥就从都易(今河南省安阳市)到有易(今易县)赶牛车经商,沿太行山东麓开辟了一条车马大道,经内丘境域,为境内有史记载的第一条车马大道。
西周时期,沿用商代车马大道,自镐京(今西安市)经卫国达燕山的驿道,通过县域。
春秋战国时期,邢国南达洛阳,北通蓟燕车马大道,途经县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三十六郡的驰道,其中,咸阳至广阳郡(今北京市)驰道,从县城通过。该驰道“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见《汉书·贾山传》秦王政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自咸阳经邯郸、信都,通过境内驰道,北巡碣石(今河北昌黎)。
汉高祖三年(前204),韩信于井陉口大破赵兵,沿邯郸驰道,经县域追至襄国擒赵王歇。汉高祖七年(前200),制定了邮驿法令,把邮、亭、传统一为驿,每5里设邮,10里设亭,30里设驿。中丘设有驿站。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刘秀自邯郸沿驰道经襄国、中丘,北巡广阳,行至镐南(今柏乡),发诏天下,设坛称帝。三国·魏时,邯城至广阳国(今北京)官马驿路,从县境穿过。
隋开皇十一年(591),在神头扁鹊庙前建造了“九龙桥”。大业七年(611),炀帝兴兵征辽,途经内丘。
唐朝由兵部驾部郎专管驿路,每30里设一驿站,配驿长负责驿运。是时,邢州、内丘、柏乡皆为长安至幽州驿道重要驿站,备有乘骑食宿,行旅十分方便。由于交通发达,县内所产的邢州白瓷运销全国各地。
宋代,创建以军驿代替民驿的“急递”制度,在军事要道上,每隔10里设一急递铺,内丘县设有在城铺、二十里铺、都城铺、四里铺、十里铺等急递铺。
金代,内丘仍是国家主要驰道必经之地。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五月十日,诏令迁都,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南京(今开封),于五月十七日金帝以骆驼三千匹,载皇室珠宝,车三万辆,载运文书等起驾,经定兴、内丘、邢州急递铺,于七月至南京。此行拓宽了沿袭三千年的南北驿道。
元朝统一中国后,为适应全国各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需要,建成以大都(今北京市)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于至元十六年(1279)开始修建京都通往云贵的万里大御道(通过境内),两边行大车,中间跑折子马,沿途设驿站、急递铺。在内丘设有中丘驿和尹村、张村、史村、都城铺等急递铺。
明代,在沿袭元代道路基础上,于洪武五年(1372)对全国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并建水马驿、递运所和急递铺于全国。由京师通往开封、洛阳的御道(也称官马大道)途经内丘。洪武年间在南街官驿街东部建立中丘驿,在北街建递运所,设驿丞、递运大使各1名,官俸与县令等同。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记载,县内设有13个铺舍,自北至南为:锁钥、尹村、张村、马峰、史村、李阳、河村、小马、都城、西阳、南宋、梁原、御暴。
清顺治元年(1644),重修北京经保定、赵州、柏乡、内丘、顺德、邯郸通往西安的南北大御路。当朝工部批准将柏乡经尧山至内丘驿路段改为柏乡县槐水驿经圣德村、南瀑水至中丘驿。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康熙帝沿京西御路南巡,
诏令沿途各县(含内丘)整修了北京至西安御路。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弘历南巡,途经保定、柏乡、内丘、顺德府,令清水泼街,黄土垫路,整平压实。清代,道路已发展为官马大道(即御道)、官马支道、县乡大车道三级道路网。清乾隆年间,内丘县开通了5条官马支道。分别为:
1.内丘经金店、东良、尧城、隆平、官亭至南宫。
2.内丘经北障镇、贾村至临城。
3.内丘经四里铺、河巨铺、双碑至尧山城。
4.内丘经文孝、小驿头、苏家屯至任县。
5.内丘经鲁亭、宋村、胡里至邢台皇寺。
至清末,官马支道又发展为8条,据光绪末年《内丘乡土志》载:境内主要道路有:
北驿道——自城北关偏东北五里至李阳河,过铁路到义济桥,再往北过砺水,上马峰岗到张村,渡泜水到尹村入柏乡界。
南驿路——出城南关正南七里过仁济桥,再向南过张夺河至都城铺过园津庵四杨桥,至二十里铺、梁原店入邢台界。
东路——由城东关向东行12里至金提店,再往东5里至黄釜,又东行2里入唐山界(今隆尧县)。
东南路——由城东关向东南7里,过七里河至文孝、小驿头,再东入任县界。
西路——出城向西南12里至西丘,过娘子岗到交台、柳林镇。
西南路——出城向西南10里至鲁亭、宋村、胡里入邢台界。
西北路——出城向西北8里至大冯村,过河4里至北岭、诣仁,再西入临城界。
东北路——出城向东北4里至四里铺,再东过李阳河,至河巨铺,再往东入唐山(今隆尧)界。
第二节 公路
民国9—10年(1920—1921),改建顺德至定州御道为公路,内丘段自南向北经梁原店、西阳、铁顶墓、小马、苏家庄、李阳、清修、尹村入隆尧界,长26千米,宽5~6米。1928年,重修该路。
内丘县解放后,1946年4月,开始修筑北平至汉口公路,至5月15日修通该公路内丘段26千米。1949年2月15日,为支援解放军南下,华北人民政府发布抢修平汉、平大、津浦三大公路干线,3月15日完成,内丘县组织沿线区、乡、村群众,仅用半月时间就完成了平汉公路26千米的抢修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内丘县公路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加以改善和发展。至2000年底,境内公路状况如下:
国家级公路
京深高速公路内丘段该路1994年开始动工,1997年竣工通车。从县域东部平原区纵穿而过,内丘段为混凝土浇筑路面,双向六车道,路面中间有绿色隔离带,公路两侧安有铁丝护网封闭,系国家一级公路。该公路内丘段北接隆尧界,南交邢台境,全长19.3千米,宽40米。在北张麻村两侧设有通往北京、深圳的上路口和到达内丘、隆尧的下道口。
107国道内丘段于民国10年(1921)沿古御道整修成的公路,时称京汉公路。1928年改称平汉公路。1949年10月复称京汉公路。1951年5月,内丘县发动2万余名民工,突击半月,铺修京汉公路内丘段26千米。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原京汉公路可直达广州,遂改称京广公路。1961年,普修京广公路内丘段26千米。1966年4月,京广公路内丘段24千米,建成水泥结碎砖石过渡式路面,用工112192个,投资2.08万元。1975年,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对该线进行整修,内丘段长24.5千米,路基宽11米,灰土厚24厘米,分两层碾压,铺沥青路面,厚2.5厘米。1976年10月竣工通车。1990年,交通部对国家级公路编号,改称107国道,境内长24.5千米。1996年修建了107国道复线。内丘段南起邢台交界处,北止东庞煤矿路口,全长6.6千米,路基宽11米,路面宽9米。1998—1999年,投资近5000万元,将南起东庞煤矿路口,北至临城交界处,共计18.1千米路段,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11米,路面宽10米。同时,并对107国道城区段进行了改线。
宜沙公路内丘段此路属国家二级公路。最初设计为由平山县至涉县,故曾称平涉公路。后改由获鹿县的宜安至武安县沙铭,故又称宜沙线。是贯穿太行山东麓山区南北的干线公路,亦称京广西线战备路。内丘县段位于獐獏乡境内,从1968年开始在人行小道或驮运路的基础上修建。1973年基本完成路基修垫。1980年由省工程队和邢台地区工程队联合复测后,完成路基修整工程。1981年5月开始铺沥青路面,当年8月
完工。该线北起临城界,穿越獐獏、岩南、西秋村,南至邢台界,全长7.3千米,路基宽7.5米,油面宽6米。
省级道路
内昔公路是一条自内丘县城通往山西省昔阳县皋落镇的跨省界公路,2000年升格为省级公路,全长107.6千米,境内长90.6千米,为贯穿内丘县东西的大动脉。其建设是分期分段进行的。
1955年秋,邢台专区公路管理局拨给内丘修路款5500元,开辟了该线内丘至獐獏段公路,长36千米,路基宽4~6米。1960年5月1日,该线獐獏至满天峪段9千米路基竣工。10月,该线内丘火车站至西丘8千米路段铺成泥结碎石路面。1963年9月至12月底,共投资10.95万元,用工76137个,公路段抢修了被洪水冲毁的内丘至侯家庄段路基。1964年5月至1965年共投资7.11万元,用工21080个,对石关——郝家赛、酒馆——石关庙、郝家赛南坡段——树山段、石关——獐獏等4处进行改线,路基宽6.5米,最大纵坡16%,纵坡大于9%的达11处,半径小于20的7处,达六级公路标准。1965年3月,还投资6万元,用工48424个,修整了獐獏至侯家庄段路基11.2千米。1966年11月,建成该线内丘至侯家庄段28千米的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3.5米。1970年10月19日,国家投资2.06万元,完成树山至北赛路基加宽工程,路面宽达7.5米。1976年,建成内丘汽车站至内丘中学段3.2千米沥青路面。1978—1982年,从丘陵区组织1700名建工,历时五个冬春,按三级路标准完成了县城至獐獏的路基改线工程。由原来的小房岗经石关川改为从小房岗经柳林、孙家坡、田白芷到獐獏,全长34千米。1982年7月,内丘县城至西丘11.9千米油路竣工。1986—1987年分段分期完成了西丘至獐獏铺油面工程。至此,标准沥青路面有史以来穿越了太行山第一高峰——十八盘,又跨越过泜河上游支流,与太行山腹地的宜沙线国家级战备公路相连,沟通了内丘与贯穿太行南北的交通网络。1990—1991年11月25日,完成了岩南桥——白鹿角段路基改线工程。路基全长26.4千米,其中扩建路基17千米,新开越岭线9.1千米。此工程为河北省以工代赈的扶贫项目工程,用工108万个,投资650万元,动土石方82.77万立方米,设涵洞60道,砌挡土墙7505米,砌体7.86万立方米。1994年9月18日,岩南桥至白鹿角段铺设油面工程全部竣工。此时,标准沥青公路由内丘城经獐摸,又穿越海拔1300米的摩天岭主峰直达白鹿角,时称内白公路。1996年11月,白鹿角至庄和段路基拓宽至9米,此年底竣工。1997年2月该段工程完工。1997年3月,开始对庄和至
山西交界段,按国家二级路标准,分段施工,公路最终穿越“山峰险巉峻,唯鹤可度”的鹤度岭,进入山西境,翌年10月全部竣工。从此,自内丘至山西昔阳县的公路全线贯通,后升格为省级公路,改称隆昔公路。该线东连107国道,可直上京深高速公路,中与贯穿太行山区的宜沙战备路相交,西与山西昔阳境内皋落镇公路联网,再加上县境内地方道路的穿插,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立体化网络。
县级道路与专用线
内邢线内丘段1947年整修该段。1951年5月,再次整修并加宽该段公路,路基宽达6~7米,高出地面20~40厘米。1956年10月,以工代赈,按五级公路标准整修该路段,使之成为内丘通往隆尧、巨鹿、新河主要线路。1968年5月,改建该路段为碎石子路面。1973年10月,投资16.2万元,铺修该段油面。油路面宽6米。1982年7月,该路段沥青路面工程竣工。1998年10月至12月底,由邢台施工队对该路段自县城胜利东路口经白家庄、大原至西张麻处进行改线,改为由县城振兴东路口经107国道、大良村、小良村、西张麻,与原内邢路接通,然后穿过京深高速公路立交桥,经北张麻至隆尧界。至此,该路段境内长7.4千米,路基宽15米,路面宽11米。1999年,又征地200余亩,在该路自县城至京深高速公路的上路段两侧,分别修建10米宽绿化带各一条,植有柳、松、柏及多种花卉。
