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隋唐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隋唐时期
分类号: K851
页数: 27
页码: 245-2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市粮库遗址隋唐时期的遗迹、遗物等。
关键词: 隋唐时期 文化遗存

内容

(一)遗迹
  1.墓葬
  (1)ⅢM19
  位于ⅢT29东部偏北处,墓室全部在T29中暴露,墓道大部分在本探方的北隔梁以外。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H31和生土层。整个墓葬结构为带有竖井式斜坡墓道的洞室墓,墓道位于墓室北部,墓室呈倒梯形位于墓道南。墓口距地表深0.4米,距墓室底2米;墓室长2.86米,北宽1.34米,南宽0.46米;墓道口长2.6米,宽1米。墓内填五花土,方向为北偏西2°(图二一三)。
  墓室内置木棺,棺板已朽,板痕明显。墓主人头向北,面朝西,仰身直肢,骨骼保存良好,初步鉴定为成年男性。随葬品有陶罐、白瓷碗、酱釉瓷碗、黑瓷双系罐、深腹瓷碗各1件。另有砖制方形墓志1函,记“大隋大业三年”铭。因此,判断M19应为隋代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埋葬于此地。
  (2)ⅢM17
  位于ⅢT40中部偏北,部分墓道被北隔梁所压。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4层及生土层,并被现代扰土坑破坏。
  整个墓葬为竖井掏洞式结构,由竖井式墓道和洞穴式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口距地表深0.6米,距墓室底1.9米;墓道口呈长方形,长1.9米,宽0.6米,深2.5米;墓室也大致为长方形,长2.2米,宽1~1.3米。墓内填五花土,方向为6°(图二一四)。
  墓室内仅有1件褐釉实足碗,覆扣于1件陶罐口之上。墓主人骨骼无存。褐釉碗为平实足,敞口,为初唐时典型器形;陶罐,为初唐墓中所常见,高直领,广肩,斜收腹,小平底,灰陶素面。因此,推测此墓为隋末唐初墓葬。
  (3)ⅢM12
  位于ⅢT41的西北部。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和生土层。
  此墓结构为长方形竖穴墓。墓口距地表深0.45米,距墓底0.5米;墓口长2.8米,北端宽1.1米,南端宽0.85米。方向为北偏东8°。棺木全朽,仅余棺钉和白色棺板灰痕迹。
  墓主骨骼保存良好,为仰身直肢,头向北,面朝西,为成年男性(图二一五)。
  随葬品有黄釉双耳瓷罐1件,白釉瓷钵1件,白釉瓷杯1件,铜笄1件,海螺壳1件,陶瓮1件,铜带扣6件(为一组)。此为唐中期墓葬。
  (4)ⅢM14
  位于ⅢT18西北角处,大部分墓室延伸到北隔梁之下。
  开口于第2层下,被近现代扰土坑破坏了墓道口的上部,其下打破第3层和生土层。
  整个墓葬由竖井式墓道和掏洞式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在南,墓室在北。墓道呈长方形竖穴式,墓道口距地表深0.9米,距墓室底深1.1米;墓道口长1.76米,北宽南窄,北宽0.48米,南宽0.7米。墓室平面也呈长方形,长1.88米,宽0.5米。墓道与墓室之间的墓门用青砖封堵(图二一六)。
  墓主人骨架保存良好,头向南,面朝上,仰身直肢。随葬品集中在墓主人头部一侧,有陶盖罐1件、陶盂1件、陶砚1件、白釉瓷碗2件、钱币6枚。
