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12
颗粒名称: 四、小结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58-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通过对山下瓷窑址的调查试掘,我们认为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金代民用窑场。这次试掘虽然面积小,出土遗迹、遗物并不丰富,但也能基本反映山下窑址的窑炉及产品状况。
关键词: 文物 瓷窑 遗址

内容

通过对山下瓷窑址的调查试掘,我们认为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金代民用窑场。这次试掘虽然面积小,出土遗迹、遗物并不丰富,但也能基本反映山下窑址的窑炉及产品状况。
  Y1火膛为圆形,体积小,形状特殊,未见有过报道。但其位置位于山下金代瓷窑
  址的范围内,出土时窑床上有一层白灰,距烧瓷窑炉Y2很近,因而推测当与烧瓷有关,或可能是烧制釉料的窑炉。Y2及其周围出土了较多的圆形托座、线轴状窑戗和一端被压扁一端呈锥状的支具,说明Y2有可能较多地烧制过缸一类的器物。Y2的大火膛、大窑床、大烟囱包括用匣钵柱搭建炉栅的做法都较常见,但出渣道掏洞的形制少见。另外Y2内出土的筒形匣钵等窑具上多刻划有“石”字,证明这是“石”姓人家拥有的窑场。
  山下窑址位于隋唐邢窑的烧造区域内,其烧造方式、窑具的使用以及产品种类特征仍能看出其继承和发展的痕迹,如馒头形双烟囱窑炉、筒形匣钵和漏斗形匣钵的使用、釉下化妆土的使用等。但另一方面,窑炉的大型化、燃料煤的普遍使用、窑具的厚重和无底匣钵、垫圈以及大量圆形托座的使用,还有器物芒口、涩圈的流行、釉色的变化、印花等装饰方法的较多出现等等,虽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北方瓷器烧造方面的一致性。下层出土的青釉、黄釉瓷表明,至少在唐朝这里已有人居住。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