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101
颗粒名称: 2.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3
页码: 254-2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窑室被第2层明清时期地层所破坏,所余仅有0.25 米左右高。窑室大致呈圆形,直径为1.44米,在窑室的最北端有一向外突出的烟道,平面呈圆角方形,长0.4米,宽0.35米。窑室四壁均有手抹的草拌泥,并被火烧成红色或红褐色墙皮。窑室地面偏北部分平坦整齐,不见火眼。火眼都集中分布于窑室的南部,由于窑室南部被破坏严重,无法知晓火眼有多少,现仅依残留痕迹判断,应不少于五个,中间一个平面呈圆角方形,其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南北狭长略呈椭圆形的火眼。火膛被破坏严重,基本形状已无法分辨,但可确知其位置在窑室南侧火眼之下,高约0.85米。
关键词: 隋唐时期 文化遗迹 窑址

内容

仅发现1座,编号ⅢYⅠ (图二二二)。
  位于ⅢT6南端偏东处,向南延伸到是ⅢT17探方的北部。开口于第2层下,南部被近现代路沟破坏,打破第3、4层。
  整个窑址的形状犹如马蹄形。窑室被第2层明清时期地层所破坏,所余仅有0.25 米左右高。窑口距地表0.45米,窑口至火膛的底部约1.35米。
  窑室大致呈圆形,直径为1.44米,在窑室的最北端有一向外突出的烟道,平面呈圆角方形,长0.4米,宽0.35米。窑室四壁均有手抹的草拌泥,并被火烧成红色或红褐色墙皮。
  窑室地面偏北部分平坦整齐,不见火眼。火眼都集中分布于窑室的南部,由于窑室南部被破坏严重,无法知晓火眼有多少,现仅依残留痕迹判断,应不少于五个,中间一个平面呈圆角方形,其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南北狭长略呈椭圆形的火眼。中间火眼的边长约0.4米,宽不详;两侧小火眼的长径应不小于0.26米,短径为0.17米,窑室向下距火膛的厚度(也就是火眼的深度)为0.19米。
  火膛被破坏严重,基本形状已无法分辨,但可确知其位置在窑室南侧火眼之下,高约0.85米。
  在火膛南侧发现有大面积路土活动面,可能是陶窑南侧的工作面。
  由于此窑破坏严重,窑室内填土中无包含物,因此很难对其年代做明确的判断。
  但从其窑室的形状、窑室后部烟道的设置方式、火眼的位置及其形状等特征与洛阳隋唐时期窑址相似来看,其时代也应不会去隋唐太远,故初步判定此窑址为隋唐时期的遗迹。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