  (5) Ⅰ M35
  位于Ⅰ T6中部偏北,一半的墓室伸入北隔梁之下。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和生土层。
  整个墓葬结构为竖井掏洞式,由竖井墓道和洞式墓室组成。墓道口距地表深0.6米,距墓室底深1.8米;墓道口呈长方形竖井式,上口长2.5米,南宽1.18米,北宽0.9米;墓室为长方形,长1.3米,南部宽0.9米,北部宽0.8米。墓道与墓室之间没有封门砖(图二一七)。
  墓主人骨骼保存状况一般,为成年女性。仰身直肢,头向南,面朝西,方向为1850。有棺木葬具,已朽。随葬品有绿釉瓷碗1件、陶瓮1件、铁剪刀1件、铁镜子1件、铭字砖1块等,其中所出陶罐形制与I M27和I M40所出陶罐完全相同,时代也应相同,均为唐代中期。
  (6)ⅢM18
  位于ⅢT30和ⅢT31的中部,南北横跨两个探方。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和生土层。
  墓葬方向为189°。
  墓葬形制:带斜坡墓道的洞室墓平面呈“铲形”,坐北朝南,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呈倒梯形,为竖井式墓道,底部略呈斜坡状。墓道通长2.1米,南宽北窄,南宽0.8米,北宽0.62米。墓道内填土为花土,其中有战国秦汉时期陶片、粗绳纹瓦片居多。
  墓室位于墓道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长2.44米,南宽北窄,南端宽0.84米,北端宽0.52米,顶部南端略高,为0.7米,北端稍矮,为0.42米。
  墓室中央置一木棺,已朽,据棺痕可知:棺呈梯形,南宽北窄,南宽0.54米,北宽0.42米,长1.78米。棺中部有一骨架,保存状况良好,为仰身直肢,头已移位至棺左前方,面向东;从骨骼判断,为50岁左右的成年男性。
  墓道与墓室之间用青砖封堵墓门,用斜调角逐渐后退的砌法,下部为平砌,最上面一层为竖砖排列。墓门宽0.58米,门洞高0.76米(图二一八)。
  棺前置有随葬品:陶魂瓶塔式罐1件、塔式器盖1件、白瓷碗1件。从随葬品特征和埋葬习俗判断,应为唐中期墓葬。
  (7)ⅢM8
  位于ⅢT50探方中部,仅墓道向南伸出探方外。
  开口于第2层下,墓室大部分被近代扰坑打破,棺床已被破坏,墓主人骨骼无存,其下打破第3层。墓室和墓道内填花土和淤土。
  整个墓葬为砖室结构,由砖砌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墓室为长方形砖室;墓道平面也呈长方形。墓口距地表0.3米,距墓底2.1米;墓室长2.25米,宽2.4米;墓道上口长2.19米,宽0.6米,现存留深度0.9米(图二一九;彩版四,1)。
  墓室被近代扰坑破坏严重,墓主人骨骼无存。随葬品较多,有黄釉双系罐2件、白釉瓷盏1件、白釉罐1件、黑釉双系罐2件、陶瓮1件、陶罐1件、白釉高足杯1件、铜镜2件、蚌器1件、残瓷器1件。
  从器物特征和随葬品组合判断,此墓应为中唐时期墓葬。
  我国不少盛唐或中唐时期墓葬中,常见用海螺随葬的现象,洛阳偃师杏园唐代墓地中不仅有用海螺随葬,而且有的墓中还用银质的、瓷质的或滑石制作的海螺形器随葬,有的一枚,有的两枚。对其用途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认为是与饮酒有关,有的提出可能是取代陶砚的。邢台粮库遗址唐墓中出常见随葬真的海螺,其实际用途也值得我们思考。另外,此墓中还随葬1件残破的铜镜,这在唐代墓葬中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表达了世人对亡灵的哀悼,寄托“破镜重圆”的美好愿望。
