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唐三彩工艺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31
颗粒名称: 邢窑唐三彩工艺研究
分类号: K876.3
页数: 13
页码: 421-4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窑唐三彩是我国唐朝烧造的一种低温彩釉陶器的俗称,由于它造型奇异,釉色绚丽,深受国内外人们的赞赏。河南、陕西境内都有大量唐三彩器物出土,在河南巩县黄冶和陕西铜川黄堡镇还发现了烧造唐三彩的两处窑址。
关键词: 唐代 邢窑 唐三彩

内容

唐三彩是我国唐朝烧造的一种低温彩釉陶器的俗称,由于它造型奇异,釉色绚丽,深受国内外人们的赞赏。河南、陕西境内都有大量唐三彩器物出土,在河南巩县黄冶和陕西铜川黄堡镇还发现了烧造唐三彩的两处窑址。1985年,几乎与陕西铜川黄堡发现唐三彩同时,在河北内丘境内的邢窑遗址中也发现了唐三彩。1991年,中国邢州窑研究所将唐三彩的研究列入了计划,现将初步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
  一、邢窑遗址发现的唐三彩标本
  根据内丘县文管所所长贾书敏先生介绍:1984年内丘县文化馆组织了文物组,对内丘境内的邢窑遗址进行普查,前后发现了丰洞和西关两大窑区,共计遗址28处,其中西关窑区最为密集。大概到1985年秋,在西关窑区的西环路南端东侧的县委礼堂后身发现了多处堆积坑,其中两个堆积坑中发现了唐三彩的残器残片。与此同时,在西环路中段西侧的蜂窝煤厂一带和丰洞窑区的北大丰窑址堆积坑中也发现了唐三彩的残器残片。这些唐三彩的残器残片基本上都是素烧,带有彩釉的釉烧极为稀少[2]。
  除此之外,河北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程在廉先生考察邢窑时,在西关窑区县委礼堂和北大丰一带也捡到了唐三彩的素烧残片。河北省文研所副研究员王会民先生等在调查试掘邢窑遗址时,在西关窑区蜂窝煤厂一带也捡到了唐三彩釉烧残器[3]。1990年夏,笔者因参与《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的拍摄,曾三次随河北摄制组编导郭根源先生前赴内丘考察遗址,在西关窑区蜂窝煤厂一带和西关窑区西南公路北侧的树林旁也捡到了唐三彩素烧和釉烧的残片。
  由于《中国陶瓷》系列片的拍摄需要,笔者有幸曾两次进入内丘县文管所的文物库房,除粗略翻捡了堆在筐篓中的唐三彩素烧的残器残片外,又较详细地翻捡了收藏在柜箱中的唐三彩釉烧的残器残片。根据这些和程在廉、王会民先生及笔者所捡到的残器残片,可知在邢窑遗址中发现的唐三彩实物标本有三类:一类为器体较大的用具,二类为器体较小的玩具,三类为专供殉葬的明器。
  在第一类器体较大的用具中,笔者见到的标本有6种,即碗、杯、盘、钵、罐、鍑。兹就此6种标本的不同形制式样,分列如下:
  1.三彩实足碗。见有二式:Ⅰ式为扁沿撇口弧腹实足碗(图一,1);Ⅱ式为圆沿撇口弧腹实足碗(图一,2)。
  2.三彩环把杯。只见一式,即扁沿撇口深腹环把杯。
  3.三彩平底盘。只见一式,即扁沿浅腹平底盘(图一,3)。
  4.三彩敛口钵。只见一式,即尖沿敛口鼓腹平底钵(图一,4)
  5.三彩平底罐。见有三式:I式为平沿直口鼓腹平底罐(图一,5),Ⅱ式为扁沿直口鼓腹平底罐(图一,6),Ⅲ式为圆沿直口鼓腹双耳平底罐(图一,7)。
  6.三彩三足鍑。见有三式:I式为扁沿撇口高颈鼓腹三足鍑,形制为:扁沿微侈撇口,颈部较高,丰肩鼓腹圆平底,肩部饰有三道凸弦纹,腹部饰有一道凸弦纹,下腹粘有三个兽蹄足(图一,8)。Ⅱ式为圆沿撇口短颈鼓腹三足鍑,形制为:圆沿微侈撇口,颈部较短,丰肩鼓腹圆平底,下腹粘有三个兽蹄足(图一,9)。Ⅲ式为平沿直口短颈鼓腹三足鍑,形制为:平沿直口,短颈,丰肩鼓腹圆平底,腹部饰有两道凹弦纹,下腹粘有三个兽蹄足(图一,10)
