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素烧和釉烧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41
颗粒名称: (四)素烧和釉烧问题
分类号: K876.3
页数: 1
页码: 190
摘要: 从邢台唐墓出土碗器足底露胎的胎面上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足底胎面的施刀锋迹完好,虽然蘸釉后经过擦拭,但无胎泥釉药混拌的痕迹;而胎身和釉面之间的结构,虽然融合紧密,但其层次十分分明。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唐代邢瓷碗器是先经素烧然后施釉再经釉烧的。
关键词: 邢瓷 素烧 釉烧问题

内容

从邢台唐墓出土碗器足底露胎的胎面上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足底胎面的施刀锋迹完好,虽然蘸釉后经过擦拭,但无胎泥釉药混拌的痕迹;而胎身和釉面之间的结构,虽然融合紧密,但其层次十分分明。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唐代邢瓷碗器是先经素烧然后施釉再经釉烧的。
  素烧所需要的温度,一般是1000℃左右。这是由胎质的化学成分的综合熔点决定的。具体到唐代邢瓷素烧需要多高的温度,尚没有测得数据。
  唐代邢瓷烧成,不论素烧和釉烧,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因此唐代邢瓷碗器的烧成火度是适宜的,它既没有因欠火而造成夹生现象,也没有因过火而造成的变形现象。器物扣之发音清脆。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郭道源取邢碗“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经笔者依记验证,其说可信。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