  (8)ⅢM13
  位于ⅢT21东北角处。方向155°。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和生土层。
  墓葬结构:带有竖井式斜坡墓道的洞室墓,平面呈“铲”形。坐北朝南,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大部分在发掘区以外,故未发掘,其尽寸不详。依据现场土质情况分析,竖井式斜坡墓道底部距地表深1.3米。墓室位于位于墓道北部,平面呈圆角倒梯形,墓室土坑内又砌砖室。砖室长2.68米,南宽1.4米,北宽1米。和墓道之间用青砖封堵,残余仅2层,砌法为斜列错角平砌。墓室南端东西两边各用平砖横砌(图二二〇)。
  墓室内棺痕清晰,中央部位放置一约45岁左右的男性骨架,头南脚北,仰身直肢,面向上,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死者骨架保存较好。头前左右两侧分别随葬1件三彩罐,1件小陶罐。另外,腰间置一副青铜腰带,由十余个小铜环件和一件青铜带扣组成,保存基本完好。
  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征判断,此墓亦为唐代中期墓葬。
  (9)I M29
  位于I T20和I T21的北半部,墓室有部分延伸到I T21的北隔梁外。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4层和生土层。
  墓葬结构:长方形墓道口,斜坡而入,墓室为掏洞式。方向为北偏东4°。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呈长方形,距地表深1.5米,距墓室底2.3米;上口长3.78米,宽 0.9米,深1.5米,墓道底长3. 7米,宽1米,坡底长4. 5米。墓室长2. 9米,宽2. 6米(图二二一)。
  墓道和墓室内填花土和淤土。墓室内有两具骨架,头均向南,面向东北,仰身直肢。无随葬品。从整个墓室情况看,有曾被扰过的痕迹,可能为二次迁葬的唐墓。
  2.窑址仅发现1座,编号ⅢYⅠ (图二二二)。
  位于ⅢT6南端偏东处,向南延伸到是ⅢT17探方的北部。开口于第2层下,南部被近现代路沟破坏,打破第3、4层。
  整个窑址的形状犹如马蹄形。窑室被第2层明清时期地层所破坏,所余仅有0.25 米左右高。窑口距地表0.45米,窑口至火膛的底部约1.35米。
  窑室大致呈圆形,直径为1.44米,在窑室的最北端有一向外突出的烟道,平面呈圆角方形,长0.4米,宽0.35米。窑室四壁均有手抹的草拌泥,并被火烧成红色或红褐色墙皮。
  窑室地面偏北部分平坦整齐,不见火眼。火眼都集中分布于窑室的南部,由于窑室南部被破坏严重,无法知晓火眼有多少,现仅依残留痕迹判断,应不少于五个,中间一个平面呈圆角方形,其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南北狭长略呈椭圆形的火眼。中间火眼的边长约0.4米,宽不详;两侧小火眼的长径应不小于0.26米,短径为0.17米,窑室向下距火膛的厚度(也就是火眼的深度)为0.19米。
  火膛被破坏严重,基本形状已无法分辨,但可确知其位置在窑室南侧火眼之下,高约0.85米。
  在火膛南侧发现有大面积路土活动面,可能是陶窑南侧的工作面。
  由于此窑破坏严重,窑室内填土中无包含物,因此很难对其年代做明确的判断。
  但从其窑室的形状、窑室后部烟道的设置方式、火眼的位置及其形状等特征与洛阳隋唐时期窑址相似来看,其时代也应不会去隋唐太远,故初步判定此窑址为隋唐时期的遗迹。
