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平原农田基本建设 山区综合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83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平原农田基本建设 山区综合治理
分类号: F303
页数: 6
页码: 265-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元代前,内丘县域山区森林繁茂,溪流飞瀑,鸟兽成群;平原绿树环廓,清水长流。元、明时,战乱不断,旱荒连年,森林被毁。人们过度垦殖放牧,植被破坏严重,自然生态渐趋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由一家一户的分散个体农业,转化为公有制集体生产的合作农业。内丘县充分发挥农业合作化的优势,有计划地开始大规模的平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山区综合治理。
关键词: 内丘县 农田 基本建设

内容

元代前,内丘县域山区森林繁茂,溪流飞瀑,鸟兽成群;平原绿树环廓,清水长流。元、明时,战乱不断,旱荒连年,森林被毁。人们过度垦殖放牧,植被破坏严重,自然生态渐趋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由一家一户的分散个体农业,转化为公有制集体生产的合作农业。内丘县充分发挥农业合作化的优势,有计划地开始大规模的平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山区综合治理。
  第一节 平原农田基本建设
  内丘县平原区有计划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平原区农村规划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水浇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修建水利设施
  内丘县域缺水,水浇地少、旱地多,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1953年,在平原区推广小五轮水车、链筒水车等先进提水工具和在田间打井。自1955年后,相继兴建了西庞、北岭、马庄、石河、马河等一批小水库,拦蓄地表径流水,灌溉京广铁路西平原区农田。在京广铁路东平原区农村田间打砖石井的基础上打浅层机井,购置动力机械开始机井提水灌溉。20世纪70年代,除完善北岭、马河、石河几座水库灌区配套外,又在五郭店公社(现五郭店乡)、冯村公社(现大孟村镇)修建扬水站、引水渠道,远距离引水灌溉。至20世纪70年代末,平原区已形成较完善的农田灌溉体系。20世纪80年代,因气候干旱,工农业用水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平原区机井由片层而中层,继而又建深层机井,购深潜电泵抽水灌溉。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节水灌溉,修建防渗渠道,铺设地下塑质防渗引水管道。1998年,建设喷灌工程,至2000年,内丘县平原区有39700亩农田实现了喷灌。
  规划平整土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为适应集体耕作,内丘县平原区农村普遍进行了土地规划耕地平整。按照方便耕作利于灌溉的原则,将土地规划划方,按照规划,修田间耕作道路,将耕地划分为方,以方进行平整,打井,修渠,在田间道路两边植树。铲除废弃田埂、田间小道,填废水沟,平旧坟。经过几次规划平整,内丘县平原区已形成耕地成方、灌溉渠道成网、田间道路通四方、适应现代耕作的田园格局。
  在规划平整土地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人们的环保意识缺乏,毁坏了一些田间地头和坟地的树木,甚至毁掉了大片枣树,结果破坏了局部自然生态平衡。
  改良土壤
  内丘县域平原区小马河、李阳河、泜河内丘段冲积有部分沙化土地,以小马河两侧面积较大。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后,发挥集体农业优势,对沙地进行了有效治理,对沙化土壤进行改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在小马河、李阳河和泜河内丘段沙滩栽植以刺槐、二杨为主的防风固
  沙林带,在沙质土地上栽植梨、苹果、杏和酸枣等果树,固定沙土流动。对一些沙质耕地采用压粘土掺黄土,变旱地为水浇地的方式降低土壤沙化程度,提高产量。
  改造中低产田
  20世纪90年代,对平原区一些土质不好地力差的低产田、中产田进行改造,使之变为高产田。其改造方式是对地块进行再平整,提高水平程度,深翻、压沙、提高施肥能力,完善机、井、电、泵配套,提高灌溉能力,配置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实施节水灌溉。内丘县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主要在平原区京广铁路西的大孟村镇、内丘镇和五郭店乡实施。
  第二节山区综合治理
  有史以 来,内丘山区人民世代治山不止。在山间谷地顺河道修地并利用河道自然落差引水灌溉,在山坡上砌石垒堾修梯田,发展农业种植。开山凿石栽种果树,植桑养蚕。由于是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私有农业,山区治理只能小规模分散缓慢的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制度,内丘县开始有计划地持续进行规模化的山区综合治理。
  内丘县山区综合治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沟坡初步治理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丘县就开始筹划县域西部山区的治理。从山区向平原区移民,以减少居民对部分生存条件恶劣地点的资源消耗;制止陡坡开荒种植,禁止砍树烧炭,保护林木,减少水土流失。发展蚕桑业,进行畜种改良,发展大牲畜养殖,以增加山区人民的经济收入。
  1953年始,山区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制度,组建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备了规模化治理山区的人力物力条件,开始对山区沟坡进行初步治理。在太子岩山及其以西的深山区山坡上直播树种,种植橡、山杏、椿树,太子岩山以东的浅山丘陵区河滩扦插栽植二杨树、柳树;在山谷沟叉修塘坝拦蓄地表洪水,以减少水土流失。由于缺乏经验,无统一计划安排,治理工程分散,出现东山坡造林西山沟打坝的分散治理现象,工程规模小,治理效
  果不明显。
