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795
颗粒名称: 公共设施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
页码: 2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20世纪50年代到2000年公共设施概况。
关键词: 内丘县 农村建设 公共设施

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前,农村公共设施主要有庙宇、祠堂,个别村建有戏楼、桥和塔,多为砖、石、土、木结构。街道多随自然地势而建,一般村庄都有一条或数条大街与多条巷道。平原村庄大街走向较直,宽窄均匀;村庄巷道宽窄不一,有直有曲,皆为沙土路面,往往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山区丘陵村庄街巷走向弯曲,高低不平,宽窄差异明显,皆为碎石铺路,多不宜行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宇、祠堂逐年废弃,农村陆续建起学校、办公室、集体仓库,牲口棚、代销点、医疗室、面坊、油坊、粉坊、花坊和豆腐坊。有些村还盖了敬老院、幼儿园、戏院和俱乐部。
  20世纪60年代,农村普及用电,村村装有变压器、扩音器,小喇叭通向千家万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平原村庄兴起建水塔、安水管,家家用上自来水。20世纪80年代,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户户有电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县有80%的村铺设了沥青或水泥路,45个村建起了二层以上教学楼。至2000年,全县农村公益设施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了12倍以上。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