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20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遗物
分类号: K878
页数: 52
页码: 174-2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晚商时期的遗存遗物,概括了陶器、铜器、石器、骨、角、牙器、蚌、贝器等。
关键词: 晚商时期 文化遗物 遗存

内容

(一)陶器
  数量较多,种类相对单一。有鬲、簋、甗、甑、罐、盆等。其中,以鬲最为常见,且复原器也最多,计约80余件;罐、盆在数量和种类上也是较多的器类,但与中商时期罐、盆相比,则少得多。值得注意的是,簋的数量较中商时期有明显增多。
  陶器的装饰纹样较为单一,以绳纹为主。其中绝大多数陶鬲以装饰粗绳纹为主,盆、罐以中绳纹或中粗绳纹为主,常见配以凹弦纹的弦断绳纹;陶簋腹部常见刻划三角纹和绳纹的组合纹饰(图一五九)。
  下面逐类介绍:鬲数量较多,器类较单一。依据器形差异,可分为六型:A型沿缘为双唇沿。依唇部差异,可分为三亚型:Aa型唇顶部为圆唇,沿面外缘向上起棱。依整体器形的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沿面相对较窄,腹较深,裆较高,稍微有一乳突状实足尖。可复原的标本很多。标本I T8③:2,夹砂灰陶,微束颈,鼓腹。腹饰中粗绳纹。口径33厘米,最大腹径29.9厘米,裆高4厘米,通高21.9厘米(图一六〇,1);ⅡT47③:4,夹砂灰陶,斜折沿,上腹斜直,沿面稍显一凹槽。腹饰中粗绳纹。口径20.5厘米,最大腹径18.8厘米,裆高2.7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〇,2);I T21③:11,夹砂灰陶,斜直腹,唇部及沿面各有一周凹槽。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23.4厘米,裆高2.1厘米,通高18厘米(图一六〇,3);ⅡH35:3,夹砂灰陶,整个器形近正方形,束颈鼓腹。腹饰粗绳纹。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1.7厘米,裆高1.9厘米,通高17厘米(图一六〇,8);ⅢH30:8,夹砂灰陶,折沿,沿面稍平斜,束颈明显,鼓腹。腹饰中粗绳纹。口径24厘米,最大腹径21.2厘米,裆高1.8厘米,通高18.6厘米(图一六〇,5);I T21③:10,夹砂灰陶,束颈,弧腹。此器口沿在烧制过程中变形。口径21~23.5厘米,最大腹径22.4厘米,裆高1.9厘米,通高15.5厘米(图一六〇,6);I H15:2,夹砂灰陶,沿面斜直立,束颈,鼓腹。体饰粗绳纹。口径18.3~21.3厘米,最大腹径19.3厘米,裆高1.5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〇,7);ⅢT16③:1,夹砂灰陶,沿面斜立。腹饰粗绳纹。口径30.5厘米,最大腹径28.8厘米,裆高2.1厘米,通高20.7厘米(图一六〇,4);ⅢT2③:7,夹砂灰陶,低裆。体饰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9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7.4厘米(图一六一,1)。
  Ⅱ式:宽折沿,腹较浅,裆较低,袋状足,实足尖完全消失。标本I T83③:3,夹砂灰陶,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裆高1.4厘米,通高13.6厘米(图一六一,5;图版九,6);I T14③:6,夹砂灰陶,口径23.1厘米,最大腹径22.7厘米,裆高1.8厘米,通高16.2厘米(图一六一,4);I H77:1,夹砂灰陶,宽折沿,圆唇,束颈,上腹斜直,分裆较平。唇部及沿面有一凹槽,体饰粗绳纹。此器体形较大,器壁制作过程有意施以凹凸工艺以增加强度,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承载能力。口径32厘米,最大腹径29.3厘米,裆高2.5厘米,通高21.3厘米(图一六一,2);ⅢT4③:1,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8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一,3);ⅢH30:7,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纹印较深。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1.6厘米,裆高1.4厘米,通高14.8厘米(图一六一,6);I H36:1,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4厘米,最大腹径21.9厘米,裆高2.3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一,7);I H36:4,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22.1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一,8);I H36:3,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4厘米,最大腹径23厘米,裆高1.7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一,9);ⅡT47③:1,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4.5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裆高0.3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二,1);ⅡH41:2,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
