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代邢窑遗址的发现和遗址中出土的白瓷器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62
颗粒名称: 二、唐代邢窑遗址的发现和遗址中出土的白瓷器物
分类号: K876.3
页数: 2
页码: 208-209
摘要: 在上述三处窑址地面上,我们拣到的主要是粗瓷片,细瓷片的数量很少。为了进一步查清窑址产品的种类,1981年3月14日,我们根据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所发现的瓷片堆积线索,在祁村东南窑址地方铁路东侧靠近南沟子的北坡,试挖了一个1米×2米的探方。结果在二米五左右的地下,发现了大约有六十公分厚的未曾遭受扰乱的瓷片和窑具堆积层。出土了大量白瓷器物,其中粗瓷有:平底碗、玉璧底碗、短流执壶、小口坛、宽圈足盘、鸟食罐等,共计六种十四式:细瓷有: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瓣口瓣足碗、宽圈足盘、高足盘、宽圈足杯、高足杯、短流执壶,堆纹刻花扁壶、盘口盏托、圆形盒、鸟食罐、鸟水罐、马俑、骑马俑等,共计十五种二十一式。出土的窑具,有三角形垫片、筒状匣钵、漏斗状匣钵、盒状匣钵等,共计四种十三式。此外,我们在这个探方中,还发现了一件十分珍贵的刻花使用的象牙刻刀,并发现了一枚唐时通行的货币“开元通宝”铜钱。
关键词: 白瓷器 古代陶瓷 唐代

内容

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从1952年起到1972年,考古工作者对邢台地区所辖靠近太行山的沙河、邢台、内丘三县境内,曾进行过七次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虽然在沙河的高窑、赵窑、邢台的东窑、西窑和内丘与临城两县交界的西磁窑沟,先后发现了六处分别属于明、元、金、宋四个时代的窑址,但唐代的窑址仍然没有发现。1980年8月间,笔者应临城县二轻局的邀请,会同“邢瓷研制小组”的林玉山、陈二印、张书泰、陈月恩等同志,对内丘、临城境内的古窑址进行了逐村逐庄的普查。结果除在内丘、临城两县交界的西磁窑沟查清了两处窑址外,又在临城境内的解村、南程村、泜河北岸发现了五处分别属于元、金、宋三个时代的窑址,在射兽、澄底、岗头发现了三处分别属于宋、五代两个时代的窑址。令人振奋的,是8月10日的上午我们在位于临城西北七华里的岗头村北的泜北渠北岸,第一次发现了一处唐代的窑址,不仅拣到了具有典型唐代风格的“玉璧底粗瓷碗”残件,而且还拣到了唐代装烧瓷器普遍使用的窑具——漏斗状匣钵。其后,由林玉山、陈二印等同志继续北上进行调查,至11月4日,又在位于临城西北十五华里的祁村东南、西北和西双井村东,发现了三处完全属于唐代的窑址群。从地面上,拣到了大量的属于唐代风格的粗瓷片,同时也拣到了洁白如雪的细瓷片。至此,为中外学者一直关注的所谓“邢窑之谜”,终于揭晓了。
  在上述三处窑址地面上,我们拣到的主要是粗瓷片,细瓷片的数量很少。为了进一步查清窑址产品的种类,1981年3月14日,我们根据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所发现的瓷片堆积线索,在祁村东南窑址地方铁路东侧靠近南沟子的北坡,试挖了一个1米×2米的探方。结果在二米五左右的地下,发现了大约有六十公分厚的未曾遭受扰乱的瓷片和窑具堆积层。出土了大量白瓷器物,其中粗瓷有:平底碗、玉璧底碗、短流执壶、小口坛、宽圈足盘、鸟食罐等,共计六种十四式:细瓷有: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瓣口瓣足碗、宽圈足盘、高足盘、宽圈足杯、高足杯、短流执壶,堆纹刻花扁壶、盘口盏托、圆形盒、鸟食罐、鸟水罐、马俑、骑马俑等,共计十五种二十一式。出土的窑具,有三角形垫片、筒状匣钵、漏斗状匣钵、盒状匣钵等,共计四种十三式。此外,我们在这个探方中,还发现了一件十分珍贵的刻花使用的象牙刻刀,并发现了一枚唐时通行的货币“开元通宝”铜钱。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