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遗址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32
颗粒名称: 邢窑遗址问题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187-188
摘要: 内丘县磁窑沟,是唐代邢窑所在的一个重要线索,其具体地点,当在西磁窑沟村南的“南土龙”。据当地群众说:南土龙原高出地面三米左右,由西而东横贯于南沟阳坡,土龙的土质系带有粗砂的红土,当地人们将它称作“立土”,据说这种立土具有不怕火烧不怕水冲的性能,所以古时窑址多就坡挖成,此坡目前因历代取土,断断续续,已不成系,但坡基尚存,如果我们在此处进行认真地勘察,那么发现唐代窑址是有可能的。
关键词: 邢窑 遗址 瓷窑

内容

除上述途径之外,我认为,我们应当对邢台地区民间有关瓷窑的流传材料予以注意。在邢台地区民间流传中,古时的瓷窑地点是很多的,其中以沙河的赵窑、高窑(章村北),邢台的东窑、西窑和内丘的瓷沟,最为盛传。从实地考察中得知,上述五地均有瓷窑遗存,但哪一处是唐代邢窑的所在?目前尚无法断定,不过根据笔者1961年春和1974年夏两次调查访问之后所得的印象,邢窑的遗址,很可能就在内丘瓷沟村,其理由有四:
  第一,有可靠性的文献记载:我们知道,一种产品的取名,不一定是产品的实际产地。正如定瓷的实际产地不在定州治城而在定州辖属的曲阳一样,邢瓷的实际产地不一定在邢州治城,而可能在邢州辖属的内丘。《新唐书·地理志》中有:“邢州……土贡丝布、瓷器、刀、文石。”“县入:龙冈、沙河、南和、巨鹿、平乡、任、尧山、内丘。”[8]这是有关邢州瓷器和内丘隶属邢州的记载。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中写道:“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9]其所谓“内丘白瓷瓯。”实际就是指的“邢州白瓷瓯”,李肇在这里书“内丘”而不书“邢州”,当是对邢州白瓷实际产地的具体记载。这一记载对于考察邢窑的地址是十分重要,因此,应当引起瓷史研究者的注意。
  第二,有方便水运条件:瓷沟的全名叫磁窑沟,分东西两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丘陵与平原之交,古时西瓷窑村南之“百泉河”,和村北之“千泉河”,由西而东环村流过,至村东汇成宽约二十米、沟深约十多米之“大泉河”。据当地民间流传:大泉河水深流急,经年不断,下通船舶,可至商业集市北张镇。古时瓷沟的水运交通如此方便,正是瓷窑建造的适宜之地[10]。
  第三,有丰富的制瓷原料:西瓷窑村南约有高出该村二十米左右的一块丘陵地带,其南北宽约二里许,东西长约五里。藏有白色瓷土。现在如登上岗坡,从到处坑洼不平的地势中残存的瓷土矿床残迹观察,可知此处古时瓷土的藏量是相当丰富的,现在看来虽然近似采尽,但仍有人在古老坑角洼边中深挖寻找。此处瓷土既然藏量如此之多并已多为取用,这就使我们不能不考虑:这可能是由于唐代邢瓷在此建窑生产的结果。
  第四,有宋代的窑址和瓷片:西磁窑沟周围的窑址很多,但多属明清时代遗存。1974年夏笔者二次赴瓷沟访问时,在张阔老人和二队队长的引导下,在二队的打麦场西头找到一座宋窑,虽因扩建麦场将窑身切乱,无法看到窑体的全貌,但窑身的上端腹部和走烟洞口尚存,并在腹部下处采到了大小不同的白瓷小碗的残片,经过复原,这些白瓷小碗,和邢台地区各地宋墓出土的大量的白瓷小碗十分近似,同时在胎质上和釉色上又保留着唐代邢瓷的特点,这就使我们可以把它的生产历史上溯到唐代[11]。
  总之,内丘县磁窑沟,是唐代邢窑所在的一个重要线索,其具体地点,当在西磁窑沟村南的“南土龙”。据当地群众说:南土龙原高出地面三米左右,由西而东横贯于南沟阳坡,土龙的土质系带有粗砂的红土,当地人们将它称作“立土”,据说这种立土具有不怕火烧不怕水冲的性能,所以古时窑址多就坡挖成,此坡目前因历代取土,断断续续,已不成系,但坡基尚存,如果我们在此处进行认真地勘察,那么发现唐代窑址是有可能的。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