  在第二类器体较小的玩具中,笔者只见小碗、小罐、小钵、小埙、小动物5种。兹就此5种标本的不同形制式样,分列如下:
  1.三彩小碗。只见一式,即圆沿弧腹实足平底碗(图一,11)。
  2.三彩小罐。见有二式:I式为圆沿直口溜肩鼓腹平底罐(图一,12),Ⅱ式为扁沿直口溜肩鼓腹四耳罐(图一,13)。
  3.三彩小钵。见有二式:I式为扁沿敛口鼓腹平底钵(图一,14),Ⅱ式为圆沿敛口鼓腹平底钵(图一,15)。
  4.三彩小埙,只见一种,即老人头埙。
  5.三彩小动物,见有两种:一为小狗(图一,16),二为小牛。
  在第三类专供殉葬使用的明器类中,笔者只见有侍女俑、镇墓兽、塔式罐三种残片:侍女俑只见侍女的头部残片,镇墓兽只见镇墓兽的器座残片(图一,17),塔式罐只见器座和器盖残片(图一,18、19)。
  二、邢台墓葬出土的唐三彩器物
  1951至1979年的27年间,笔者在邢台地市工作。1953年接触邢窑研究,开始注意对邢台墓葬出土白瓷的搜集,因当时邢台尚无文管部门,故笔者便成了邢台墓葬出土陶瓷的主要搜集者。仅1957至1960年,经笔者查看或清理的墓葬就有30余座,搜集历代陶瓷200余件。1960年春与邢台一中教师高翔等,将这些陶瓷在邢台一中阅览室进行了展览,结束后绝大部分陶瓷存入了邢台一中科学馆。文革期间科学馆遭砸,这些陶瓷即全部被毁,只有少量陶瓷幸免于难。
  在邢台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物中,唐三彩常见出土,由于当时邢窑遗址尚未发现,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只知邢窑烧造白瓷而不知其烧造唐三彩,故对这些出土的唐三彩器物不大重视,除将其完整的器物保留之外,其他所有破碎的器物均被丢弃。邢窑遗址发现之前,邢台墓葬出土较为完整的唐三彩器物约计十二、三件,现将其中幸存的两件介绍如下:
  (1)三彩短颈鼓腹罐。1958年10月,邢台一中师生在参加烧砖脱坯劳动中,在邢台市西郊孔村村南茶棚沟起土时,挖开了两座唐墓,其中一墓除出土一件白瓷碗外,还出土了一件完整的三彩罐。罐的形制与邢窑遗址Ⅱ式罐的形制大体相同。造型规整,做工精致,扁沿平侈,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腹渐收,平底。胎质细腻,致密坚实,胎色洁白而富石膏感,除下腹外,通体蘸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沿口涂棕黄釉,肩至中腹涂绿釉,绿釉之上,又点棕黄釉和浓白釉,黄、白相间犹如花团,釉色浑厚,点施严谨。但遗憾的是,在如花团的釉上涂有一块不规整的蓝彩,与整体彩面极不协调,这种现象当是窑工点施黄釉、白釉时的误涂。口径8.9、底径10.3、通高16.5厘米。
  (2)三彩短流四系执壶。1965年3月,在邢台市西效后炉子村北邢台五中院内修建防空地下教室时,挖开了一座唐墓,除出土一件白瓷碗外,还出土了一件完整的三彩执壶。壶的造型规整,圆沿平侈,短颈丰肩,鼓腹,肩部饰一道弦纹,上腹饰两道弦纹,下腹渐收,饼足。壶的左边肩部粘一短流,右边颈至上腹粘一双泥条曲柄,颈至肩部前后又各粘有两个单泥条系。胎质细腻,胎色白而略带土红,通体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大部涂棕黄釉,间涂带状浓白釉,白釉之上又稍点绿釉。釉色浑厚,施釉稍见随意。口径5.4、底径5.1、通高12.5厘米。
  在邢窑遗址发现唐三彩之后,尤其在邢州窑研究所将唐三彩列入研究计划之后,笔者开始对邢台地市墓葬出土的唐三彩重视了起来。现将笔者在邢窑遗址发现之后所见到的唐三彩器物,列举如下:
  大约在1986至2001年间,在邢台市的内丘县、临城县、邢台县、隆尧县和宁晋县境内的唐墓中,均见有唐三彩器物出土,比如临城唐墓出土了一件器体较大的唐三彩三足鍑,内丘唐墓也出土了两件器体较大的唐三彩三足鍑。
