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有关邢窑、邢瓷若干问题的初步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63
颗粒名称: 三、对有关邢窑、邢瓷若干问题的初步分析
分类号: K876.3;K878.5
页数: 4
页码: 209-2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邢窑的窑址问题,关于邢瓷的品种和造型工艺问题,关于邢瓷的纹饰和花饰问题,关于邢瓷胎质和釉色问题,关于邢瓷的装窑方法和烧结问题。
关键词: 邢窑 邢瓷 古代陶瓷

内容

根据唐代邢窑遗址的分布及其出土的实物标本,我认为,我们可以对以下六个有关邢窑、邢瓷问题,进行如下的初步分析:
  (一)关于邢窑的窑址问题
  唐代邢窑的遗址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李肇在《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的记载,因此,一般研究瓷史的学者都认为邢窑的遗址应当在内丘。但是,经过我个人多次去内丘实地考察和近来与临城同志一起对邢窑遗址的普查,在内丘境内的西部地区,即从南与邢台交界的东青村起,经西庞、马河、西丘、大丰,直到北与临城交界的磁窑沟止30华里的地带中,除在西磁沟村南、村北发现了一些宋、金、元时代的瓷片外,其他地方找不到窑址的痕迹。但是,从内丘、临城交界的磁窑沟向北伸展,经临城境内的解村、山下、南程村、泜河北岸,射兽、澄底、岗头,直到祁村、双井一线长达二十五华里的地带中,却发现了十五处古窑址区,而属于唐代的四处遗址区,其分布之广和规模之大,也是十分可观的。这就足以说明,上述这个地带无疑是唐代邢窑窑址的所在。
  (二)关于邢瓷的品种和造型工艺问题
  一般瓷史研究者,根据我国唐代墓葬出土的白瓷器物多为玉璧底碗和短流执壶,便认为唐代邢瓷造型单调,因此以为邢窑的产品种类不会太多。但从我们在窑址中所发现的器物来看,并非如此,而是相当丰富。比如,我们在一个不足1米×2米的小小探方中,仅细瓷一类,便挖出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器物就有十五种之多。其中不仅有唐墓中常见的玉璧底碗、短流执壶、盘口盏托和小口坛;而且还有十分罕见的瓣口瓣足碗、堆纹刻花扁壶、高足杯和高足盘。
  根据上述器物造型工艺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所有碗器、盘器、杯器,都是采用内腹模压和外体轮旋方法成形的;所有壶器、坛器,都是采用轮旋拉坯、附之以捏堆方法成形的。这些器物,尤其细瓷器物的造型,均十分规整、大方、丰满、美观,从工艺角度上看,可以说明唐代邢窑工匠的造型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因此,皮日休在形容邢瓷的规整时,说它“圆似月魂坠”是可信的,至于说它“轻如云魄起”,则应是以邢瓷中较为轻薄的细瓷器物与人们一般日常使用的厚壁笨重的器物相比而言的。
  (三)关于邢瓷的纹饰和花饰问题
  一般瓷史研究者,认为唐代邢瓷除了造型单调以外,还素无花饰,而仅以白取胜,因此以为邢窑生产的器物只有使用价值而无欣赏价值。但是,从我们在窑址中所发现的器物来看,也并非如此,邢瓷有纹饰也有花饰。比如在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件“瓣口瓣足碗”和那件“堆纹刻花扁壶”便是有力的物证。从纹饰花饰的艺术手段上观察,我们可以断定:碗的四个瓣口、腹内腹外隔壁相对的四条凸纹和四条凹纹、圈足上的四个凹角,都是采用模具压印的方法制成的(图一)。扁壶提鋬前的矮流周围一圈泥条和提鋬后翘起的鸦嘴形短尾以及围绕在腹部前后两侧的三条凸起的泥纹,都是用堆贴捏合的方法制成的;而腹部左右两面的三道三角形纹饰和密布在三道纹饰之中的斜线纹饰、交线纹饰以及环绕在三道纹饰之外的叶状纹饰、花状纹饰,则都是用扁形刻刀或梳篦齿形刻刀刻划而成的(图二)。
  我们知道,宋代定瓷是继唐代邢瓷之后兴起的,利用扁形刻刀和梳篦齿形刻刀在器物上刻划纹饰和花饰,是定瓷装饰艺术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可是这种艺术特点在唐代邢瓷中已出现了,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广泛运用于宋代定瓷中的这种刻划技艺的渊源,是不是首先萌芽于唐代邢瓷而为宋代定瓷所发扬光大?图一瓣口瓣足碗
  (四)关于邢瓷胎质和釉色问题
