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瓷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103
颗粒名称: 1.瓷器
分类号: K876.3
页数: 5
页码: 256-2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粮库遗址隋唐时期的遗物陶器。
关键词: 隋唐时期 文化遗物 瓷器

内容

碗直口,斜直深腹。标本ⅢM19:5,直口,尖唇,深腹,饼足无内凹。乳白色釉自口沿直施至腹下部,釉下为白色瓷土胎,胎体灰白,修胎非常规整。口沿稍有残损。
  口径9.1厘米,足径4.4厘米,高6.2厘米(图二二三,1);ⅢM19:3,直口,深腹,饼足稍内凹。釉色白中泛青,直施至腹下部,施釉较平,胎体灰白而薄,质地坚硬。口径13.6厘米,足径5.4厘米,高8.6厘米(图二二三,3);ⅢM19:2,直口微侈,尖唇,深腹,饼足略内凹。酱色釉施至腹下部,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2.2厘米,足径5.3厘米,高6.3厘米(图二二三,2);I M35:1,直口深腹,饼足,足底略内凹。施青釉于腹下,施釉较厚,有明显垂釉现象。胎质青色,细腻而坚硬。口径12.1厘米,高7.6厘米(图二二三,4)。
  盏据施釉方式之不同,可分为二型:A型通体施白釉。标本ⅢM8:4,平折沿,圆唇,浅腹,矮圈足。胎体厚重而粗糙。口径11.6厘米,底径5.6厘米,高2.2厘米(图二二三,8);ⅢM18:1,圆唇,弧腹,圈足。内外施白釉。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2.8厘米,足径5.1厘米,高3.9厘米(图二二三,9);I M53:7,尖唇,侈口,斜直浅腹,矮圈足。里外施白釉,外腹中部以下露白胎。口径12.6厘米,足径5厘米,通高4厘米(图二二三,5)。
  B型双色釉。标本ⅢM14:6,圆方唇,斜腹,浅圈足。内腹施白釉,外壁施豆青釉,施至下腹部,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疏松。口径16.8厘米,足径7厘米,高5厘米(图二二三,7);ⅢM14:5,侈口,圆唇,圈足。内腹施白釉,外腹壁施青黄色釉。釉质不净。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3.4厘米,足径5.6厘米,高4.2厘米(图二二三,6)。
  酱釉钵仅1件。标本ⅢM8:13,敛口,尖唇,鼓腹,平饼足,无内凹现象。酱色釉施至腹下,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较细致。口径8.2厘米,足径4厘米,高4厘米(图二二三,10)。
  高足碗仅1件。标本ⅢM7:3,直口,尖唇,深腹,高平实足,略有内凹现象。
  青绿釉施于腹下,釉面有细小开片纹,灰胎,修胎规整。沿部稍有残损。口径11.5厘米,高9.3厘米(图二二三,11)。
  白釉高足杯仅1件。ⅢM8:6,圆唇,口外侈,腹微鼓,细柄实足。通体施白釉,釉质纯净,洁白而平滑。施釉较厚,有积釉现象,积釉处釉色泛绿,显现微小汽泡。胎质细白坚硬。当为唐代邢窑的典型施釉方式和器形。口径9.4厘米,足径5厘米,通高4.8厘米(图二二三,12;彩版三,1)。
  白釉瓷杯仅1件。ⅢM12:3,尖圆唇,宽斜折沿,微敛口,束颈,弧腹,小平底。通体施以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腹部一侧堆贴莲花纹,莲花纹中间加置一环形鋬。
  胎体细白而坚硬。口径7厘米,底径3.2厘米,高6.7厘米(图二二三,13)。
  白釉罐仅1件。ⅢM8:5,圆唇,短颈,弧腹,小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施釉不均,有缩釉露胎现象。胎体较白细。此器亦应为邢窑之器。口径10.4厘米,底径8厘米,高15.2厘米(图二二四,1;图版一八,1)。
  双系瓷罐数量较多,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整体肥硕,最大腹径在下腹部。标本ⅢM19:4,直领,方唇,有肩,饼足有内凹现象。肩部饰对称双泥条系耳。通体施以黑釉,胎体灰色而厚重。口径6.2厘米,足径6.6厘米,高14厘米(图二二四,5);ⅢM13:4,釉色和形制均与M19:4非常相似,口径6.3厘米,足径6.8厘米,高14.3厘米(图二二四,4)。
  Ⅱ式:最大腹径上移中腹甚或上腹部。标本ⅢM8:11,圆唇,短颈,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酱色釉施至腹下部。胎体厚重,灰白,坚硬。肩部饰对称双耳,耳残失。口径5.1厘米,足径5.2厘米,高8.4厘米(图二二五,1);ⅢM8:3,圆唇,短颈,鼓腹,饼足无内凹现象。酱黄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较厚有垂釉现象。胎体厚重,色灰而坚硬。肩饰对称双耳,均残失。口径6厘米,底径7.2厘米,高12厘米(图二二五,2);ⅢM8:2,圆唇,短颈,丰肩,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双泥条系耳对称置于肩部。黄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质肥厚有垂釉现象。胎体灰色,修胎较粗糙。口径6.2厘米,底径6.6厘米,高13厘米(图二二四,3);ⅢM8:1,圆唇,短颈,溜肩,弧腹,平底。黄色釉施至腹部。双泥条对称系耳。胎体青灰色,质地坚硬,修胎不甚规整。口径7.5厘米,底径9厘米,高18.7厘米(图二二四,6);ⅢM12:4,圆唇,短颈,丰肩,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双泥条系耳仅次于肩部对称分布。黄色釉施至腹中部。釉质肥厚并有垂釉现象。胎体青灰较细,质地坚硬。口径8.7厘米,底径8.2厘米,高20.2厘米(图二二四,2;彩版三,3)。
  红釉瓶仅1件。ⅢM13:2,小口,外翻唇,束颈,弧腹,小平底。红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色不纯,局部有黑斑点,并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较疏松。口径5.2厘米,底径6.4厘米,高14.2厘米(图二二五,3;彩版三,5)。
  敛口钵形制单一,均为敛口,鼓腹,小平底。标本ⅢM3:1,器外施黄色至腹部,胎体青灰色。口径8.5厘米,高8厘米(图二二六,3);I M48:1,敛口,鼓腹,平底。上腹施半截酱色釉,釉较厚,有垂釉现象,釉下施以白色化妆土。灰胎,较坚硬。
  口径6.7厘米,最大腹径11.4厘米,高6.8厘米(图二二六,1);I M48:2,敛口,鼓腹,平底。酱色釉施至肩下(半截釉)。灰胎坚硬。口径8.7厘米,高7.1厘米(图二二六,4);ⅢM12:2,敛口,鼓腹,平底。乳白色釉施至腹中部。釉下施有白色化妆土。下腹至底露胎。胎体灰白色,质地细致而坚硬。口径13.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2厘米(图二二六,2;图版一八,2)。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