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平原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8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平原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F303
页数:
3
页码:
265-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平原区有计划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平原区农村规划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关键词:
内丘县
农田
基本建设
内容
内丘县平原区有计划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平原区农村规划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修建水利设施
内丘县域缺水,水浇地少、旱地多,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1953年,在平原区推广小五轮水车、链筒水车等先进提水工具和在田间打井。自1955年后,相继兴建了西庞、北岭、马庄、石河、马河等一批小水库,拦蓄地表径流水,灌溉京广铁路西平原区农田。在京广铁路东平原区农村田间打砖石井的基础上打浅层机井,购置动力机械开始机井提水灌溉。20世纪70年代,除完善北岭、马河、石河几座水库灌区配套外,又在五郭店公社(现五郭店乡)、冯村公社(现大孟村镇)修建扬水站、引水渠道,远距离引水灌溉。至20世纪70年代末,平原区已形成较完善的农田灌溉体系。20世纪80年代,因气候干旱,工农业用水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平原区机井由片层而中层,继而又建深层机井,购深潜电泵抽水灌溉。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节水灌溉,修建防渗渠道,铺设地下塑质防渗引水管道。1998年,建设喷灌工程,至2000年,内丘县平原区有39700亩农田实现了喷灌。
规划平整土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为适应集体耕作,内丘县平原区农村普遍进行了土地规划耕地平整。按照方便耕作利于灌溉的原则,将土地规划划方,按照规划,修田间耕作道路,将耕地划分为方,以方进行平整,打井,修渠,在田间道路两边植树。铲除废弃田埂、田间小道,填废水沟,平旧坟。经过几次规划平整,内丘县平原区已形成耕地成方、灌溉渠道成网、田间道路通四方、适应现代耕作的田园格局。
在规划平整土地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人们的环保意识缺乏,毁坏了一些田间地头和坟地的树木,甚至毁掉了大片枣树,结果破坏了局部自然生态平衡。
改良土壤
内丘县域平原区小马河、李阳河、泜河内丘段冲积有部分沙化土地,以小马河两侧面积较大。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后,发挥集体农业优势,对沙地进行了有效治理,对沙化土壤进行改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在小马河、李阳河和泜河内丘段沙滩栽植以刺槐、二杨为主的防风固
沙林带,在沙质土地上栽植梨、苹果、杏和酸枣等果树,固定沙土流动。对一些沙质耕地采用压粘土掺黄土,变旱地为水浇地的方式降低土壤沙化程度,提高产量。
改造中低产田
20世纪90年代,对平原区一些土质不好地力差的低产田、中产田进行改造,使之变为高产田。其改造方式是对地块进行再平整,提高水平程度,深翻、压沙、提高施肥能力,完善机、井、电、泵配套,提高灌溉能力,配置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实施节水灌溉。内丘县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主要在平原区京广铁路西的大孟村镇、内丘镇和五郭店乡实施。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