永官线内丘段该线自内丘官庄火车站至任县永福庄,故称永官线。此段由官庄火车站经西阳、官庄、庆源交任县界,长6.6千米。1956年5月,发动建勤民工修建,10月竣工通车。1972年修成碎石路面。1976年10月,投资20.5万元,由省交通工程二队施工,完成路面沥青(渣油)表处工程,路基宽8.7米,油面宽6.0米,达国家三级公路标准。1997年,又投资260万元,对该段进行大修改造工程,6月完工。
邵清专用线东起107线经清修村西到邵明驻军某部,故称邵清线,长3.5千米。是在原车马大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1972年用义务建勤工,曾对该线进行全面铺修,建有石拱涵一道。1976年按三级公路标准重铺,由驻军和地方民工共同完成土方工程和沥青路面铺设任务。
磨窝煤矿专用线由县城至磨窝煤矿。于1969年建矿后,将旧大道扩建成三级公路。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长4.5千米。1972年修成过渡式路面。1984年修成沥青路面。
东庞煤矿专用线东起小都城道口,西至东庞矿区,系三级公路,路基宽9米,路面宽6米,全长8千米。1972年曾对该路进行加宽整修。1974年煤炭部三十一工程处进住矿区后,靠本单位技术力量,于1976年完成沥青路面铺修。
水泥厂专用线该线西起内丘县水泥厂,东与107国道相接,全长1.5千米,路面宽度为8米,1993年9月完成路面铺油工程。总投资39万元。
大孟村镇至胡里煤销路此路于1996年7月动工,1996年10月完工。东起大孟镇,西至胡里村,为销煤专用路,全长9.3千米,沥青路面,宽5米,为平原微丘三级路。
乡级道路
1953年,内丘县在乡村小路的基础上,对乡级道路普遍进行改善和扩建,修主要道路10条,长100多千米。1956年春,修建官庄——任县、北张麻——西阳、大辛庄——程村、金店——官庄等路基,总长度41.5千米。1957年组织沿线村民修通了东营——报子口公路路基,宽5米,长4千米。1958年统一全县平原乡级道路的标准,规定平原路宽为5~6米,山区路宽为3米。当年对各乡级道路进行加宽整修,此次修建出动建勤工10.95万个。
1966年修建了县城——邵明、柳林——大石河、马河——神头、侯家庄——白鹿角、县城——冯村5条公路,路基宽4.5米,总长60千米。
1975年以“社队自办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县财政拨款4万元,修通了白鹿角——石坡咀、石坡咀——桃园、白鹿角——木货市、庄和——招乜公路,全长18千米。动土石方18万立方米,过水路面550米,动用标准工日12万个。1979年按“民办公助”的原则,修通白鹿角——孟家坪、白鹿角——邢家峪、白鹿角——石坡咀、白鹿角——桃园四级公路,路基全长20千米。
1984年投资8万元,按四级公路路基标准,修通了摩天岭——白草坪、摩天岭——西秋、孙家坡——郭家沟等8条(段)路基,全长共42千米,动土石方12万立方米。1988年整修了县城通往官庄、杨庄、南赛、和庄乡道路基4条,长12千米。同时发动全县120多个村庄的劳力,整修村级路160条,长280千米。
内临乡道此线南起内丘县城,北至内丘与临城县界,途经五郭店、北障镇、邵明村,是在古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7年路基工程全部整修完工。1984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地区投资20.5万元,完成该线10千米路面铺油工程。路面宽为6米,为四级公路。1997年3月,该路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开始改造,将路面宽为7米,全长9.3千米,1997年7月完工。
永安乡道1987年7、月永安至八里庄公路铺油工程开工,10月20日完工。全长2.7千米,路面拓宽4米,为四级路。
金官乡道1988年9月铺通了内邢线至金店镇油路,1989年10月完成了金店镇至官庄油路工程。该线全长11.57千米,为四级路。
河巨乡道1988年9月15日,该线路铺油工程完工。西起107线,东至河巨乡政府,全长7千米,路基宽6米,路面宽4.5米,为四级路。
北岭乡道1990年完成县城至北岭乡油路铺修任务,该路途经9个村庄,全长9.3千米,油面宽5米,为四级路。
和庄乡道1991年8月完成内白公路至和庄乡道路铺油工程,全长4.5千米,油路面宽4米,为四级路。
杨庄乡道1991年8月完成内白公路至杨庄乡道路铺油工程。全长2000米,油路面宽4米,为四级路。
大孟村镇乡道1994年完成县城至大孟村镇公路铺油工程。该线全长8千米,油面宽5米,公路为三级路,共投资150万元。2000年5月对该路进行翻修和改线,按平原微丘三级路标准施工,路面宽7米。于2001年11月完工。
西丘至马河水库段1994年10月完成了路面铺油工程,全长3.5千米,油面宽5米,为四级路,共投资50万元。
岩南桥至上栗峪段1994年完成了该段道路铺油工程,全长2.5千米,油面宽4米,为四级路,共投资40万元。
107国道至南位乡道路该路于1996年3月开工,11月完工。西起107国道,途经常丰、大辛庄、中辛庄、小辛庄村,东至隆尧县南位村,全长9.3千米,沥青路面,宽5米,为平原微丘三级路。
马河西至隆昔线道路该路为马河村至隆昔线连接路,1997年8月开工,10月完工,长2.5千米,沥青路面宽4米。为四级路。
李交台至虎头山道路该路东起李交台村隆昔线路口,途经老树围、韩家庄,至虎头山村,全长6.5千米,沥青路面宽5米,为山岭重丘三级路,1997年5月开工,于1997年8月完工。
内邢线至后夏侯道路该路于1998年4月开工,7月完工。北起内邢线西良道口,途经铁匠屯、韩郝庄、后河、大(中)辛庄、小辛庄、前夏侯,至后夏侯,全长9.1千米,沥青路面,为平原微丘三级路。
永安至内大线道路该段是原永安乡道的延伸,北接八里庄至原永安乡道,途经表山、寺上、后鲁亭,至凤凰村长6.73千米,沥青路面宽4米,为平原微丘三级路。
107道至东张村道路此线西起107国道,东至东张村,途经高望村、西张村、中张村,全长4.1千米,沥青路面宽5米,于1995年10月完工,为平原微丘三级路。
到2000年末,内丘县共修建乡村道路(包括沙土路面公路)257条、471.5千米,其中等级公路147.5千米,已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乡村的放射状交通网络。
公路设施
过水路面107国道境内段在李阳河处有一过水路面,长193米,路面宽11米;在内昔公路上有中栗峪、满天峪口、云大口、小西村口过水路面各1处,均宽7米;侯家庄、九寨会、白鹿角等有7处,路面宽7米;全县县级公路过水路面共11处,总长550米;乡级道路有13处,总长1100米。
漫水坝内昔公路设有漫水坝6处,总长110米。
防护工程107线内丘段护坡6处,长1520米。砌过边沟15处,长5100米。修水簸箕口708道,长4050米。三桩1.7万根。二碑378块,长1700米。油化路肩23145米。修筑路缘石24.4千米。平涉公路护坡4处,长405米。挡土墙15处,长802米,砌边沟长9500米。内昔公路护坡15处,长1329米。挡土墙62处,长1.86万米,石砌排水沟650米。
垭口平涉线内丘县段垭口有3处,分别位于獐獏后山、岩南、西秋与邢台县交界处的岭西;内昔线上有43处,分别位于菩萨岭、田白芷、十八盘、满天峪等处。
交通标志号1957年,内丘县公路交通仅有以栽树、立石为记的简易标志号。1957年开始在公路上设立必要的标志号。当时在内丘——侯家庄的山区道路急转弯、险桥涵、便桥、陡坡等主要地点设置了路标,标志号多为木制。1972年,交通部规定标志号共34种。1974年后,标志号多改为水泥制作,1984年后多改为钢制。2000年,境内所有养护路线全部设置了交通标志号,共2067根(块)。标志种类有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3类,共87种;号志有路线、里程、桥梁、涵洞等4种。
107国道收费站始建于1996年10月。占地2.76万平方米(其中收费区占地1.08万平方米,生活区占地1.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建有办公楼、宿舍楼、食堂、配电室、车库等。工作人员72人,其中收费处48人,监控室4人,管理科9人,后勤处8人。收费站下设办公室、收费股、财务处、监控室及4个收费班。日最大车流量约1.2万次。收费标准按小型、中型、大型、重型、特大型车辆,每次分别征收10元、15元、25元、30元、60元。
第三节 铁路
京广铁路内丘段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动工兴建,该路初定名为芦汉铁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改称京汉铁路。1901年铺经内丘,境内段隶属京汉铁路管理局车务段第一总段第四分段。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建成。1912年境内隶属长辛店第一总段第三分段。1915年境内改属第一总段第三分段。1928年,随北京改称北平,又称平汉铁路。1929年境内改属平汉铁路局。1932年,境内改属石家庄第五分段。1937年10月14日平汉铁路内丘段被日本侵略者控制。1945年6月30日及9月15日,抗日军民为破坏日伪交通,分两次拆除平汉铁路冯村至邢台界铁路24.5千米。
1949年10月,北平复改为北京,平汉铁路又复称京汉铁路。12月13日,石家庄至安阳段修复通车。1950年境内改属郑州铁路局。1951年2月境内改属太原铁路局石家庄分局。8月,太原、天津两局合并,改属天津铁路局。1956年改属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分局。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铁路可直达广州,故改称京广铁路。1958年1月1日,撤销石家庄铁路分局,设石家庄办事处,境内属之。同年,京广铁路改建为双轨复线。1959年4月,成立邢台中心站,改属邢台中心站。1961年撤销中心站,成立邢台车务段,境内改属邢台车务段至今。1968年,无缝线路铺过内丘境,钢轨全部换成鞍钢生产的50型重轨,旧枕木全部被钢筋混凝土轨枕替代,换装辙岔也全部用上整铸锰钢辙岔心。1995年始改建电气化铁路,翌年11月改建工程竣工。同时境内平交道口全部取消,多改为立交桥,并设置了铁路护网。
2000年,日来往客车40对列,货车80对列。内丘站日平均停靠4对列车,其中客车2对、货车2对。
磨窝煤矿专用线
1975年邢台地区磨窝煤矿建成后,修建煤矿铁路专用线一条。东至京广铁路,西至磨窝煤矿,全长3.46千米。矿区建有煤1、煤2、煤3三条支路,煤3为卸车线,有效长度分别为397米、423米和329米。
东庞煤矿专用线
1984年1月,年产180万吨的国家煤矿——东庞煤矿建成后,修建专用铁路线一条。东至京广铁路,西至东庞煤矿矿区,全长5.3千米。矿区设8条支线,煤1为装卸线,有效长度842米;煤2、煤3为装车线,有效长度为838米和847米;煤4、煤5为调车线,有效长度为859米和850米;煤6为装煤线,有效长度457米;煤7为卸油线,有效长度130米;煤8为牵出线,长150米。
第四节 桥涵