  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1.7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二,2);ⅡH35:1,夹砂褐陶,腹饰中粗交错绳纹。口径20~23厘米,最大腹径21.3厘米,裆高0.8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二,3);I H15:1,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0.5~23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二,4;图版一〇,1);ⅡH40:2,夹砂灰褐陶,腹饰竖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8.6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3.2厘米(图一六二,5);I H112:4,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此器在制作过程中,胎泥稍有变形,不甚规整。口径20.2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裆高1.4厘米,通高15.2厘米(图一六二,6);I H120:4,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4厘米,裆高0.9厘米,通高14.6厘米(图一六二,7);I H160:3,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此器在烧制过程中,胎体严重扭曲变形,尺寸无法测量。通高15厘米(图一六二,8)。
  Ab型双唇,沿面呈盘口状。依器形变化,分为五式:I式:圆唇,平折沿,沿面有一周凹槽,裆相对较高,实足尖仍有部分保留,饰中粗绳纹。标本ⅢH30:2,夹砂灰陶,束颈鼓腹,唇部及沿面均有一浅凹槽,体饰粗绳纹。此器腹部在制作过程中留有纵向胎肋,以增强承载能力。口径20.6厘米,最大腹径20.3厘米,裆高2.3厘米,通高14.6厘米(图一六三,1)。
  Ⅱ式:尖圆唇,折沿呈盘口状,沿面较平,裆相对较高,保留部分实足尖,饰粗绳纹。标本I H88:2,夹砂灰陶,腹饰粗绳纹。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9.3厘米,裆高2厘米,通高15.8厘米(图一六三,2;图版一〇,2);I H4:5,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1.5厘米,裆高1.7厘米,通高16.5厘米(图一六三,3)。
  Ⅲ式:尖圆唇,折沿较宽,沿面呈盘口状,裆相对变矮,部分实足尖仍有保留,腹部所饰绳纹变粗。标本I H4:4,夹砂灰陶。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8.7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4.8厘米(图一六三,4);ⅡH40:1,夹砂灰陶。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7.7厘米,裆高1.7厘米,通高16.4厘米(图一六三,5);ⅡH40:3,夹砂灰陶。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9.3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5.5厘米(图一六三,6);I H120:3,夹砂灰陶。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21.3厘米,裆高2.3厘米,通高17厘米(图一六三,7);ⅢT25④:20,夹砂灰陶。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0.2厘米,裆高1.5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三,8);ⅢT25④:16,夹砂灰陶,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19.8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四,1);I H4:2,夹砂灰陶。
  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22.2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6.5厘米(图一六四,2);I H81:1,夹砂灰陶。口径19.5厘米,最大腹径18.3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3.6厘米(图一六四,3);I H120:1,夹砂灰陶。口径25厘米,最大腹径23.4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7厘米(图一六四,4)。
  Ⅳ式:宽折沿近平,分裆相对更低矮,袋足完全失去乳突状实足尖,袋足所饰绳纹更粗。标本ⅢH30:3,夹砂深灰褐色陶。此器形体较大。口径24.5厘米,最大腹径23.3厘米,裆高1.4厘米,通高16.5厘米(图一六四,5);I T9③:1,夹砂灰褐色陶。口径20.1厘米,最大腹径18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3.5厘米(图一六四,6);ⅢT2③:16,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7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6.4厘米(图一六四,7);I H59:2,夹砂灰陶。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18.7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四,8);ⅢT25④:23,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6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五,1);ⅢT29②:1,夹砂灰陶。此器形体较大,恐非寻常人所用之器具。口径30.6厘米,最大腹径29.1厘米,裆高2.5厘米,通高20.7厘米(图一六五,2);Ⅲ采:1,夹砂灰陶,沿面和唇部均有一凹槽,唇缘下有明显勾棱。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五,3)。
  Ⅴ式:折沿更宽更平,裆更矮,多数裆高不足1厘米,完全没有实足尖,腹饰粗绳纹。标本I T83③:1,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裆高1.1厘米,通高14.2厘米(图一六五,4);I H4:6,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5厘米(图一六五,6);I H4:25,夹砂灰陶。口径19.5厘米,最大腹径16.5厘米,裆高0.9厘米,通高12.8厘米(图一六五,5);I H4:1,夹砂灰陶,口径20.4厘米,最大腹径19厘米,裆高0.6厘米,通高13厘米(图一六五,7);I Y1:1,夹砂灰陶。口径22厘米,最大腹径20.4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五,8);ⅡT47③:3,夹砂灰陶。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6厘米,裆高0.9厘米,通高15.6厘米(图一六五,9)。
