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原料与窑址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30
颗粒名称: 二、关于唐代邢窑白瓷的原料与窑址问题
分类号: K876.3;K878.5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考察和研究邢瓷的原料产地,对于寻找邢窑遗址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制瓷原料和唐代邢瓷胎质的化学分析比较,去判断邢窑所在的方位;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可能在调查原料产地的过程中直接发现邢窑的遗址。
关键词: 邢窑 窑址 白瓷

内容

一般说,古窑址,多设在制瓷原料的产地附近。因此,我认为,考察和研究邢瓷的原料产地,对于寻找邢窑遗址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制瓷原料和唐代邢瓷胎质的化学分析比较,去判断邢窑所在的方位;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可能在调查原料产地的过程中直接发现邢窑的遗址。
  制瓷的主要原料,是制作瓷胎的瓷土。
  据笔者所知,邢台地区的瓷土产地,主要是在沙河、邢台、内丘、临城四县西部的太行山区,其藏量之巨大,令人惊异,在山坡、谷壁的带有波纹的水成岩的岩层中,到处都可以找到这种矿床的分布。据地质学研究,太行山在“古生代”,原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在距今大约二亿七千万年的“古生代二叠纪”时,方因造山运动而上升成山,构成太行山脉的主要岩石地质是水成岩[6]。
  邢台地区的瓷土是十分微细纯净的。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便是使用的这种优质的原料。但是,由于邢台地区瓷土产地分布较广,具体到使用的是哪个地方的瓷土?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来研究。现将有关科研单位对邢台地区南、中、北三个主要地方的瓷土和对唐代邢瓷胎质的化验报告[7],加以综合比较,列表如下:从上表所列各地瓷土和唐代邢瓷胎质的化学成分比例可知,南部沙河县章村瓷土在Na2O上所占的比例很大,与邢瓷胎质成分距远:而中部邢台县东窑瓷土含Fe2O3的成分太高,色重,作为白瓷亦为邢瓷所不能取。但内丘县磁沟的瓷土,却与邢瓷胎质比较相近,因此,我认为唐代邢瓷生产,很可能就是使用的内丘县磁沟的原料。
  我们知道,瓷器胎质的化学成分,尽管经过焙烧或发生某些变异,但就其基本要素来说,烧前之胎坯与烧后之素胎不会出现过大的区别。因此,我认为我们通过对唐代邢瓷胎质和邢台各地瓷土的化学分析比较,来弄清唐代邢瓷使用的是何地的原料,从而判断唐代邢窑遗址之所在,应当说是一种有科学根据的做法。
  寻找唐代邢窑遗址,除上述途径之外,我认为,我们应当对邢台地区民间有关瓷窑的流传材料予以注意。在邢台地区民间流传中,古时的瓷窑地点是很多的,其中以沙河的赵窑、高窑(章村北),邢台的东窑、西窑和内丘的瓷沟,最为盛传。从实地考察中得知,上述五地均有瓷窑遗存,但哪一处是唐代邢窑的所在?目前尚无法断定,不过根据笔者1961年春和1974年夏两次调查访问之后所得的印象,邢窑的遗址,很可能就在内丘瓷沟村,其理由有四:
  第一,有可靠性的文献记载:我们知道,一种产品的取名,不一定是产品的实际产地。正如定瓷的实际产地不在定州治城而在定州辖属的曲阳一样,邢瓷的实际产地不一定在邢州治城,而可能在邢州辖属的内丘。《新唐书·地理志》中有:“邢州……土贡丝布、瓷器、刀、文石。”“县入:龙冈、沙河、南和、巨鹿、平乡、任、尧山、内丘。”[8]这是有关邢州瓷器和内丘隶属邢州的记载。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中写道:“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9]其所谓“内丘白瓷瓯。”实际就是指的“邢州白瓷瓯”,李肇在这里书“内丘”而不书“邢州”,当是对邢州白瓷实际产地的具体记载。这一记载对于考察邢窑的地址是十分重要,因此,应当引起瓷史研究者的注意。
  第二,有方便水运条件:瓷沟的全名叫磁窑沟,分东西两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丘陵与平原之交,古时西瓷窑村南之“百泉河”,和村北之“千泉河”,由西而东环村流过,至村东汇成宽约二十米、沟深约十多米之“大泉河”。据当地民间流传:大泉河水深流急,经年不断,下通船舶,可至商业集市北张镇。古时瓷沟的水运交通如此方便,正是瓷窑建造的适宜之地[10]。
  第三,有丰富的制瓷原料:西瓷窑村南约有高出该村二十米左右的一块丘陵地带,其南北宽约二里许,东西长约五里。藏有白色瓷土。现在如登上岗坡,从到处坑洼不平的地势中残存的瓷土矿床残迹观察,可知此处古时瓷土的藏量是相当丰富的,现在看来虽然近似采尽,但仍有人在古老坑角洼边中深挖寻找。此处瓷土既然藏量如此之多并已多为取用,这就使我们不能不考虑:这可能是由于唐代邢瓷在此建窑生产的结果。
  第四,有宋代的窑址和瓷片:西磁窑沟周围的窑址很多,但多属明清时代遗存。1974年夏笔者二次赴瓷沟访问时,在张阔老人和二队队长的引导下,在二队的打麦场西头找到一座宋窑,虽因扩建麦场将窑身切乱,无法看到窑体的全貌,但窑身的上端腹部和走烟洞口尚存,并在腹部下处采到了大小不同的白瓷小碗的残片,经过复原,这些白瓷小碗,和邢台地区各地宋墓出土的大量的白瓷小碗十分近似,同时在胎质上和釉色上又保留着唐代邢瓷的特点,这就使我们可以把它的生产历史上溯到唐代[11]。
  总之,内丘县磁窑沟,是唐代邢窑所在的一个重要线索,其具体地点,当在西磁窑沟村南的“南土龙”。据当地群众说:南土龙原高出地面三米左右,由西而东横贯于南沟阳坡,土龙的土质系带有粗砂的红土,当地人们将它称作“立土”,据说这种立土具有不怕火烧不怕水冲的性能,所以古时窑址多就坡挖成,此坡目前因历代取土,断断续续,已不成系,但坡基尚存,如果我们在此处进行认真地勘察,那么发现唐代窑址是有可能的。

附注

[6]此说曾托刘德惠同志提请河北省煤田地质公司驻邢有关科技人员审示,回答是;“此说可信,有地质材料可证”。 [7]唐代邢瓷胎质、东窑瓷土、瓷沟瓷土,系成都350信箱化验;章村瓷土,系邯郸陶瓷研究所化验。 [8]中华书局本,卷三十九第1013页。 [9]《津逮秘书》本,卷下,第18页。 [10]今百泉河、千泉河故道上,尚存两座深基拱桥,并有重修碑记,从碑文中,可知瓷沟之水运情况。 [11]笔者另有《宋代邢窑白瓷生产的发展及其终结》一文,试就邢台地区三十四座宋墓出土的大量的白瓷器物和瓷沟宋窑出土的白瓷残片,说明宋时邢窑白瓷生产的存在和发展;就邢台地区七座元墓出土的白里黑表的二十一件瓷碗,结合瓷沟这种碗器残片,表明了邢窑白瓷生产的终结。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