  (二)遗物
  1.瓷器
  碗直口,斜直深腹。标本ⅢM19:5,直口,尖唇,深腹,饼足无内凹。乳白色釉自口沿直施至腹下部,釉下为白色瓷土胎,胎体灰白,修胎非常规整。口沿稍有残损。
  口径9.1厘米,足径4.4厘米,高6.2厘米(图二二三,1);ⅢM19:3,直口,深腹,饼足稍内凹。釉色白中泛青,直施至腹下部,施釉较平,胎体灰白而薄,质地坚硬。口径13.6厘米,足径5.4厘米,高8.6厘米(图二二三,3);ⅢM19:2,直口微侈,尖唇,深腹,饼足略内凹。酱色釉施至腹下部,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2.2厘米,足径5.3厘米,高6.3厘米(图二二三,2);I M35:1,直口深腹,饼足,足底略内凹。施青釉于腹下,施釉较厚,有明显垂釉现象。胎质青色,细腻而坚硬。口径12.1厘米,高7.6厘米(图二二三,4)。
  盏据施釉方式之不同,可分为二型:A型通体施白釉。标本ⅢM8:4,平折沿,圆唇,浅腹,矮圈足。胎体厚重而粗糙。口径11.6厘米,底径5.6厘米,高2.2厘米(图二二三,8);ⅢM18:1,圆唇,弧腹,圈足。内外施白釉。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2.8厘米,足径5.1厘米,高3.9厘米(图二二三,9);I M53:7,尖唇,侈口,斜直浅腹,矮圈足。里外施白釉,外腹中部以下露白胎。口径12.6厘米,足径5厘米,通高4厘米(图二二三,5)。
  B型双色釉。标本ⅢM14:6,圆方唇,斜腹,浅圈足。内腹施白釉,外壁施豆青釉,施至下腹部,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疏松。口径16.8厘米,足径7厘米,高5厘米(图二二三,7);ⅢM14:5,侈口,圆唇,圈足。内腹施白釉,外腹壁施青黄色釉。釉质不净。胎体灰白而疏松。口径13.4厘米,足径5.6厘米,高4.2厘米(图二二三,6)。
  酱釉钵仅1件。标本ⅢM8:13,敛口,尖唇,鼓腹,平饼足,无内凹现象。酱色釉施至腹下,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较细致。口径8.2厘米,足径4厘米,高4厘米(图二二三,10)。
  高足碗仅1件。标本ⅢM7:3,直口,尖唇,深腹,高平实足,略有内凹现象。
  青绿釉施于腹下,釉面有细小开片纹,灰胎,修胎规整。沿部稍有残损。口径11.5厘米,高9.3厘米(图二二三,11)。
  白釉高足杯仅1件。ⅢM8:6,圆唇,口外侈,腹微鼓,细柄实足。通体施白釉,釉质纯净,洁白而平滑。施釉较厚,有积釉现象,积釉处釉色泛绿,显现微小汽泡。胎质细白坚硬。当为唐代邢窑的典型施釉方式和器形。口径9.4厘米,足径5厘米,通高4.8厘米(图二二三,12;彩版三,1)。
  白釉瓷杯仅1件。ⅢM12:3,尖圆唇,宽斜折沿,微敛口,束颈,弧腹,小平底。通体施以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腹部一侧堆贴莲花纹,莲花纹中间加置一环形鋬。
  胎体细白而坚硬。口径7厘米,底径3.2厘米,高6.7厘米(图二二三,13)。
  白釉罐仅1件。ⅢM8:5,圆唇,短颈,弧腹,小平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黄。施釉不均,有缩釉露胎现象。胎体较白细。此器亦应为邢窑之器。口径10.4厘米,底径8厘米,高15.2厘米(图二二四,1;图版一八,1)。