  Ac型有颈,颈、腹分界明显。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颈长,体高。标本I T25③:2,夹砂灰陶。口径18.4厘米,最大腹径17.9厘米,裆高0.8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六,1)。
  Ⅱ式:颈变短,体矮。标本I T8③:1,夹砂灰陶。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9.2厘米,裆高1.6厘米,通高15.6厘米(图一六六,2);ⅢH30:4,夹砂灰陶。口径18.5厘米,最大腹径18.2厘米,裆高1.5厘米,通高15.5厘米(图一六六,3);I T69③:1,口径16厘米,最大腹径15.4厘米,裆高0.6厘米,通高11.2厘米(图一六六,4)。
  B型方唇。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两型。
  Ba型宽折沿,无颈部。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三式:I式:分裆较高,腹饰中粗绳纹。标本ⅢH30:5,夹砂灰陶。沿面斜立,唇部和沿面均有一周浅凹弦纹,束颈鼓腹,乳头状实足尖较明显。口径17.5厘米,最大腹径17.2厘米,裆高1.5厘米,通高12.5厘米(图一六六,5);ⅢT46③:1,夹砂灰褐色陶,束颈,唇缘下勾棱明显,鼓腹。沿面有一凹槽,腹饰中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8.3厘米,裆高1.7厘米,通高14.8厘米(图一六六,6)。
  Ⅱ式:分裆较矮,腹部所饰绳纹较粗,整体器形也变得更矮。标本ⅢT24③:1,夹砂灰陶,上腹斜直,低裆近平。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2.3厘米,裆高0.8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六,8);ⅡT65③:1,夹砂灰陶,上腹较直,裆部较平。口径20.5厘米,最大腹径19.8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6厘米(图一六六,7);ⅡH35:2,夹砂灰陶,腹近直,低裆。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0.2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5.4厘米(图一六六,9);I H36:2,夹砂灰陶,束颈,上腹近直,低裆。
  唇部与沿面均有一周凹槽。口径21~23厘米,最大腹径21.4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4.8厘米(图一六七,1);ⅢT2③:3,夹砂灰陶,宽折沿,沿面近平,束颈明显,鼓腹,低裆。口径23厘米,最大腹径20.3厘米,裆高1.6厘米,通高15.6厘米(图一六七,2);I H160:2,夹砂灰陶,宽折沿,沿面近平,束颈,鼓腹,低裆。口沿面有一周凹槽,腹饰粗绳纹。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2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4厘米(图一六七,3);Ⅱ采:1,夹砂灰陶,口径18.5厘米,最大腹径18厘米,裆高0.4厘米,通高12.5厘米(图一六七,4)。
  Ⅲ式:大宽折沿,沿面近平,裆更低。标本ⅢT14③:12,夹砂灰陶,束颈明显,鼓腹,低裆近平,沿面有一凹槽。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19.6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2.2厘米(图一六七,5);ⅢH30:1,夹砂灰陶,低裆近平。口径22.5厘米,最大腹径20.6厘米,裆高1.3厘米,通高15.4厘米(图一六七,6);I T63③:3,夹砂灰褐色陶,宽折沿,束颈明显,唇下缘略带勾棱,鼓腹,低弧裆。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19.1厘米,裆高1.1厘米,通高13.5厘米(图一六七,7);I H110:1,夹砂灰陶,束颈明显,下腹外侈,低裆。口径21厘米,最大腹径20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3.8厘米(图一六七,8);ⅢT18③:2,夹砂灰陶,宽折沿,束颈,上腹斜直,低裆近平。沿面有一凹槽。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1.2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八,1);ⅢT5③:1,夹砂灰陶。口径21.5厘米,最大腹径20.1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八,2)。
  Bb型有颈,颈、腹分界明显。依器形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长颈,分裆较高,腹饰中粗绳纹。标本ⅢT25④:22,夹砂灰陶,折沿,沿面斜立,束颈较明显,弧腹,裆较低。口径15.5厘米,最大腹径15.9厘米,裆高2.5厘米,通高14.5厘米(图一六八,3)。
  Ⅱ式:颈变短,分裆较矮,绳纹较粗。标本I T82③:1,夹砂灰陶。口径20.6厘米,最大腹径19.7厘米,裆高0.6厘米,通高15.2厘米(图一六八,4);I T69③:4,夹砂灰陶。口径14.6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裆高0.7厘米,通高11厘米(图一六八,5)。
  C型颈、腹间饰一周附加堆纹。标本I H4:3,夹砂灰陶,小折沿,方唇,斜腹近直,低裆尖锥足。沿面一周浅凹槽线,体饰中绳纹。口径16.4厘米,最大腹径16.7厘米,裆高4厘米,通高13.2厘米(图一六八,6;图版一〇,3)。
  D型中口,束颈,鼓肩,肥腹,分裆较高,有乳突状实足尖。仅1件。ⅢT25④:17,夹砂灰陶,侈口,圆唇,丰肩,腹稍鼓,袋足较高。腹饰交错粗绳纹。口径24.5厘米,最大腹径30.6厘米,裆高5.6厘米,通高29.3厘米(图一六八,7;图版一〇,4)。
  E型仅1件。I T94③:1,夹砂灰褐陶,小卷沿,直腹,低弧裆,整体器形为长方体的筒形。器腹饰杂乱的中绳纹。此器形制特殊,有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口径16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裆高1厘米,通高13.4厘米(图一六八,8;图版一一,1)。
  F型数量较少。宽折沿,上腹部加饰一周附加堆纹。标本I Y1:7,夹砂灰陶,圆唇,鼓腹。饰粗绳纹。残高6.4厘米(图一六九,6)。
