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今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内丘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76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今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4
页码:
223-2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县县城建设,城区发展,县治迁建,街道,桥梁,集贸市场,公用建筑,居民住宅小区。
关键词:
内丘县
县城建设
内容
城区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城区面积不足0.8平方千米。主要街道没有变化,楼房建筑很少,民房多为四合院式砖木石或土木石结构,围墙多为粘土夯实筑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随着工商企业的兴起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城区内相继建起棉麻公司、机械厂、粮库、印刷厂、物资供应站、石油公司、农机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土产公司、棉花加工厂、副食品加工厂、食品公司、医药公司、面粉厂、钢厂、建材厂、水泥厂及文化馆、新华书店、邮电局、光明剧场、内丘礼堂、内丘中学、农业中学、师范学校、防疫站、县医院等,城区面积已发展到2平方千米。
20世纪70年代,胜利路两侧开始开发建设,城区建筑亦向多层发展,先后建起人民商场、县医院门诊楼、卫生局办公楼、财政局办公楼、邮电通信机房北楼、工业局办公楼(今法院、司法局办公楼)等。20世纪80年代,开发了中兴北大街,建筑面积约为1.92万平方米,多为二层商业门店。并在胜利路相继建起畜牧局办公楼、工会办公楼、检察院办楼、制药厂办公楼、农业银行营业楼、城关信用社营业楼、内中教学楼和职工楼、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城区面积扩为4平方千米。20世纪90年代,修建了中兴南大街及振兴路。中兴南大街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多为二层商业门店。振兴东路,开发于1992年10月,总投资4000余万元,占地约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楼211座。建主街一条,街两侧多为三层以上楼房;副街两条(即振华街、兴华街),东西长1200米,红线控制55米,两侧均为二层楼房。振兴西路,开发于1994年11月至2000年底,路两侧多为三层以上楼房建筑。城区建设面积也发展到6.7平方千米,界定面积扩延到30平方千米。
县治迁建
机关变迁1945年9月16日,中共内丘县委、内丘抗日县政府由山区迁至县城,县委进驻西街冀家旧宅(原文教局机关),县政府进驻北街瑞威将军府(原武装部机关)。1947年冬,县政府由北街迁入旧县衙内。1958年11月,县委由西街迁至文庙院内。
1968年1月,内丘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县委及所属部、室搬进旧县衙,与县革命委员会合署办公。原县委机关遂改为招待所。1983年,县委从政府机关析出,复迁于文庙院落。1995年11月,县委、政府、政协迁至振兴西路新建合署办公大楼。2000年11月,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亦迁入振兴西路新建的县人大办公楼。
房屋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县政府开始修缮、改造旧衙房屋,扩建新舍。1958年11月,临城、隆尧、柏乡三县并入内丘县,办公房屋不够占用,县委改建文庙内原内丘中学校舍92间,建筑面积1436平方米,次年春迁此办公;县政府(时称县人委)新建蓝砖瓦房3排,45间,约900平方米。从此,县委与政府机关多次扩建办公用房,至1994年,两个机关占地约4.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405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瓦房。
1982年,县人大进驻原民政局(现内丘宾馆对过)办公,当时有20世纪50年代建的瓦房25间,约340平方米。1991年春,拆除该机关北屋13间,征用西北角1间民房并予拆除,建县人大办公楼,该楼中部为3层,其余为2层,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
1994年11月,在振兴西路北侧占地约2.3万平方米,建设县合署办公大楼。该楼投资335万元,建筑面积8212平方米,座北朝南,中部为六层,其余为五层,砖砼结构。由内丘县城建局设计室设计,县第一建筑安装公司承建,1995年10月31日竣工。