  按内丘出土的两件三彩鼓腹三足鍑,其中一件与邢窑遗址唐三彩标本I式三足鍑十分近似,比如它的形制为扁沿微侈,撇口,颈部较高,丰肩鼓腹,平圆底下腹粘着三个兽蹄足。肩与腹间饰有两道弦纹,腹中饰一道弦纹,口至下腹施白色化妆釉,上施棕黄釉,间涂浓白釉和绿釉。口径约12、通高约15厘米。另一件则与邢窑遗址唐三彩的标本Ⅱ式三足鍑十分近似,比如除它的颈部较短外,其他与I式三足鍑的形制基本相同,口径为15.8、通高13.7厘米。
  1989年10月,邢台市五金线材厂在邢台市西郊八一路西段路南施工中,挖开了一座唐墓,除出土白瓷三件、黑釉瓷两件和黄釉瓷一件外,还出土了两件器体较小的唐三彩玩具:
  (1)三彩提梁鼓腹小罐。其形为圆沿微侈,直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肩部粘有用双泥条拧成的麻花状提梁。提梁至下腹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分别又涂棕黄釉、浓白釉和绿釉。釉色浑厚,但施釉稍见随意。口径4、梁高5、通高13厘米。
  (2)蓝彩蹲坐歪头小狗。形制为垂耳歪头,前肢直立,后肢蹲坐。通体蘸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又通体蘸施蓝釉。釉色浑厚,施釉也较为严谨。通高8厘米。
  1992年11月,内丘县小石家庄民工在内丘城东高速公路路基培土的施工中,挖开了一座唐墓,除出土一件白瓷碗外,还出土了6件唐三彩器物,其中2件为专供殉葬的明器,4件为器体较小的玩具。
  (1)明器之一为三彩人面镇墓兽。形制当与邢窑遗址发现的三彩镇墓兽残片标本类同。其形为人面兽身,眉头紧锁,怒目圆睁,高鼻宽嘴,尖顶直角,大耳上翘,面目狰狞;两肩生翅,左右展开,前肢直立,后肢蹲踞在器座之上;座体较高呈马蹄形,前方后圆上平中空,底部外撇。胎质细腻,白净坚实,除器座外,通体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躯体与四肢涂浓白釉、棕黄釉和绿釉,两翅涂浓白釉,羽毛涂绿釉,右脸至肩涂蓝釉。釉色浑厚,施釉严谨。兽高16.2、座高4.4、通高20.6厘米。
  (2)明器之二为三彩站立侍女俑。形制当与邢窑遗址发现的三彩侍女俑残片标本类同。其形为头梳鬓髻,鬓发梳在头部左右下垂,髻发盘在头部中间前垂,弯眉眯眼,颊颏丰满,面带笑容;身躯直立,双臂弯曲,双手置于胸前,站立在马蹄形板座之上。上身穿对襟窄袖短衣,外罩半肩,右披长巾;下身穿竖条纹曳地长裙,上腰束带,足穿云头鞋。胎质细腻,白净坚实,头颈、膝下和板座外,均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短衣与半肩涂浓白釉、棕黄釉和绿釉,长巾涂浓白釉和蓝釉、绿釉,腰带涂浓白釉,长裙涂棕黄釉至半膝。釉色浑厚,施釉严谨。身高23.4、座高0.8、通高24.2厘米。
  (3)玩具之一为三彩弧腹实足小碗。形制当与邢窑遗址发现的三彩小碗标本相同。其形为圆沿外卷,口部微侈,腹部较深而有弧度,下腹渐收,饼足,底心微凹。胎质细腻,白净坚实,器外上腹施白色化妆釉,器内荡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涂条块状浓白釉、棕黄釉和绿釉。釉色较为淡浅,但施釉严谨。口径5.9、足径2.9、通高3.4厘米。
  (4)玩具之二为三彩鼓腹平底小罐。形制当与邢窑遗址发现的I式扁沿鼓腹平底罐标本相同。其形为扁沿平侈,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腹渐收,饼足微外撇,底心微凹。胎质细腻,白净坚实,除下腹和足部外,口肩至上腹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施棕黄釉,其上又点涂圆块状浓白釉和绿釉。釉色浑厚,施釉严谨。口径2.7、足径2.4、通高4.6厘米。