  双系瓷罐数量较多,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整体肥硕,最大腹径在下腹部。标本ⅢM19:4,直领,方唇,有肩,饼足有内凹现象。肩部饰对称双泥条系耳。通体施以黑釉,胎体灰色而厚重。口径6.2厘米,足径6.6厘米,高14厘米(图二二四,5);ⅢM13:4,釉色和形制均与M19:4非常相似,口径6.3厘米,足径6.8厘米,高14.3厘米(图二二四,4)。
  Ⅱ式:最大腹径上移中腹甚或上腹部。标本ⅢM8:11,圆唇,短颈,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酱色釉施至腹下部。胎体厚重,灰白,坚硬。肩部饰对称双耳,耳残失。口径5.1厘米,足径5.2厘米,高8.4厘米(图二二五,1);ⅢM8:3,圆唇,短颈,鼓腹,饼足无内凹现象。酱黄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较厚有垂釉现象。胎体厚重,色灰而坚硬。肩饰对称双耳,均残失。口径6厘米,底径7.2厘米,高12厘米(图二二五,2);ⅢM8:2,圆唇,短颈,丰肩,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双泥条系耳对称置于肩部。黄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质肥厚有垂釉现象。胎体灰色,修胎较粗糙。口径6.2厘米,底径6.6厘米,高13厘米(图二二四,3);ⅢM8:1,圆唇,短颈,溜肩,弧腹,平底。黄色釉施至腹部。双泥条对称系耳。胎体青灰色,质地坚硬,修胎不甚规整。口径7.5厘米,底径9厘米,高18.7厘米(图二二四,6);ⅢM12:4,圆唇,短颈,丰肩,弧腹,饼足无内凹现象。双泥条系耳仅次于肩部对称分布。黄色釉施至腹中部。釉质肥厚并有垂釉现象。胎体青灰较细,质地坚硬。口径8.7厘米,底径8.2厘米,高20.2厘米(图二二四,2;彩版三,3)。
  红釉瓶仅1件。ⅢM13:2,小口,外翻唇,束颈,弧腹,小平底。红色釉施至腹下部,釉色不纯,局部有黑斑点,并有垂釉现象。胎体灰白较疏松。口径5.2厘米,底径6.4厘米,高14.2厘米(图二二五,3;彩版三,5)。
  敛口钵形制单一,均为敛口,鼓腹,小平底。标本ⅢM3:1,器外施黄色至腹部,胎体青灰色。口径8.5厘米,高8厘米(图二二六,3);I M48:1,敛口,鼓腹,平底。上腹施半截酱色釉,釉较厚,有垂釉现象,釉下施以白色化妆土。灰胎,较坚硬。
  口径6.7厘米,最大腹径11.4厘米,高6.8厘米(图二二六,1);I M48:2,敛口,鼓腹,平底。酱色釉施至肩下(半截釉)。灰胎坚硬。口径8.7厘米,高7.1厘米(图二二六,4);ⅢM12:2,敛口,鼓腹,平底。乳白色釉施至腹中部。釉下施有白色化妆土。下腹至底露胎。胎体灰白色,质地细致而坚硬。口径13.5厘米,底径9厘米,高12.2厘米(图二二六,2;图版一八,2)。
  2.陶器
  器类较为单一,以陶罐为大宗,偶见陶砚。
  陶罐依器形差异,可分为四型:A型中口,鼓腹,最大腹径均在上腹部,小平底,绝大多数为泥质灰陶,偶为泥质红陶,大部分素面无纹。标本I M26:1,泥质红陶,弧形盖,子母口,圆唇平沿,溜肩平底。整体素面。口径10.4厘米,最大腹径18.4厘米,通高18.5厘米(图二二七,1;图版一八,3);I M27:1,泥质灰陶,直口,口部有一凹槽,鼓腹,平底。口径9.5厘米,最大腹径20.2厘米,通高18.4厘米(图二二七,2;图版一八,4);I M40:1,泥质灰陶,直口,口部有一周凹槽,弧腹,平底。肩部饰两周凹弦纹。口径11.8厘米,最大腹径21.9厘米,通高20.5厘米(图二二八,4);ⅢM9:1,泥质灰陶,口微敞,圆唇,丰肩,平底。肩下饰一周圈弧纹。