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窑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11
颗粒名称: 2.窑具
分类号: TQ174.6+53
页数: 5
页码: 54-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下窑址中出土的窑具数量多,品种也比较丰富,有筒形、漏斗形、盒形、碗形匣钵及圆形托具、垫圈、垫珠、窑戗等。
关键词: 临城 金代 窑具

内容

山下窑址中出土的窑具数量多,品种也比较丰富,有筒形、漏斗形、盒形、碗形匣钵及圆形托具、垫圈、垫珠、窑戗等。
  筒形匣钵复原7件。上面多粘有耐火砂,外壁皆饰满弦纹,分两型。
  A型直筒形,6件。平底,口底大小基本相同,高低不同,内底皆刻有一“石”字。T2Y2火膛:12,底中心微凸。口径34.8、高34.2厘米(图一〇,1)。T2Y2火膛:14,近底处有对应的径约3厘米的圆孔两个。口径40.8、高27厘米(图一〇,3)。
  B型口大底小型,1件。T2Y2火膛:13,底上凸,中心有一不甚规则形圆孔。口径35.5、底径28.6、孔径约7.2、高19.8厘米(图一〇,2)。
  漏斗形匣钵数量较多,为烧制碗、盘类器物的窑具。厚胎,直口,折腹,上腹较短,下腹斜直内收,折腹处有一平台,无底。T2H4:9,胎色灰白。口径14.4、高4.4厘米(图一一,4)。
  盒形匣钵数量较多,为烧制碗、钵类器物的窑具。圆唇,敛口,有肩,腹下内收,无底。T2H4:11,灰白胎。口径20.4、高8.4厘米(图一一,5)。
  碗形匣钵复原1件,为烧制碗类器物的窑具。小平沿,弧壁,平底,底中心有一圆孔。T2H4:10,灰白胎。口径12.8、孔径2~2.8、高6.8厘米(图一一,7)。
  圆形托具出土较多,应是盆类等大件器物的底座或叠烧器的间隔物。圈足,上为一圆饼形托座,足不同,分两型。
  A型足断面兽蹄形,较多。T2Y2火膛:16,胎较粗,托面中间稍凸,内底刻一
  “石”字。托面直径26.4、高36厘米(图一一,1)。T2Y2火膛:15,圈足上粘连有锥形支钉一周,内底亦刻“石×”。直径26、高5厘米。
  B型足断面锥形,不多。T2Y2火膛:17,足较高,托面变形下凹。托面直径33.6,高6厘米(图一一,3)。
  垫圈数量较多,直口,浅腹,平底,底有大圈孔。T2H4:12,灰白胎,口径14.4、孔径12.4~13、高2厘米(图一一,6)。
  线轴状窑戗出土较多,手工捏制,灰白胎,使用时横放在倒扣的缸类器物中间,随器胎的收缩或膨胀而起间隔和支撑作用。T2Y2火膛:18,长12.6、高11.7厘米(图一一,2)。
  垫珠数量较多,皆圆锥形,瓷土模制而成,大部分锥尖上粘有黑釉,也有的与托
  座粘在一起。
  泥条瓷土手工制成,没有固定形状,大小不等,有的单独作为间隔支具或与匣钵等窑具配合使用,可使器物和窑具平稳,也可封死孔隙,防止产生火刺与烟熏落灰。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