  (5)玩具之三为三彩鼓腹四系小罐。形制当与邢窑遗址发现的Ⅱ式圆沿直口溜肩鼓腹四耳罐标本相同。其形为圆沿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腹渐收,平底,底缘外撇,底心微凹而中凸起,肩部粘有四个双泥条小耳。胎质细腻,白净坚实,除足部外,通体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施棕黄釉,棕黄釉上又涂条块状浓白釉和绿釉。釉色浑厚,施釉严谨。口径1.4、底径1.7、通高3.6厘米。
  (6)玩具之四为三彩敛口圆底小钵。形制当与邢窑遗址发现的I式扁沿敛口鼓腹平底钵的标本相似。其形为扁沿敛口,丰肩鼓腹,下腹渐收,小平底。胎质细腻,白净坚实,除底部外,通体施白色化妆釉。化妆釉上施蓝釉,其上又点施浓白釉,浓白釉上又稍点棕黄釉。釉色浑厚,施釉也较为严谨。口径2.7、通高6.8厘米。
  三、关于邢窑唐三彩的工艺问题唐三彩的工艺,当分为工艺技术和工艺美术,归综起来,大体包括:胎的化学成分,胎料的选定,胎坯的制作,器物的成形,成形后的素烧;釉的化学成分,釉料的选定,釉药的配制,施釉的方法,施釉后的釉烧。根据以上要求,我们对邢窑唐三彩的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参照诸家对河南、陕西唐三彩工艺的研究成果,就邢窑唐三彩工艺与河南、陕西唐三彩工艺的同异进行了比较。
  第一,邢窑唐三彩胎的化学成分与胎料的选定。按胎含Fe2O3量的多少对胎的呈色至关重要。根据我们试烧,一般说,如果胎含Fe2O3为0.8%以下,在氧化焰气氛烧成中,胎的呈色为白色;如果胎含Fe2O3为0.8%以上,在氧化焰气氛烧成中,胎的呈色为白带土黄色;如果超过1.5%以上,则胎的呈色为白带土红色。
  从表一所列可知,邢窑唐三彩胎含Fe2O3为0.73%或1.17%,陕西唐三彩胎含Fe2O3为0.49%或1.89%,此与邢窑遗址唐三彩素胎标本中的胎色多为白色,同时也有白带土黄色或白带土红色相合。又知,河南唐三彩胎含Fe2O3为0.73%或1.17%,陕西唐三彩胎含Fe2O3为0.61%或1.15%,此与邢窑唐三彩胎Fe2O3的含量基本相同,故河南、陕西唐三彩胎的呈色与邢窑唐三彩胎的呈色大体一样,即胎色中有白色同时也有白带土黄色或白带土红色。
  从表一还可知,邢窑唐三彩素胎在CaO和MgO的含量上,远远高于河南、陕西唐三彩素胎的含量,高出幅度大体为一至二倍。按CaO和MgO在氧化焰气氛烧成中呈白色,故邢窑唐三彩低铁白胎的白度,要比河南、陕西唐三彩白胎的白度为大。我们在邢窑遗址唐三彩的标本中,可以看到一种洁白如雪的白胎,它的白度与邢窑细白瓷白胎的白度几乎无别,但由于它的烧结温度尚未达到瓷化,因此邢窑唐三彩白胎的硬度较低,给人的直接观感如同石膏。
  按前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和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在对邢窑粗细白瓷的研究过程中,对邢台的瓷土资源进行了调查,取样20余种。这些瓷土的化学成分,前后经过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邯郸陶瓷研究所和河北省地质矿产局岩矿测试中心等单位的化验。无疑,这对我们寻找和选定邢窑唐三彩的胎料,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表二所列可知,邢台的主要瓷土有三类,即硬质高岭石黏土、半软质高岭石黏土和软质高岭石黏土。按硬质高岭石黏土包括耐火土和高铝土,由于它Al2O3的含量过高,故为邢窑唐三彩制胎所不取。软质高岭石黏土包括红砂石和紫木节,它的化学成分虽与邢窑唐三彩胎的化学成分类似,但这两种瓷土在内丘的产出极少,故一般只能作为配料。半软质高岭石黏土包括白坩子土和灰坩子土,这两种坩子土的产出巨大且化学成分又与邢窑唐三彩胎的化学成分相近。据此,我们认定白坩子土和灰坩子土应是邢窑唐三彩制胎的主要原料。
