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于临城窑烧制品种及其历史情况的几点补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83
颗粒名称: 三、对于临城窑烧制品种及其历史情况的几点补充
分类号: K878.5
页数: 1
页码: 230
摘要: 今日内丘邢窑窑址的新发现,又为过去临城邢窑窑址的研究弥补了美中不足之处。并且再次证明了当时文献的可信,和它流芳千古的美誉确实当之无愧。在令人欣庆之余不胜盼望能早日进行正式的发掘,庶使有些问题得以澄清。倘能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重新振兴往日独占鳌头的令名,方不辜负久享盛誉的历史传统。鉴往知来、推陈出新,令人不禁对邢瓷的恢复和发展寄予莫大的希望。
关键词: 邢窑 临城窑 内丘窑

内容

通过四次到临城窑址考察的收获看来,除所烧唐代白瓷为其正宗外,尚有隋唐时期的青瓷、唐宋金元时期的黑瓷、印花白瓷、白地绘黑花以及钧釉瓷器。从宏观上看它的时限较长、品种亦多。这一点则非内丘窑所能望其项背。
  此次又有祁村窑址寻得唐代黑釉壶短流一个、金代叠烧之黑釉碗底一个。在南程村窑址寻得金代白地黑花大碗半个,内书“色期白雪”(或有希望获得传统“邢磁类雪”的美誉之意)。联系第一次在该村所得白地绘黑花瓷片,以及在西磁窑沟地下7米深处出土的白地黑花题诗枕残片亦可证知当时当地确曾受到磁州窑技法的影响。同样地在南程村、解村、山下村窑址一带所得大量的宋金白瓷,除了印花之外,四次所见所得竟无一片是刻划花白瓷,而且胎釉粗灰,早已失掉了“类雪”、“类银”的特色,则又是后来学习定窑技法和每况愈下的明证。在贾村窑址除过去曾发现有隋唐青瓷、白瓷和元代钧釉残片外,此次又在山下村窑址寻得钧釉残片,说明临城窑到了元代还曾受到钧窑的影响。这种情况同磁州窑系的许多窑址亦有钧釉残片出土的事实,都可谓是大势所趋、不足为奇了。
  此外,在祁村窑址曾先后两次寻得晚清时期白瓷碗残片,底心有矾红图章款因磨损而隐约难以辨识。虽未经化验其胎釉成分一时尚难肯定即是当地产物,然而在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清代窑址”中曾经提到“临城窑”。而且至今临城贾村仍有烧造粗瓷的窑厂,究竟文献与实物、历史与现实两者如何联系,还需要再作进一步的探讨。不过,如果结合河北省其他两大名窑——定窑与磁州窑的兴衰起伏和连绵不断的历史,以及当地用之不竭的大好资源想来,则对于临城“邢窑”的上下限乃至它的历史名称应如何判断?恐怕仍是值得商榷的一问题。
  耐人寻味的是,在内丘邢窑虽有大量的隋代青瓷、白瓷的发现,却未见后来有模仿定窑、磁州窑、钧窑的典型制品(只有出土的宋、金时期流行的一般器物,数量亦有限)。若与临城邢窑相比,说明它的烧造历史虽早而且精品较多,然而其时限则较短,似乎只是昙花一现。由于故步自封或其他原因而很少学习其附近名窑的新技法,以致后来一蹶不振。加以丘陵地带窑址往往被流土埋没而不易发现,或许是它之所以默默无闻而长期难以寻觅的另一原因。
  总之,今日内丘邢窑窑址的新发现,又为过去临城邢窑窑址的研究弥补了美中不足之处。并且再次证明了当时文献的可信,和它流芳千古的美誉确实当之无愧。在令人欣庆之余不胜盼望能早日进行正式的发掘,庶使有些问题得以澄清。倘能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重新振兴往日独占鳌头的令名,方不辜负久享盛誉的历史传统。鉴往知来、推陈出新,令人不禁对邢瓷的恢复和发展寄予莫大的希望。

附注

[1][3][4][9][10]《文物》1981年9期49~52页及《河北陶瓷》1982年第1期。 [2]《中国陶瓷》1982年7期(增刊“古陶瓷研究专辑”)78~80页。 [5][6]河北省内丘县地名办公室:《内丘县地名志》。 [7]河北临城邢瓷研制小组:《唐代邢窑遗址调查报告》,《文物》1981年第9期。 [8]《金史·卷二·地理志》:“河北西路,县六十一,……内丘(属邢州)……临城(属沃州)……”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