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粮库遗址商代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127
颗粒名称: (六)粮库遗址商代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宗教信仰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制陶业极为发达。从粮库遗址出土的商文化遗物和遗迹中,与制陶有关的遗存非常丰富。先商文化遗迹中尚没有发现制陶工具,从中商开始制陶工具较为多见,到晚商时期开始大量出现。晚商时期的文化层中不但发现有烧制陶器的陶窑、制作陶器的作坊,而且还发现数量较多的贮藏专用陶土的窖藏坑,这都是以前所未见的。另外,在晚商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的形制完全相似的陶鬲,有的一个灰坑中所出土完整陶鬲可达8件之多。由这些资料判断,邢台地区目前发现的6处陶窑皆以生产陶鬲为主,很有可能是豫北冀南地区晚商居民的一个陶鬲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但从邢台附近地区的晚商遗址出土的遗物来看,晚商王朝甲骨占卜盛行。
关键词: 邢台市 粮库遗址 商代遗存

内容

首先,制陶业极为发达。从粮库遗址出土的商文化遗物和遗迹中,与制陶有关的遗存非常丰富。先商文化遗迹中尚没有发现制陶工具,从中商开始制陶工具较为多见,到晚商时期开始大量出现。
  晚商时期的文化层中不但发现有烧制陶器的陶窑、制作陶器的作坊,而且还发现数量较多的贮藏专用陶土的窖藏坑,这都是以前所未见的。制陶工具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种类齐全,有陶垫子、陶拍子、烧制陶器所使用的支座等。另外,在晚商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的形制完全相似的陶鬲,有的一个灰坑中所出土完整陶鬲可达8件之多。这些都表明,粮库遗址的晚商居民很可能已经开始了以制作陶鬲为主的商业化的制陶作业。
  目前在邢台地区的商代遗址中见于报道的陶窑有五处②:(1)邢台火车站西侧邢台专区粮仓院内,发现陶窑两座;(2)邢台火车站西南约2华里的曹演庄,发现陶窑三座;(3)邢台西10里的南大郭村,发现大批陶坯和烧坏的陶器,虽未发现陶窑,推测附近必为一商代窑场;(4)邢台市西南10里的贾村,发现陶窑四座,时代下限到周初;(5)邢台西关外火车站西,南距曹演庄1华里,发现陶窑四座。
  以述陶窑的时代都属于商代晚期,加上邢台粮库遗址本次所发现的陶窑,共有六处制陶作坊遗迹。
  这6处制陶遗址除南大郭村未发现陶窑外,其他5处大多都发现两座以上的陶窑,因发掘面积有限,每处遗址内还有发现更多陶窑的可能。所以每处遗址是一个单独的制陶工场,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另外,这6个遗址都处于今邢台西,它们之间相距远者不过10里,近者仅有500米左右。可见附近几个陶器制作工场的生产,在当时已形成规模而成为本地的手工业特色,可以把这几个陶器制作场,视为一个整体,批量生产陶器。
  在产品种类上,也较为单一。如在上述邢台火车站西侧邢台专区粮仓院内的窑场中,出土陶器“以陶鬲为最多”,在一个窑内还有陶鬲的残片。在曹演庄的1号陶窑附近及火膛内发现很多鬲坯、陶模和烧坏的陶器,发掘者指出“可以肯定这种窑是烧鬲的”,并在T189的一个袋状窑穴内,出土17件未曾使用过的陶鬲和19件陶罐①。与曹演庄相距仅500米的西关外窑场,窑内出土遗物皆为陶鬲的残片,此地“遗物中陶器最多,而无论完整的还是残片,鬲占大宗”。②在贾村遗址的一号陶窑内有21件未出窑的陶鬲,一仰一覆地摆放着。③由这些资料判断,邢台地区目前发现的6处陶窑皆以生产陶鬲为主,很有可能是豫北冀南地区晚商居民的一个陶鬲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
  其次,制骨业。粮库遗址出土的骨器也较丰富,从数量上看与石器基本相当,骨器和石器应是当时主要的两种生产、生活用具。当然木器也可能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不易保存,在考古发掘中很难发现。
  从品类上看,骨器以生活用具为主,主要有骨笄、骨匕和骨锥等,用于生产的主要有骨铲和骨镞。其中骨镞的数量非常少。
  第三,制石业。粮库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主要有石铲、石刀、石镰和石斧,全部为生产用具。不见石镞。
  第四,制铜业。仅有一件铜镞和一件铜锥,没有发现其他铜制品。看来粮库遗址商代居民的制铜业尚不发达。
  从所有商文化层中出土的小件的数量和比例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具为主,少见狩猎用具,明确可以判断为捕渔的用具一件不见。由此判断,粮库遗址的商代居民应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狩猎和捕渔所占比例较小。
  在冀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农业经济一直都很发达,裴里岗文化的磁山类型中就发现大量的粮食窖藏坑。这种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生活一直保持到商代晚期。农业经济使得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为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基础。
  邢台粮库遗址从先商到晚商的商代文化层中,都有大量卜骨出土,反映了粮库遗址商代居民群的宗教信仰较为浓厚。
  但从邢台附近地区的晚商遗址出土的遗物来看,晚商王朝甲骨占卜盛行。李济先生曾总结殷墟前六次考古发掘时曾提到:“占卜以甲骨,留下来的,以无文字记载者为多,有文字者不过十分之一。甲以腹甲为多,背甲参用;骨以牛肩胛骨为最多,羊、鹿肩胛骨参用。”①并且甲骨占卜用量甚巨,“合有字甲骨与无字甲骨两者计之,其数量当为:甲160030、骨59190”②。看来,晚商时期殷墟的商代居民占卜所用不但数量巨大,而且骨、甲兼用。但是邢台粮库遗址中只发现卜骨,而不见卜甲,不知其仅是占卜习惯的不同,抑或有宗教信仰方面的区别?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