  唐代邢瓷的釉色,陆羽在《茶经》中有明确的记载,那就是“类雪”、“类银”。所谓“类雪”,无疑是“色泽光柔洁白”;所谓“类银”,无疑是“色白而略发青灰”。在唐代邢窑遗址中,我们所发现的所有釉色洁白“类雪”的器物都是细瓷。这些器物胎坯原料都是经过严格选择的,瓷泥经过了精心的洗练,因此胎质细腻,色调白净。不施化妆土,在平滑光亮的胎面上施加一层均匀透明的釉药,经过适度的焙烧,便可使瓷面呈现出洁白如雪的光泽。而我们在唐代邢窑遗址中,所发现的所有釉色“类银”的器物都是粗瓷。这些器物所使用的胎坯原料选择不严,瓷泥的洗练也不精细,故胎质较粗,胎面也不光滑。胎色较杂,多呈银灰色,施釉前多施加一层粉色化妆土,然后施釉。尽管所施釉药与细瓷无别,但由于胎面底色过重,胎地粗糙,吃釉不均,故在焙烧之后瓷面上呈现出的釉色为银白色。即使施加的化妆土很厚从而使胎面增白,也和细瓷所呈现出的洁白如雪的色调断然有别。
  (五)关于邢瓷的装窑方法和烧结问题
  邢窑白瓷究竟怎样装窑和怎样烧结?在邢窑遗址和窑具发现之前也是一个不解之谜。现在我们从窑址中找到了大量的漏斗状匣钵、盒状匣钵、筒状匣钵和三角形垫片。尤其在我们发现了这些窑具和瓷器粘连在一起的一些残件之后,使我们十分清楚的得知,唐代邢瓷的装窑烧结共有四种方法:第一,所有细瓷碗器、盘器、杯器、盏托,都是用漏斗状匣钵或盒状匣钵装烧的,即一件匣钵装置一件瓷器,然后匣钵与匣钵相叠,叠至一定高度为止。第二,所有粗瓷碗器、盘器,都是用三角形垫片垫烧的,即每一件器物腹内底部放置一个三角形捏有三个支钉的垫片,依此一件器物一个三角形垫片的叠放,叠至一定高度,再用一件筒状的匣钵把它笼罩住,然后再在上面一器一片的垫放,再笼罩筒状匣钵,直至适当高度。第三,所有壶器、坛器等较大器物,都是用筒状匣钵单件罩烧的,即一件器物,笼罩上一件筒状匣钵,依此相叠放置,直至适当的高度。第四,所有马俑、骑马俑、鸟食罐、鸟饮罐等较小器物,都是用筒状匣钵成组罩烧的,即若干件器物排成一组(多为梅花状)然后罩上一件筒状匣钵,依此相叠放置,直至适可而止。当然筒状匣钵的高低宽窄,是根据器物大小高矮而制的。
  (六)关于邢瓷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问题
  在唐代邢窑遗址发现之后,我们通过邯郸陶瓷研究所、成都光学仪器研究所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大力协助,对遗址出土的细瓷胎质和釉质的化学成分,先后进行了七次化学分析。我们知道,古人制瓷在胎泥选料和釉药配料上,完全凭借于经验,因此胎泥的化学成分和釉药的化学成分是难以把握稳定的。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唐代邢窑制瓷工匠却基本上掌握了这种技术,比如我们提供的品样是各种不同器物或不同个体,但获得的化验数据却几乎一样。如胎质的化学成分,都保持:SiO2为66、A1203为32,TiO2为0.38、Fe2O3为0.48、CaO为0.78、MgO为0.9、K2O为0.79、Na20为0.59左右;而釉质的化学成分,则是:SiO:为68、A12O3为17、TiO2为0.3、Fe2O3为0.46、CaO为7.5,MgO为2.4、K20为1.2、Na2O为0.8、MnO为0.1、FeO为0.15。
  从上列的化学成分可知,邢瓷不论胎质和釉质,在SiO2和Al1O2上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这在焙烧温度上无疑需要强高度。根据“熔融温度经验公式”,即:
  360+R203-R2O
  T始=.85的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这个数据经对邢瓷瓷片1400℃的重烧验证不误。由此可知,过去某些瓷史研究者,根据一般古瓷烧成温度,断说邢瓷在1200℃即可成瓷,是值得商榷的。
  在邢瓷的物理性能上,我们先后共进行了四次测定,主要数据:第一次的硬度(kg/mm2)为612;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吸水率(%)为0.24;第四次的白度(%)为78;重烧验证的温度为1380℃。依此测定的结果看,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9]。
  按我国当前陶瓷界对于“硬质瓷烧成于何地”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硬质瓷”烧成于欧美,是我国制瓷技术传入外国后由外国人研制而成的。但也有人认为:我国是瓷器发明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硬质瓷”的烧制,理应起自我国,然苦无物证,而邢瓷的物测结果,无疑为这一立论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