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坡初步治理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845
颗粒名称: 沟坡初步治理时期
分类号: F323.4
页数: 2
页码: 267-2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沟坡初步治理概况。
关键词: 内丘县 山区 沟坡

内容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丘县就开始筹划县域西部山区的治理。从山区向平原区移民,以减少居民对部分生存条件恶劣地点的资源消耗;制止陡坡开荒种植,禁止砍树烧炭,保护林木,减少水土流失。发展蚕桑业,进行畜种改良,发展大牲畜养殖,以增加山区人民的经济收入。
  1953年始,山区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制度,组建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备了规模化治理山区的人力物力条件,开始对山区沟坡进行初步治理。在太子岩山及其以西的深山区山坡上直播树种,种植橡、山杏、椿树,太子岩山以东的浅山丘陵区河滩扦插栽植二杨树、柳树;在山谷沟叉修塘坝拦蓄地表洪水,以减少水土流失。由于缺乏经验,无统一计划安排,治理工程分散,出现东山坡造林西山沟打坝的分散治理现象,工程规模小,治理效果不明显。
  1956年7月,内丘县西部山区连降暴雨,多处山川发生泥石流,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较大损失,人们对山区治理的紧迫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当年又实行了高级农业合作化制度,建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荒山荒坡由私人个体所有转为集体公有,为进一步进行山区综合治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内丘县开始统一计划统一部署对山区进行综合治理。各农业社建立林业专业队,采取冬春季节突击造林与专业队常年管护相结合,封山育林与人工工程措施相结合,一座山一座山一条沟一条沟的进行治理。在坡面挖鱼鳞坑,进行人工工程造林;在沟谷修谷坊坝、塘坝、小水库,拦蓄水土。在林、牧关系上,实行统一规划,分山划界,留出牧坡牧道;在林、农关系上,按照刺槐栽山头、果树栽山腰、梯田顺山脚的布局,实行粮果间作,鱼鳞坑栽树种豆子,林、粮一齐管理,远利近利一齐抓,解决了林牧、林农矛盾。
  1957年春季和1958年春季,内丘县连续两年进行了以獐獏以西深山区为重点区域的规模化、人工突击植树造林。1958年春季,中共内丘县委、内丘县人民委员会动员县直属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县中学教师学生赴杏树台以西重点区域,与山区人民一起奋战半个月,完成了内丘县最大规模的山区人工造林。獐獏以东的浅山丘陵区群众性人工突击造林以太子岩山的周王寨、牛王寨、神头寨、瓮山、虎头山、树山为基点,以栽种刺槐树为主,沟谷河滩扦插栽植二杨树、柳树。
  1958年秋天大跃进开始后,全民大炼钢铁、农村建食堂毁坏了一些树木,其后的三年经济困难虽对山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内丘县的山区综合治理仍是一步一步的迈进。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