  另外,还有部分陶鬲,口沿残失,型式不清,逐一介绍如下:标本I H1 60:1,夹砂灰陶,最大腹径22.3厘米,裆高1.2厘米,残高1 5.2厘米(图一六九,1);ⅡH4 1:3,夹砂灰陶,上腹近直,低裆,乳头状实足尖,整体器形略近正方体。最大腹径21厘米,裆高1厘米,残高14.5厘米(图一六九,3);ⅡH41:1,夹砂灰陶,有乳头状实足尖。最大腹径22.4厘米,裆高2厘米,残高14.5厘米(图一六九,2);ⅢT34③:3,夹砂灰陶,束颈,上腹斜直,乳头状实足尖,低裆。最大腹径13.6厘米,裆高1.2厘米,残高9.5厘米(图一六九,4);ⅢT25④:21,夹砂灰陶,低裆近平,腹饰粗绳纹。最大腹径22.7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3厘米(图一六九,7);ⅢT25④:19,夹砂灰陶,束颈较明显,鼓腹,乳头状实足尖,低裆近平。最大腹径22.3厘米,裆高1.2厘米,通高14.1厘米(图一六九,8);ⅢH25:1,夹砂灰褐陶,束颈,弧腹微鼓,低裆近平。最大腹径23.3厘米,裆高1.4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六九,9);ⅢT18③:1,夹砂灰陶,最大腹径21.8厘米,裆高1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六九,10);I T83④:1,最大腹径19厘米,裆高1.6厘米,残高13厘米(图一六九,11);I H60:1,夹砂灰陶,最大腹径21厘米,裆高1.4厘米,残高16.5厘米(图一七〇,1);IT25③:3,夹砂灰褐陶,弧腹,裆较低。最大腹径21.3厘米,裆高1.6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七〇,8);ⅢT34③:1,夹砂灰陶,最大腹径24.2厘米裆高0.8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六九,5);I Y1:2,夹砂灰陶,折沿,上腹斜直,垂腹,低裆,腹饰交错粗绳纹。最大腹径21.8厘米,裆高1.5厘米,残高14厘米(图一七〇,2);ⅡH35:4,夹砂灰陶,腹近直,低裆。最大腹径19.8厘米,裆高1.5厘米,残高12.3厘米(图一七〇,9)。
  此外,在粮库遗址的晚商地层中,还发现一些与上述完整陶鬲足特征相异的标本。
  依其特征差异,可分为两型:A型锥状实足尖,腹饰麦粒状中绳纹或中粗绳纹。标本ⅢT9③:1,夹砂灰陶,分裆较高,高实足尖,腹饰中绳纹。残高24厘米,裆高12厘米(图一七〇,4);IT26③A:2,夹砂灰陶,分裆较高,腹饰中粗绳纹。残高7厘米,裆高5厘米(图一七〇,11);I H10:4,夹砂灰陶,分裆较高,腹饰中绳纹。残高8.6厘米,裆高6.1厘米(图一七〇,13);I T64④:2,夹砂灰陶,分裆较高。腹饰中粗绳纹。残高12.4厘米(图一七〇,7);I H10:3,夹砂灰陶,分裆稍低,腹饰中粗绳纹。残高12厘米,裆高4.3厘米(图一七〇,10);I H120:7,夹砂灰陶,分裆稍低,腹饰中粗绳纹。残高7厘米,裆高0.7厘米(图一七〇,12);I T79③:2,夹砂灰陶,残高7厘米(图一七〇,6);I H120:6,夹砂灰陶,残高10.8厘米,裆高6厘米(图一七〇,3)。
  B型仅1件。I H120:5,夹砂灰褐色陶,胎较薄,肥袋足,柱状足尖,腹饰细绳纹。残高6.8厘米(图一七〇,5)。
  簋数量较多,依器形特征,可分为三型:A型腹部有刻划三角纹。这类陶簋所占比例最大。依器形总体风格差异,分两亚型:Aa型泥质灰陶,侈口,深腹,高圈足,整体器形与殷墟四期常见的三角划纹陶簋相似。依圈足高矮变化,可分为二式:I式:圈足相对较矮。标本I H112:17,泥质灰陶,方唇,侈口,沿下内腹有一凹弦纹,矮圈足。腹饰数周凹弦纹、竖向中绳纹和三角刻划纹。口径27.8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17.4厘米(图一七一,9;图版一一,2)。
  Ⅱ式:圈足相对较高。标本I T2③:29,泥质灰陶,方唇,侈口,平沿略外倾,沿下内腹有一折线,弧腹内收,圜底,喇叭型高圈足。上腹饰两周弦断绳纹,下腹饰中绳纹间刻划三角几何纹,足外壁饰一周凸弦纹。口径29厘米,底足径14.1厘米,足高4.5厘米,通高19.8厘米(图一七一,1;图版一一,3);I T7③B:7,泥质灰陶,方唇,侈口。内腹壁近口沿处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又加饰两周凹弦纹和三角划纹。残高10.2厘米(图一七一,6);I T25③:15,泥质灰陶,方唇,唇缘上有一周凹槽。折沿,沿面稍外倾,微束颈,上腹饰两周凹弦纹和弦断绳纹,中腹在绳纹加饰三角划纹。残高8.4厘米(图一七一,7);ⅡH40:16,泥质灰陶,尖圆唇,唇沿处断面呈三角形,沿内腹壁有明显的折线,折线处饰一周凹弦纹,微束颈,腹稍鼓。腹饰斜中绳纹,上腹饰两周凹弦纹,中腹饰三角划纹。口径32厘米,残高9.6厘米(图一七一,2);I T64④:15,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斜直腹近底内收。沿下内腹壁有一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又加饰两周凹弦纹和三角划纹。口径27厘米,残高14.5厘米(图一七一,3);I T69③:7,泥质灰陶,尖圆唇,平沿稍外倾,束颈,微鼓腹,下腹内收。颈和上腹素面,中腹饰两周凹弦纹,其下腹部饰交错中绳纹,绳纹上加饰三角划纹。口径20厘米,残高10.2厘米(图一七一,4);IH112:2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斜立,直腹下内收。外腹饰竖向中绳纹、凹弦纹和三角划纹。口径27厘米,残高9.6厘米(图一七一,10)。
  Ab型为夹砂灰陶,腹饰横绳纹,腹部刻划纹也不规整,整体器形风格为其他晚商单位所不见。故单立一亚型。仅1件。I T25③:14,圆唇,方沿直立,上腹微侈,中腹斜直,下腹急收。腹内壁上部饰一周凹弦纹,外腹饰横向中绳纹,其上加饰两周平行凹弦纹,两弦纹之间加饰三角刻划纹。口径28厘米,残深11厘米(图一七一,5)。
  B型基本形制与A型簋相同,惟一不同的是B型簋腹部没有发现三角划纹装饰。
