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208
颗粒名称: 二、遗迹
分类号: K878.5
页数: 4
页码: 49-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临城山下金代瓷窑遗址,包括窑炉,灰坑。
关键词: 临城 瓷窑 遗址

内容

1.窑炉
  共清理2座,分别出于T1和T2内。
  Y1大部分位于T1中部,只有出渣道一部分延伸出探方北壁,经扩方全部清理。整体由窑室、窑道组成,总长5.3米,残高1.9米,窑道方向约20°。
  窑室平面呈圆形,直径2米,残存最高处0.28米。窑壁周缘砌耐火砖,砖宽0.25~0.28、长0.25~0.3、厚0.075米。窑床平底,上有一薄层白灰,中部因有向下孔道而塌陷。孔道呈圆形漏斗状,下与火膛相通,底径0.2、高0.95米。
  窑道为掏洞而成的斜坡通道,南部大致成平底,可能是窑膛。北端为出口,平面呈圆角。通长3.3、最宽1.65、高1.85米。在靠近窑室部分东西两壁上各有两道对应的竖凹槽,似支撑洞顶用柱的遗留。槽宽0.2~0.3、高1.35米,两道凹槽间距0.65米。
  窑道内堆积分三层。第一层,乱土,厚约0.7米,含较多的煤渣、红烧土块、石块。第二层,煤渣层,厚0.35~0.7米。上两层内皆出有一些筒形匣钵、线轴状窑戗、锥形支钉等窑具和少量白瓷碗、黑瓷缸、瓮的残片。第三层,以凹槽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凹槽以南是黑灰土,厚0.1~0.2米,凹槽以北是较硬的黄褐土,厚0~0.4米。
  Y2上部亦被破坏,窑床及烟囱仅余烧土痕。平面呈马蹄形,由出渣道、火膛、窑床、烟囱四部分组成。总长11.5、宽6.6米,火膛方向114°(图四)。
  出渣道长4.2、宽0.8~2.25米,分两部分。东部为竖穴式,深2.5米,上面是一近似圆角长方形的土坑,长2.7、宽2.1、深0.6米,弧壁,平底,宽于出渣道。因此形成出渣道外口处的二层台,台宽0.3~0.9米。台东壁随形砌6件倒扣的筒形匣钵,另两壁砌不规则形石块。向西掏洞通火膛,洞顶高1.1~1.6米。洞室与火膛相接处有窑门,窑门两边用不规则石块砌起,上横置木板,门宽0.6~0.8米,高1.4米(图五)。
  火膛平面呈半月形,长1.75、宽4.9米,底低于窑床面2.45米。从膛底向上1.5米周壁外扩成一0.3~0.4米宽、高0.95米的二层台,台上砌砖与土坯。其中西壁内侧平铺叠砌10行砖至窑床面,外侧炉栅下为一层平坯、一层立坯,最下一层平砖。其余弧壁部分炉栅下为三层平坯、一层立坯,最下一层平砖。砖、坯皆素面,大小相同,长30.5~31.5、宽15~16、厚5~6厘米。其上搭置炉条,炉条用草泥固定,间隔约6厘米。弧壁部分现存炉条印痕56个。
  火膛的底部保存有炉栅三柱,是由倒扣的筒形匣钵叠摞而成,其中北面的一柱残存匣钵5个,南面的两柱各残存匣钵两个,匣钵内底皆划有“石”或“石×”字样。这种炉栅原来就有多柱,柱高在1.9米左右,上面搭置炉条。出土的一根炉条,断面呈梯形,平底,两端较圆。长24.5、中部宽4.3、高5厘米,灰黄色粗砂胎,用耐火土做成。
  火膛底部堆积为柴灰和煤渣依次数层间隔,证明以煤为燃料,而且烧几窑才出一次渣。图四Y2平、剖面图
  窑床底面平坦,横长6.6、宽3.4米。
  烟囱两个。呈半圆形,长约1.5、宽2米。2.灰坑
  4个。其中T1有3个(H1、H2、H3),T2有1个(H4)。
  H1开口在第二层下,位于T1东南角,部分伸入探方以外,清理部分为弧壁,平底。填土杂有红烧土、黄褐土、瓷片、窑具等。长2.3、宽1.05、深0.75米(图六,2)。
  H2开口在第二层下,位于探方西南部,平面近瓢形,瓢把部分被Y1打破。坑为直壁,平底。填土为较松软的灰土,内含少量唐代黄釉瓷片。直径0.5、深0.15米。
  H3叠压在H1下,上口距地表1.05米,部分伸入探方东壁以外。清理部分平面呈半圆形,斜壁,平底,内填黄褐土。长1.1、宽1.75、深0.45米。
  H4开口在第一层下,位于T2西南部,打破Y2南烟囱一角。平面近似圆形,斜壁,平底。内杂较多的红烧土块和煤渣,出土不少瓷片和窑具。径约3.55、深0.95米(图六,1)。
  4个灰坑中,H2为唐代坑,余皆金代坑。图五Y2出渣道门及门上草拌泥炉条位置局部内视图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