古桥
县境内古桥主要有11座。位于御道上的桥梁有3座:仁济桥,位于县城南7里处;四杨桥,位于城南17里处;义济桥,位于城北7里处,今均废。位于乡间道路上的桥梁有8座:通顺桥、诣仁桥、北良桥、顺兴桥、西庞桥、九龙桥、登云桥、慈云桥等。其中九龙桥位于本县城西25千米处的神头村内,扁鹊庙南。此桥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因地处太子岩九川河水汇流处,故名。其结构为单孔石拱桥,孔径21米,桥高12米,宽7米,长30米。设计精巧,美观大方,宏伟坚固。石拱雕有如龙似虎的吸水兽头像,桥面两侧设有雕刻着麒麟、龙、狮图案的汉白玉栏杆。桥头有坐视山谷的石雕巨狮,并立有桥碑。1963年8月九龙桥被山洪冲毁,桥碑亦被冲走。1999年重建于原址。其他桥亦因多年失修而损坏。
公路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域新建公路桥梁71座,其中大型桥梁2座,中型桥梁8座,小型桥梁61座。其中,1994—1997年,在县境内高速公路上,建有大、中型桥梁4座,
北张麻高速公路立交桥位于金店镇北张麻村西北,系京深高速公路与内昔公路立交桥,此桥设有南通深圳、北达北京、东去隆尧、西至内丘的上、下道口,全桥长50米,宽40米,设有2孔,高5米。钢筋水泥盖板式结构。
大辛庄高速公路桥位于金店镇大辛庄村西,桥长80米,宽40米,4孔,高3.5米。钢筋水泥盖板式结构。
小垒东高速公路桥位于金店镇小垒东村东偏北,桥长108米,宽40米,12孔,高4米。钢筋水泥盖板式结构。
小马河高速公路桥位于金店镇小垒东村东南,桥长135米,宽40米,高4米。钢筋水泥盖板式结构。
此外,京深高速公路在金店镇、官庄乡路段,还设有36座单孔小桥,桥长3至7米,宽40米,高2.5至4米。
107线小马河桥该桥座落在107国道小马河上,是内丘县最大的公路桥。其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井柱桩基空心板桥。全桥10孔,孔跨13米,全长130.54米,桥面宽9米,两侧各有1米宽人行道,桥两端每边各砌筑石护坡200米。荷载为汽—20吨、拖挂—100吨,由河北省公路工程二队施工,于1976年6月16日动工,同年10月27日竣工,共投资36.7万元。
石流河桥此桥座落在隆昔公路石流河上。该桥由县交通局施工,聘请曲阳砌桥工人筑建。1980年6月动工,11月竣工,其结构为空腹式石拱桥,跨径为1~30米,桥长55米,桥面宽7+2×0.75。荷载标准汽—15吨、拖挂—80吨,投资11万元。
獐獏桥此桥座落于内昔公路獐獏村东泜河上,太子岩、中岩山、摩天岭三峰水流汇集于此,为自隆尧经内丘至山西公路必经之桥。1981年5月开工至1982年11月底完工,总投资28.42万元。由县交通局设计,聘请曲阳砌桥工人施工建成。该桥为3孔20米悬链线石拱桥,桥宽7+2×0.75米,桥高12米,全桥长83.95米。荷载为汽—15吨、拖挂—100吨。为方便群众行走,另设1孔3米立交桥。在施工中采取了现代和民族传统相结合的新工艺,136块汉白玉栏板全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二龙戏水、双凤飞舞、四季风景等浮雕图案;桥面两侧设有石柱镶汉白玉栏板;桥头立有两个坐视山谷的汉白玉石狮。
乔交台桥位于内昔公路小马河的上游,由县交通局组织测设与施工。1983年竣工,系钢筋混凝土板梁桥,石砌打台,顶部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共8孔,每孔6米,桥长62米,桥面宽9+2×0.75米,荷载汽—15吨、拖挂—80吨。
岩南桥位于平涉线岩南村北河上,1973年完工。其结构为石砌墩台,片石混土基础,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双曲拱桥。桥面净宽7米,长45.6米。由邢台地区工程队设计,县筑路指挥部施工。
平头铺桥位于内昔线平头铺村西,1998年完工。该桥为石拱桥,桥宽11.6米,桥长28米,荷载标准汽—20吨、挂车—100吨,由县交通局负责设计施工。
庄和桥位于内昔公路庄和村东,1998年完工。该桥为空腹式石拱桥,桥宽11.2米,桥长35.6米,荷载标准汽—20吨、挂车—100吨,由县交通局负责设计施工。
县乡道桥
县乡公路桥梁共计5座,详见表4—6。
铁路桥梁
小马河桥地处小马村南小马河上,位于京广铁路358千米+914米处,系10孔12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井柱,全长136.1米,1957年建成。
李阳河桥地处内丘镇李阳村东李阳河上,位于京广铁路350千米+360米处,上行系9孔10米工字钢梁结构桥,全长103.5米,1957年建成。下行为孔径1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橡胶支座,全长105.2米,1982年建成。
东庞矿道口立交桥位于东庞煤矿公路与京广铁路交汇处。建于1996年,桥长10米,宽11米,单孔,孔径8米,高4.5米,桥东口南北引道160米,桥西引道200米。
另外,境内还建有17座小型桥梁,孔数在1~3孔之间,跨径在3.4~14米间,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涵洞隧道
涵洞为防止山洪或河水冲刷道路,在水口处修建涵洞以泄水流。该项工程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到2000年,境内铁路、公路共建有涵洞134道,其中,公路125道,铁路9道,共长1095米,均为单孔,分拱涵、箱涵、钢筋混凝土板涵等结构,跨径在0.8至2.5米之间。
隧道为开通内昔公路,从1995年开始,山区人民奋战6年,至2000年建成隧道2个。
鹤度岭隧道,位于内昔公路的最西端,海拔1500米。是内昔公路第三期工程,投资318万元,共动土石方1.98万方。1997年4月动工,1998年10月竣工。隧道总长度为400米,宽9米,高5.5米,路面为水泥路面。1999年5月6日河北省副省长何少存为其题字:“鹤度岭隧道”。后雕刻于隧道东口上方。
杏峪隧道,杏峪村农民自己所凿,称“天下农民第一洞”。位于杏峪村南山下,海拔1450米,该洞共投入280多万元。1995年动工,2000年底竣工通车。全长1250米,宽5米,高4.5米,单行车道,洞口设有收费站。
平交道口
1903年,京汉铁路修通后,境内路段先后在清修、史村、乔马庄、河村、小马、铁顶墓、都城铺、东庞道口、西阳、官庄车站、梁原店等地,铺设了16个平交道口。1996年,京广铁路实施电气化改造工程,将境内平交道口全部封闭。此后,陆续建起胜利路、振兴路、康庄路、小马、都城铺、东庞煤矿道口、西阳等立交桥。
第五节 运输
内丘境内古代即有商业运输,主要分官办运输和民间运输两种。邮驿就是官办免费运输,而古代民间运输则多靠雇佣私人镖局、货栈、马车店或自行解决。其运输方式主要有背扛、肩挑、畜驮、人力车推、畜力车拉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始设邮传部,统管水运、电信、陆路、邮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运输机械化的发展,机动车辆逐步被广泛使用,原始落后的运输方式逐步被机械化的运输方式所替代。
运输工具
筐、篓、架、担、驮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域内自有人类聚居以来,货物运输便随之出现。运输方式主要为人力背、扛、担,主要运输工具有荆编挎筐、背篓、挑筐,木制背架、扁担等。距今8000年前,人们学会饲养家禽、牲畜后,用牲口驮运(俗称赶脚)开始逐步代替人力担、杠。
人力车、畜力车、轿《荀子·解蔽》:“奚仲作车”。杨惊注:“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奚仲者,亦改制耳”。可见,早在4000余年前的五帝时期,古人就已发明了车。车分人力车、畜力车。
人力车。人力车最早为木轮木辐独轮车(有平板型、蚂蚱车、土车等)。1958年始被装配滚珠轴承的胶轮车所替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双轮排子车(俗称小拉车)逐步替代独轮车,载重在500公斤左右。另外,靠人力操作行驶的自行车也于民国时期传入内丘。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步增多,并普及开来。
畜力车。畜力车多指马车和牛车,俗称大车。最早多为木轮木辐,后发展为木制铁瓦(木轮外包铁皮)大车,载重量在500~1000公斤,远远超过人力车。1951年,内丘县运输组购进第一辆胶轮大车,后逐渐推广。1956年,县运输社已有胶轮大车48辆。从此,胶轮畜力车以其省人力、运量大成为县主要运输工具。20世纪60年代,各村生产小队已普及使用胶轮大车。1963年,全县有胶轮大车452辆,排子车1729辆,手推车(独轮车)278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胶轮大车、排子车逐渐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另外,历史上境内还有人力轿(2人抬、4人抬、8人抬)和畜力轿车,主要用于客运。人力轿多由轿杆、轿篷构成;畜力轿车为车盘上装轿蓬,篷两侧留有窗棂,篷前挂布帘(亦有用竹片、苇席搭篷者)。古代多为官府、富豪及商贾所用,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结婚常用。
列车、机动车列车,俗称火车。自清末年铁路运输正常运营开始,所使用列车为蒸汽机车,以火力(指煤燃烧时的热能)产生牵引力,故名。20世纪80年代后,蒸汽机车逐步被内燃机车所替代。1996年11月,电气化铁路改建竣工,电动机车开始替代内燃机车运营。
拖拉机。1955年9月,成立拖拉机站,有拖拉机8台。1956年全县拖拉机增至35台。1974年,县拖拉机站下放给金店、河巨、城关、永安4个公社拖拉机站。此后,部分大队及生产小队又集体购置。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拖拉机在农村开始被广泛使用,个人购置亦逐年增多。1981年底,全县农民购置拖拉机达284台。至2000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371台,总动力达1.37万千瓦;小型拖拉机5070台,总动力达44748千瓦。
汽车。1958年秋,内丘县通过外贸部购置一辆波兰产的“华沙20型“小汽车,因无车箱盖,加工成后开门的小轿车,为内丘县第一部小汽车。
20世纪70年代初,县内厂矿企业开始陆续购置货运汽车。20世纪80年代初,县直各大局开始配备吉普车。1985年,县运输站有运货汽车10部、客车2部。20世纪90年代初,县备各单位陆续更换或购置轿车,各乡镇也先后配有吉普车。1998年,各乡镇淘汰了吉普车,逐步更换为轿车,少数单位购置了客货两用车。2000年,全县有货运汽车376部,大中型客运汽车23部,小型客车342部,轿车138部,农用机动汽车、三轮车1112部。
摩托车。20世纪50年代,已有个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购置摩托车,当时,民间称之为“电驴子”。20世纪80年代,私人开始购买摩托车,先是轻便型小嘉陵,后不断提高档次,至20世纪90年代普及千家万户。据交警队统计:2000年,全县挂牌照摩托车15352辆(包括轻便摩托),实际已有摩托车数量估计至少有3万余辆。
旅客运输