  标本I Y1:16,泥质灰陶,直口,窄折沿较平,方唇,上腹较直。内腹壁饰以斑点一周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24厘米,残高7厘米(图一七一,8);I H112:13,泥质灰陶,方唇,唇缘上有一周凹槽,口沿下的内腹壁微折,在折线处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加饰两周凹弦纹。口径26厘米,残高8.1厘米(图一七二,1);I T8③:10,泥质灰陶,方唇,平沿外斜,内腹壁向外凹弧侈,偏上部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均饰竖向中绳纹,连口沿上都有绳纹的痕迹,中腹饰两周凹弦纹。口径26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一,1 1);I H112:15,泥质灰陶,尖圆唇,折沿,沿面斜直,外沿缘下斜,整个沿唇断面呈三角形,直腹。腹饰竖向中绳纹。口径30厘米(图一七一,13);I H120:10,泥质灰陶,侈口,方唇,斜直壁。内腹壁加饰一周凹弦纹,腹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加饰两周凹弦纹。口径30厘米,残高6.6厘米(图一七一,12);I H4:2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侈口,上腹壁略直,丰腹内收。内腹沿下有一折线,折线处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绳纹上再加饰三周平行等距的凹弦纹。口径28厘米,残高9厘米(图一七二,2);ⅢT14③:5,泥质灰陶,方唇,侈口,斜直腹。内腹壁沿下饰一周凹弦纹,外腹壁由两周平行的凹弦纹中间间以素面将腹部纹饰分为两组,其上为竖向中绳纹和凹弦纹,其下因残断不详,现仅可见到部分竖向中绳纹。口径26厘米,残高8.8厘米(图一七二,3);I H4:21,泥质灰陶,口沿断面呈三角形,尖圆唇,侈口,腹壁斜直。内腹壁有折线,外腹壁饰竖向中绳纹。残高5.8厘米(图一七二,4)。
  C型沿面上有凹槽,以便承盖。此类簋数量较少,应是邢台商文化的地方类型,在殷墟同时期的单位中罕见。依腹部是否加饰绳纹,区分为两亚型:Ca型腹部仅饰弦纹,器体全部为素面。标本ⅡTG6③:8,泥质灰陶,尖圆唇,卷沿,沿面内缘有一周凹槽,腹壁较直。内腹壁有一凹弦纹,外腹中部也有一周凹弦纹。口径24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二,5);ⅡH40:14,泥质灰陶,圆唇,卷沿,沿面内外缘各有一周凹槽,腹壁较斜收,外腹除在中腹饰两周凹弦纹外,均为素面。口径27厘米,残高9厘米(图一七二,6);ⅡH41:16,泥质灰陶,圆唇,卷沿,沿面外缘有一周凹槽,腹壁斜直。体素面。残高6厘米(图一七二,11);ⅡH35:17,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沿面内缘有一凹槽以承盖,腹斜直。残高6厘米(图一七二,12);I H112:3,泥质黑灰陶,方圆唇,外斜沿,沿面内、外缘各一周凹槽,侈口,斜直腹内收,平底,高圈足。器表通体磨光,中上腹饰两周凹弦纹。口径24厘米,足底径11.8厘米,足高3.5厘米,通高16.2厘米(图一七二,9;图版一一,4)。
  Cb型腹饰绳纹。标本IT25③:13,泥质灰陶,尖圆唇,卷沿,沿面内缘有一凹槽以承盖,斜直腹壁。腹饰竖向中绳纹。残高8.8厘米(图一七二,10);I T64④:14,泥质灰褐色陶,窄沿微折,沿面内、外缘各有一周凹槽,方唇,侈口,腹斜直。外腹壁饰斜向中绳纹,中腹加饰一周较宽的凹弦纹。口径26厘米,残高11厘米(图一七二,13)。
  此外,还有部分簋圈足标本。ⅡH35:28,泥质灰陶,底径13厘米,残高5.1厘米(图一七二,14);ⅢT14③:4,泥质灰陶,素面。底径12.6厘米,残高6厘米(图一七二,15);ⅢT2③:13,泥质灰陶,素面。残高5.8厘米(图一七二,16);ⅢT3③:6,泥质灰陶,残高5.6厘米(图一七二,17)。
  甗仅2件。标本ⅡH40:1 2,夹细砂灰褐陶,双唇,唇缘上有一周凹槽,折沿,敞口,甑部腹内收。鬲部残失。饰竖向粗绳纹。口径27厘米,残高1 1厘米(图一七二,7);ⅢH30:22,夹细砂灰褐陶,双唇,折沿,沿面微内凹,斜直腹。腹饰斜中绳纹。口径34.8厘米,残高12厘米。鬲部残失(图一七二,8)。
  甑数量不多,依器形演变,可分二式:I式:甑腹较深,底径较大。标本ⅢH25: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沿面近平,内沿缘有一凹槽以承盖,敞口,上腹斜直,下腹内收,底有三个等距扇形气孔。口沿和上腹部分素面,下腹饰竖向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33厘米,底弃13.5厘米,通高23.3厘米(图一七三,1;图版一二,1、2);标本I T82③:7,泥质灰陶,底径12.6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三,2)。
  Ⅱ式:大敞口,腹浅,底径小。标本I T63③:1,泥质灰陶,窄折沿,沿面有一周凹槽以承盖,腹斜直内收较甚。底残失,从遗留的痕迹判断,此甑底部至少应有四个气孔。口沿、上腹和下腹都为素面,仅中腹饰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39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20.1厘米(图一七三,3)。
  此外,还有部分甑底残片。标本I H160:10,泥质灰陶,底为六个弧边三角孔约等距布列一周,中间为一圆形孔。腹饰中绳纹。底径14.6厘米,残高6.8厘米(图一七三,4)。I H88:12,泥质灰陶,底部残损较甚,所余部分仅有两个圆形孔。腹饰竖中绳纹。残高9厘米(图一七三,5)。
  罐数量和种类都较多。依据器形差异,可分为九型:A型肩饰瓦棱纹的泥质红陶。这类罐在殷墟三、四期常见,在粮库遗址中偶可见到。标本I Y1:12,泥质红陶,方唇,平沿,直领,口稍敞,方肩。外领饰压印锯齿纹,肩饰多道瓦棱纹。口径16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一七四,10);I H4:33,泥质红陶,方唇,平沿,沿面有一周凹槽,广折肩,鼓腹。肩部饰多周瓦棱纹,腹饰中粗绳纹。口径12厘米,肩径19.5厘米,残高7厘米(图一七四,2)。
  B型高领,广肩。数量较多。标本ⅡH34:3,泥质灰陶,圆唇,高领稍外卷。肩饰弦断竖向中绳纹,外领部饰压印绳纹。口径24厘米,残高7.8厘米(图一七四,1);ⅢT47③:4,泥质灰陶,方唇,直口。肩饰中绳纹。口径16厘米,残高5.4厘米(图一七四,12);ⅡH40:19,泥质灰陶,方唇,侈口,斜直领,广肩,圆鼓腹。器体饰交错中绳纹,上腹部加饰三周凹弦纹。残高18厘米(图一七四,3);I H68:12,泥质灰陶,尖圆唇,直领,肩饰交错中绳纹。口径17厘米,残高6厘米(图一七四,4);ⅢT2③:9,泥质灰陶,方唇,高领略卷,沿面上有一周凹槽,圆鼓肩。肩饰交错中绳纹。口径16厘米,残高5.6厘米(图一七四,13);ⅢT2③:8,泥质灰陶,平沿,直口。沿面上有一周凹槽。肩饰中绳纹。口径16厘米,残高7.6厘米(图一七四,11)。
  C型双唇,高领。仅1件。I T70③:2,泥质灰陶,尖圆唇缘,口稍侈。肩饰斜中绳纹。口径28厘米,残高12厘米(图一七四,8)。
  D型矮领,中口,广肩。标本ⅡH35:14,泥质红皮灰胎陶,圆唇、肩饰中绳纹。
  残高4.2厘米(图一七四,20);ⅡH40:20,泥质灰陶,圆唇,卷沿,微束颈,肩饰中绳纹。残高5厘米(图一七四,17);I H88:9,泥质灰陶,尖圆唇,沿面下卷,束颈,鼓肩,腹饰竖向中绳纹。口径18厘米,残高6.8厘米(图一七四,9);ⅢH30:19,泥质灰陶,方唇,卷沿,束颈,肩饰交错中绳纹。口径20厘米,残高6.5厘米(图一七四,5);I Y1:9,泥质灰陶,圆唇,卷沿,肩饰交错中绳纹。残高7.8厘米(图一七四,6);I Y1:17,泥质灰陶,圆唇,肩斜直外鼓,饰斜中绳纹。残高8厘米(图一七四,19);I T67③:5,泥质灰陶,陶胎厚重,厚圆唇,短直领。全器素面磨光。残高7厘米(图一七四,7)。