口径16.8厘米,最大腹径30厘米,通高22.2厘米(图二二八,2);ⅢM8:7,泥质灰陶,直口,方唇,丰肩,下腹内收,平底。肩腹部饰9周压印锯齿纹。口径17.7厘米,最大腹径34厘米,通高29.3厘米(图二二七,4;图版一九,1);ⅢM7:2,泥质灰陶,直口,圆唇,广肩,腹下斜收,平底。肩部饰5周压印齿纹,肩部一侧有刻划符,从符形判断可能为“骑”字。口径11.2厘米,最大腹径31.2厘米,通高26.7厘米(图二二八,3;图版一九,2、3);ⅢM17:2,泥质灰陶,口微收,圆唇,丰肩,下腹内收。肩部饰7周压印锯齿纹。口径11.4厘米,最大腹径30.8,通高28.8厘米(图二二八,1);ⅢM19:1,泥质灰陶,直口,双唇,丰肩,下腹内收,平底。肩及上腹部饰8周压印锯齿纹。口径11厘米,最大腹径33.2厘米,通高31厘米(图二二七,5);I M35:4,泥质灰陶,直口,口部有一周凹槽,广肩,鼓腹,下腹急收,平底。肩、上腹部饰有6周圈压印锯齿纹。口径13厘米,最大腹径34厘米,通高29厘米(图二二七,3);ⅢM12:1,泥质灰陶,直口,方唇,广肩,下腹急收,平底。肩腹部饰7周压印锯齿纹。口径15.2厘米,最大腹径39.8厘米,通高35.5厘米(图二二七,6;图版一九,4)。
  B型塔式罐。依据有无底座,分为二亚型:Ba型由罐体和承盖组成,无底座。标本ⅢM14:1,泥质灰陶,三级宝顶塔式盖,盖体肥硕,罐体直口微收,弧腹,小平底,素面无纹。口径9.8厘米,最大腹径21.9厘米,盖高10.8厘米,通高28.5厘米(图二二九,1;图版二〇,1);ⅢM16:1,泥质灰陶,小领,侈口,圆唇,鼓腹,平底。三级宝顶塔式盖,素面无纹。口径8.5厘米,最大腹径12厘米,盖高7厘米,通高16.3厘米(图二二九,2);Ⅲ采:2,泥质灰陶,三级宝顶式塔盖,罐体直口,双唇,弧腹,平底。中腹以下有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21.6厘米,盖高12厘米,通高31.5厘米(图二二九,3)。
  Bb由盖、罐、座三体组合成器。标本ⅢM18:2,整器为泥质灰陶,上为三级宝顶塔式盖;中为鼓腹肥硕的罐体,丰肩,弧腹下收,小平底;底座为上部仰式莲花盆,下部为喇叭形,中空。底座彩绘,使用红褚二色,在底部绘出覆莲形图案。盖高13.2厘米,罐口径12.4厘米,罐最大腹径25.8厘米,底径12.8厘米,高24厘米,底座上口径22.8厘米,下口径25.3厘米,高25.6厘米,通高58厘米(图二二九,4;彩版三,4;图版二〇,2);ⅡM2:1,三级宝顶塔式盖;罐体直口,唇下有一凹槽,圆腹,平底;座体上部仰盘式,以承接陶罐底部,束腰,下部呈大喇叭形口,座体中空。整器为泥质灰陶。盖高14.8厘米,罐口径13.2厘米,最大腹径24厘米,底径1 1.2厘米,高23.2厘米;底座上口盘径19.2厘米,底径22.6厘米,高21.6厘米,通高54.5厘米(图二二九,5;图版二〇,3)。
  另有一件塔式罐盖。I M53:2,三级宝顶塔式。应是陶质塔式带盖罐的组成部分。
  盖下口径13厘米,高9.6厘米(图二二九,8)。
  C型小口,壶形罐。标本ⅢM13:3,泥质灰陶,盘口,方唇,平沿,外沿缘外翻,内沿缘有一周凹槽,长颈紧束,广肩,鼓腹下内收,最大腹径在上腹部,小平底内凹。腹部瓦棱纹。口径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底径5.8厘米,高14厘米(图二二九,6;图版二〇,4);ⅢM8:8,泥质灰陶,方唇,沿面外缘外翻,内缘有一凹槽。紧束颈,广肩,鼓腹,平底较大。口径7.9厘米,最大腹径16厘米,底径9.4厘米,高18.2厘米(图二二九,7)。