20世纪60年代前,没有公路客运业务。1962年,由县城开往西部山区的公共汽车开始营运,每天一趟班车。20世纪70年代后,邢台、邯郸、石家庄运输公司陆续开通邢台至石家庄、邢台至宁晋、邢台至临城、邯郸至石家庄客运线路,在内丘县设有官庄、小马、内丘、清修停靠站位。从1985年开始,个人购买客运汽车数量逐年增多,客运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局面。相继开通的客运线路有:内丘——高邑——石家庄(1985年10月);白鹿角——内丘;獐獏——内丘——邢台(1990年8月);石关——寺沟——内丘(1993年);内丘——柳林——獐獏(1994年8月);内丘——桃园(1995年9月);庄和——獐獏——内丘(1996年9月);白鹿角——赞皇——石家庄(1997年6月);金店——元氏——石家庄(1997年6月);内丘——石关——洞上(1998年3月);金店——官庄——邢台(1998年10月);黄釜——邢台(2000年4月);神头——柳林——内丘(2000年);张家赛——寺沟——内丘(2000年)。2000年,全县共有长途客车23部,客运线路14条,全线里程665千米,其中县境内里程256千米,可到达278个村,年客运量23.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802.29万人每平方千米。
公交客运,1978年,邢台市运输公司开通邢台矿务局至东庞煤矿9路公交车。1997年,9路公交车队又分出14辆客车,经内丘县张夺、凤凰村,开往内丘县人民医院,每隔半小时一趟。
出租客运,1986年,短程出租车开始运营,当时仅有4辆三轮摩托车停靠在内丘火车站接送旅客。此后,面的、轿车陆续兴起,出租业务也由短程发展为长途,可达全国各地。到1996年,在内丘火车站、内丘宾馆、胜利路立交桥东口、振兴路居民小区、内丘礼堂广场、县人民医院、白天鹅十字路口、东庞煤矿工人村、官庄车站形成9个出租业务交易市场。据交通部门提供资料,2000年,全县从事客运出租机动车辆达255辆,年客运量达58.28万余人(次)。
铁路客运,自京汉铁路铺成通车后,境内人们南往邢台、邯郸,北去石家庄,都可乘坐火车,但当时为双轨单线,客运量受到限制。1940年,内丘站与官庄站客运总量仅35352人。1958年建成双轨复线后,境内铁路客运量不断增加,到1977年形成高峰,内丘、官庄两站年客运量高达24.09万人。后随着汽车客运放开,境内铁路客运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至1994年,内丘站客运量为102956人,客票收入24.7万元;官庄站客运量19887人,客票收入仅6.4万元。1997年,京广铁路电气化线路开通,火车提速后,内丘、官庄火车站客车停靠被调整为日均1对,客运量再度下降。至2000年底,内丘站客运量仅有33596人,客票收入14万元;官庄站客运量亦只11708人,客票收入5.8万元。
货物运输
境内货物运输历史悠久,货运工具和方式不断改进,运输货物主要是煤炭、石材、矿石、木材和粮油等。按货运线路分为公路货运和铁路货运。
公路货运民国以前,以民间运输为主,长途货运则自备或雇用畜力车,短程货运,如田间送肥、运粮、拉柴等,多用人力独轮车,而交通不便的山地、丘陵区仍以背扛、肩挑为主;其官办运输则由县衙(民国县政府设建设科)管理。
1946年,县人民政府组建运输组,时有木制铁瓦大车10辆,以组织各村大车搞货物运输,各村运输车辆只需交付一定数额管理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内货运由县建设组管理。1951年,运输组木制铁瓦大车发展到15辆,并新购胶轮大车1辆。后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实施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后,个体货运全部为国营和集体运输所替代。当时内丘大县成立运输股,下设柏乡、临城、隆尧3个运输组,负责全县货运任务。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工商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流通领域市场进一步开放,交通运输行业也实施并逐步完善了承包责任制,国营和集体货运车辆与业务开始承包给私人,由其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同时,畜力车货运亦逐步被机动车替代。到1981年,全县农民购置拖拉机达284台,除进行田间耕作外,多用于中长途货运。1983年,全县载重汽车154辆,其中联户和个体户已达26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个体运输的猛增,加剧了与国营和集体运输单位的竞争,其经营状况不断萎缩,多将国有货运车辆及业务转让给个人经营。
1996年,建成胜利东路货运交易市场,日均进场50辆,250吨位,年完成货运交易量15万吨。
2000年底,全县有大小型营运货车376辆,共计2501个吨位,运营线路由107国道、内昔公路、宜沙公路向外辐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格局的交通运输网络,年货运量达547万余吨,货物周转量在21764万吨每平方千米以上。仅东庞煤矿和磨窝煤矿汽车运输队,载重汽车分别有30辆和20辆,总吨位为330.5吨,年运输总量共计20950万吨/千米,年利润共计783万元。
铁路货运主要是运输量大的货物,通车后,货运量逐年递增,对实施南北物资交流战略起到了重大作用。1940年,内丘、官庄两站货运量仅为8140吨。1994年,内丘站货运量达294882吨,货运收入649.6万元;官庄站货运量达1322320吨,货运收入1332.2万元。2000年,内丘、官庄两站日均停靠货车2对,其中内丘站发送货物主要是沙石、煤炭、水泥、金刚砂、大理石、石英粉、石膏、粮食等,全年货运量499773吨,货运收入987万元,行包运输收入2万元,杂项运输收入266万元;官庄火车站承运货源主要来自内丘、任县、邢台等地,发送货物主要是煤炭、粮食、饲料、矿石、棉籽等。2000年,该站全年货运量达1661663吨,货运收入共1560万元。
第六节 交通管理
管理机构
交通局民国17年(1928),县政府设建设局,全县交通业务由建设局负责管理。民国24年(1935),裁局改科。1946年,县人民委员会成立了运输组,负责运输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交通业务隶属农建科负责。1952年,交通业务归建设科管辖。1956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交通科。1958年11月成立交运局。1983年改名为交通局,有职工18名。下属单位有汽车站、公路站、稽征站、车辆监理站、搬运站、运管站等6个单位。2000年底交通局共有职工18名(其中干部12名,员工人6名),下属单位有公路站、稽征站、运管站、地方道路管理站等。
交通警察大队1964年以前,内丘县没有车辆监理机构。只明确两人兼管车辆监理工作。1975年,县交运局设车辆监理站,共有5人。到1985年底,有职工21人,小汽车1部,三轮摩托车3辆,负责全县机动车辆管理工作。1987年该站从交通局析出,隶属县公安局管辖。
运输管理站1977年12月,成立内丘县车辆办公室。1985年1月,改名为内丘县运输管理站,有职工8名。至2000年底,有职工12人,房屋15间,机动车2辆。
稽征站1975年开始建立征费组,有职工4名,归交通管理站管理。1988年成立稽征站,有职工10名,三轮摩托1辆。到2000年底,有职工10人。
经营机构
公路管理站1962年成立交通管理站。1967年撤销。1972年5月又恢复。1985年改名为公路管理站。有管理人员7名,征费人员8名,机务人员6名,固定工24名,道班工101名,共计146名。到2000年底,有干部职工118名,客货车2辆,面包车1辆,吉普车1辆,拖拉机5台,压路机2台。养护国道107线24.495千米,平涉线7.237千米,县道3条94.76千米。下属2个养护中心,负责境内公路养护。
地方道路管理站1992年10月成立,负责乡级道路管养工作。到2000年底,共有职工21人。养护设备有挖掘机1台、压路机4台、装载机2台、平地机2台、大油车1台。
汽车站1946年组建运输组,有2人,铁轮大车10辆,租民房3间办公。到1951年发展到8人,有15辆铁轮大车和1辆胶轮大车,以组织各村的大车搞运输为主。
1955年组建了运输合作社。1958年,内丘、临城、柏乡、隆尧四县合为内丘县后成立运输股,下设柏乡、临城、隆尧3个运输组。运输股有房间28间,占地6000平方米。1961年改建内丘县交通运输公司。1962年更名运输管理站。1965年成立民间运输管理站,由运输站代管。1985年底全站共有24人,房47间。站址在火车站南东环城路西侧。货运车10部,客运车2部。1989年划归邢台地区管理。1994年有客车27部。1994年10月,汽车站将其107国道内丘段西侧的营业楼一层以上部分租给公安医院使用。1997年,汽车站将其东环城路西侧原址中大部分面积租给小博士学校使用。后又将107国道西侧的营业楼租给天龙塑业公司使用。
运输社1955年12月成立,时称前进运输社。1958年运输社归交运局领导。1966年该社有汽车1辆、马车16辆、骡马46匹。1977年购置小拖拉机4台。1988年底,该社工作共有干部职工23人,房屋30间,汽车3辆,小拖拉机2台。1989年与汽车站合并。
搬运站1951年县搬运工会成立,主要经营货物搬运,性质上属集体企业。1958年设冯村、镇内、内丘、柏乡、隆尧、山口6个分会。1959年更名为搬运站。1967年改为搬运公司。1970年又复名搬运站,并增添绞车、台钻、电焊机等设备。1985年底,全站共有干部职工100名、汽车1部、小拖拉机20台、房屋105间,固定资产总值28万元。到1994年底,有干部职工60名,汽车3部,小拖拉机10台。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运输行业竞争激烈,迫使其停业下马。
内丘火车站位于城区东部、107国道西侧,站址中心位于京广铁路353千米+29米处,占地面积15.75万平方米,北邻隆尧县车站,南为官庄车站,各相距11千米。按技术性质分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分为客货营业站;按行车和客货运量,1995年6月前为四等站,1995年6月1日经北京铁路局批准,晋升为三等站。
内丘火车站于光绪二十年(1902)十二月动工兴建,翌年4月运营,初隶属于京汉铁路局车务段。1949年隶属于郑州铁路局。今隶属于北京铁路局石家庄铁路分局邢台车务段管辖。
内丘站建站初期只有一股车道,有效长度472米,民国34年(1945)被抗日军民拆除。1949年修复通车后该站有两股道,有效长度为650米。1960年有6股道,其中第五道有效长度为520米,其余各道均为823米。1975年又增设磨窝煤矿专用支线。2000年该站共有6股道,总有效长度10535米,有道岔24组,行车调度设备为小站电气集中设备。1995年6月27日后更新为6502型大站电气集中行车调度设备。
内丘站建站初期,有房屋9间,295平方米;站台1座,面积1620平方米。到2000年底,房屋面积达429平方米,其中候车室面积为400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面积分别是1801平方米和1251平方米;货物仓库2座,面积共594平方米;仓库外站台1座,面积为1045平方米;货物高站台1座,面积1995平方米。装卸机械有门吊1台,最大起重力为15吨;装砂机3台,固定资产总值62.1万元。