  E型折沿,深腹。仅1件。I H4:19,泥质灰陶,折沿斜立,方圆唇,鼓腹,素面。口径12厘米,残高9厘米(图一七四,14)。
  F型厚唇,陶胎厚重。I Y1:11,泥质灰陶,圆唇,高领稍直立,广肩,均素面磨光。残高9厘米(图一七四,16);I T70③:4,泥质灰陶,尖圆唇,卷沿,沿缘内勾,腹饰竖向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残高9.4厘米(图一七四,18)。
  G型窄折沿小罐。标本I H112:24,泥质灰陶,尖圆唇,微鼓腹。素面靡光。口径16厘米,残高4.4厘米(图一七五,2);Ⅰ H112:27,泥质灰陶,尖唇,敛口,鼓腹。颈以下的腹部饰三周凹弦纹,余均为素面靡光。口径13.8厘米,残高4.6厘米(图一七五,3);I H4:37,泥质灰陶,尖唇,颈下腹部饰两周凹弦纹,余为素面磨光。
  口径13.6厘米,残高5.2厘米(图一七五,4)。
  H型仅1件。I H112:23,泥质灰陶,宽折沿,紧束颈,鼓腹。腹饰粗绳纹。口径14.6厘米,残高8.2厘米(图一七五,1)。
  I型仅1件。I T82③:6,泥质灰陶,尖圆唇,束颈,微折肩,鼓腹,平底。腹饰竖向中绳纹。口径13厘米,底径11厘米,通高13.4厘米(图一七五,7;图版一二,3)。
  此外,还有罐底1件。I H88:10,夹砂灰陶,口、肩残失。折肩,平底。通体素面。肩径14.4厘米,底径8.4厘米,残高9厘米(图一七四,15)。
  罐耳仅2件。标本I T1③:6,泥质灰陶,两面行钻而成的横贯耳。素面。残高9厘米(图一七五,6);I Y1:14,泥质灰陶,由泥条搭成的桥带形横贯耳,上贴塑三个小泥饼,形成简化兽面形状。素面。残高8.8厘米(图一七五,5)。
  罍仅2件。从形制看,可分两型:A型腹部装饰刻划纹。ⅢH30:33,泥质灰陶,仅存腹部残块。上为两周凹弦纹,下为一周凹弦纹,凹弦纹之间夹双划线的三角纹。残长5厘米(图一七五,11)。
  B型仅1件。I H112:26,泥质灰陶,肩部以上残失,广肩,斜收腹,圈足较高。
  肩部有两周凹弦纹,余均为素面。肩径13厘米,底径9.2厘米,残高9.3厘米(图一七五,8)。
  杯子仅2件。I H112:28,泥质灰陶,圆唇,直口微敛,腹略鼓。腹部有一圆孔。素面。口径8.8厘米,残高4.7厘米(图一七五,9);I H112:6,泥质灰陶,尖唇,敞口,斜直腹,小平底。口径9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6.8厘米(图一七五,10)。
  盆数量较多。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五型:A型上腹部饰一周带压印纹的附加堆纹。依器形差异,可分为三个亚型:Aa型平折沿,直口。标本I T1③:9,泥质灰陶,方唇,窄折沿,沿面近平,沿缘有一凹槽,直口,直腹。附加堆纹以下的腹部饰凹弦纹和弦断绳纹。口径34厘米,残高8.7厘米(图一七六,1);ⅢH30:16,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沿面稍内倾,直口,直腹,下腹内收。附加堆纹以下的腹部饰斜中绳纹和凹弦纹。口径30厘米,残高8.4厘米(图一七六,10);ⅢT25④:1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较窄,沿面内斜,直口直腹,附加堆纹以下的腹部饰斜中绳纹。残高6厘米(图一七六,11)。
  Ab型斜沿圆折,微束颈,腹略鼓。标本I H4:7,夹细砂灰褐陶,方唇,小平底。附加堆纹以下的腹部饰不规则斜向中粗绳纹。口径40厘米,底径19厘米,最大腹径34.5厘米,通高24厘米(图一七六,3;图版一二,4);I H4:23,夹砂灰陶,圆唇。附加堆纹为绳索状,腹饰竖向中绳纹。残高8.4厘米(图一七六,12)。
  Ac型双折沿。标本ⅡH34:4,夹细砂灰陶,尖圆唇,第一折沿面有一凹槽,第二折为圆折,腹直而微鼓。附加堆纹为绳索状,以下的腹部饰竖向麦粒状中绳纹。口径36厘米,残高1 1.2厘米(图一七六,2)。
  B型无附加堆纹装饰的绳纹深腹盆。依据器形的变化,可分为四式:I式仅1件。I H112:16,泥质灰陶,尖圆唇,卷沿,微束颈,直腹。腹饰竖向中绳纹。口径33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六,9)。
  Ⅱ式宽折沿斜立,沿面近平。标本ⅢT2③:15,夹砂灰陶,方唇,折沿,沿面微有凹弧感,腹斜直。体饰竖向中粗绳纹。口径30厘米,残高7.8厘米(图一七六,7)。
  Ⅲ式侈口,折沿,沿面内缘明显的一周凹槽,以便承盖。标本I T83④:8,夹砂灰陶,圆唇,侈口,腹壁斜直。体饰竖向中绳纹。口径33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六,8);I T25③:12,泥质灰陶,圆唇。体饰斜向中绳纹。残高9厘米(图一七六,14);I T7③B:5,泥质灰陶,厚圆唇,腹壁斜内收。体饰斜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28厘米,残高12厘米(图一七六,5);I H112:14,泥质灰陶,方唇,微束颈,腹壁斜直,下腹急内收。颈部饰两周凸弦纹,腹饰竖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残高9厘米(图一七六,4)。
  Ⅳ式沿面的内、外缘分别出现一周凹槽。标本ⅡH40:24,泥质灰陶,圆唇,腹壁斜直。体饰斜向中粗绳纹。口径33厘米,残高7.5厘米(图一七六,6);ⅢT25④:6,泥质灰陶,微束颈,腹稍鼓。体饰斜向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32厘米,残高9.3厘米(图一七六,15);ⅢT24④:7,泥质灰陶,尖圆唇,腹饰竖向中绳纹和一周凹弦纹。
  口径32厘米,残高8.7厘米(图一七七,3);ⅢT3③:9,泥质灰陶,尖圆唇,腹斜直,下腹内收。腹饰斜绳纹和一周凹弦纹。口径34厘米,残高15厘米(图一七七,5);I T7③B:8,夹细砂灰陶,尖圆唇,腹壁斜直,体饰竖向中绳纹。残高6.8厘米(图一七六,13);I H112:2,泥质灰陶,小折沿,侈口,圆方唇,上唇下斜,内沿下凹与沿面形成二层台,斜腹,小平底。体饰竖向中绳纹,腹部用一周抹痕将绳纹分为上、下两组。口径34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21.8厘米(图一七七,2;图版一三,1);I H112:1,泥质灰陶,基本形制与I H112:2相同,惟尺寸有些出入。口径36厘米,底径12厘米,通高22.5厘米(图一七七,1;图版一三,2)。
  C型卷沿,束颈,素面深腹盆。仅1件。I T7③B:6,泥质灰陶,方唇,唇缘有一周凹槽。口径26厘米,残高4.5厘米(图一七七,6)。
  D型平底浅腹。仅1件。ⅢG2:1,泥质灰陶,侈口,平折沿,方唇,唇下缘有明显勾棱,斜直腹内收,平底。通体素面。口径50厘米,底径23.5厘米,通高20.5厘米(图一七七,4)。