  第二,邢窑唐三彩胎坯的制作与器物的成形。坩子土在邢台瓷土资源中的储量十分丰富,南起邢台中经内丘北至临城,到处都有这种瓷土的分布,其中内丘西邵明一带白坩子土的储存最为集中,探明储量达250万吨[10]。在西邵明一带白坩子土的顶板,往往有薄层紫木节的伴生,故开采白坩子土之时常常并出。由此可知,在邢窑唐三彩主要胎料白坩子土中易于杂入紫木节。按内丘境内已知白坩子土含Al2O3一般为25或27%左右,紫木节含Al2O3一般为30或35%左右。而从表一所列邢窑唐三彩素胎含Al2O3为27%或28%左右,可知邢窑唐三彩素胎Al2O3的含量介于白坩子土与紫木节之间,从而可证在邢窑唐三彩素胎主要原料白坩子土中,确实配进了紫木节成分。
  白坩子土的主要成分为高岭石,有时也含有少量水云母,含Al2O3量一般为25%~30%左右,含Fe2O3量一般为1%左右,其“耐火度在1580℃以上”[11],石土的形状呈页岩,结构不硬,加工成泥后的可塑性为中等。而紫木节的主要成分高岭石和水云母,有时也含有少量石英、长石等,石土的形状似土块,且结构松软,加工成泥则可塑性较强。据此可知,邢窑唐三彩胎料制坯时,勿须上碾粉碎,只要在胎料中加水进行捣凿即可成浆,经滤入池拌搅、漂浮、倒池、沉淀、陈腐、脱水即可成泥,再经反复揉和、摔打即成胎坯用泥。
  按邢窑唐三彩器物的成形方法,以轮制拉坯和模压粘合为主,以捏塑粘附为辅。大凡圆形器物诸如碗、盘、壶、瓶、钵、盒、罐、鍑等,均采用轮制拉坯成形,待半干之后经修坯(或再加粘附)器物的成形才算完成。从器物的造型规整、旋纹光平来看,可知邢窑唐三彩在拉坯和修坯技术上十分娴熟。大凡俑类器物诸如侍女俑、镇墓兽、动物俑等,均采用模压粘合成形,待半干之后经修整(或再加粘附)成形才算完成。从器物的压印清晰、黏合严密来看,可知邢窑唐三彩在模压黏合工艺上做到了精益求精。
  按捏塑粘附基本上是器物轮制拉坯和模压粘合成形的一种辅助方法,比如壶的曲柄、短流、罐的泥条耳系,鍑的兽蹄足,侍女俑的翘尖云头鞋,镇墓兽的头顶独角和竖起的双耳、双翅等等,必须采用捏塑粘附的方法来完成。从器物的捏塑附件与模压主体的吻合与粘附的十分严密来看,可知邢窑唐三彩在捏塑粘附工艺上做到了精工细作,一丝不苟。
  第三,邢窑唐三彩釉的化学成分与釉料的选定。唐三彩中的“三彩”是何含义?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三”为奇数上累不尽,故以为“三彩”泛指多彩;有的研究者认为“三彩”应指黄、绿、蓝三彩;有的研究者则认为“三彩”应指白、绿、黄三彩。笔者认为“三彩”可做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多彩”,其中包括白彩、黄彩、绿彩、蓝彩及其各彩的混合彩;狭义则应以呈色剂的本色为据,具体解释应是指铁黄、铜绿和钴蓝。
  关于邢窑唐三彩釉的化学成分,从表三所列可知,它的棕黄釉含Fe2O3为4.46%,绿釉含CuO为4.88%,此比河南唐三彩上列的含量为高,但比陕西唐三彩上列的含量为低。它的蓝釉含CoO为1.23%,此与河南唐三彩和陕西唐三彩的含量基本接近,但所含Fe2O3为2.16%,却高出了河南、陕西唐三彩的含量,故邢窑唐三彩蓝釉中的浓釉多呈黑蓝色,而淡釉多呈灰蓝色。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邢窑唐三彩三釉中的PbO含量比河南、陕西唐三彩的含量都低,故邢窑唐三彩的釉色光泽,远不如河南、陕西唐三彩的釉色那样绚丽夺目。
  根据河北省地质矿产局和邢台市矿物局的有关资料,得知邢台市辖属的沙河、邢台、内丘、临城的西部,储有丰富的铁矿、铜矿和钴矿。从表四所列可知,沙河的綦村、小屯桥一带储有“接触交代型铁矿”;邢台的西河口、内丘的杏树台、临城的汞富南台一带储存有“沉积变质型铁矿”。两者探明的储量为34336万吨,保有储量为32115万吨。沙河的三王村、内丘的桃园和杏峪一带储存有铜矿,探明储量为3.88万吨,保有储量为3.50万吨。内丘的杏树台、沙河的西郝庄和中关村一带储存有钴矿,探明储量为1.51万吨,保有储量为1.47万吨,这一储量占到了河北全省储量的42.84%。
  邢台铁矿、铜矿、钴矿的丰富储藏,为邢窑唐三彩的黄釉、绿釉和蓝釉的原料提供了保证。根据笔者采访和向程在廉先生请教,得知作为邢窑唐三彩的黄釉原料应是选自内丘杏树台的沉积变质型铁矿石,绿釉原料应选自内丘桃园和杏峪的铜矿石,而蓝釉原料则应是选自内丘杏树台的钴矿石。
