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瓷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10
颗粒名称: 1.瓷器
分类号: K876.3
页数: 3
页码: 52-54
摘要: 瓷器中以白瓷为大宗,另有少量黑釉、酱釉瓷,釉下多施化妆土。白瓷器胎较薄,胎色多灰白,一些器胎因生烧而呈灰黄色。釉色多泛青灰。器物多正烧,碗盘类器物多芒口,部分有涩圈,也有一些花口和印花。
关键词: 临城 金代 瓷器

内容

瓷器中以白瓷为大宗,另有少量黑釉、酱釉瓷,釉下多施化妆土。白瓷器胎较薄,胎色多灰白,一些器胎因生烧而呈灰黄色。釉色多泛青灰。器物多正烧,碗盘类器物多芒口,部分有涩圈,也有一些花口和印花。
  碗出土较多。皆薄胎,圈足,分四型。
  A型敞口撇沿碗,腹壁弧曲。T2Y2火膛:1,芒口,胎色灰白,通体施白釉,釉层薄而光亮,未施化妆土。口径10.8、高4.6厘米(图七,1)。
  B型敞口唇沿碗,浅腹,壁较斜直。T2Y2火膛:2,釉色灰白,外施半釉,内底有涩圈。口径11、高3厘米(图七,3)。
  C型敞口弧腹碗,圆唇,外施半釉。T2H4:2,釉色黑酱。口径8.3、高3.8厘米(图七,9)。
  D型直口深腹碗,腹壁弧曲。T2Y2火膛:3,尖唇,芒口,白釉光而不润,釉下施化妆土。口径9.2、高5.2厘米(图七,2)。T2H4:1,小折沿,白釉干而无光。口径16、高7.8厘米(图七,5)。
  印花碗皆白瓷,一般内壁满饰花纹,花纹较浅。T2H4:13,至少为7件残片粘连,沿上一周云雷纹,其下为鸳鸯和荷叶、莲花纹。T2Y2火膛:19,涩圈外一周云雷纹,其余饰莲花、荷叶纹。
  盘以折腰盘为多。T2Y2火膛:4,内底有涩圈,釉色白中泛灰,器内釉下施化妆土,器外未施化妆土部位有较多的铁黑斑点,系胎料中杂质较多的原因。口径18.8、高3.6厘米(图七,7)。
  盆多黑、酱釉瓷。大口,折沿,斜直壁。T1Y1:2,酱釉,沿上无釉。残高11厘米(图七,6)。T1Y1:3,圆唇,宽折沿,黑釉。残高6厘米(图九,4)。
  碟斜直壁,圈足,半釉,多黑、酱瓷。T1Y1:1,黑瓷,灰白胎。口径9.2、高3.2厘米(图七,8)。
  瓶多黑瓷,分两型。
  A型侈口鼓腹瓶,圆唇,溜肩,大圈足。T2Y2火膛:5,釉乌黑光润,灰白胎,质稍粗。口径4.8、高12.4、最大腹径9厘米(图七,4)。
  B型.鸡腿瓶,不多,皆残。T2Y2火膛:6,隐圈足,器内壁有明显的宽弦纹。残高11.6、足径4.8厘米(图八,4)。
  罐皆黑瓷,有双系,分两型。
  A型高领罐,圆唇,大口,扁泥条系。T2Y2火膛:7,灰白胎。口径10、残高7厘米(图九,6)。
  B型鼓腹罐,圆唇,鸡冠形系。T2Y2火膛:8,灰白胎。残高7厘米(图八,6)。
  缸厚唇,多直壁,多黑瓷。T2Y2火膛:9,上壁有附加堆纹一周,粗灰胎,黑釉,口唇无釉。残高15厘米(图八,3)。T2Y2火膛:10,灰白胎,黑釉,口唇无釉。残高13.8厘米(图八,2)。
  釜仅见,残。T2H4:4,敛口,斜壁,平底,残存有一耳,完整器可能有三耳,器小,应为明器。口径6、高3厘米(图八,1)。
  甑1件。T2H4:3,残存为圈足。足径7.6厘米(图八,5)。
  器盖所见有两种:一种为直口,弧顶。T2H4:8,灰白胎,酱釉。口径13.2、高2.2厘米(图九,5)。一种为直口,折沿,弧顶。T2H4:7,白瓷,顶中心一圆纽。口径7.2、高2.3厘米(图九,2)。
  盘形器座1件。T2Y2火膛:11,黑瓷,口底无釉。直口,圈足,外壁有凹弦纹三道。口径14、高6厘米(图一〇,4)。
  印花模出土不多,皆残。T2H4:5,胎色浅黄,上刻云雷纹,戳印纹、博衣赤足人物图案等(图九,3)。T2H4:6,灰白胎,上刻弦纹、荷花等(图九,1)。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