官庄火车站座落在县城南11千米处。站址中心位于京广铁路363千米+988米处。北距内丘站11千米,南距邢台站15千米,占地面积123460平方米。按行车和客货运量为四等站。始建于1912年5月,初属京汉铁路局车务段第一总段第三分段,今属北京铁路局石家庄铁路分局邢台车务段。
官庄站建站初期只有两股道,有效长度分别是505米和154米。1937—1948年,曾一度停运,1949年恢复通车。1960年站内增至5股道,有效长度各延长到848米。1984年东庞煤矿建成后,增修专用线一条。1988年12月,有6股道,有效长度1050米。截至1994年底,该站有到发线6条,货物线、牵出线、南北联络线各1条,道岔41组。
建站初期有票房、闸房等共8间,计114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面积分别是900平方米和750平方米。1994年底,客运房屋面积达167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面积分别是1124平方米和927平方米;货物仓库3座,共650平方米;货物站台3座,面积750平方米;货场1处,面积9982平方米。
该站承运货源主要来自内丘、任县、邢台等地,以粮食、饲料、矿石、棉籽皮为主。1912年成立时,不办理客货业务。1913年开办客货业务,20世纪50年代后客货量有所增加,20世纪70年代后期,客、货运量增长较快,之后货运量明显大增,2000年达1661663吨。
公路管理
路政管理1987年10月20日,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有关条文颁布了《关于加强路政管理的通知》。1998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内丘县在县域内广泛宣传。1987—2000年,共处理和制止违章建筑2001起,拆除违建10708平方米,收取公路赔(补)偿费89万元。此外还建立健全了路政管理档案。
公路绿化民国34年(1945)京汉公路(107线)恢复交通时,在京汉公路内丘段两旁大量植树,但其他道路植树较少。1956年后,特别是1974年至今,大力普及公路绿化,共植树23758株,造矮林3.15万墩。1978年后,实行了以承包为主的植树管理,把任务落实到各个道班,分线分段进行管理。到2000年底,在全县主要公路植树共计48790株,成活率在99.2%以上,保存率在98%以上。
公路养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丘县试办了公路养护工作队。根据国务院1955年“国发字第153号”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精神,依靠广大群众在冬春农闲季节对公路进行维修。1963年,内丘县在京汉公路内丘段上建立了道班,1967年在内侯公路上建立了道班,1980年后对各道班实行了养护承包制。从传统的“大锅饭”逐步实行了分段承包、定额管理。承包项目分为路基、路面、路树、桥涵构造物的管理。其标准为:路面平整,路拱适度,行车顺适,路肩整洁、无车辙、无反坡,路基稳定,边沟排水畅通,桥涵构造维护完好无损,标志号齐全鲜明,宜林路段树木齐全、无病虫害。在工资分配中实行“多劳多得”。2000年,全县公路养护道班6个,干部职工124人。
交通量观测1979年开始此项工作。最初只对107线、平涉线观测,现对隆昔、官永、内邢及重要的乡道也进行观测。1980年,107线内丘县段日平均交通量为1140车次,平涉线达780车次。到2000年底,107线昼夜平均交通量达11827车次,平涉线达1878车次,隆昔线达947车次,内临线达1601车次,乡级道路达400车次。
养路费的征收与使用内丘县在清代末就有了收缴车捐。民国9年(1920),北洋政府即开始征收工巡捐。民国17年(1928)开始征收养路费。1937年“七七”事变后,征收养路费工作停止。1953年国家制定了《公路养路费征收暂行办法》。1958年前,内丘县养路费征收归邢台地区公路管理局邢台分站管理。1962年,内丘县始有两人兼管此项工作。1975年建立征费组,1978年征费组与车辆监理站合并。1980年征费组由公路站代管,1988年成立稽征站。以后按照国家征费标准对机动车辆征收养路费。不但对县内车辆进行征收,而且按照有关规定,对进入县境内的外省、区、县车辆也进行查征补漏,所征收的费额全部上缴,至2000年未变。
公路运输管理
客运管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由内丘县去往石家庄、邢台、隆尧、柏乡、宁晋、临城等方向的客车日均达80多次,客流量日均达2800人次。客运管理执行全省统一运价和路单,客票由省统一制样。严禁拖拉机搞客运。
货运管理1965年,为加强民间运输管理,内丘县成立了民间运输管理站,后由县交通局运输管理站负责管理。参加运输的车辆必须遵守法纪,对国家规定禁运、限运的物资以及危险货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后,方可运输。
运价管理所有从事营运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统一运价。运管站根据有关规定对各种车辆提取管理费。1987年之后,按营运收入总额的1%提取,至2000年未变。
第六章 信息工程建设
第一节 邮政
内丘县邮驿通信历史悠久,汉已通邮。汉高祖七年(前200)制定邮驿法令。隋唐时期,从长安(今西安市)通往幽州(今北京市)的驿路途径内丘,并设驿站。宋代,在唐代步递、马递的基础上,以军卒代替民役,在军事要道上,每隔10华里设一“急递铺”,设专递役兵,白天鸣铃,夜举火把,铺铺换马,数铺换人,就道交班,片刻不停,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传递速度日行可达500里(合250千米,下同)。
元代,内丘设有尹村铺、十里铺、在城铺、都城铺等,每铺设铺兵5人,专为朝廷传递圣旨、军情或官方书信。明朝由兵部掌握邮驿,沿途建驿站和急递铺。洪武年间,在县城南街官驿街东部建立中丘驿站。永乐年间(1403—1424),在城里北关建立递运所。嘉靖年间(1522—1566),自四里屯经八里庄、西丘、近朗岗到小岭底,每10里设1墩,共有17墩,放炮传警。
清顺治二年(1645),中丘驿备递马36匹,递皂80人,递牌夫60人。到清乾隆十五年(1750),额设驿马74匹,马夫37名,车4辆,车马8匹,车夫4名,驴20头,驴夫4名,京报马夫5名,兽医1名,抄牌书手1名,茶夫2名,厨役4名,轿夫120名,接递皂隶40名,接递牌夫30名。到清道光十二年(1832),备马13匹,骡39匹,驴4头,专送官署公文。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成立国家邮政,内丘遂于清末建立二等邮局。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京汉铁路通车,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次年驿站撤销,通信归邮,从此结束了自古以来的传递邮驿制度。民国初,内丘县设邮寄代办所,办理邮政业务。1923年,内丘设三等邮局。1941年5月,抗日县政府成立了县交通局,邮政、电信业务均由交通局负责。1945年10月,成立了县邮政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邮电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据统计,1949—1998年,邮电分营前,固定资产由8000元发展到1958万元,增加2446倍。城乡投递线由4条110千米发展到21条总长1030千米,收寄、投递信件增加13倍,报刊、杂志增加270倍。邮政储蓄从无到有,储蓄余额达5771.69万元。
报刊邮件及外运邮件原为火车运输,邮局每日2次到内丘火车站接送。1996年8月改为汽车邮运,由邢台邮政局每日2次直接送达县邮政局进行交换。2000年,全局固定资产总值479万元。
邮政业务总量为1689691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210倍,邮政业务收入完成2263015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250倍。
邮路
内丘县城区投递邮路,1949年10月—1972年为1条,1973—1984年为2条,1985—1995年为3条,1996—1998年为4条,1999—2000年为5条,全长120千米,投递频次为每周6次。
全县乡村邮路,民国时期有3条。1949年10月至2000年,乡村投递邮路逐步增至16条,全长919公里。1954年实现全县村村通邮,投递频次除山区3条邮路的部分川段为每周3次投递外,其余均为每周投递6次。
投递交通工具,民国时期多为步行投递和牲口驮送邮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区投递邮路由步行投递发展为自行车投递、摩托车投递;丘陵、平原投递邮路由自行车投递发展为摩托车投递。1974年开始使用摩托车投递。至1984年,因乡村路况差,车辆故障多,成本费用高,投递质量无保障,年底,丘陵和平原的10条乡村邮路停止使用摩托车,改为自行车。1995年后,随着全县乡村道路状况的不断改善,又逐步恢复摩托车投递。
2000年底,全县城乡邮路共21条,线路总长为1039千米。
邮政业务
清代以前,县内驿站递铺只传递官方文书信札。清光绪末年,县建立二等邮局后,不仅为官方传投公文,并且为民间寄信汇款。民间信件一般由集镇和各村商号代收,托人带话,本人自取。1945年,内丘解放后,邮局送信到村到户。
1952年以后,随着邮递业务的增多,业务也逐渐扩大。当时业务有:出售邮票、信封、明信片、收寄普通信函、收寄包裹、开发兑付汇票、办理邮资兑付、收寄挂号信函、办理预付邮资、代订投送报刊、邮购等。1957年,接办机要通信业务。
1986年8月,开办了邮政储蓄,设立存款业务,包括整存整取、零存零取、活期存款,利息执行全国统一标准。当年储蓄总额为510068元。1986年10月,又开办了邮政快件业务。1987年5月,内丘县实行邮政编码,县城区域邮政编码为054200;大孟村镇支局范围为054201;柳林支局为054202;獐獏支局为054203;侯家庄支局为054204;金店支局为054205;官庄支局为054206。
1989年,开办收寄商品包裹和商业信函业务。1992年,开办集邮业务。1992年7月,普通平信资费每封由8分提为2角。1998年停办邮政快件业务,开办邮政特快专递业务(简称EMS)。1999年3月,每封平信邮资提价为8角。
2000年底,县邮政局主营8类业务,兼营代理133移动电话业务。8类主营业务是:①函件,分信函、印刷品、明信片、盲人读物、中邮专送广告;②汇款分普通汇款、电报汇款、特快汇款,汇款费按汇款种类规定收取;③包件,分普通包裹、快递包裹,收费按邮寄的距离区域和包裹重量计费;④邮政特快专递,分为物品类、信函类、文件类,并办理鲜花、礼仪专递服务业务;⑤机要通信的办理县团级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机要文件的收寄和投送;⑥报刊,包括宣传、收订、分发,投递全国各地出版经邮发的报刊杂志;⑦集邮为集邮爱好者提供各种集邮票,品种有普通邮票、特种邮票、纪念邮票、纪念封、首日封、小型张和纪念币;⑧邮政储蓄,主要办理存款业务、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存款,执行全国统一利率标准。
第二节 电信
