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邢窑白瓷的外销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420
颗粒名称: 关于邢窑白瓷的外销问题
分类号: K876.3
页数: 3
页码: 341-3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邢窑白瓷的外销问题,谈到邢窑白瓷的外销,首先要声明一点,因为邢窑至今未作正式发掘,其产品的详细特征有待深入研究,而临近的定窑和河南巩县窑在唐代也生产白瓷,三个窑的白瓷容易弄混,国外出土的唐代白瓷又往往是三个窑混在一起,所以我们只能在此笼统的把它们列在一起。
关键词: 邢窑 白瓷 外销

内容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商代出现原始瓷以后,至东汉末年发明真正的瓷器,主要品种是青瓷和黑瓷。自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瓷器烧造中心在南方,是时北方尚无瓷器生产。北方生产瓷器是在北朝开始的,其品种主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水平不亚于南方,白瓷则属初创阶段。到唐代瓷器生产遍布中国南北,南北方形成两大窑系,南青北白,相互竞争。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均是当时的名牌产品,以工艺规整,制作精良,领导着全国瓷器生产的潮流。
  中国瓷器外销始于唐代,自唐以降的宋、元、明、清,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随着贸易往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便深深地烙印在土和火组成的艺术品中了。作为历史名窑之一的邢窑瓷器,也曾以美好使者的身份,完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
  谈到邢窑白瓷的外销,首先要声明一点,因为邢窑至今未作正式发掘,其产品的详细特征有待深入研究,而临近的定窑和河南巩县窑在唐代也生产白瓷,三个窑的白瓷容易弄混,国外出土的唐代白瓷又往往是三个窑混在一起,所以我们只能在此笼统的把它们列在一起。
  根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资料,国外出土唐代白瓷的,有如下一些国家和地区。
  (1)日本:目前日本出土唐代白瓷的地方有京都、奈良、福冈、熊谷等十余处。伴随唐代白瓷出土的多是唐代越窑产品,如1969年从“奈良市平城京东三坊大路东侧沟,和越州窑青瓷一起,三片白瓷碗片伴随出土,其后,从各地遗迹中,和越州窑青瓷一起出土了这种白瓷。1970年从京都市下京区七条唐桥西寺遗址出土达三十五片之多的白瓷,也是和十一片越州青瓷一起出土。”[1]“由于龟井明德氏的努力,以西日本为中心,从大约20处遗址中捡出这类白瓷。特别是1975年,从天禄四年(公元973年)烧毁的奈良药师寺西僧房遗址中出土白瓷碗,虽然残破成两半,但可以复原为完整的器形,包含着决定其下限的资料,是重大的发现。1976年,在宫城县多贺城市的多贺城五万畸遗址中也有发现。”[2]
  日本的考古发现说明,早在公元973年以前,唐代白瓷即已输入日本。其白瓷窑口在日本学术界有定窑、邢窑系、景德镇等说法。究竟属于哪个窑口,尚有待国内考古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2)埃及:埃及的福斯塔特(Fostat)遗址曾出土大批中国的陶瓷残片。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开罗的南部。公元641年,穆罕默德的继承人,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派大将阿姆鲁攻埃及,642年攻陷开罗,由于亚历山大里亚主教的斡旋,埃及向阿拉伯人投降。阿姆鲁攻陷开罗后,在离其不远的地方兴建了福斯塔特城。福斯塔特意为“帐幕”,带有军营的意思,可见建城之初的性质。此后福斯塔特城不断发展,随伊斯兰帝国在埃及的巩固,这里成为地中海和北非的政治经济中心。1168年为抵抗第二次十字军的侵略而实行焦土政策,该城被焚毁。
  在1912年,1964年和1966年考古工作者几次在这里发掘,出土陶瓷碎片五、六十万片,涉及唐代的有越窑青瓷、唐三彩和邢窑、定窑白瓷以及长沙窑瓷器。[3]
  (3)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阿曼苏丹国,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的要道。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位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西北的苏哈尔古城遗址,出土了大批中国瓷片和残件,其中唐代的遗物有越窑青瓷、长沙窑釉下彩瓷、邢窑和定窑白瓷。[4]
  (4)印尼: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唐代陶瓷品种有越窑青瓷、长沙窑釉下彩瓷及邢窑和定窑白瓷,其中出土白瓷的地点是“中爪哇帝岩(Dieng)高地的八世纪首都和东三宝拢,巴厘(Semarang,Bali)与南西里伯斯(Co-lede)。”[5]
  (5)伊朗:内沙布尔位于伊朗的东北部,这里曾是塔里尔和苏法尔朝的王都,美国首都博物馆曾三次发掘此遗址,出土中国唐代陶瓷有越窑青瓷钵残件、长沙窑壶钵残片和邢窑白瓷壶。[6]
  (6)伊拉克:阿比尔塔是阿拔斯王朝都市遗址,该城毁于十世纪初。日本学者曾在此发现了唐代越窑青瓷和邢窑及定窑白瓷。[7]
  (7)巴基斯坦:“勃拉名纳巴特(Brominabad)在印度河上游,七至十一世纪为商业中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毁于地震。发掘出土地震以前的遗物中有唐越窑青瓷、邢窑系白瓷、宋代青瓷。”[7]
  以上7个国家和地区均出土有唐代白瓷。从其地理位置上讲,中国陶瓷当时从海路输送过去的。在出土的唐代白瓷中,其窑口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正如前文声明所讲,巩县窑、定窑、邢窑三个窑口产品极易搞混,李辉柄先生根据窑址调查资料,提出了定窑与邢窑的五点区别[8],为辨别其窑口提供了线索。三上次男先生生前即口头表示过,他看了该文之后,过去定为邢窑的产品似应改为定窑。但是我们仍然看到许多确实属于邢窑的产品在古代港口遗址中出土。如扬州就出土了许多邢窑产品,其造型有碗、壶、托盘、盒、盏等,以碗、壶居多[9]。与其一起出土的唐代白瓷尚有巩县窑和定窑的产品。这些事实说明,邢窑产品确实远销海外。
  综上所述,可得出几点结论:
  (1)邢窑白瓷曾于唐代晚期开始销往海外,其外销路线是沿着海上的通道,远达日本,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各国。
  (2)与邢窑同期外销的陶瓷主要是越窑青瓷、长沙窑釉下彩瓷和定窑、巩县窑白瓷。
  (3)邢窑随着自身的衰落,至宋代外销中断,而被崛起的定窑代替。至于定窑是如何在商品竞争中后来居上,最终取代了邢窑的原因,则是可以深入研究的另一课题。
  总之,邢窑白瓷以规整的造型、一丝不苟的质量,不但称雄于唐代瓷坛,而且融会于文化之中,沟通了中国和外国的友好交往,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附注

[1][2][日]矢部良明:《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 [3][6]〔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译文分别有文物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版及《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版。 [5]苏莱曼:《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外销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 [4]李辉柄:《中国——阿曼友谊的历史见证》,《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0期。 [7]冯先铭:《元以前我国瓷器行销亚洲的考察》,《文物》1981年第6期。 [8]李辉柄:《定窑的历史以及与邢窑的关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3期。 [9]周林:《从扬州出土的陶瓷资料看唐代的贸易陶瓷》,《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静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