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及窑址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14
颗粒名称: 一、地理环境及窑址概况
分类号: K878.5
页数: 8
页码: 61-68
摘要: 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丘和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在这一带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贾村、邵明、磁窑沟、永固等地蕴藏着大量的黏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质黏土。在内丘、临城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广泛存在。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邢窑 瓷窑 窑址

内容

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丘和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图一)。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在这一带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贾村、邵明、磁窑沟、永固等地蕴藏着大量的黏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质黏土。在内丘、临城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广泛存在。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这次调查北起临城祁村,南到内丘冯唐,在近30公里长、东西10公里宽的范围内,共调查不同时期的窑场遗址二十一处。另外在其南的邢台市也发现瓷窑址一处(图二)。各遗址概况分述如下。
  (一)西坚固遗址
  西坚固遗址位于邢台市西坚固村西约1.5公里的沙河北岸台地上,东北距邢台县治约30公里。这里属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山多石灰岩石,常见大小溶洞,地表多沟壑,河岸附近有较多的开阔地带,土质多沙,不甚肥沃。遗址所在台地北高南低呈阶梯状,范围约东西长200米,南北150米。因其上大部分被金元时期的冶铁废渣所覆盖和扰乱,故未发现原始堆积,地表散见遗物亦不丰富。采集标本有青瓷碗、罐、盆以及窑具三角支钉、齿形垫具等(图三)。年代约当北朝时期。
  (二)冯唐遗址
  遗址位于内丘县治西南约8公里的冯唐村北约400米的小马河南岸台地上,土质沙性,地势平坦,遗物分布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在遗址的南端,因农民取土挖坑可见若干个灰坑,深约1.3米。灰坑周围散布有较多的红烧土、瓦片、瓷片和窑具。遗址整体被破坏严重,探查没有发现文化层,时代为隋、唐。
  (三)白家庄遗址
  遗址位于内丘县城东2公里的白家庄村东北500米处,面积约4万平方米。因砖厂取土形成的断崖上曾暴露过两座残窑体和不太丰富的文化堆积层,局部掘出过灰坑。窑址地面上散见有瓷片、瓦片和窑具残件。由于20世纪70年代较大规模的平整土地,窑址也遭受严重破坏。采集标本有碗、罐、瓶、钵、鍑、马、俑头、三角支钉等。窑址时代为隋、唐。
  (四)北光遗址
  遗址位于内丘河渠乡北光村西南约300米的今李阳河河道内,残存约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窑址上散布有大量的陶板瓦、筒瓦、瓷片、窑具,断面上并可见多处含瓷片的灰坑和灰层堆积。窑址时代为唐。
  (五)张家庄遗址
  遗址位于内丘县治东北1公里的张家庄村北300米,东临京广铁路。现遗址处建有城关镇砖厂,砖厂在取土时曾掘出过大量窑具和瓷片,文化层距地表深1~1.5米,层厚1.5~2米。现在窑址已被破坏殆尽。采集标本有碗、罐、盒、盘、盘形匣钵、盆形匣钵等。窑址时代为唐。
  (六)内丘城关遗址
  遗址位于李阳河东南岸,主要分布在城区的西部一带,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700米。依今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西关北、西关西、西环城路和南关西四部分。据了解,1985年在西环路一带曾在距地表0.4~0.7米深处挖掘出多座窑炉,直径约1米,高约1.5米以上。窑内堆积有大量的草木灰和瓷片、窑具。当时“在长不足三百米的地槽里发现灰坑和瓷片堆积近二十处,三彩堆积三处,文化层厚0.6~1.8米,出土大量的瓷片和窑具”[2]。其内涵之丰富可见一斑。但可惜的是,这处窑址已全部压在楼房之下。目前只有西关北窑区保存较好。
  西关北窑区位于李阳河东南岸台地上,台地东西长200米,南北150米,高约1.5米。在东断崖上还能看到一座窑炉的残体和0.6~0.8米厚的堆积层。地表散布有较多的瓷片和窑具。瓷器有青瓷、白瓷和黑瓷,器类有碗、钵、盘、盆、罐、瓶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采集到一些“白如霜雪,莹润如玉”,具有半透明性以及刻有“盈”字款的精细白瓷。窑具有三角支钉、齿形垫具、蘑菇形和喇叭形窑柱、垫圈、垫珠、筒形匣钵等。
  依采集标本,内丘城关窑址的烧制时代为隋、唐,是目前发现的邢窑遗址中规模较大的一处。
  (七)西丘遗址
