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代邢窑白瓷的生产技术与工艺特点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37
颗粒名称: 三、唐代邢窑白瓷的生产技术与工艺特点问题
分类号: K876.3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综上所述,从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器物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唐代邢窑白瓷的生产技术,不论从瓷泥洗练上、胎坯造型上、素烧釉烧和釉色布施上,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这种水平的形成,是经过唐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和反复的科学实验中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 邢窑白瓷 生产技术 工艺特点

内容

我想根据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器物试作如下分析:
  (一)瓷泥洗练和胎质问题
  从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的露胎表面上观察,可以看到它的组织是十分细腻的。如果敲断器物的腹壁从剖面上来观察它的内部,也可以看到它的组织是十分严密的,无论敲断多少碎片,都没有发现其内部组织因有粗粒或杂质而造成的砂眼、松散和缝裂现象。从这一点可以说明,唐代邢瓷对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即将瓷土洗练成瓷泥这道工序,是十分重视的。洗练瓷泥采用什么方法,虽无文献记载,但它应与世后的一般洗练方法类同,那就是“取瓷土等物之粉末,捣泥水中,取其未沉之细粉,澄之而后用”。因为除了用这种“捣泥”洗练方法,要想取得不带任何粗粒的而又极为细净的瓷泥,是绝对办不到的。
  从前表所列邢台各地瓷土和唐代邢瓷胎质的化学成分可知,邢瓷胎质在SiO2上比内丘瓷沟的瓷土为高,这是由于邢瓷在捣泥过程中为了提高胎质的硬度和白度在瓷土中增添了长石的缘故。根据已知数据推算,当时在瓷土中由于增添了长石,使瓷泥SiO2含量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用维氏硬度计在邢瓷露胎部位上测其硬度,其最大值仅为536或537,这就说明唐代邢瓷胎质的硬度比同时代的一般瓷器胎质硬度还是较低的,实际上是烧结程度低的关系。但是在色泽上,其纯净洁白的程度,却为同时代的一般瓷器胎色所无法相比的。
  (二)胎坯造型问题
  唐代邢瓷的器物,目前只发现一种碗器。从碗器的造型上观察,它是用一种转速很快的轮旋制的,并采用了碗范模具。
  从唐代遗留下来的许多金属器物的工艺水平上鉴定,证实当时我国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工具上已经创造了一种“手摇足踏”的机械。这种机械,由于动力借助手摇脚踏,便加强了旋转的速度,因此这就使产品的规范质量大大提高。这里,我们从邢台唐墓中出土的白瓷碗器的整个器形的规范水平上考察,可以完全肯定唐代邢瓷的胎坯就是用这种手摇脚踏的轮机制成的。
  唐代邢瓷碗器的内腹壁,异常平正光滑,有十分明显的模压效果;而其外腹壁,尤其是碗口和碗足部分,却有丝缕隐约可见的微细的旋迹。这就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唐代邢瓷碗器的胎坯造型,在轮制过程中其内腹是采用一种类似模具的碗范压成的;而其外腹连同足底和足心,则是用辊、板、铲、刀等造型工具旋制的。
  总之,唐代邢瓷在胎坯造型技术水平上已达到了相当高度,其规范质量亦已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碗器的整个体态是严整的,碗口十分圆滑,腹壁十分平净,而其足底之光平、足缘之规则和足心之周正,真可说是如同环璧,无怪乎民俗把它称之为“玉璧底”。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中写道:“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12]。皮日休生活在晚唐,无疑亲眼见过或亲手用过邢州的瓷碗,他用“月魂”的规圆来赞美邢瓷碗器胎坯造型的周正,应是诗人对实物的写真,不应看作是夸张之词。
  (三)施釉、釉质和釉色问题
  从邢台唐墓中出土的碗器的胎质和釉面之间的结构关系上观察,唐代邢瓷的碗器胎坯是蘸釉。器物系通体施釉,仅有足底一周露胎,这当是在蘸釉后又将足底的釉层在一种粗质的麻布上擦去的。邢瓷的釉面薄而均匀,敲开器物从断面上测釉皮的厚度,一般部位均在0.2毫米左右,就是在碗器内腹底部积釉最厚的部位,釉面的厚度也超不过0.3毫米。
  据有经验的釉工师傅观察:唐代邢瓷的釉药肯定是经过人工配制的,配制方法可能是用瓷土加上大约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长石,经过粉碎之后研磨而成的。
  用维氏硬度计在釉面上凿测,其最大为546,与胎质的硬度相比,只高9度左右,这就说明邢瓷釉药的玻璃质不算精强,因此邢瓷碗器有一定程度的、微小的吸水量,而不是无吸水量。正因如此,邢瓷釉面的抗污能力较差,易于沾染,所以陆羽用饮茶的标准评比茶具时,说“邢不如越”是有根据的[13]。由于玻化低,唐代邢瓷的釉色虽然洁白,但光泽度并不很大,不论用正光或者反光观察,它给人的光感印象,是绵柔浑厚,而不是青翠透彻,所以陆羽用“类银”、“类雪”的白度形容邢瓷釉色,也是十分恰当的。
  (四)素烧和釉烧问题
  从邢台唐墓出土碗器足底露胎的胎面上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足底胎面的施刀锋迹完好,虽然蘸釉后经过擦拭,但无胎泥釉药混拌的痕迹;而胎身和釉面之间的结构,虽然融合紧密,但其层次十分分明。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唐代邢瓷碗器是先经素烧然后施釉再经釉烧的。
  素烧所需要的温度,一般是1000℃左右。这是由胎质的化学成分的综合熔点决定的。具体到唐代邢瓷素烧需要多高的温度,尚没有测得数据。
  唐代邢瓷烧成,不论素烧和釉烧,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因此唐代邢瓷碗器的烧成火度是适宜的,它既没有因欠火而造成夹生现象,也没有因过火而造成的变形现象。器物扣之发音清脆。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郭道源取邢碗“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经笔者依记验证,其说可信。
  综上所述,从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器物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唐代邢窑白瓷的生产技术,不论从瓷泥洗练上、胎坯造型上、素烧釉烧和釉色布施上,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这种水平的形成,是经过唐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和反复的科学实验中取得的成果。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