内丘县电信业务始于民国年间,据《河北通志稿》记载:1937年以前内丘县并无专设电报局,乡局代收电报。购无线电收音机一架,业已装设。有省长途电话和县区长途电话。
1938年,冀西游击队在白鹿角成立电话局,形成了白鹿角至摩天岭、獐獏、赵庄、米家沟、唐家村之间的电话网络。1945年内丘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收了敌伪电信和旧中华邮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信业务发展迅速,设备不断更新,至1998年,电话线长度由3千米发展到600千米,电话机由19部发展到12587部,移动通信从无到有,发展神速,因特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网上冲浪、购物、浏览成为现实,多媒体通信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和通讯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城区电话1945年内丘县城解放后,成立县电话站,配备长话、市话、农村电话合用3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台。机房设在县城东街小院北屋内。当时只有县委、县政府、司法科、粮食科、搬运工会、内丘县联社、邮电局7部电话。1949年增为15部,线路均为木杆、铁质明线,总长3千米。
1956年10月,电话交换机更新为100门磁石交换机。机房设在县城东街原邮电局西院,电话单机增至30部。撤换部分明线,从邮电局往西至人民委员会门口架设铅皮包100对电缆500米,供其使用,其他单位仍用明线。年底,线杆路总长度3千米。
1977年7月,县邮电营业大楼竣工。是年,河北省邮电管理局调拨给内丘县HX905型4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1台。1978年5月10日,自动电话开通使用,并装机205部,县城摇把子电话机被淘汰。
1989年,内丘县投资30万元,上级补贴50万元,对交换机实行更新增容改造。撤销HX905—400门交换机,更新为HJ921—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由河北省邮电工程公司安装调试。1989年12月23日正式开通使用,年底话机总数达337部。
1991年5月1日,全国联网直拨电话开通使用。1994年底,全县有长途直拨电话机550户。
1993年8月,又增容800门交换机,10月份投入使用,同年底市话装机达1062部。
1994年7月,县邮电局与外商签订了投资800万元引进西班牙产S—1240型6144门程控电话交换机的协议,1995年7月1日正式开通使用,该交换机具备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呼叫等待、三方通话、转移呼叫、闹钟服务、免打扰服务、遇忙寄存呼叫、缺席用户服务、遇忙回叫等新服务功能。
1997年5月,新增交换设备128门。至2000年底,县电信局话机容量6272门。
1999年10月对S—1240型交换机软件系统版本升级,使交换机具备了一线通(ISDN)、来电显示功能。一线通初期容量为16户。
2000年,县电信局投资180余万元,对县局交换机扩容,安装接入网设备3752门。
农村电话1945年,内丘县解放时,县内仅有一台容量为30门的电话交换机,并且长途、市话、农话合用。农村电话只有4部:金店、官庄、獐獏、侯家庄各1部。1949年秋,从县城分别向六个区(城关区、冯唐区、柳林区、白塔区、金店区、官庄区)架设电话线,是年底通话。
1957年春,开始架设通往各乡电话线路。同年5月,全县15个乡全部开通电话,共计15部。1965年2月,15个公社全部装上了30—5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随后达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机达309部。在安装方式上实行一线一地,并且与县广播站同线,发挥了通话、广播、电话会三大功能。
1978年5月,县城内电话改为自动电话后,农村也先后有永安、五郭、河巨、城关、金店5个公社开通了自动电话。
1993年5月,县邮电局开通县城至柳林3路载波电路。1994年,除侯家庄、白鹿角乡以外,其他13个乡镇均开通了自动电话。1995年7月,开通县城至柳林、大孟村2个乡镇光缆电路各780路。中继电话60条,更换原来旧交换机,安装北京联想集团产LEX5000型256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到1995年底,农话交换机容量达600门,话机205部。线杆路总长度134千米,中继线路杆路71千米,明线329千米。
1996年4月,大孟村镇邮电支局开通256门程控交换机。1997年9月,金店支局512门程控交换机开通。10月,官庄128门程控交换机开通。同年,对县城至侯家庄邮电支局通信线路进行改造,由原来的铁线通信路改造为光缆通信线路,并于当年1月开通侯家庄256门电话交换机、獐獏128门程控电话交换机。
1998年12月,五郭店、北辛庄分别开通512门程控电话交换机。
2000年8月17日,北岭256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8月19日,永安512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9月20日,大辛旺512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11月24日,东庞384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截至2000年底,全县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8624门,全县光缆达600千米。
长途电话1949年,内丘县只有2对内丘至邢台长途电话电路。1957年开通内丘至隆尧长途电路。1978年10月,开通内丘至邢台ZM307—12路载波电路,缓解了打长途电话难的问题。同年11月撤销内丘至隆尧长途电线路。1988年,又增容1台ZM—12中载波电路。年底,全县长途电话电路达24路。1993年7月,国家在铁路东边原来北京至广州明线通信线路基础上,拆除下边一棚线,改架成3120路京广通信光缆,内丘为一基站。由于临城、柏乡长途光缆从内丘县站下线,基站分配下线为600路,分配县域30条长话光缆电路。1993年底,县城长途电话电路达49条,其中:人工3条,半自动3条,全自动43条。1995年7月,县局6144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并与全国实行联网。至2000年,县内电话达12587部。
电报1949年11月,内丘县电报业务开始由邮电局通过长途电话传到邢台,再转发全国各地。
1964年1月,开通内丘至邢台无线电路1条。1978年7月,改为电传发报。1985年4月,电报进入全省自动转报网。内丘县邮电局配有中英文自动打字收发报机2台,从而进入了电报收发报自动化阶段。
农村电报拍发,至今仍为发报人将电报稿交当地邮电支局后,由电话传到县电信局电报营业,发往全国各地。
随着电话普及和传真业务、电子邮件的发展,电报业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业务量迅速减少,1964年3028份;1974年8067份;1984年20836份;1994年22358份;2000年2451份。
传真业务内丘县从1988年8月6日起开办传真业务。当时开通县农业银行至邢台农业中心支行1条传真电路,使用县邮电局的出租电路。1989年3月1日,县委、县公安局又开通内丘至邢台2条传真电路。3条传真电路年业务量达1000多份。1991年9月,县邮电局增置1部日本进口传真机和1台长城286微型电子计算机,实行全国联网。
1993年,县财政局、工商银行、税务局、建设银行相继各装置1部传真机。1994年,县钢厂、气象站传真机各1部。
1995年,开通程控交换机后,传真机逐步普及,用户只要在普通电话机上安装一部传真机,就可发送和接收传真材料。
微波通信1970年2月,邮电部长途传输局投资120万元,在内丘县西部山区獐獏公社杏树台村北山顶上建成一座900路容量的微波站,担负北京、广州、上海的微波信号传递。该站以北京排列为第28站,即028微波站。该站因属三线战备工程,代号209工程,内丘县又称209站。此站分生活区(3000m2)和机房区(2000m2),主要设备有接收天线、发射天线、变压器、发电机组等。主要任务是接收石家庄地区井陉站发来的信号,再由该站发射到本地区沙河站。
当时,028微波站设办公室、电力班、微波班、后勤班,工作人员25人。该站容量900路,实际使用300路。工作人员日夜值班,分秒不停地监视着北京、上海、广州的电视信号传送和其他信号的传送。
1994年10月,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此站撤销迁至邢台市邮电大楼。
IC卡公用电话内丘县IC卡公用电话始建于1998年10月,年底,建成IC卡公用电话厅14个,IC卡28部,分布在县城主要繁华街道。1999年,IC卡电话发展到106部,遍布县城主要街道,并向学校及农村繁华地区发展,截至2000年底,IC卡公用电话达135部。
移动电话1993年底,县邮电局开办模拟移动电话(当时称大哥大)业务,移动电话属于全国漫游类型,手持移动电话机可与全国各地通话,当年发展移动电话4部。1994年发展到47部。1995年107部。1996年,在县城新建模拟移动机站一个,改变了移动电话通信不好状况,当年移动电话发展到210部。
1997年3月,在县城新建的移动通信发射塔建成启用,并建成数字移动通信站一个,开始开办数字移动通信(GSM全球通)业务。同年8月,官庄数字移动通信站建成开通,1997年底,模拟移动电话达341部。1998年底,模拟移动电话达到537部,数字移动电话达到412部,同时,所用手机(移动电话)由大中型向小型化发展;由功能单一化向功能多样化发展;由国外品牌为主向国产品牌发展。
1999年7月2日,内丘县移动通信营业服务部正式成立,移动通信业务独立成一个单位。移动设备有4个数字基站和两个模拟基站,共10个数字载频、25个模拟信道,网上用户1500多户,其中模拟用户300多户。1999年12月,发展用户578户,年底网上用户达2000多户,开办有标准模拟业务,模拟本地通业务,数字全球通业务。1999年5月,GSM四期工程新建成金店、柳林两座数字基站。9月,大孟村、五郭店数字基站开工建设,县城数字基站扩容,新增数字载频2个。
2000年3月,移动公司第一期移动通信地面骨干光缆传输网建设传输工程开始动工,6月竣工,完成光缆线路41.6千米。11月13日,县城六期数字基站改型、扩容完毕,载频增加至13套。11月23日,县城传输机房安装调测完毕。同年12月,传输光缆干线调通,移动通信系统第一套自己的传输系统投入使用。12月,GSM五期工程大孟村、五郭店基站建成开通,至此内丘县共有数字(GSM)基站6座,摸拟基站2座,信号基本覆盖内丘县全部平原及部分丘陵地区,可以为手机用户提供优质、稳定的网络服务。
2000年,移动通信完成放号1239部,网上用户2675户,其中数字机2326户,模拟机349户。
针对城乡广大用户通话量低的特点,移动公司开办了实惠的本地通、燕赵行、神州行业务,使普通人也可拿起“大哥大”,充分享受中国移动通信提供的优质网络服务。