  1956年7月,内丘县西部山区连降暴雨,多处山川发生泥石流,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较大损失,人们对山区治理的紧迫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当年又实行了高级农业合作化制度,建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荒山荒坡由私人个体所有转为集体公有,为进一步进行山区综合治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内丘县开始统一计划统一部署对山区进行综合治理。各农业社建立林业专业队,采取冬春季节突击造林与专业队常年管护相结合,封山育林与人工工程措施相结合,一座山一座山一条沟一条沟的进行治理。在坡面挖鱼鳞坑,进行人工工程造林;在沟谷修谷坊坝、塘坝、小水库,拦蓄水土。在林、牧关系上,实行统一规划,分山划界,留出牧坡牧道;在林、农关系上,按照刺槐栽山头、果树栽山腰、梯田顺山脚的布局,实行粮果间作,鱼鳞坑栽树种豆子,林、粮一齐管理,远利近利一齐抓,解决了林牧、林农矛盾。
  1957年春季和1958年春季,内丘县连续两年进行了以獐獏以西深山区为重点区域的规模化、人工突击植树造林。1958年春季,中共内丘县委、内丘县人民委员会动员县直属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县中学教师学生赴杏树台以西重点区域,与山区人民一起奋战半个月,完成了内丘县最大规模的山区人工造林。獐獏以东的浅山丘陵区群众性人工突击造林以太子岩山的周王寨、牛王寨、神头寨、瓮山、虎头山、树山为基点,以栽种刺槐树为主,沟谷河滩扦插栽植二杨树、柳树。
  1958年秋天大跃进开始后,全民大炼钢铁、农村建食堂毁坏了一些树木,其后的三年经济困难虽对山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内丘县的山区综合治理仍是一步一步的迈进。
  川沟河道造田治水时期
  1963年8月的特大洪水灾害使内丘西部山区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沿河道的耕
  地冲毁殆尽,山体滑坡、泥石流瀑发,梯田树木顺沟而下,损失惨重。山区植被毁坏严重,生态环境亦趋恶劣,山区治理任务更加艰巨。
  中共内丘县委、内丘县人民委员会根据调查研究西部山区受灾情况,借鉴外地经验,确定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一手抓治川修田造地,一手抓治山植树造林”及“牧业为林业让路,限制山羊发展”为指导思想,重新发动群众,开展以修地、造林、治沟为重点的综合治理。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开展。内丘县山区掀起前所未有的河滩筑坝垫地高潮,中共内丘县委提出了“丘陵公社大会战,沿河造田、改变三跑田;山区三川(白鹿角川、侯家庄东西川、獐獏川)摆战场,综合治理打硬仗”的口号,大搞集土垫地运动。在河滩平整地基,砌筑石坝,集中散布土壤,铺垫成地。1963—1978年的16年间,山区集土垫地300公顷,其中水浇地180公顷,山区人均水浇地达到0.33亩。涌现出白塔、小西、崔白芷等一批先进村,白塔村被誉为“内丘县大寨”。在河滩垫地的同时,把一些低缓山坡上的旱地,扩展联接,外砌石堾,修建成200公顷高标准梯田。白搭村还在九龙岗和东峪沟的梯田中栽植了果树,浅山丘陵区在荒旱山岗栽植刺槐。
  由于受“左”的影响,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在川沟河道造田治水的16年间,只注重了川沟河道造田,忽略了植树造林沟坡综合治理,出现部分村庄不合实际的开山造田,填沟修地,搞“人造小平原”,毁树造田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科学综合治理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内丘县川沟河道打坝治水集土垫地基本结束,山区耕地数量增加,严重缺少粮食的局面有了较大程度改善,但山谷沟坡没有进行根本治理,山区农民虽有饭吃,但其经济仍十分贫困。河北省组织力量进行太行山区情况综合调查,发现白塔村东峪沟的治理的思路。东峪沟自上而下修建梯田,梯田栽植栗子、核桃、苹果,两侧山坡栽植刺槐,既有经济收入又拦蓄水土,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据此,内丘县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经济沟”的山区综合治理模式,通过调查研究,规划出98条首批“经济沟”做为近期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经济沟”就是以自然山沟为整体,对整条山沟进行全面规划,按照规划进行治理:对山头原始次生林保留管护,无次生林的山头则栽植松柏树、刺槐树;山沟内依山势修建层层梯田,并修筑完整的地表径流水道;山沟上部梯田栽植栗子,中部梯田栽种柿子、核桃,下部梯田栽种苹果。以此为基础向两侧山坡延伸,依山修建绕山水平沟。对整条山沟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建设,形成小流域良好生态环境,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起抓。
  20世纪80年代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是建设经济沟模式理念的延伸和发展。一个村或一道山川进行统一规划,分片治理,其治理模式与经济沟大体相同。山头管护好原始次生林或栽植松柏刺槐,沟间修建水平梯田,山坡修水平沟,顺河道修坝,对水、土做到截、拦、蓄一齐上。在治理流域内实现松柏刺槐占山头、干果树占山腰、鲜果占山脚,水源涵养林木、经济林木一齐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
  20世纪90年代,从修路入手,在流域内进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按规划进行全面治理。进一步提高治理山区的科学水平,多方引进资金,开展多项治山专项工程,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建设侯家庄、獐獏两乡以板栗、柿子、核桃为主的干果基地,以富岗山庄为中心的侯家庄乡苹果基地和柳林、南赛、北岭丘陵区柿子、大枣、酸枣基地。在经营体制上,重点推广富岗山庄“五统一分”的经营方式。同时,为保护山区治理成果,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封山育林的布告》和《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布告》,在山区、丘陵开展了禁羊活动,并规定5年内停止所有砍伐审批。还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县外资金1400多万元。至2000年,山区、丘陵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8%和32%。在开发治理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前三年增长了150元。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