2000年2月25日,紧贴县合署大楼东西两侧,为县人大、县政协新建两座办公楼,建筑面积共4168平方米。两楼设计多为4层(局部为5层),砖砼结构,由邢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河北省第三建筑公司承建,同年8月30日竣工。
街道
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城区街道建设未有明显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规划城区街道,中期城区街道开始铺筑柏油路面。至2000年,县城街道由1949年的8条,增至24条,其中21条铺筑为柏油或混凝土路面。
东西走向9条:
解放路东起火车站,西至中兴街,长1300米。火车站至朝阳街宽15米,朝阳街至中兴街宽9米。1974年10月,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
官驿街位于南街村北侧。东起朝阳街,西至南街,长500米,宽4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997年,改沙土路为柏油路。
学道街位于教文体局(原文庙)南侧。东起北大街,西至中兴街,长320米,宽4米。1977年4月,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
胜利路位于礼堂广场南侧。东起京广铁路,西与原内白公路相接。始建时间不详。1977年,投资15万元,改沙土路为柏油路,长2400米,路面宽9米。1989年,投资65万元,路面加宽至15米,红线控制35米,重铺柏油路面。
振兴路位于县政府南侧。东起京广铁路立交桥,西至八里庄。以中兴街(南端)为界,分为振兴东路和振兴西路。振兴东路始建于1992年,长1300米。振兴西路始建于1994年3月,长2900米。振兴东路和西路,机动车道宽12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宽5米,绿化带宽均为1米,红线控制55米,沥青柏油路面,三块板形式。
康庄路位于气象站北侧。东起康庄路立交桥,西至西环路,中间以内大路为界,分为康庄东路和康庄西路。康庄东路建于1998年,沥青柏油路面,长1300米,宽20米。红线控制80米。投资220万元。康庄西路至此还未硬化。
鑫磊路位于县水泥厂南侧。东起京广铁路,西至中兴街,长2000米,宽7米。始建时间不详。1992年,投资20万元,改为水泥路面。
振华街位于振兴东路北侧。东起振兴路立交桥西桥头北侧,西至康庄街,长600米,宽12米,沙土路面。
兴华街位于振兴东路南侧。东起振兴路立交桥西桥头南侧,西至广都饭店,长500米,宽12米,沙土路面。
南北走向15条:
北街南起解放路,北至鑫磊路,长470米,宽5米。1977年4月,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
北小街南起解放路,北至学道街,长180米,宽4米。1977年,改碎石路面为柏油路面。
文庙街也称马号街,位于县招待所东侧,南起解放路,北至学道街,长180米,宽8米。1977年,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
南街位于百货楼东侧。南起胜利路,北至解放路,长400米,宽6米。1977年,改碎石路面为柏油路面。
西后街位于内丘镇派出所东侧。南起胜利路,北至解放路,与文庙街相接,长400米,宽4米。1977年,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
礼堂街位于礼堂和电影院东侧。南起胜利路,北至解放路,长400米,宽4米。1977年,投资4万元,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
朝阳街位于古城东垣东侧。南起胜利路,北至鑫磊路。长900米,宽9米,红线控制15米。1977年,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
朝霞街位于朝阳街东约200米处。南起解放路,北至鑫磊路。长470米,宽4米。1998年,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
东环路位于京广铁路西侧。南起胜利路立交桥北侧,北至火车站,长610米,宽10米。1976年,改沙土路为柏油路。中兴街位于古城西垣西侧。以胜利路为界,分为中兴北大街和中兴南大街。1986年,将原沙土路扩建成中兴北大街,长870米,宽15米,柏油路面。中兴南大街始建于1990年,长530米,宽15米,柏油路面。
广顺街位于广播局东侧。南起胜利路,北至内北乡路(内丘——北岭)。长400米,宽5米。1991年,改沙土路为柏油路。
康庄街南起振兴东路,北至南关村东侧。
南关街位于南关菜市场内。南起振兴东路,北至胜利路,1997年改沙土路面为柏油路面,长530米,宽6米。2000年,拓宽路面至9米,改混凝土浇筑路面。
幸福大街原称健康街,位于县医院西侧。南起振兴西路,北至胜利路,1997年投资14万元,改沙土路为柏油路,长530米,宽6米。
建设北大街位于武装部西侧。南起振兴西路,北至胜利路,长530米,宽7米,柏油路面。始建于1998年,动土2736立方米,投资15万元。