为方便用户使用、了解移动通信各项业务,开通了1860、1861服务热线,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咨询及业务办理情况。此外还开办短消息、来电显示业务;使手机与呼机合二为一的1258、1259全球通自动寻呼业务;超前的手机银行、WAP(手机上网)业务;可以随时随地交话费的18618充值卡业务;为家庭、集团用户着想的“情侣卡、亲情卡、集团卡”业务等各种满足不同用户不同需求的新业务。同时,在营业室新增触摸屏查询机,可自动查询用户话费清单,办理各项业务,提供网络方面的咨询与介绍。
无线寻呼1993年6月,内丘县开办无线寻呼(BP机)业务。寻呼机有数字显示和汉字显示两种类型。1993年8月,为加大寻呼机接收信号,在内丘县安装一台发射机,至年底,发展寻呼机50部。1994年,寻呼机用户达286户。1995年,达到509户。1996年,达到870户。1997年,达到1384户。1998年,用户达到2284户。1999年,达2780户。2000年,达2477户。寻呼台站主要有199(自动)、198(人工)、126(自动)、127(人工)。
第三节 邮电管理
1945年10月,县邮政局成立。1949年11月,县政府设立交通班和电话班。1952年2月,邮政局改为邮电局,同时,将县政府交通班与电话班划归邮电局。1969年12月,因电信业务大多用于军事,故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局。1973年8月,邮政与电信合并,复置邮电局,业务隶属邢台地区邮电局。1984年3月,邢台地、市邮电局合并,称邢台市邮电局,内丘县邮电局遂属。1994年,县邮电局设3股6班1室,即:邮政股、计财股、电信股、话务班、机线班、邮政班、发投班和办公室。
1998年9月10日,按照国家电信体制改革要求,经邢台市邮电局批准,县邮电局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局。9月12日,电信局搬迁到胜利路(礼堂对过)电信楼办公。后又迁至内大路北端东侧。
1999年,无线寻呼从移动通信公司析出,改称为中国联通有限公司邢台分公司内丘县营业厅。1999年7月,移动通信从电信局析出,成立河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内丘分公司,同时设内丘县移动通信营业服务部。2000年7月,内丘电信局更名为河北省电信公司内丘电信局。
截至2000年底,邮政局有工作人员41人(编外人员34人)。局内设有综合办公室、经营服务部2个管理科室,并下设储蓄汇兑部、发行投递部、市场营销生产服务单位,及侯家庄、獐獏、柳林、大孟村、官庄五个乡镇邮政营业服务网点。电信局有工作人员43人,下设市场经营部和综合办公室;移动通信公司有工作人员7人,营业服务部1处;无线寻呼营业厅有工作人员4名,营业厅1处。
第四节 信息网络
网络建设
县域网络应用始于1988年。由县农业银行营业室配备P/586/75型微机一台,实现前台微机记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开通电子汇兑业务。1992年6月,县气象站购置386DX微机一台,与市气象局连网,接收市局气象信息。1993年,县技术监督局与省局联网,办理代码证书。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县内各单位和个人在网络建设上力度逐年加大,网络规模迅速扩充。1998年8月,县电信局开始办理因特网业务,8月4日开通了第一个用户,接通方式是通过电话线拨号方式上网。当年发展因特网注册用户11户。2000年9月,县电信局经过对设备升级,开通了一线通业务(ISDN),上网速度大大提高,到2000年底,全县注册用户达133户,企业用户15户。同时,通过16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和169(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上网的用户逐年递增,网络的普及程度和网络节点数不断增长,并迅速普及。
网络应用
随着因特网业务在境内开办,其商业化、全民化和全球化趋势日渐显现,应用范围扩大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行业,至2000年,内丘县境内网络应用主要有:
电信局互联网其基本功能:信息浏览(WWW)、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USENET新闻、远程登陆(TELNET)。入网方式有:拨号上网、DDN、ISDN三种。
邮政局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邮政储蓄绿卡网,邮政营业、代办电信、邮政储蓄、电子汇款、特快专递、报刊收订都已实现了联网作业。
气象局与本系统用X25测报编发报专用机通过专线联网,用于电话气象答询系统和MICAPS气象信息卫星接收综合分析处理系统。
农业银行ABIS综合应用网络系统,全国联网,应用于存、取款和电子汇兑业务。
公安局依托因特网资源,开展网上追逃(犯罪嫌疑人);同时,把各基层派出所户籍信息联网,实行网络管理。
计生局1999年2月,计生局与9个乡镇计生站联网,主要用于计生账卡的管理。
电力局应用MIS网络系统和调度网络系统,主要用于企业管理和生产调度。
国税局通过“金税工程“广域网实现全国联网,主要用于防伪税控的使用。
另外,鑫磊集团利用局域网进行生产管理;卫生防疫站利用网络进行疫情上报;科技局利用互联网上报、下载各种科技资料。
第七章 电力设施建设
第一节 电力设施
内丘县电力事业始建于1948年。当时在邵明煤矿建立第一个自备发电所,利用蒸汽机发电,只用于煤矿生产和照明。1957年9月,县开始筹建小型发电厂,于1958年8月建成并正式发电。年发电量仅为9.2万千瓦时,县直机关开始用电照明。1963年4月,内丘县发电厂机组停运,开始由国家电网供电。1964年,农电所更名农电局,当年架设10千伏输电路线65千米,有29个村用上电,占全县总村数的9.6%。到1970年,共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234千米,用电村达181个,占全县农村总数的59%。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进一步抓规划布局和电力配套改革,电力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到1979年,架设6~10千伏输电线路达510千米,用电村达260个,占农村总数的84%,用电厂矿企业35家。1986年全县15个乡镇、309个村全部用上了电。1993年6月,11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扩大了用电范围,全县城乡工农业生产及各行各业用电量迅速增加。到2000年底,全县6~10千伏线路达886千米,企业年总用电量达17797万千瓦时。
发电设施
1948年,在邵明煤矿建立第一个自备发电所,利用蒸汽发电,装机容量100千瓦。1950年增装272千瓦发电机1台,1952年,该矿被地下水淹没后,停止发电,设备由河北省工业局调走,人员调离。
1958年,县筹资金3万元,建成一小型发电厂,装机容量80千瓦,仅供县城机关照明使用。1960年,发电厂规模扩大,装机容量增为192千瓦。
1975年开始,内丘县利用太行山区河流落差大的自然条件,开始开发水利资源,利用水能以解决山区用电困难。到1980年底,全县在山区共建成小型水电站12座,均为集体所有,12台机组,装机总容量85千瓦,年设计总发电量17万千瓦。在建成的12座电站中,有5座电站(石坡咀、韩庄、杏峪、岭头、北赛)因各种原因建成后未投入运行,没有发挥效益,现均已报废,其他7座电站(九宅会、小岭底、酸枣坪、孟家坪、招乜、七里会、庄和)均分布在白鹿角乡的7个村,于白沙河支流上,其中九宅会电站为自流式电站,其他6座为引水式电站。1980年前,隶属县电力局,1980年后,电力局移交水利局,并由所在大队管理。
上述投入运行的7座小水电站,未曾达到过发电设计能力标准。主要原因是水源不足,时运时停,不能正常发电,仅有3座正常运行。
1994年5月,侯家庄乡粮站投资1000元,在杏峪村北高山上,安装一小型风力发电机,功率0.56千瓦,可供10只灯泡和1台电视机用电,以解决在此开办的旅店生活用电。
1962年,国家投资架设邢台至内丘第一条35千伏线路后,1963年开始筹建内丘第一座变电站——苏庄变电站,利用电网供电从此开始,之后相继在内丘县建立变电站,以供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到2000年底,全县共有变电站7所,总容量达142650千伏安。
苏庄变电站(原小良村变电站)位于小良村村西。1963年开始筹建,投资24.2万元,1964年4月建成投入运营。占地1907.7平方米,建筑面积154.23平方米,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1967年安装2号主变压器1台,容量1000千伏安。1968年将2号1000千伏安主变压器更换为1800千伏安。1970年又将1号1800千伏安主变压器更换为5600千伏安。2000年11月30日更换1号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0千伏安。2000年该站装置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8150千伏安。供电范围有金店镇、内丘镇部分村和油棉厂、磷肥厂、粮库等单位用电。工作人员5名。
变电设施
永安变电站位于北永安村西北。1970年开始筹建,1971年3月投入运营,投资46万元。占地面积1753.2平方米,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3200千伏安。1978年该站增加主变压器1台,容量3200千伏安。2000年更换35千伏开关2台。至2000年底共有主变压器2台,容量6400千伏安。供电范围:内丘镇、柳林乡、五郭店乡的部分村。工作人员6名。
摩天岭变电站位于摩天岭村内。1975年1月开始筹建,11月投入运营,投资21.7万元。占地157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平方米,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1985年增加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0千伏安。2000年8月对摩天岭35千伏变电站进行了改造,迁至摩天岭村西,内昔公路北侧,更换高能耗主变压器2台,容量7300千伏安。供电范围:獐獏乡、侯家庄乡、南赛乡和硫铁矿、209微波站。工作人员4名。
柳林变电站位于柳林村西。1986年4月开始筹建,1988年1月投入运营,总投资66.4万元。占地面积1506平方米,建筑面积252平方米,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0千伏安,10千伏输出线路4条,供电范围:南赛乡、柳林乡、糠醛厂、硫酸厂等。工作人员5名。
