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邢窑历史的几点认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185
颗粒名称: 三、关于邢窑历史的几点认识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30-31
摘要: 本文内容包括1.关于白瓷产地,2.关于瓷器底款的刻铭,3.关于瓷器烧造工艺及窑具。
关键词: 邢州窑 瓷窑遗址 文物考古

内容

1.关于白瓷产地
  临城唐墓出土的白瓷器,从造型、胎釉特点来看,均与临城祁村唐代窑址出土标本相一致,应为祁村窑产品。
  邢窑为唐代著名的白瓷烧造窑场。近年来,内丘[8]、临城[91境内相继发现唐代瓷窑遗址27处。从烧造地点及器物特征来看,内丘窑址与文献记载的邢窑相吻合[10]。窑址调查表明,内丘城关窑场是邢窑白瓷的烧造中心。它创烧于北齐,发展于隋,鼎盛于唐,著名的“盈”字款器就是这里烧造的。器物制作精细,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泛青,为邢窑的代表作。临城祁村窑白瓷的制瓷工艺和施釉方法同内丘邢窑相同,器物规整程度及釉色比内丘产品略为逊色,但仍优于北方其他窑口。可以认为,祁村窑是属于邢窑的一部分,至少是其近支[11]。
  将临城唐墓出土的白瓷器物与窑址同类出土物进行比较,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刘府君墓出土玉璧足碗与临城祁村窑址出土细瓷I式碗[12]、内丘窑址第四期细瓷Ⅳ式碗[13]相同。其特征为唇沿、敞口、浅腹、底足矮浅、足外沿略高于内沿、足底心微凸;除足部外施釉,玉璧底中心亦施釉,釉质稳定而不下垂。这些特征正是邢窑的独特之处,为其他白瓷窑口所不及。又如注子、三足盂、碗托、盒等遗物,临城祁村窑址有相同器物标本出土。这说明临城唐墓出土白瓷与邢窑有相同的制作工艺和施釉方法,其产地应为邢窑系的祁村窑。
  2.关于瓷器底款的刻铭
  临城刘府君墓和东街唐墓之一中出土4件碗托、1件注子,底部均刻“张”字款,字迹应同出一人手笔。因墓主人姓刘,显然所刻“张”字应为窑主姓氏。此类遗物在窑址多有发现。祁村窑曾出土“楚”、“弘”、“王”字款器残片,其中“王”字款玉璧底细白瓷碗与“王”字款匣钵同出一地,当为姓氏。内丘曾发现“翰林”款瓷器[14],当是官府定烧之器。又有“盈”字款,研究者或认为“盈”与“碗”同义,或认为“盈”是商标[15]。由于唐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盈”字款瓷器,笔者认为这是宫廷某一机构定烧的标志。邢窑瓷器的刻铭对于探讨邢窑的生产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无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产品上的姓氏铭文,表明窑场主对烧制的产品质量负责,以获得信誉,参与竞争,已具有商标性质[16]。
  3.关于瓷器烧造工艺及窑具
  邢窑作为唐代名窑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窑具。这次临城唐墓出土的白瓷碗也显示了邢窑工艺的特点。白瓷碗的足心施釉,釉稳定而不下垂,没有定窑那种“流有泪痕”的施釉现象,表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作工艺。邢窑拉坯成形时,先挖足,后施釉,再将足部釉磨去,留下足心之釉,故底足同心圆旋削纹理被磨去。定窑碗则先施釉,然后在磨平底的同时再挖足,故底心无釉[17]。河南巩县窑的碗足心无釉,底足留有同心圆旋削纹理。除此之外,邢窑窑具隋代开创使用桶式匣钵,到唐代又出现漏斗状匣钵,创造了以器代钵的盘式、钵式、盆式组合使用的匣钵。邢窑开创了利用匣钵单件整烧白瓷的先河,从而消除了器物支钉痕,提高了产品质量,为烧制高档白瓷创造了条件。
  临城7座唐墓出土遗物为邢瓷的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对于邢窑的研究无疑是有益的。

知识出处

邢窑遗址研究

《邢窑遗址研究》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是系统研究邢窑遗址的首部专著。收录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50多年来我国古陶瓷专家学者发表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的关于邢窑遗址方面的研究文章。所收录的文章基本反映了邢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面貌特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