  D型仅1件。ⅢM14:2,泥质灰陶,小口,圆唇,鼓腹,平底。整器素面无纹,底部刻划太阳纹。口径4.4厘米,底径4厘米,高4.8厘米(图二二九,9)。
  陶砚仅1件。ⅢM14:4,泥质橙黄色陶。抄手式,矩形,面部两侧均有一凹槽,一端饰有乳丁纹。背后砚流一端有两个乳足,用于支撑墨堂保持水平。长12.6厘米,宽8.8厘米,高2.4厘米(图二三〇,1;彩版四,2)。
  3.陶瓦
  瓦当标本I T14②:1,泥质灰陶,素面。仅存当面。直径13厘米(图二三〇,2)。
  此外,在第Ⅲ区还采集到一件瓦当的残件,当面饰四分卷云纹,中心为两个同心圆,圆心中部为一四瓣花。直径14. 1厘米(图二三一)。
  4.铜器
  铜镜仅出土2面。
  ⅢM8:10,菱花形。圆纽,高弦纹将镜背分为三区。内一、内二区均为瑞鸟连枝花纹,外区一周卷草纹。直径9.5厘米(图二三二,2;图二三三,2)。此镜出土时没有锈迹,光洁如初,但却仅余2/3,另1/3已残失不见。在唐代墓葬中,常有随葬残破铜镜的现象,可能取“破镜重圆”之意。
  ⅢM8:9,缠枝葡萄纹镜。整镜呈圆形,圆纽,花纽座。高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饰缠枝葡萄纹,外区饰连枝花一周,三角缘饰连珠纹。直径9.3厘米(图二三二,1;图二三三,1;彩版四,3)。
  铜带扣乃唐代墓葬中常见之物。
  ⅢM12:9,仅存带扣七件。有方形扣件2个,半圆形扣件3个,另有2件扣首(图二三四,2、6、8、9、10、13、14)。扣件与扣件之间应用皮革类物质串连而成。
  I M53:2,仅存2件,一件方形扣件,一件椭圆形扣件(图二三四,3、7)。
  ⅢM7:1,仅存3件,均为方形饰(图二三四,5、12、15)。
  ⅢM13:2,仅存1件,为椭圆形扣件(图二三四,11)。
  铜笄仅1件。ⅢM12:8,连体平行双股铜笄,整器呈“U”形,素面无纹。长7.5厘米(图二三四,1)。
  铜钉I J2:1,红铜质,“亚”字形钉帽,圆形钉杆,做工精良。长7.5厘米(图二三四,4)。
  铜钱仅有“开元通宝”一种,共3枚,均出土于ⅢM14中,一枚平背,二枚廓背(图二三五,1~4)。
  5.铁器
  铁钁I T13②:2,长方銎,有肩,弧刃略残。锈蚀严重。长13.2厘米,宽10.2厘米(图二三六,3)。
  铁镜仅1件。I M35:2,整器呈圆形,球形纽。由于锈蚀严重,花纹不清。直径7.7厘米(图二三六,1)。
  铁剪刀仅1件。I M35:3,连体环柄,弹压式,交股环曲柄,刃部断面呈楔形。
  锈蚀严重,花纹不清。长25.7厘米(图二三六,2;图版二〇,5)。
  6.蚌器
  以完整的蚌壳随葬,也是唐代墓葬中常见的现象。如在偃师杏园唐墓M2544出土用蚌制作的粉盒、M1025出土的大型海螺赌具、M2003和M5013等墓都出土海蚌壳等①。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年。
  邢台粮库遗址的唐墓中也见随葬蚌壳,共有3件。ⅢM12∶5,为一自然蚌壳,壳背后有红色水波纹。长约4.9厘米(图二三七,2); ⅢM12∶6,与本墓中出土的M12∶5 为同一种蚌壳,此器残损,长约3. 8厘米(图二三七,3);ⅢM8∶12,亦为自然蚌壳,壳背后有红色锯齿纹。长约6厘米(图二三七,1)。
  7.墓志砖
  仅2件。标本ⅢM19:6,泥质灰陶砖,志文为墨书竖行行文,全文共四行。但目前仅有“大隋大业三年”等字样,其余字迹均已不清,无法分辨。砖长31厘米,宽15.6厘米,厚4.6厘米;I M35:5,志文为墨书竖行,全文六行。字迹不清,无法分辨。长30.5厘米,宽15.3厘米,厚4.1厘米。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