  第四,邢窑唐三彩釉药的配制与施釉的方法。釉药是一种施于陶瓷胎面上的浆状混合物,化学成分因其呈色的不同而不同。邢窑唐三彩的釉药共有4种,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棕黄釉、绿釉、蓝釉和白釉。
  对唐代邢窑白釉的配制,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进行了深入研究,得知唐代一般白釉含CaO量为2%~8%,含MgO量为1%~2%,含Al203量为21%~25%,含SiO2量为50%~60%,故这种白釉应属于CaO-MgO-Al2O3-SiO:系统,可称作“含氧化镁石灰釉”。从表三所列可知,邢窑唐三彩白釉的含CaO量为2.03%,含MgO量为1.21%,含Al2O3量为8.68%,含SiO2量为39.83%,据此,邢窑唐三彩的白釉,也应属于这一系统。至于邢窑唐三彩白釉中的含CaO量、含MgO量、含Al203量、含SiO2量的比例,与唐代一般白釉的含量相比为低,这是因为在邢窑唐三彩白釉中加入了高达48.23%的PbO。据此,邢窑的这种白釉,无疑属于低温白釉。按这种低温白釉共有三种用项:一是被用作彩釉的添加剂,二是加水淡化被用作素胎的化妆釉,也即人们所说的化妆土,三是用为与彩釉地位相同的浓白釉。
  从表三所列可知,邢窑唐三彩棕黄釉Fe2O3的含量为4.46%,PbO的含量为47.40%。据此可知,邢窑的这种棕黄釉应属于氧化铁低温釉,釉料可能来自内丘杏树台的沉积变质型铁矿,也可能来自内丘东磁窑沟村北的釉子山。釉子山是一座高出地面的山丘,可以用作棕黄釉、褐釉和黑釉的矿石夹散在岩石之间,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历代采釉的坑沟,至今附近贾村瓷厂的釉料仍在此山采取。根据笔者对贾村瓷厂的访问,得知这里的咖啡色矿石可以研成棕黄釉的釉粉,如果把它配入低温白釉即可成为氧化铁低温釉。从表三所列可知,河南、陕西唐三彩这种釉Fe2O3的含量与邢窑唐三彩大体相当,但PbO的含量却远比邢窑唐三彩要高(即47.40%:54.59%:50.54%),因此邢窑唐三彩棕黄釉的光泽,远不如河南、陕西唐三彩棕黄釉的光泽明快。
  从表三所列可知,邢窑唐三彩绿釉CuO的含量为4.88%,PbO的含量为43.53%,据此可知邢窑的这种绿釉应属于氧化铜低温釉。釉料可能来自内丘桃园或杏峪的铜矿。程在廉先生在桃园和杏峪考察时曾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古矿井,可以证明内丘铜矿的利用时间很早。铜矿石中的铜多成氧化物而存在,其成分可生盐基性碳酸铜又可生盐基性醋酸铜,这种氧化铜矿石呈绿色或青绿色,研磨成粉可以用为绿色染料,配入低温白釉即可成为氧化铜低温釉。从表三所列可知河南、陕西唐三彩这种釉CuO的含量有低有高,但PbO的含量却比邢窑唐三彩要高(即43.53%:49.77%:59.51%)。因此,邢窑唐三彩的绿釉光泽,也远不如河南、陕西唐三彩的绿釉光泽明亮。
  从表三所列还可知,邢窑唐三彩蓝釉CoO的含量为1.23%,PbO的含量为41.64%,据此可知,邢窑的这种蓝釉应属于氧化钴低温釉。釉料可能来自内丘杏树台的钴矿石。在杏树台的地表上可以看到风化的钴矿土,邢窑唐三彩蓝釉的釉料当采自钴矿土下面的钴矿石,通过研磨成粉即成钴蓝染料,经干烧成为熟料之后,配入低温白釉即可成为钴蓝釉。按邢窑唐三彩蓝釉的CoO含量仅为1.23%,远不如棕黄釉Fe2O3含量和绿釉CuO含量的比例为高。根据蔡成铸先生的研究,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钴蓝的呈色能量很强,据试烧实验:“用针尖点钴粉于白瓷的釉面之上,入窑烧结后可以烧出豆大的蓝斑”。从表三可知,河南、陕西唐三彩这种釉含Co0量大体与邢窑唐三彩相当;但PbO的含量却比邢窑唐三彩要高(即41.64%:42.11%:45.00%)。因此邢窑唐三彩蓝釉的光泽,也不如河南、陕西唐三彩蓝釉的光泽好。