桥梁
西河桥位于西关村西北部,东西横跨李阳河,连接县城至北岭公路。该桥建于1987年,桥长56米,桥高5米,5孔,孔径6米,为石拱结构形式。
胜利路立交桥位于胜利路东端,与京广铁路交叉处。1990年10月10日动土,1991年3月31日竣工。铁路立交桥箱体轴线长26.5米,高3米,引道长210米。该立交桥与振兴路立交桥共投资25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3万元,内丘县投资81万元。
振兴路立交桥位于振兴路东端,与京广铁路、107线(旧路)交叉处。1989年破土动工,1990年11月11日竣工。铁路立交桥箱体轴线长18.2米,公路立交桥箱体轴线长21.8米。设有3孔,孔径为5.5+9.0+5.5米,中孔为机动车道,高4.5米,两边为非机动车和人行道,高3.5米,引道长430米。铁路桥由北京铁路局石家庄工务段承建;公路桥由邢台地区交通局2队承建。共动用土石方2.6万立方米,砌石5万立方米。
康庄路立交桥位于县城东南部,康庄东路与京广铁路交叉处。1997年破土动工,2000年9月竣工通车。该桥箱体轴线长18.2米,高4.5,为8.0+8.0米,引道长440米,均为机动车道。
公共设施
街道照明20世纪60年代以前,县城街道无照明设施。1962年,城区街道开始用电照明,但当时路灯稀少,仅从火车站至东门装有13盏简易路灯。1965年,东街、西街、
南街、北大街安装路灯。1978年,在胜利路平交道口至县医院路段安装路灯。1985年,在礼堂广场、中兴大街(集贸市场)安装路灯。1990年,在胜利路安装路灯,当时共安装136盏。1993年,在中兴街增装路灯36盏。1994年,在振兴东路增装路灯104盏。1998年春,在校园路安装路灯45盏。1999年,在迎宾线(即隆昔路县城至京深高速公路段)安装路灯50盏。灯具由20世纪60年代的线杆灯泡发展为琵琶式、海鸥式、玉兰式、单臂式等,使得城街灯火辉煌,夜如昼明。每逢节假日夜晚,各单位装饰的宫灯、霓红灯等彩灯等更加烘托出珠光争辉,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
供水1949年前,城区居民依然沿用古老而传统的取水方式,即是用辘轳直接从井中提水。到20世纪70年代初,县直机关单位相继建水塔,铺管道,用起自来水,多为自建自用,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地下水位下降,3—5层建筑增多,传统提水方法难以满足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需要。1981年,在中兴街打220米深机井一眼,建容量80立方米水塔一座,铺设管道14200米,由自来水公司经营。1992年,建第二座水塔,容量30立方米,铺设管道500米;1993年,建第三座水塔,容量80立方米,铺设管道4800米;1994年,建第4座水塔,容量80立方米,铺设管道500米。至2000年底,水厂4个,220米深机井4眼,水塔4座,总容量270立方米,管道长2.55万米,供水面积200万平方米,日总供水量4800立方米,基本满足了城区居民的生活用水。
排水民国时期,城内雨水排入护城河内泄走。1946年拆城填河后,雨水沿街流淌,随势就低而下。一部分流向大良村,另一部分流向四里铺。因无排水渠道,致使部分路段污水横溢,道路泥泞。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排水沟,1978年,开始在胜利路建排水沟,首先在公路北侧修挖西关村口至县供销社段的排水沟,后在解放路、胜利路、中兴街等主要街道修筑排水沟,均为水泥盖板式砖砌结构。1992年,在振兴东路及副街挖砌排水沟四条,共计3900余米。1995年,在振兴西路挖砌排水沟两条,共计1000余米。从此,县城建局对城区排水设施不断进行修缮改造。至2000年底,全城共砌筑排水沟1.56万米。
供暖20世纪90年代后,县直各单位开始安装供暖设施,铺设供暖管道,对本单位办公楼及邻近所属家属院区,实施局部供暖。1999年以来,为治理城区空气污染,县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开始对城区居民实施集体供暖。至2000年底,城区分别建有胜利东路供热站、振兴东路供热站、振兴西路供热站、水泥厂供热站等,安装锅炉6台,共计50吨,架设管道约7.5万米,供暖面积约11.5万平方米。
街道卫生20世纪70年代以前,县城街道卫生没有实行统一管理。1976年,开始由城建局机关工作人员在集会后进行清扫。1979年,城建局成立5人环境卫生小组,开始组织专人清扫。1990年,成立县城环卫队,城区卫生工作走向经常化。2000年底,环卫队发展到32人。环卫设备有机动垃圾清运车4辆,洒水车1辆,人力三轮车25辆。在城区设果皮箱80个,垃圾箱80个,建垃圾存放专场1处,全封闭水冲式公共厕所8个。环卫人员包街包段,对垃圾每日清除,全天负责。
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步入正轨。1983年,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活动中,县城各机关共栽种花卉12543株,植树3395棵。