官庄变电站位于小都城村南,107国道东侧。1988年3月开始筹建,1989年1月投入运营,总投资104万元。占地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安装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6300千伏安。1997年8月将2号3150千伏安变压器更1975年1月开始筹建,11月投入运营,投资21.7万元。占地157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平方米,安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1800千伏安。1985年增加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0千伏安。2000年8月对摩天岭35千伏变电站进行了改造,迁至摩天岭村西,内昔公路北侧,更换高能耗主变压器2台,容量7300千伏安。供电范围:獐獏乡、侯家庄乡、南赛乡和硫铁矿、209微波站。工作人员4名。换为5000千伏安,增加容量1850千伏安。2000年3月将1号315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5000千伏安,增加容量1850千伏安。供电范围:官庄乡及周围机关单位、企业用电。
东庞煤矿变电站位于宋村村西。1979年开始筹建,1983年投入运营。占地面积13904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5平方米。有主变压器2台,容量51500千伏安。此站是由河北省送变电公司和邢台地区电业局在大孟村镇建设的一座主要供东庞煤矿使用的110千伏变电站。进出路线14条,其中110千伏3条,35千伏3条,6千伏8条。该站除向东庞煤矿供电外,还向大孟镇农村及乡镇企业供电。工作人员6名。
河村变电站位于内丘镇河村村东北,107国道西侧,1996年6月开始筹建,1997年1月投入运行,总投资165.5978万元。占地面积2204平方米,建筑面积107.25平方米,安装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8150千伏安。供电范围:金店镇及周围机关单位、企业用电。
110千伏变电站位于内丘县城西北1千米处。1991年11月开始筹建,1993年6月12日投入运营,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6933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安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00千伏安,35千伏安输出线路4条,10千伏10条,供电范围:内丘镇、五郭店乡、县钢厂、水泥厂、机械厂等企业用电。工作人员6名。
输电线路从1962年国家投资架设邢台至内丘的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开始,以后随用电量的增加而多次增设输电线路,截至2000年底,全县共有35千伏输电线路8条,总长度达10.38千米。
配电线路1964年内丘县开始架设配电线路,同年投资55万元,架设5条10千伏主干线路,共安装配电变压器66台,总容量2150千伏安。向内丘镇、金店镇、五郭店乡、官庄乡部分农村供电。
1965—1988年,10千伏配电线路架设总长度达250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110台,总容量3500千伏安。
1969—1986年,多次增设配电线路,1996年,全县6~10千伏配电线路已达20条,长568.5千米;农村低压线路达985千米,拥有配电变压器775台,总容量41265千伏安。使全县309个村全部用上了电。2000年底,内丘县6~10千伏配电线路达59条,总长966千米,配电变压器1962台,总容量224215千伏安。农村低压线路达2169.98千米,拥有配电变压器1550台,总容量75000千伏安。
农村低压改造1998年12月,开始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经过3年时间,投资4432.43万元完成农网改造。主要工程包括:1.在内丘11万变电站新增2井主变压器一台,增加容量31500千伏安;2.对摩天岭35千伏变电站进行了迁址改造;3.完成了金店镇(原河巨乡)35千伏变电站的建设任务;4.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2条,总长达8.315千米;5.更换高能耗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13150千伏安;6.永安变电站更换35千伏开关2台;7.新建10千伏线路1条,总长达6.19千米,改造10千伏线路12条,总长60.49千米;8.完成了309个村的低压电网改造任务,改造低压线路650千米,集中表箱装表12292块,高压进村62.22千米;9.改造高能耗配电变压器123台,总容量5913千伏安;10.进行无功补偿5000千瓦;11.完成了10个供电所的微机应用。
第二节 电力供应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内丘县用电量很少,且仅限于邵明煤矿。自1958年开始,县城机关照明开始用电,年用电量只有9.2万千瓦时。从1964年内丘县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苏庄站)建成投运开始,电力利用得到迅速普及,用电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机关照明和市政生活用电为主,转变为以工农业生产用电为主,用电量成倍增加。到1969年,全县用电量达648千瓦时,其中工业占27.93%,农业占63.74%,市政生活用电占8.33%,是1958年总用电量的70.44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家用电器的普及,居民生活的用电量比过去成倍增加,截至2000年底,全县用电量16801万千瓦时,是1969年的25.9倍,工业、农业、市政生活用电分别增长47.8倍、12.5倍和43.1倍。
第三节 电业管理
安全管理在安全用电管理上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安全用电各项制度,落实安全活动内容,组织安全生产自查、互查、联查,落实安全生活奖惩,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对变电站值班人员和生产维修及乡站人员每年坚持采取学习安全操作知识、观看安全生产录像等方法进行教育;每年更换书写安全用电标语700多条,更换新安全用电漫画700多幅,使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安全用电意识,增加安全用电知识;采取技术措施,对5座35千伏变电开关全部安装了安全装置,增强了灵敏度,如有事故立即跳闸断电;为生活用电变压器安装了触电保安器275台,有效地防止了触电事故的发生。
节电管理1976年,县成立节电领导小组,节电管理工作步入正常轨道,研究制定了节电措施,开展一系列节电宣传,推广使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能耗损失。
通过宣传节约用电的知识,广大群众和用电单位增强了节电意识,在此基础上,先后淘汰改造64系列高能耗配电变压器81台、3430千伏安;对水泥厂、化肥、化工、油棉、机械、煤炭等较大企业实行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考核单位产品单耗指标考核;改造10千伏两线一地线路213.8千米,整改迂回线路30余千米;为缩短供电半径、减少线路损失,自1986年始到2000年底投资1895万元新建变电站21座,其中35千伏变电站2座(柳林站、官庄站)安装主变压器3台18150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1台,31500千伏安。
为提高电压质量,合理进行无功补偿,到2000年底共在6~10千伏线路安装电容器48台,4720千伏安,补偿6~10千伏线路27条。
1993年5月,内丘县供电局被批准为地级节能达标单位,当年实现节约用电198.03万千瓦时。
队伍管理县供电公司每年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对行政管理、生产技术、调度运行、用电管理、计量校验、设备维修管理、物资供应七大类45个岗位上的人员、按照河北省农电职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四职示范和全国统一编写的进网作业电工培训教材进行轮流培训。每年对农村电工进行两次全面培训,持证上岗。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电工的整体素质,2000年2月17日,本着“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通过实际操作与理论考核,对全县农村电工进行了行政重新聘用,使农村电工由原来的521人精减到326人,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电力部门“销售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的“四到户”管理和微机核算收费。
集资办电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日益增多,内丘县供电缺口越来越大,为缩小缺口,增加供电量,从1985年开始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集资办电。1985年集资1000万元,1986年集资50万元,1987年集资30万元,用于购买电力电量指标。1988年、1989年两年集资180万元,购买河北省地方指令性电量。从1985年开始,鼓励群众集资办电,对投资的集体、乡镇企业及个人优先用电,对集资新增容的变压器,每千伏安的补贴费由130元减到40元。
电业收费1963年4月前,内丘县发电厂对电价管理实行包灯制,日供电6小时,每只15瓦灯泡月收费0.70元。
1963年4月后,由于实行电网供电,电网电价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管理制定,地、县管理的中小电厂电价,则由地方定价,由物价和电力部门核定,并抄报国家计划委和电力部门备案。
管理机构1963年5月,县发电厂改为县供电所,开始负责县办电工作。1964年5月,供电所改为县农电局。1968年11月,农电局与水利局合并,改称县农田水利站,同年12月改称农田水利革命委员会。1971年3月,农田水利革命委员会分为电力管理局和水利局。1984年4月,改名为县供电局。
1999年3月,按照国办发[1998]134号文件要求,进行了电力体制改革。按照便于管理、方便用户的原则,撤销了原有的12个乡电管站,重新组建了10个供电营业所。同时局成立了农电科,对全县19个供电营业所进行行业管理。各供电所设有所长、会计、安检维修员(巡线员)、用电管理员(10千伏抄表员)、营业管理员(400伏抄表员)、计量表校验员、驻农村电工等工作岗位。同年5月18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县内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和研讨的基础上,完成了公司体制改制工作,成立了内丘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9个科室、一个实业公司、10个供电营业所、1个110千伏变电站、7个35千伏变电站和6千伏开关站一座。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