  根据对邢窑遗址出土唐三彩标本和邢台墓葬出土唐三彩器物的观察,可知邢窑唐三彩带釉器物的胎面上都施有白色化妆土。由于这种白色化妆土是由低温白釉加水淡化而制成的,釉质实际上是一种加水淡化了的低温白釉,故它的光泽比较明亮,与邢窑一般粗白瓷的白色化妆土的光泽干涩不同。故笔者称其为“白色化妆釉”。
  根据对邢窑遗址唐三彩标本和邢台墓葬唐三彩器物的观察,可知邢窑唐三彩的施釉方法有三种,即蘸釉、涂釉和点釉。蘸釉是将器物倒置过来在釉药中浸蘸,比如蓝彩歪头小狗就是使用了这种方法施的釉。涂釉是用笔刷在釉药中浸蘸然后在器物上涂抹,比如三彩短流四系执壶就是使用了这种方法施的釉。点釉是用笔刷在釉药中浸蘸然后在器物上勾点,比如三彩短颈鼓腹罐就是使用了这种方法施的釉。在邢窑唐三彩器物中,常见蘸釉、涂釉、点釉三法并用,比如三彩站立侍女俑就是使用了这三种方法施的釉。
  第五,邢窑唐三彩器物的素烧与釉烧。邢窑唐三彩器物为两次烧成,第一次为“素烧”,第二次为“釉烧”。所谓“素烧”是指器物成型晾干后不施化妆釉也不施彩釉即入窑烧结;所谓“釉烧”是指器物经素烧后施化妆釉和施彩釉之后,再置窑复烧。
  由于素烧器物无釉,在烧结中不会粘连,故装窑方法为叠装。又由于素烧无釉在烧结中不怕烟熏,故装窑时不用匣钵。我们用电炉子对邢窑遗址唐三彩烧结良好的素烧残片进行了还原试烧,得知烧结良好的素胎的烧成温度为11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190℃而接近于瓷化。按河南、陕西唐三彩素胎的烧成温度平均为1150℃左右[14]。由此可知邢窑唐三彩素胎比河南、陕西唐三彩素胎的烧成温度为高。为何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这可能与邢窑唐三彩素胎的主要原料为白坩子土有关。按白坩子土的耐火度为1580℃,采用白坩子土烧造的白瓷温度可以达到1350℃左右。邢窑唐三彩的素烧可能受到了这些影响,故此它的熔融温度除夹生者外一般都高。
  按Fe2O3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呈黄色或红色,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则呈灰青色,由于我们在邢窑遗址唐三彩素胎中只见到土黄色或土红色而未见到灰青色,故可判定:邢窑唐三彩素胎的烧成气氛是氧化焰。
  由于釉烧器物有釉在烧结中易于粘连,故装窑方法为单件装烧。又由于釉烧有釉在烧结中害怕熏染,故在装烧时使用了匣钵。我们用电炉子,对邢窑遗址唐三彩烧结良好的釉烧残片也进行了还原试烧,得知烧结良好的釉烧温度为1000℃左右。按河南、陕西唐三彩的釉烧温度均为990℃左右,据此可知邢窑唐三彩的釉烧温度也比河南、陕西唐三彩要高。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与邢窑唐三彩釉含PbO过低有关。按邢窑唐三彩釉含PbO为40%左右,最高也超不过48.23%,而河南、陕西唐三彩釉含PbO为50%左右,最高则达到了58.51%。PbO的氧化甚速,熔点低于327.6℃,邢窑唐三彩釉含PbO既低,其釉烧的烧成温度势必要高。
  四、小结
  根据以上对邢窑遗址唐三彩标本和邢台墓葬唐三彩器物的分析以及对其工艺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邢窑遗址唐三彩标本发现时与瓷器标本共存,可知邢窑在烧造瓷器之时兼烧了唐三彩。从以往巩县窑、铜川窑乃至近来定窑、介休窑、井陉窑等唐三彩标本出土时的共同现象,可证唐代制瓷业由于受到当时社会使用唐三彩殉葬习俗的影响,根据当地明器供求需要,大凡能够烧造瓷器的窑场,均可同时兼烧唐三彩。
  第二,从邢窑唐三彩胎的化学成分测试,可知其主要胎料是坩子土。由于坩子土的耐火度很高,再加上受邢窑白瓷烧成温度普遍较高的影响,故邢窑唐三彩素胎除夹生者外,一般要比河南、陕西唐三彩素胎的烧成温度为高。正因如此,邢窑唐三彩素胎比河南、陕西唐三彩素胎的致密度要好。