  E型折肩盆。仅1件。ⅢT46④:2,泥质灰陶,方唇,折沿,束颈,折肩,鼓腹,平底。口径15厘米,底径8厘米,通高10.8厘米(图一七七,7;图版一三,3)。
  陶垫子是一种制陶工具,型式比较单一。通常陶质较好,外表磨制精良,似经长期使用所致,中间常有一手窝。依据手窝是否通透可分为A、B二型。
  A型中部手窝不通透者。依据外部形态,又可分Aa、Ab两亚型。
  Aa型两面弧鼓,上部尖锥,下部平齐,平视如圆锥状,或可称为“扁窝头状”。
  依底面形态变化可分三式:I式:底平面呈椭圆形。标本I H51:1,泥质磨光黑灰陶。锥高10厘米,底面长径9.3厘米、短径6.7厘米;手窝亦呈椭圆形,长径3.6厘米,短径2厘米,深7厘米(图一七八,1;图版一三,4)。
  Ⅱ式:底平面略似圆角方形。标本ⅢT33③:1,夹砂灰褐色陶。锥高9厘米,底面长8.2厘米、宽5.8厘米;手窝略呈椭圆形,长径4厘米,短径3厘米,深5.7厘米(图一七八,4);IH4:27,锥尖部残失。残锥高5.3厘米,底面长5.8厘米,宽3.7厘米;手窝为椭圆形,长径2.3厘米,短径1.7厘米(图一七八,3)。
  Ⅲ式:底平面呈圆角方形。标本I H22:1,夹砂褐色陶。锥高9.5厘米,底面长9厘米,宽6厘米;手窝长5.2厘米,宽2.6厘米,深7.4厘米(图一七八,2);I H15:3,夹砂灰褐色陶。锥残高7厘米,底面长10厘米,宽6厘米。手窝残甚不详(图一七八,8)。
  Ab型仅见于中商文化层中。
  B型中部手窝通透。依整体形态的变化可分三式。
  Ⅰ式∶仅见于中商时期。
  Ⅱ式∶整体呈扁圆形,或为圆角方形。标本ⅢH41∶5,夹砂红褐陶。高7.2厘米, 外缘长径8. 2厘米,短径7厘米;手窝的长径4厘米,短径2. 6厘米(图一七八,6); ⅠT833∶3,夹砂灰褐色陶。高7. 2厘米,外缘长径8. 6厘米,短径7厘米;手窝长径4. 2厘米,短径2. 8厘米(图一七八,5)。
  Ⅲ式∶整体扁甚,一面平整,另一面弧状微鼓。标本Ⅰ H51∶2,泥质灰陶,侧面齐平,中间有一扁圆形通透手窝。通长10厘米,外缘长11厘米,宽4.8厘米;手窝长径5厘米,短径1.8厘米(图一七八,7)。
  陶拍仅一件。I H112:6,夹砂灰褐色陶。拍面呈正方形,略微弧面,面饰交错中绳纹,背面装置桥形握纽。拍面边长7.5厘米,厚1厘米,纽高2.5厘米(图一八一,9;图版一四,1)。
  这类陶拍,又称陶?。在商代遗址中常有发现。以前通常被认为是拍压纹饰的一种制陶工具,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人洗澡时搓澡用的一种工具。但从目前所发现的多数此类陶拍面来看,均未发现被磨擦的痕迹,并且绝大多数都完整无缺,因此对其用途尚有进一步讨论的可能。
  陶网坠仅有1件。I H38:1,泥质红陶,球体状,中间有一穿孔。残失大半。直径4.5厘米(图一八一,10)。
  陶纺轮A型上、下两面皆平整,中心穿孔,大多数两面钻,偶有单面钻孔者。据断面差异,可分Aa型和Ab型。
  Aa型断面呈长方形。
  标本I H120:20,夹砂褐色陶。直径5.1厘米,厚1厘米,孔径0.6厘米(图一七九,1);I H57:1,泥质灰陶,两面平整。直径3.9厘米,厚1.5厘米,孔径1厘米(图一七九,5);Ⅰ H118:3,夹砂灰色陶,残。直径5.6厘米,厚0.9厘米,孔径0.9厘米(图一七九,7);I T69③:3,夹砂灰陶,一面饰“之”字形刻划纹。直径6.2厘米,厚1厘米,孔径0.9厘米(图一七九,2;图版一四,2);I T93③:2,夹砂灰褐陶,残。直径6.3厘米,厚0.8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七九,4);ⅡH41:9,泥质灰陶。直径5.4厘米,厚1.1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七九,8);ⅡH41:10,夹砂灰陶,制作粗糙,不规整。直径5.6厘米,厚1.2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七九,6);ⅢT25④:15,泥质灰陶,双面钻圆穿。直径4.8厘米,厚1厘米,孔径0.7厘米(图一七九,3);I H48:2,泥质灰陶,制作粗糙,体厚重。直径3厘米,厚1.5厘米,孔径0.9厘米(图一七九,9)。
  Ab型侧面中腰凸起一脊,断面呈两倒梯形对接形。
  标本I H68:3,泥质灰陶。直径5.1厘米,厚1.2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八〇,6);I H112:8,泥质灰陶。直径5.2厘米,厚1.8厘米,孔径1厘米(图一八〇,2);I H4:28,泥质灰陶。直径9.1厘米,厚1.6厘米,孔径1.1~1.8厘米(图一八〇,8)。
  B型上面径小、下面径大,呈柱础状。中心穿孔,由上至下,单面钻。
  标本ⅢT29③:1,泥质灰陶。底径5.2厘米,厚1.8厘米,孔径0.9~1.6厘米(图一八〇,1);ⅡT68③:1,泥质灰陶。底径6.6厘米,厚2.1厘米,孔径1.2~1.6厘米(图一八〇,7);ⅡH41:8,泥质灰陶,一面饰有多周阴刻弦纹。底径5.2厘米,厚2厘米,孔径1.2~1.5厘米(图一八〇,4);I T72③:1,泥质灰陶。底径5.2厘米,厚1.8厘米,孔径1 .1厘米(图一八〇,3)。
  C型上、下两面皆不平齐,中间厚,愈向边缘愈薄。据形制差异,可分Ca和Cb两亚型。
  Ca型上、下两面均弧状隆起。标本I H4:12,夹砂灰褐陶。直径5.4厘米,厚1.1~1.7厘米,孔径0.7~0.9厘米(图一八〇,5);ⅡH41:7,泥质灰陶。直径5.6厘米,厚0.5~1.2厘米,孔径0.7厘米(图一八〇,9)。
  Cb型呈车轮状,可能就是模仿当时较为流行的木质马车轮泥塑而成的。标本ⅡH41:6,夹砂黑灰色陶,中部如轮毂处穿圆孔。整个面径9.6厘米,中间如轮毂处直径3.2厘米,边缘处厚1.2厘米,中商如轮毂处厚4.2厘米,孔径1.3厘米(图一八一,1;图版一四,3、4)。
  D型以废弃的陶器残片磨制加工而成的,中间钻孔,单面钻。
  标本ⅡH35:6,夹砂灰陶片磨制而成,一面有中绳纹,看似一件陶鬲的腹片。直径4.4厘米,厚1.2厘米,孔径0.8厘米(图一八一,2);I T35③:1,泥质灰陶,系用一件素面陶片加工而成的,边缘未经磨制,不规整。直径3厘米,厚0.6厘米,孔径0.4厘米(图一七九,10)。
  陶支座依其外部形态,可分两型。
  A型平底,尖首,呈圆锥体。
  标本I H68:1、2,形制完全相同。泥质红陶。高4厘米,底径2.5~3.1厘米(图一八一,6、7;图版一四,5)。
  B型外形呈圆柱鼓形,圆柱中腰略外鼓。
  标本I Y1:3,泥质灰褐陶,高3.6厘米,上平面直径2厘米,下平面直径2.2厘米,中腰直径2.9厘米(图一八一,3)。
  这类陶支座以前发现很少,对其用途也不太清楚。但从其多出土于陶窑附近,甚或出土于陶窑中(如I Y1:3),可以推测,它们很可能与制陶有关,是否是某种烧陶的工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圆陶片多数系用泥质灰陶器的腹部残片加工而成,饰中绳纹,四边磨制较精,也有用器底制作的。用带绳纹的器腹制作的有2件,标本I H112:64,直径4.8厘米,厚0.4厘米(图一八一,4);I H112:65,直径3.5厘米,厚0.39厘米(图一八一,8)。