1990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建立园林队伍,负责城区街道花草树木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开始对县城进行有计划的绿化、美化。
截至2000年底,城区绿化面积达51.5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5.1%。(详见《农业》编)
集贸市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区市场设施简陋,每遇集会,工商管理部门划商品专营区域,以方便群众购物买货。1984年开始规划建设贸易市场,至2000年底共建贸易市场6个。
仔猪市场始建于1985年。位于中兴街北端路西,占地3871平方米,建筑面积717平方米,系内丘第一个专营市场。2000年7月,迁至振兴西路西部北侧,建筑规模与原仔猪市场基本相同。
朝阳菜市场(俗称东街菜市场)1991年在朝阳街建成,南起胜利路,北至解放路,全长400米,宽9米,占地1183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700平方米,建有门市店铺、货棚、货台和流动摊位。以经营农副产品为主。
中兴市场1993年3月,在中兴大街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南起振兴路,北至解放路,全长930米,宽15米,占地52859平方米,建筑面积15352平方米,建有门店、固定摊位、流动摊位、售货棚和货台,以经营布匹、服装、鞋帽为主。
摩托市场1996年10月,在振兴东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占地18.26万平方米,在振兴东路两侧建门店14个,多
城区绿化
城区绿化为三层楼,39480平方米。
蓬山石材市场位于振兴住宅小区南部,107国道两侧,2000年元月投入使用,占地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以经营各类石材为主。
南关菜市场位于内丘镇南关村,2000年8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南起振兴东路,北至胜利路,全长530米,宽9米,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有门店、货棚、货台和固定摊位、流动摊位等。
公用建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内公房多为砖石木顶瓦房。20世纪70年代,一些县直单位开始建筑楼房。至2000年底,城区共有公用楼房100余栋,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内丘礼堂座落于胜利路中部北侧。1958年动工兴建,1959年完成主体建筑,1962年竣工。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08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砖木结构。1978年7月,硬化礼堂广场,共铺设50×50厘米水泥方砖1.12万块,硬化面积约3600平方米。内丘礼堂为当时城区内最高建筑,也是内丘县的标志性建筑,广场成为当时内丘县大型集会活动的中心。
内丘影院座落于解放路西端南侧。1954年11月筹建,1955年竣工,投资3.2万元,时称光明剧场。1963年秋,改建为影院,是坐西朝东的建筑。1987年投资40万元在原址进行扩建和重建,占地216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8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影院北部为二层楼房,底层为票房、迎客厅,上层为放映工作室,是座南朝北的建筑。
新华书店1964年8月1日,由南街西侧迁至县政府原址大门西侧。1986年将门市改为二层楼房,建筑面积约225平方米。1989年3月,投资120万元
在原址建营业大楼,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高三层,钢筋水泥框架结构。
人民商场位于百货公司原址、解放路十字街西南侧。始建于1975年春,投资12.15万元,建筑面积约405平方米,二层楼,砖砼结构。于当年竣工。
内丘宾馆又称县政府招待所,座落在解放路西部北侧,占地5170平方米,内设楼房2栋,餐厅一座。
东楼为3层,砖砼结构。建于1984年,占地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2812.5平方米。
北楼为4层,砖砼结构。于1991年11月筹建,1993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普通客房311间,高级客房17间。一楼备有高档餐厅7间,可同时容纳110人就餐,二楼、三楼各设高级会议室。总投资100万元。由县第二建筑公司承建。
餐厅建于1984年,占地459平方米,建筑面积459平方米,投资9万元,可同时容纳250人就餐。
