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坯造型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39
颗粒名称: (二)胎坯造型问题
分类号: K876.3
页数: 1
页码: 189
摘要: 唐代邢瓷碗器的内腹壁,异常平正光滑,有十分明显的模压效果;而其外腹壁,尤其是碗口和碗足部分,却有丝缕隐约可见的微细的旋迹。这就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唐代邢瓷碗器的胎坯造型,在轮制过程中其内腹是采用一种类似模具的碗范压成的;而其外腹连同足底和足心,则是用辊、板、铲、刀等造型工具旋制的。
关键词: 邢瓷 胎坯 造型问题

内容

唐代邢瓷的器物,目前只发现一种碗器。从碗器的造型上观察,它是用一种转速很快的轮旋制的,并采用了碗范模具。
  从唐代遗留下来的许多金属器物的工艺水平上鉴定,证实当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工具上已经创造了一种“手摇足踏”的机械。这种机械,由于动力借助手摇脚踏,便加强了旋转的速度,因此这就使产品的规范质量大大提高。这里,我们从邢台唐墓中出土的白瓷碗器的整个器形的规范水平上考察,可以完全肯定唐代邢瓷的胎坯就是用这种手摇脚踏的轮机制成的。
  唐代邢瓷碗器的内腹壁,异常平正光滑,有十分明显的模压效果;而其外腹壁,尤其是碗口和碗足部分,却有丝缕隐约可见的微细的旋迹。这就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唐代邢瓷碗器的胎坯造型,在轮制过程中其内腹是采用一种类似模具的碗范压成的;而其外腹连同足底和足心,则是用辊、板、铲、刀等造型工具旋制的。
  总之,唐代邢瓷在胎坯造型技术水平上已达到了相当高度,其规范质量亦已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碗器的整个体态是严整的,碗口十分圆滑,腹壁十分平净,而其足底之光平、足缘之规则和足心之周正,真可说是如同环璧,无怪乎民俗把它称之为“玉璧底”。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中写道:“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12]。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无疑亲眼见过或亲手用过邢州的瓷碗,他用“月魂”的规圆来赞美邢瓷碗器胎坯造型的周正,应是诗人对实物的写真,不应看作是夸张之词。

附注

[12]《全唐诗》中华书局本,第二十二卷。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