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瓷原料的种类和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89
颗粒名称: 1.制瓷原料的种类和分布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除上述制瓷原料以外,在神头、石城、鸡亮、郝庄一带还蕴藏着数量可观的石英、长石、白云石等矿物。
关键词: 邢窑 瓷原料

内容

白矸土:灰白色,块状,属半软质高岭石—水云母黏土岩。位于本溪组的下部,其底板为铝矾土或硬质耐火土,顶板一般为紫木节黏土。埋藏深度一般为5~20米。分布广泛,北起赞皇的白家窑、南北焦村,经临城县的牟村、辛庄、竹壁、祁村、石固、岗头、水南寺、南程村、澄底、陈刘庄西山、磁窑沟,直至内丘县的邵明、永固、西布。其中白家窑、辛庄、陈刘庄西山、邵明、永固等地埋藏较浅,可采量较大,推断为历代邢窑制瓷的主要原料。
  紫木节黏土:浅紫色或土黄色,多呈层状,偶有块状。含有较多的有机质与炭化物。质软,颗粒细,塑性强,常见于薄煤层的风化带上。有两个层位,一是上述白矸土的顶板,厚不足0.5米,分布于白家窑、焦村、竹壁、辛庄、陈刘庄、邵明等地,埋藏较浅,储量有限;二是位于山西组的中下部,与红砂石共生。
  红砂石:紫红色,团块状或层状,有黑色和白色砂斑粒。质软,塑性中等,分布在祁村一带。它赋存于山西组中下部,呈团块状或薄层状与紫木节混杂共生,单矿极少。从其化学组成推断,可能是制邢窑细白瓷的主要原料之一。
  釉土:绿色或灰绿色,呈团块状或粉末状,夹杂有钙质结核,质较软,溶于水后黏性大,可单矿成釉。分布于磁窑沟、水南寺、祁村、竹壁等地的地表。
  除上述制瓷原料以外,在神头、石城、鸡亮、郝庄一带还蕴藏着数量可观的石英、长石、白云石等矿物。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