  西丘位于内丘县治西6公里的李阳河南岸,地势较高。遗址大部分被压在村庄下面,在公路两边断崖上可见断断续续的瓷片堆积层,厚0.3~0.8米。采集标本有碗、钵、盆、窑具等。窑址时代为隋、唐。
  (八)中丰洞遗址
  遗址位于内丘县治西北约2公里的中丰洞村北,李阳河北岸,地势较为平坦。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由于建房动土而逐步向北侵削,时常掘出残窑、窑具和瓷片。目前遗址南北仅宽20米,东西不足百米。在南断壁上尚可见一道由草木灰、红烧土、骨头、瓷片、窑具及黑土构成的堆积带,文化层厚约2米。这是一处以烧粗瓷为主的窑场,其中以青瓷为多,兼有少量黑瓷和白瓷。采集标本有碗、罐、盘、杯、瓶、盆、鍑和窑具三角支钉、垫圈、蘑菇形窑柱等,其中在一窑柱上刻有“吉利”二字(图四)。窑址的烧制时代为隋、唐。
  (九)北大丰遗址
  该遗址位于内丘县治西北约4公里的李阳河东岸。遗址原有两处:一处在村东北80米处,曾发现有残窑遗迹,现地表已很少能见到遗物了;另一处在村西北200米处,面积约7800平方米。以前平整土地时在耕土以下曾出土过很多青瓷、白瓷、三彩和窑具残片。采集标本有碗、罐、钵、盆、三角支钉等。调查中还征集到3件制作瓷埙的模具。据采集标本看,该窑址烧制时代为隋、唐。
  (一〇)南岭遗址
  南岭村位于内丘县治西北约6公里处,村北有南北相邻的两个台地,高约4米。遗址在两个台地上分别仅存一部分。在北台西北角,以前曾出土过青瓷碗和“开元通宝”铜钱,现断崖上还可见到厚约0.4米的堆积层和不少遗物,残存面积约50平方米。在南台的北面断崖上,暴露有堆积层,地表亦可拣到遗物。采集标本有碗、盆、钵、罐等。窑址时代为唐、五代。
  (一一)磁窑沟遗址
  遗址位于内丘、临城两县交界处的东西磁窑沟之间,处丘陵地带,中间有百泉河穿过,面积6000余平方米,堆积厚度达4米以上,有灰坑和窑炉暴露。遗物多黑瓷粗器。时代为金、元。
  (一二)代家庄遗址
  遗址位于临城县治东南6公里的代家庄村东150米的阶梯状台地上,台地北高南低,其东部为泜河,南北皆为冲沟。遗址东西、南北各长约250米。地表遗物有陶片、瓷片和窑柱,三角支钉等。时代为隋、唐。
  (一三)陈刘庄遗址
  遗址位于临城县治东南约5公里的陈刘庄村东,面积约1万平方米。在遗址中间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古河道,当地俗称“东大沟”,在沟的两岸断崖上有多处堆积层暴露,其中北断崖文化层厚处达2.5米,有大量的陶片、瓦片、红烧土等,局部有瓷片、三角支钉和矸子土堆积。在南岸有一道长20米的硫碴堆积带,厚0.2~0.5米,夹杂有窑戗、匣钵和瓷片。采集标本有白瓷碗,黄瓷碗、三足鍑,青瓷钵、杯、瓶、盘、罐,黑瓷鸟食罐以及素胎俑、窑柱、三角支钉、盘形匣钵等(图五)。窑址时代为隋、唐。
  (一四)山下遗址
  山下村位于临城县治东南4公里,遗址分布在村东和东北。村东部分遗物散布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0.6米;村东北部分遗物散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0.8米。两处遗物相同,采集标本有白瓷印花花口碗、印花折腹盘、瓜棱杯及盒、瓶、刻花模等(图六)。时代为金。
  (一五)解村遗址
  位于临城县治东南3公里的解村西北,泜河南岸。共两处:一处距解村80米,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2~0.6米;另一处距解村约1公里,西依约盘山,文化层厚0.3~0.8米。两处内涵相同,时代为金。
  (一六)南程村遗址
  遗址位于临城县治西南1.5公里的南程村北,遗物分布范围约9万平方米,堆积层厚0.6~1.5米,局部暴露的由窑具和瓷片构成的堆积厚达2米。遗物以白瓷为大宗,兼有黑瓷、酱瓷、褐瓷几种,并有款识和题字作品。装饰方法为铁锈花、梅花点及阴刻图案等,窑具主要是匣钵。遗址时代为金。
  (一七)射兽遗址
  射兽位于临城县治西北1.5公里处。遗址分两部分:一部分在村北,一部分在村东南城关选矿厂一带。村北部分被破坏严重,堆积层厚0.3米,以烧制黑瓷为主;选矿厂一带约3万平方米,层厚1~2米,遗物以白瓷为主,兼有黑瓷和三彩。采集标本有碗、盘、盏、钵、瓶、鸡腿瓶、杯、炉、三彩人物俑、窑具等。时代为北宋晚期至金。
  (一八)澄底遗址
  遗址位于临城县治西北4公里处的澄底村东北侧,镇内至郝庄公路从中穿过,现已毁坏殆尽。据调查,在修公路时,曾挖出过一座窑炉,窑壁为耐火砖砌成。如今,在公路的南侧只残存一些已经扰乱的瓷片堆。时代约为五代。
  (一九)岗头遗址
  遗址位于临城县治西北4公里处的岗头村北侧,南临泜北渠,冯村至祁村公路从中穿过。地表遗物较多,散布面积约6000平方米。据老百姓讲,修公路时曾挖出过两座馒头形残窑。采集标本有碗、执壶、瓶、盒、窑具等。时代为晚唐、五代。
  (二〇)祁村遗址
  祁村位于临城县治西北7.5公里处,其西部是白云山,东面为一高岗。遗址主要分布在村东南,地表遗物散布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1年,工业部门为恢复邢瓷生产,曾在这里挖过1米×2米的坑1个,并清理了1座残窑,均出土了较多的粗细瓷器及窑具残件。现地表上瓷片、窑具俯拾即是,一些刻有字款和符号的残器、窑具也屡见不鲜。另外在村西和村北也能见到散布广泛的瓷片和窑具。经探,村北一带局部尚有窑炉残迹。根据采集标本看,祁村窑址年代为唐、五代。
  (二一)西双井遗址
  遗址位于临城县治西北8公里的西双井村东的一块三角形台地上,东邻南北流向的自然河沟。遗址残存约1400平方米,地表所见遗物不多。在台地东断崖上暴露有一座残窑炉,火膛中存有大量柴灰并杂有瓷片。采集标本有碗、执壶、盒、钵、盏托、窑具等。时代为唐。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