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79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
页码: 245-2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农村建设概况,其中包括村庄构成,农宅建设,公共设施,村庄规划,迁建新村。
关键词: 内丘县 农村建设 乡村建设

内容

村庄构成
  内丘县地形地貌差异很大,村庄组成类型多样,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山区地带。特点是由几个或十几个独立的村庄点组成,一个点由一户或数户农户居住,这些散布在山涧、树林的点组成一个自然村庄,再由几个靠近的自然村庄组成一个行政村。此类村庄大都是旧社会的垦荒者定居下来形成的,约占全县村庄的18%。第二种是丘陵地带的组合型村庄。特点是片状布局,一个村庄分成几片建设,每片是一个自然居住区,共同组合一个村庄。此类村庄约占全县村庄的28%。第三种是平原地带的集中型村庄。特点是整个村庄的建筑集中,布局紧凑,房屋成行,街道明显,组成较为庞大的集体住宅区。这类村庄约占全县村庄的54%。
  农宅建设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内丘县平原农村住宅多为四合院,东西南北屋俱全。一般,正房坐北朝南,其他屋为配房,配房略低于正房。房舍结构多为平房,墙体多为里坯外砖、砖垛坯心或石基土坯结构;屋架多为木制,通常以弯梁、直柱、圆檩、方椽、苇箔为理想用料;屋顶多为砖渣、煤渣或河沙掺白灰筑成。门楼普遍为斗拱或燕窝式,其设计和建造多不讲究,不少农户只有街门没有门楼。一些四合院前或后设有“居联”,四周用粘土或砖石筑墙围起,在居联内栽树、养猪、建厕所、存放柴草等。山区丘陵区,多数农舍墙体多以石垒到顶,也有砖石结构(即前墙为砖砌,后墙及侧墙为石垒)。屋架与平原无差异。屋顶多为谷秸和泥铺顶,再以石板盖顶。山区部分住户不盖配房,不垒围墙,不建街门。
  20世纪80年代起,农村建房速度加快,质量明显提高,在抛弃土坯房、石头房后,又开始摆脱卧砖到顶四角齐式的旧模式,向新样式发展。新建民房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墙内加圈梁,房顶用水泥四孔板,房屋挂嵌檐,带耳房,大玻璃窗,连门窗,有的室内仿单元式楼房室内居室建筑。建筑材料开始用大理石、马赛克、瓷釉砖、涂料等。部分富裕的农民开始盖二层小楼,向更多层次发展。20世纪90年代,农村住宅建设向大客厅小居室方向发展,一般跨度为9米左右,内设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至2000年底,平原各村主要街道多为柏油或水泥硬化路面,多数村已直通油路。全县309个村全部通上电话。
  公共设施
  20世纪50年代以前,农村公共设施主要有庙宇、祠堂,个别村建有戏楼、桥和塔,多为砖、石、土、木结构。街道多随自然地势而建,一般村庄都有一条或数条大街与多条巷道。平原村庄大街走向较直,宽窄均匀;村庄巷道宽窄不一,有直有曲,皆为沙土路面,往往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山区丘陵村庄街巷走向弯曲,高低不平,宽窄差异明显,皆为碎石铺路,多不宜行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宇、祠堂逐年废弃,农村陆续建起学校、办公室、集体仓库,牲口棚、代销点、医疗室、面坊、油坊、粉坊、花坊和豆腐坊。有些村还盖了敬老院、幼儿园、戏院和俱乐部。
  20世纪60年代,农村普及用电,村村装有变压器、扩音器,小喇叭通向千家万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平原村庄兴起建水塔、安水管,家家用上自来水。20世纪80年代,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户户有电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县有80%的村铺设了沥青或水泥路,45个村建起了二层以上教学楼。至2000年,全县农村公益设施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了12倍以上。
  村庄规划