老干部活动中心位于学道街中部,文庙东侧。始建于1986年,投资15.07万元,占地3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有前后6个院落组成,采用民族传统仿古形式,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系老干部学习、开会、娱乐健身之处地。原河北省人大主任吕传赞为门口匾额上书“松鹤门”三字。
粮贸大厦位于胜利路与中兴交汇处西北部,内丘礼堂西侧,始建于1992年,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主楼5层,为水泥框架结构,总投资140万元。由县第一建安公司承建。楼顶安装电子石英钟,高12米。
内丘中学建筑群座落于胜利路西部南侧。1958年兴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多为砖石木顶瓦房。从1982年开始陆续改建为楼房,砖砼结构。(详见《科技·教育》编)
职教中心建筑群位于校园路南端东侧。1994年4月16日动工兴建,总占地68598平方米。建有教学办公楼、学生宿舍楼、综合实验楼、多功能厅等,为钢混结构。(详见《科技·教育》编)
人民医院位于胜利路西部南侧,幸福大街以东。1960年县投资5.7万元,占地16840平方米,建筑砖瓦房9635平方米。1972年,建二层门诊楼一栋,建筑面积1358平方米,砖砼结构。1993年,投资60万元,建三层病房楼一栋,建筑面积6105平方米,砖砼结构。2000年2月,投资500万元,建五层病房楼一栋,建筑面积7703平方米,砖砼结构。
中医院院址两处。一处位于北小街中部东侧。建于1984年2月,1985年1月竣工。占地985平方米,建筑面积411.2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胜利路东部北侧,始建于1990年。其中,门诊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三层,砖砼结构,仿古式样。1993年建三层住院楼1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砖砼结构,仿古形式。2000年,中医院两处共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11.20平方米。
居民住宅小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城区内居民住宅多为民宅,职工及个体经商者,或在本单位居住,或租赁民宅居住。1980年以后,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职工及个体经商者等在城区内陆续建起私人住宅,同时,城区内民宅也得以发展。至2000年底,主要居民住宅区有59处,其中,职工住宅区46处,农民住宅区10处,商住区2处,商建房住宅区1处。
旧城墙居民区该区为职工住宅区,位于旧城墙原址(主要分布于东、西及北城墙一带),始建于1979年9月,为城区内最早建的居民区。全区24户,总占地面积约43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4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
裕华居民区该区为职工住宅区,位于振兴西路东端南侧,始建于1986年春。全区400余户,总占地面积约426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7420平方米,多为砖砼结构的平房。
卫华居民区该区为职工住宅区,位于广顺街西侧,始建于1986年。全区72户,总占地面积约9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耀华居民区该区为职工住宅区,位于原内丘镇办中学东南、朝阳街东侧,始建于1989年。全区114户,总占地面积约3039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4万平方米,多为砖砼结构的平房。
政府机关家属楼该区为职工住宅区,位于建设北大街南端东侧,始建于1997年。全区112户,总建筑面积约11082平方米,均为砖砼结构三层以上楼房,水、电、暖设施齐全。
振兴小区该区为商建房住宅区,位于107国道东侧,内邢公路西端南侧,1999年4月动工兴建,2000年10月30日竣工。全区310户,总占地308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1315平方米,均为砖砼结构楼房(地上5层,地下1层),水、电、暖、气(液化气)设施齐全,绿化面积4116平方米。该区由邢台市旧房改造开发公司开发,邢台市房屋修缮公司施工,邢台市为民物业管理公司管理。
农民住宅区西街农民居住区160户;北街农民居住区,498户;东街农民居住区,162户;南街农民居住区,264户;北关农民居住区,667户;南关农民居住区,180户;张家庄农民居住区,86户;乔马庄农民居住区,170户;苏家庄农民居住区,84户;西关农民居住区,350户。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