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771
颗粒名称: 公共设施
分类号: TU998
页数: 3
页码: 227-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公共设施概况,其中包括街道照明,供水,供暖,街道卫生,城区绿化。
关键词: 内丘县 公共设施

内容

街道照明
  20世纪60年代以前,县城街道无照明设施。1962年,城区街道开始用电照明,但当时路灯稀少,仅从火车站至东门装有13盏简易路灯。1965年,东街、西街、
  南街、北大街安装路灯。1978年,在胜利路平交道口至县医院路段安装路灯。1985年,在礼堂广场、中兴大街(集贸市场)安装路灯。1990年,在胜利路安装路灯,当时共安装136盏。1993年,在中兴街增装路灯36盏。1994年,在振兴东路增装路灯104盏。1998年春,在校园路安装路灯45盏。1999年,在迎宾线(即隆昔路县城至京深高速公路段)安装路灯50盏。灯具由20世纪60年代的线杆灯泡发展为琵琶式、海鸥式、玉兰式、单臂式等,使得城街灯火辉煌,夜如昼明。每逢节假日夜晚,各单位装饰的宫灯、霓红灯等彩灯等更加烘托出珠光争辉,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
  供水
  1949年前,城区居民依然沿用古老而传统的取水方式,即是用辘轳直接从井中提水。到20世纪70年代初,县直机关单位相继建水塔,铺管道,用起自来水,多为自建自用,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地下水位下降,3—5层建筑增多,传统提水方法难以满足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需要。1981年,在中兴街打220米深机井一眼,建容量80立方米水塔一座,铺设管道14200米,由自来水公司经营。1992年,建第二座水塔,容量30立方米,铺设管道500米;1993年,建第三座水塔,容量80立方米,铺设管道4800米;1994年,建第4座水塔,容量80立方米,铺设管道500米。至2000年底,水厂4个,220米深机井4眼,水塔4座,总容量270立方米,管道长2.55万米,供水面积200万平方米,日总供水量4800立方米,基本满足了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
  排水民国时期,城内雨水排入护城河内泄走。1946年拆城填河后,雨水沿街流淌,随势就低而下。一部分流向大良村,另一部分流向四里铺。因无排水渠道,致使部分路段污水横溢,道路泥泞。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排水沟,1978年,开始在胜利路建排水沟,首先在公路北侧修挖西关村口至县供销社段的排水沟,后在解放路、胜利路、中兴街等主要街道修筑排水沟,均为水泥盖板式砖砌结构。1992年,在振兴东路及副街挖砌排水沟四条,共计3900余米。1995年,在振兴西路挖砌排水沟两条,共计1000余米。从此,县城建局对城区排水设施不断进行修缮改造。至2000年底,全城共砌筑排水沟1.56万米。
  供暖
  20世纪90年代后,县直各单位开始安装供暖设施,铺设供暖管道,对本单位办公楼及邻近所属家属院区,实施局部供暖。1999年以来,为治理城区空气污染,县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开始对城区居民实施集体供暖。至2000年底,城区分别建有胜利东路供热站、振兴东路供热站、振兴西路供热站、水泥厂供热站等,安装锅炉6台,共计50吨,架设管道约7.5万米,供暖面积约11.5万平方米。
  街道卫生
  20世纪70年代以前,县城街道卫生没有实行统一管理。1976年,开始由城建局机关工作人员在集会后进行清扫。1979年,城建局成立5人环境卫生小组,开始组织专人清扫。1990年,成立县城环卫队,城区卫生工作走向经常化。2000年底,环卫队发展到32人。环卫设备有机动垃圾清运车4辆,洒水车1辆,人力三轮车25辆。在城区设果皮箱80个,垃圾箱80个,建垃圾存放专场1处,全封闭水冲式公共厕所8个。环卫人员包街包段,对垃圾每日清除,全天负责。
  城区绿化
  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步入正轨。1983年,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活动中,县城各机关共栽种花卉12543株,植树3395棵。
  1990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建立园林队伍,负责城区街道花草树木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开始对县城进行有计划的绿化、美化。
  截至2000年底,城区绿化面积达51.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5.1%。(详见《农业》编)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