  县内村庄规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7年,筹建石河、马河水库,对搬迁新建村庄的小石河、新石河和马河,进行了规划建设。1963年,金店镇小辛旺村被洪水冲毁,在村原址重新进行了规划。同年4月,把受北岭水库区域威协的下田庄村规划重建到北岗。20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柳林乡下马庄村规划建立新农村。1976年,白塔村规划建设新农村;翌年又建起二层办公楼一座;1979年,建起二层居民生活楼三排,共250间,新盖瓦房180间,70%农户住进了新房。20世纪80年代后,对煤矿塌陷区需要搬迁的吴村、冯村、北良、西庞、西庞南街、胡里、东庞前街、东庄、北庄等村进行了规划重建。1994年,全县开展建设小康村活动。是年7月,制定出“村镇建设小康标准”,对农村居住环境、住宅建设、街道胡同、公益设施、供电供水、卫生绿化等七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此后,为控制占用耕地建房,坚决消除“空心村”,县土管局对全县各村庄的面积进行统一测量,划定红线控制。
  迁建新村
  1957年9月,为兴建石河水库,县决定石河村搬迁。原村一分为二,其中36户、144人迁至该村北岗上,取名小石河村;44户、176人迁至永安村西北,取名新石河村。次年底全村搬迁完毕。国家为迁村拨款4.05万元,搬迁后,国家于1961年拨款0.8万元为小石河村修建交通桥一座,以解决迁后交通不便问题。1962年国家又拨款20余万元,对被库区淹没的原516亩水浇田、110亩苇田、2230棵果树、421眼水井等所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
  1958年因兴建马河水库,县决定将位于河道旁的马河村迁到库区北岗上,规定新房每间补助50元,国家拨建房款7.4万元,至1959年6月底全村搬迁完毕,共迁184户,804口人。为改善马河村迁后的生产条件,1982年国家又向马河村拨款30余万元。
  1964年1月10日,小辛旺村因1963年水灾房屋倒塌,经邢台专署民政局批准,在原村北重建新村。
  1964年4月,县根据1963年洪水对北岭水库区域淹没情况,决定将上游下田庄村迁至库区北岗上。国家拨款3.4万元,每人按0.85间房建设,每间补助200元。是年底,有三分之一户搬迁完毕,其余在1977年北岭水库除险加固时完成搬迁,搬后新村取名新田庄。
  1977年,在永安村西南规划了该村的新村建设。此次拆迁没有达到规划要求。
  因东庞煤矿开采,1984年初,吴村开始向原村东南600米处搬迁,当年10月搬迁结束,共迁450户,1524人;1987年7月开始,冯村向原村西北方向1200米处搬迁,于次年6月搬迁结束,共迁334户,1174人;1989年12月开始,北良村向其村南900米处搬迁,共迁340户,1320人;东庞前街于1995年开始向原址西北方向1500米处搬迁,当年12月底结束;东庞北庄1997年4月开始向原址西北方向1500米处搬迁,同年9月中旬搬迁结束;东庞东庄1998年6月开始向原址西北方向1500米处搬迁,1999年12月份结束。东庞三村原址相连,搬迁后新址又相连,主街道宽12米,次街道宽7米,正房均按坐北朝南的习惯建造。每排房前均有巷子一条。新村辅助建设还有村委办公楼、影剧院、教学楼、幼儿园、供销社、卫生院、面粉加工厂等。
  1995年,为开采西庞及西庞南街村址下煤炭,开始迁村。新村址位于原村西南方向2.5千米处,距镇政府5000米。西庞南街新村占地100亩,比原村少占地30亩,新建房116户,2.32万平方米,均为砖砼结构。新开街道3条,有2条长200米,宽12米,一条长300米,宽12米。均为1996年铺成水泥路面。安装路灯15盏,建水塔1座,容积30立方米,铺主管道700米。建村办公楼1栋,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层,18间。建学校1所,占地6000平方米,建校舍1000平方米。能容纳400名学生就读。2000年,全村116户,全部安装有线电视。
  西庞新村占地380亩,比旧村少占地80亩,建新房380户,7.6万平方米,均为砖砼结构。新修街道3条,南北街1条,长600米,宽22米。东西街2条,均长460米,宽22米。1997年铺成水泥路面。安装路灯58盏,建水塔1座,容积50立方米,铺主管道2000米。建村办公楼1栋,占地2668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3层,30间。建学校1所,占地6500平方米,建校舍1000平方米。能容纳400学生就读。2000年,全村90%的户安装了有线电视。
  1998年,由于开采胡里村址下储藏煤炭,开始拆除旧宅,迁至新村。新村址位于原村东南方向50米处,距镇政府6000米。新村占地778.8亩,比旧村少占地141.2亩,建新房665户,1.33万平方米,均为砖砼结构。新开街道6条,其中,东西街3条,南北街3条,东西街长1059米,主街宽15米,副街宽12米。南北街长483米,主街宽15米,副街宽12米。建水塔1座,容积50立方米,铺主管道5000米。安装路灯170盏。建学校1所,占地1万平方米,建教学楼一座,1680平方米,容纳600学生就读。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