  第三,按唐代邢窑白瓷尤其是细白瓷的成形工艺,主要特点是精益求精,大到器物的整体造型结构,态势韵律,小到器物的唇沿口边,足墙底角,无不做工精细、一丝不苟。从邢窑唐三彩器物的成形规整、压印清晰、黏合紧密来看,一方面可以说明成形工艺的娴熟;另一方面也可说明邢窑工匠在唐三彩的成形中,发挥了固有的认真精神。
  第四,从邢窑唐三彩釉的化学成分测试,可知邢窑唐三彩釉远比河南、陕西唐三彩釉的含铅量为低。因此邢窑唐三彩彩釉的流动性和交叉性较差,一般说,彩釉烧后的动态多见浸润而少见混杂,相互渗透关系比较显然。但在釉彩的光泽上,邢窑唐三彩却远不如河南、陕西唐三彩的釉色那样绚丽夺目。
  第五,从邢台储有丰富的铁矿、铜矿、钴矿,可证邢窑唐三彩的黄釉、绿釉、蓝釉原料是就地取材。按日本某些学者认为:中国唐三彩早期器物只有黄釉和绿釉,其后所以有了蓝釉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方传来的。从邢窑唐三彩蓝釉的配制及其使用来看,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似属臆测。至于中国某些学者认为邢窑唐三彩只有黄釉、绿釉而无蓝釉,根据邢窑唐三彩器物上蓝釉存在的实际,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也嫌武断。

附注

[1]1991年邢台市组建了中国邢州窑研究所,笔者被聘为历史顾问兼副所长。研究项目均由笔者主持,同时参加研究者还有常务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蔡成铸、工艺技术科长工程师王振山、化验室主任工程师张凤菊等。 [2]贾书敏先生曾应笔者所请对邢窑唐三彩的发现进行了介绍。此外,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也有报道,见《文物》1987年第9期。 [3]王会民,张志忠:《邢窑调查试掘主要收获》,《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4][10][11]河北省地质矿产局化验,见程在廉《论邢台的瓷土资源与历史利用》表8,载《邢台历史经济论丛》,中国人事出版社,1994年,第83页。表2见第76页、表3见第77页。 [5]1991年10月至1992年5月,我们首先对邢窑精细透光白瓷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对邢窑唐三彩的研究做好准备,笔者开始搜集标本和化验分析;蔡成铸先生因对现代唐三彩的烧制有经验,亦开始对唐三彩的彩釉尤其是钴蓝彩釉进行了配制和试烧。 [6]李知宴、张福康:《论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表1,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70页。 [7]李国桢、陈乃鸿、邱凤娟、曾凤琴:《唐三彩的研究》,表1、2,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8]1979年笔者在内丘磁窑沟考察时,从村南瓷土坑地取样,后交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玻陶研究室研究员刘苏欣化验。 [9]邯郸陶瓷研究所化验,见程在廉《论邢台的瓷土资源与历史利用》表2。 [12]杨中强、程在廉:《论邢台的铁矿资源与历史冶炼》,载《邢台历史经济论丛》。 [13]邢台市志编纂工作委员会:《邢台市志》第二章《自然资源》,评审印稿上卷,第173页。 [14]同注[6][7]。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文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