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邢窑白瓷装饰工艺的初步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29
颗粒名称: 唐代邢窑白瓷装饰工艺的初步探讨
分类号: K876.3
页数: 5
页码: 411-4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邢窑白瓷装饰工艺的初步探讨,其中包括一、关于邢窑白瓷的刻划装饰工艺,二、关于邢窑白瓷的印花装饰工艺,三、唐代邢瓷白瓷的点彩装饰工艺。
关键词: 唐代 邢窑 白瓷

内容

“邢窑白瓷造型单调,素无花饰”,甚至认为,“邢窑白瓷仅以白取胜,因此只有使用价值而无欣赏价值”。但是1980年~1985年间,在河北临城县境内和内丘县境内先后发现了多处邢窑遗址(唐代),在出土的大量白瓷器物中却发现了不少带有装饰的器物,包括刻线装饰、印压装饰、点彩装饰等。因此,需要对于唐代邢窑白瓷装饰工艺重新进行研究。本文根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河北师大历史系杨文山先生所提供的新资料,就唐代邢窑白瓷装饰工艺问题发表一点初步见解。
  一、关于邢窑白瓷的刻划装饰工艺
  刻划又称线刻,顾名思义就是在器物上用不同的刀刻划出不同的纹饰。即在湿坯上划出各种凹线纹饰。由于被压划部位密度增大,划痕就显得光滑。刻划装饰的适应性很强,它可以为不同的器形进行装饰,既可以在器物的表面进行装饰,也可以在器物的内壁进行装饰。在遗址中发现了带有刻划装饰的器物多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堆纹刻花扁壶”和“刻划器盖”。1.“堆纹刻花扁壶”(图一)
  器形全高21.7厘米,腹部正面最宽11厘米,流颈长2.1厘米,流口直径2.5厘米。壶底呈圆足,向上渐收呈扁圆形,上小下大,腹部前启上半端各堆凸起U形泥条纹一道,其中刻有三层三角形双勾纹几何图案,并间刻斜纹及花朵纹、叶纹,器物顶端有提梁。
  从器物刻划装饰来看,刻划的线、纹饰都是使用扁形刻刀或梳篦形刻刀刻划而成的。以它的刻划装饰,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线条流畅,筋骨挺拔,富有韵律感。窑工在刻划时是以情带力,胸有成竹的,从起刀到放刀一气呵成,线条深浅得当,轮廓线向外由深到浅,成斜坡状,花朵纹饰的线刻,用刀如用笔,就好像写意画一样,寥寥几刀,虽然笔墨不多,但构图满而不塞,虚实有致,它与腹部前后上半端各凸起的U形泥条相呼应,产生了虚实对比的装饰效果。单从纹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用一块带有花饰的方巾搭在壶体上,再加上层透明釉料,器形显得更加幽静秀丽明快雅致。2.“刻划器盖”(图二)
  器形全高3.1厘米,直径14.5厘米,器物斗笠形,顶端有抓纽,刻有网状纹。
  此器形的浅刻装饰大胆、泼辣,线条雄健,给人一种粗犷、自然的感觉,线刻从抓纽到底部的网状线,从宽到窄,从精到细,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渐变。使用时,人们的视线就会自然的注意到抓纽,由于抓纽部位比较细,易破碎,人们在使用时,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但是通过装饰粗的线,大的点与大的面后,就会与下面的体积调和,也增加了人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处理手法上,采用长线与点、短线的结合使用,形成了点线面的装饰效果。
  刻划装饰是唐代制瓷业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装饰技法,这种技法已为越窑、岳州窑的青瓷生产广为应用。但是它应用于白瓷,即始于邢窑。我们知道定窑是继邢窑之后而兴起的名窑之一,其刻划装饰所以能闻名中外,无疑是它继承了邢窑的刻划装饰的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关于邢窑白瓷的印花装饰工艺
  压印是一种利用刻划陶范对湿度适宜的坯料进行压印的装饰技法,这种技法使坯体显示出与刻划陶范相应的凸起或凹入的纹饰。压印装饰的生产效率比刻划装饰生产效率为高,艺术装饰效果较好。由于纹饰规整、转折圆浑,压印使产品显得更加精湛,文雅大方。这类产品器物在邢窑遗址中发现了多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瓣口瓣足压印花碗”和“瓣口印花盏托”。1.“瓣口瓣足压印花碗”(图三)
  器物全高4.4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6.8厘米,器形印有四个凹进的瓣口,腹部内外各印有四道凹进或凸起的直线纹,足底也印有四个凹进的瓣口,通过外腹压的四条凹进直线纹与器物四个凹进的瓣口相接。
  “瓣口瓣足压印花碗”整个器形圆浑、精细,碗的转折既圆浑又有变化。它与压印的纹饰浑然一体,碗口在装饰上采用了花口、荷花植物形象,四个凹进花瓣口与腹部内外四道凹进直线纹相连,就好像一朵含苞怒放的花朵,又好像一片即将展开的荷叶,器足的四个凹进瓣口与口沿的四个瓣口在形式上既成为一种对比,又增加了它的空间感,上下四瓣口打破了器形呆板,使器形有了变化。2.“瓣口印花盏托”(图四)
