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宋墓出土“官”字款瓷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304
颗粒名称: 邢台宋墓出土“官”字款瓷碗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160-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宋墓2002年12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邢台市运输总公司住宅楼建设工程中,发现古墓葬一座,出土“官”字款白釉瓷碗及陶塔式罐各一件。
关键词: 邢台市 宋墓 瓷碗

内容

2002年12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邢台市运输总公司住宅楼建设工程中,发现古墓葬一座,出土“官”字款白釉瓷碗及陶塔式罐各一件。现件墓葬情况介绍如下。
  一、墓葬情况
  邢台市运输总公司位于邢台市桥东区西部,西近火车部,北邻大通街,东近邢台旧城西门。墓葬发现于运输总公司南建设区(即考古发掘I区)东部偏南(图一),编号02XYM1(简称M1)。
  该墓坐北朝南,为带有竖井式墓道的洞室墓,墓向175度(图二),由墓道、甬道、洞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南宽北窄呈梯形,长2.36米,宽1.08~2.72米,底部南端稍高有缓坡。甬道拱形顶,长0.94米,宽1.04米,高1.3米。甬道南口用长方形单砖棱角对外平砌1层、平砌11层,然后顺砖错缝平砌3层,再立砖1层、平砌3层封堵。墓室拱形顶,平面南部稍宽,长3.04米,宽1.16~1.18米,高1~1.3米。墓底用长方形单砖平铺。墓室南部有一盗洞,扰及墓室,葬具、人架均无存,唯墓室西南角未被扰乱,出土白釉瓷碗1件、陶塔式罐1套(器座倒置),在墓底还出土“开元通宝”铜钱1枚。
  二、出土器物
  陶塔式罐1套(M1:1)。泥质灰陶,由器盖、陶罐、器座三部分组成。盖隆起,子口,宽折沿,顶部有宝珠形捉手,中空,口径7.2厘米,高12厘米。陶罐圆唇,直口,溜肩,鼓腹,小平底,颈部有凸弦纹两周,口径14.4厘米,底径8厘米,高26厘米。器座重唇,撇口,莲花边口沿,束颈,颈部较长,喇叭口底,器表饰有彩绘,大部分脱落,高25.6厘米,底径17.6厘米。通高60厘米(图三,1)
  瓷碗1件(M1:2)。尖圆唇,敞口,深弧腹,矮圈足,细白胎,壁较薄,质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莹润,釉层薄而均匀,足端无釉,底刻划一“官”字。口径12.5厘米,高5.8厘米(图三,2、3;彩版五,2)。
  铜钱1枚。隶体,为“开元通宝”对读,直径2.4厘米。
  三、结语
  塔式罐是受印度佛教影响的产物,在邢台一带屡有出土。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此类器物在邢台一带出现的时间是唐代中期,流行于唐后期及北宋,以后少见。此次出土的塔式罐从器形分析,应属北宋早期器物,由此该墓葬年代也应为北宋初年。
  细白瓷敞口圈足碗从唐末开始出现[1]、五代至北宋初较为流行。此类器物在邢窑和定窑遗址均有出土,但“官”字款以往在定窑多有发现,而邢窑不见。2003年7月,邢窑址首次出土“官”字款细白瓷器物标本[2],但未见图片资料。因此,此次出土的“官”字款瓷碗的窑口归属问题有待于对邢窑址的进一步发掘来证实。
  墓

附注

[1] 王会民、张志中:《邢窑调查试掘主要收获》,载《1997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2] 《邢台日报》2003年8月第1版。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