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88
颗粒名称: (一)遗迹
分类号: K878
页数: 6
页码: 226-2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邢台市粮库遗址汉魏两晋时期的遗迹。
关键词: 汉魏两晋时期 文化遗存 遗迹

内容

1.墓葬
  (1)ⅢM2
  位于ⅢT1中南部,为一座瓮棺葬。由于ⅢT1第2层被破坏殆尽,所以M2直接开口于1层下。
  墓坑呈椭圆形,斜壁平底。墓坑口距地表0.8米,距墓底0.35米;墓坑口长径1.18米,短径0.82米,底部长径0.96米,短径0.42米。墓坑底正中部,置一大型泥质灰陶瓮,瓮内有一未成年的孩童遗骸,可能由于陶瓮相对于此孩童来说容积偏小的缘故,孩童下肢呈侧跪状,为侧身屈肢葬。头向北,面朝上,方向为335°。
  未见其他随葬品,只有陶瓮棺一具。瓮棺为泥质灰陶,圆唇,高领,广圆肩,下腹内收,尖圜底(图一九二)。此墓时代为魏晋时期。
  (2)ⅢM11
  位于ⅢT21探方东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及生土层,上部被现代扰土坑破坏。
  墓葬结构:为竖穴土坑墓,四壁经简单修整。方向2850。墓口距地表深0.4米,距墓底深0.6米;长2.1米,宽1.1米。墓内填土花土。墓主人骨骼全部朽尽,年龄、性别、葬式均不详。随葬灰陶钵和灰陶罐各1件(图一九三)。
  由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特征判断,此墓为汉魏时期墓葬。
  (3)ⅢM6
  位于ⅢT48探方西南部,部分墓坑延伸到T47东隔梁之下。开口于第3层下,打破第4层。
  墓口呈圆角长方形,坑壁内收,底近平。墓口距地表深0.9米,距坑底深0.4米;墓坑长1米,宽0.4米。墓底正中置以大陶瓮为葬具,乃瓮棺葬。瓮棺内有一未成年孩童骨架,屈肢侧卧(图一九四)。
  从陶瓮棺的形制判断,此墓很有可能会早到汉魏时期。
  2.灰坑
  (1)ⅡH27
  位于ⅡT81东南角,大部分延伸到东隔梁和本探方南壁外。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层。
  坑口平面大致呈椭圆形,距地表深0.4~0.6米,至坑底深2.7米;已暴露在本探方内的坑口长径为1.6米,短径1.47米,坑底长径1.4米,短径0.9米。
  坑内填土可分三小层:第1层自坑口至1.7米处,为黄花土,土质松软,深1米时坑壁出现塌方现象,出陶片较多;第2层自1.7~2.4米,为褐花土,土质较硬,出土陶片较少;第3层自2.4~2.7米,厚约0.3米,为黄黏土,有淤土现象,较硬,土质纯净,几乎不出陶片(图一九五)。
  出土陶片以泥质浅灰陶为主,少量夹砂灰陶,与商时期遗迹单位中出土的陶质比例完全不同。纹饰以较为规整的横、竖中绳纹为主,其次为素面灰陶。可辨器形有小平底钵、厚圆唇瓮、高领圆唇卷沿罐、宽折沿浅腹盆、圜底盆。其中有一件可复原的汉魏时期圜底盆,在其底部的外面有印章戳记。
  (2)ⅢH9
  位于ⅢT4的东半部,一少部分压在探方的东隔梁之下。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4层。坑口呈不规则圆形,距地表深0.5米,至坑底1.95米,坑口直径2.2米;坑壁斜内收,坑底近平,直径约1.3米(图一九六)。
  坑内填花褐色土,土质松软,出土遗物较丰富。陶片以泥质浅灰陶为大宗,夹砂陶少见;纹饰以绳纹为主,素面陶也较常见;可辨器形有矮口罐、陶细柄浅盘豆、宽折沿浅腹盆、宽折沿深腹盆、宽平折沿瓦纹盆、绳纹筒瓦、铁块、动物牙齿和骨骼等。
  (3)ⅢH6
  位于ⅢT5探方中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和生土层。坑口平面呈长方形,坑壁斜直内收,坑底较平。坑口距地表深0.5米,距坑底0.4米;坑口长2米,宽1.3米,坑底长1.4米,宽1.1米(图一九七)。
  坑内填土为灰黑色黏土,杂有少量木炭灰和烧土粒,出土陶片不多,可辨器形者有泥质灰陶罐、青灰色砖、“货泉”铜钱和石齿状器等。
  (4)ⅢH28
  位于ⅢT41西南角,部分延伸到ⅢT40的东隔梁和本探方的南壁外。
  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本探方内暴露的坑口呈圆角方形,直壁,平底,坑壁似经过修整,较为规矩,似为有意挖成的窖穴。坑口距地表深0.4米,距坑底2.15米;坑口已知部分长1米,宽0.55米(图一九八)。
  坑内填黄褐色土,土质松散,略带细淤土。包含陶片较多,主要为泥质灰陶,素面,火候较高。可辨器形有复原大型陶釜1件,另有瓮、盆、细柄豆、高领圜底罐、深腹盆、筒瓦、板瓦等遗物。
  (5)ⅢH23
  位于ⅢT20中部。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
  坑口呈圆形,坑壁陡直,平底,整个坑形经过整修,极其规则。坑口距地表深0.45米,距坑底0.5米;坑口直径1.05米(图一九九)。
  坑中填土黄褐色黏土,炭灰不多,烧土粒也较少,土质较硬。遗物较少,陶片以泥质浅灰陶为主,陶器的烧制火候普遍较高,质硬。通过口沿和残底能辨出器形的有陶杯、钵、细柄豆、罐、盆、瓦等,除陶细柄豆外普遍带有中粗绳纹,其中可复原器有小陶杯1件,时代可能为汉魏时期。此外还有部分兽骨。
  3.水井
  (1)I J9
  位于I T93西部,大部分延伸到西隔梁外。
  开口于第2层下,被H64打破,其下打破第3层、H123、H126、H127、H68和生土层。
  井口呈圆形,井壁陡直,底较平。井口距地表深1.1米,距井底4.9米;井口直径2.5米。井壁非常规整,整修极为精细。井中填土可分三层:第1层自井口至2.3米,为黄褐色土,较硬,包含物较少;第2层从井口以下2.3~4.2米之间,均为灰褐色土,较松软,包含杂质较多,出土陶片也较多;第3层自4.2~4.9米为纯黄褐色土和淤土层,含水量大,包含物少,陶片也较少见(图二〇〇)。
  出土陶片以泥质浅灰陶为大宗,夹砂陶较少。可辨器形有细柄豆盘、豆柄座、翻卷沿高领罐口沿、小陶钵、瓮、宽折沿深腹盆、宽折沿浅腹圜底盆等。其中一件豆基本完整,一件陶盆口沿边上,还带有一方形印记。
  (2)I H138
  位于I T62西南角,部分向西延伸到I T61探方的东隔梁下,应原为一井。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层。
  井口大致呈圆形,井壁陡直,上半部分井壁做工极细,光滑整齐,局部稍留有工具痕迹,工具印痕整齐而规则,应为使用长方形的铁钁施工而成的,印痕长0.15米,宽0.09米。
  井壁四周未见脚窝。
  填土为黄褐色土,土质较硬,包含物较少。出土陶片不多,可辨认的器形有深腹盆、宽折沿盆、大体瓮、细柄豆的残柄部、陶纺轮形器等,尤其是还发现有带印章戳记的陶器残片(图二〇一)。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