  器物全高4.5厘米,外口径15.1厘米,内口径8.2厘米,足径5.3厘米。盏托外口沿平展如盘状,口沿印有五个瓣口,每口又印有一道凸起的印纹,与内口印有凸起的一圈印纹接连,犹如五瓣梅花状,每个瓣中间还印有一个双沟棱形图案,棱形中戳有数量不定的珍珠点。
  邢窑白瓷的印花装饰在技法上已经日渐成熟,此器形的印花装饰就是很好的例子。唐代由于国富民强,宗教也日渐昌盛,在绘画、工艺品中也反映了出来,此盏托就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以它上俯视角度来看,它是吸收了唐代澡井图案,在装饰手法是采用散点装饰的手法,五条凸起的印纹,把整个圆形分割成五个单元。为了填补空白,在五个单元里又采用了五个棱形图案,形成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而四条凸起直线在整个器形中起着点缀的作用。它使器形更加完整,而棱形图案的出现,全器形既完整又富有变化,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整体来看器形,它虽然简练、概括,但是也体现了唐代工艺品的富丽堂皇的风格。
  邢窑压印器物,绝大部分是直线纹、曲线纹和几何纹。从纹式取材上看,比较简朴,但是陶范刻划精致规整,所以压印效果良好。这种压印装饰技法与刻划装饰技法同样给予定瓷重大影响,在北宋定瓷中有不少简单朴素的压印器物,如瓣口碗、瓣口碟等,无疑是继承了邢窑的压印技法。鉴于定瓷压印取材广泛,涉及动物、植物、人物、自然风景等。这些无不是邢窑压印技术的继续。
  三、唐代邢瓷白瓷的点彩装饰工艺
  点彩装饰是以同形状的点或不同形状的点所组成的装饰。这种装饰随心所欲,极其自然,它既自然、悦目,又富于装饰趣味。几千年前的彩陶,就有点彩花饰,但是在白瓷的烧造成功后,才使得点彩装饰发展起来,1981年,邢窑遗址出土的陶瓷残片中,首次发现了邢窑的点彩装饰器物,器物有碗、壶等。如:1.“点彩碗”残件(图五)
  器件全高4.7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7.1厘米,唇沿、玉璧底、敞口浅腹,外壁点有五个深褐色梅花点。
  这五个梅花点,用笔随意、自然,装饰的部位很得当,所用笔是采用国画里最常见的苔点。唐代的工艺品多为盛唐风格,但是在白瓷上,用深褐色的点装饰,也别具一格,它古朴、典雅、生动,这与隋代的工艺品在装饰题材和装饰风格上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与吸收外来的书画的精华是分不开的。2.“堆纹点彩扁壶”(图六)
  现藏英国人之手。由于在邢窑遗址中发现了类似这种器物的残件,因此,将这种器物定为邢窑制品应是不需置疑的。“堆纹”从壶脊部分别向两侧堆展,呈双构带缨状,堆纹为双构,其中间点彩,带状点彩为线形,缨中点彩为圆点。“堆纹点彩扁壶”在造型上吸收了北方民族地区的皮囊壶,装饰上以两条凸起U形泥纹和流下打有双结的带有缨状泥纹为主,点彩则是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在器形上。这几组点彩装饰,形式上以不规律的点,同规律的U形纹成对比,它打破了壶体形式上单调,使器形更加生动,更加富于艺术性。从装饰部位来看,点彩装饰在器形的上部,这就使器形在虚实、空间上有了对比,深褐色的点与白瓷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用两条缨带缠着壶子的感觉。
  邢窑白瓷的点彩装饰在艺术风格上古朴、典雅和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它对后来的陶瓷装饰,尤其是宋代磁州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磁州窑铁锈花的出现作了准备。磁州窑的铁锈花工艺在吸收邢窑点彩装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北方一大名窑。总之,唐代邢窑的装饰工艺艺术创造了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刻划、压印、点彩装饰分别与它们那鲜明的特色成为高度艺术的装饰工艺。刻划、压印装饰方式别致,采用很浅的浮雕形式,再加上葵白的邢瓷瓷质和透明白釉,使装饰纹饰透明、精细,呈现出主体感很强的艺术效果与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浅刻、压印技法,呈现出高水平的装饰效果。这是陶瓷装饰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它对于我国的陶瓷装饰技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点彩装饰的出现,丰富了邢瓷的陶瓷装饰,它那古朴、典雅、生动、活泼和强烈的黑白对比的装饰效果,使得邢瓷装饰在风格上更加丰富多彩。磁州窑所表现的熟练画工技巧,就有邢窑系瓷工的功绩在内。它是邢窑点彩装饰艺术的发展,是随着阶级、社会的审美观而产生的。邢窑白瓷之所以著称于世,是与它的装饰完全分不开的。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国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