  用器底制作的仅有1件,ⅡH35:20,直径5厘米,厚0.95厘米(图一八一,5)。
  圆陶片是偃师二里头遗址和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夏末商初和早商遗址中常见的遗物,有些墓葬中出土的圆陶片制作非常精致,除利用废弃的陶器残片制作外,还有专门烧制的圆陶片,部分有涂朱;在殷墟晚商遗址中圆陶片也偶有发现,但出现概率较低。
  邢台粮库遗址商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圆陶片,与偃师、郑州、殷墟等夏商遗址中所出相同。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用途尚不清楚。
  (二)铜器
  铜锥ⅢM10:1,青铜质,略弯曲,首尖残失。残长10.2厘米(图一八二,2)。
  此锥虽然出土于晚期墓葬中,但从其形态判断,应是商代的遗物。
  铜镞ⅢT35③:16,镞身为双翼形,横断面呈扁圆菱形,铤呈圆柱形。通长6.7厘米,锋长2.8厘米,铤长3.3厘米(图一八二,1;图版一四,6)。
  (三)石器
  石铲在邢台地区的商代遗址中,石铲的出土率非常高,应是当时商代居民常用的一种生产工具。依据其整体形态,分为A、B、C、D四型。
  A型整体器形呈上窄下宽的梯形。
  标本ⅡH23:1,青灰色石灰岩质,通体磨制光滑,双面弧刃。长12.3厘米,宽5.9厘米,厚1.6厘米(图一八三,3;图版一五,1);I H15:4,红砂石质,通体磨制光滑,下部残断。残长10厘米,宽12.2厘米,厚3.2厘米(图一八三,1);I T10③:2,灰白色,石质不太硬,通体磨光。下部残断。残长6厘米,宽5.5厘米,厚0.8厘米(图一八三,2)。
  B型整体器形呈纵长方形。
  标本I H96:1,青灰色石质,磨制精细。双面直刃。此器两边残失,仅存中部。长6厘米,残宽3.3厘米(图一八三,4)。
  C型整体器形为上宽下窄倒梯形。
  标本I H57:2,灰白色,石质不太坚硬。下部残缺严重。
  残长6厘米,宽5.2厘米,厚1.2厘米(图一八三,8)。
  D型整体器形呈亚腰形。
  标本I H11:1,青石质。束腰,双面直刃。通体磨制。
  长9.9厘米,最宽处7.9厘米,束腰处宽4.6厘米,厚0.6厘米(图一八三,7); Ⅰ H4∶29,青灰色石质。束腰,双面弧刃。通体磨制较精细,一端残断。残长6. 8厘米,宽6. 9厘米,壁最厚处0.7厘米(图一八三,6)。
  石刀出土的比率与石铲相同,亦为当时商代居民最为常用的一种生产、生活用具之一。依据整体器形差异分为四型。
  A型大致呈半月形。依刃部差异又分Aa和Ab两亚型。
  Aa型刃部在平直一边,为直刃。
  标本ⅢT4④:10,青灰色石灰岩质,拱背,双面直刃,通体磨制。一端残断。残长8.5厘米,拱背最宽处宽4.6厘米,厚0.7厘米(图一八四,1);ⅢT27③:1,青色石灰岩质,双面直刃。长12.5厘米,最宽处宽6.5厘米,厚0.7厘米(图一八四,8);I H39:1,青石灰岩质,双面直刃。一端残断。残长6.5厘米,最宽处宽5.5厘米,厚0.7厘米(图一八四,2);I H118:2,青色石材。拱背,直刃,刃部留有数个锯齿痕。
  一端残断。残长7厘米,宽4厘米,厚0.7厘米(图一八四,3)。
  Ab型刃部在弧面一边,为双面弧刃。
  标本I H118:1,青石质。扁平。一边残断。残长4.3厘米,最宽处宽4.1厘米,厚0.5厘米(图一八四,4)。
  B型大致呈长方形。
  标本ⅢT4④:12,青灰色石灰岩质,双面直刃。一端残断。残长16.7厘米,宽6.5厘米,厚0.5厘米(图一八四,6);I T14③:3,青石质,弧刃,直背,一端残失。残长9厘米,宽6厘米,厚0.7厘米(图一八四,7);I T14③:5,青石质,直背直刃,两面刃。一端残断。残长6.2厘米,宽4厘米,厚0.8厘米(图一八四,5)。
  C型整体器形平视呈梯形。
  D型整体器形大致呈卵形,即拱背、弧刃。
  C、D型石刀仅见于中商时期,不见晚商文化堆积层中。
  石斧标本I H57:3,青灰色,石质不是太硬,含有一定的砂性。长条形,双面弧刃,斧体断面呈椭圆形,通体磨光。残长6.2厘米,宽3厘米,厚2厘米(图一八六,3);I T94③:2,青石质,通体磨制,刃部略残,斧体断面呈椭圆形。长10.1厘米,宽4.2厘米,厚2.1厘米(图一八六,1)。
  石镰依器形肥瘦分为A、B两型。
  A型镰体呈瘦体枊叶形,刃部弧度较小。
  标本ⅡH35:19,青石质,拱背,双面弧刃,镰的首部略残失。列长14.1厘米,刃部宽2.4厘米,厚0.8厘米(图一八五,1;图版一五,2);ⅢT4④:11,青色石灰岩质,拱背,双面弧刃,首部略残失。残长1 1.2厘米,刃部宽2.7厘米,厚0.7厘米(图一八五,2);I H112:54,深青色石灰岩质,拱背,双面内弧刃,基本完整无缺。
  长17厘米,宽5.1厘米,镰背宽0.8厘米(图一八五,5)。
  B型镰体较宽厚,刃部弧度较大。
  标本ⅡH44:2,青石质,拱背,双面弧刃,镰首部残失。残长11.5厘米,刃部宽4.4厘米(图一八五,3);I T88③:1,青灰色石质,弧刃,直背,通体磨光。残长6厘米,刃宽5.1厘米(图一八五,6);I T13③:1,青石岩质,直背弧刃,通体磨光。
  残失前首部。残长8厘米,刃宽5.5厘米(图一八五,7);I T 93③:1,拱背,弧刃。
  一端残失。残长8厘米,宽4.5厘米,厚0.7厘米(图一八五,4);I T1③:1,红色砂石岩质。拱背,双面弧刃。首尾均残。残长8.3厘米,宽4.8厘米,厚0.9厘米(图一八五,8)。
  石戈头标本I T10③:3,灰白色石质,整体略呈三角形,通体磨光。长边一面为刃,双面刃。长4.6厘米(图一八三,5)。
  圆饼形石器标本I H4:9,细红砂石质。圆形,较薄。多数残损。直径12厘米,厚0.9厘米(图一八六,5)。这类石器,以前在商代遗址中发现不多,对其用途不太清楚。从其上有烧烤痕迹来看,可能是用于烧烤食物的。
  石坯就是打磨石器的原料,已经过初步打制、琢制,但还没有琢磨成形。这类遗物在本遗址中很常见,但只见石料而不见专门的制石作坊,是否说明粮库遗址的商代居民是以家庭式的石器制作模式来进行石器生产的。
  标本ⅢT23③:1,青灰色石灰岩质,系自然鹅卵石经人工打磨,制成不规则长方形。长12厘米(图一八六,4)。
  标本I T25③:4,红砂石岩质,平视与B型石镰相似,但石材较厚,应是制作B型石镰的原材料,只需从中纵剖稍加琢磨即可成为两件B型石镰。长9.8厘米,厚1.9厘米(图一八六,2)。
  标本I H40:3,红砂石岩质,上部平齐,下部呈圆弧状。残长9.3厘米,厚3厘米(图一八六,6)。看起来似为单面刃石斧的材质。
  (四)骨、角、牙器卜骨
  从目前该遗址发掘的资料来看,只有卜骨不见卜甲。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卜骨多数使用牛的肩胛骨,因块较大,发掘出土时多已破碎,但接近骨臼处的修整方式和钻灼特征均与骨版处不同。因此,我们把带骨臼的卜骨作为A型,仅有骨版的卜骨作为B型分别叙述。
  A型带骨臼的卜骨。依据钻、灼、凿的特征分Aa和Ab两亚型。Ab型为较特殊的一类,只施灼,不施钻、凿。
  Aa型依据有无钻、灼、凿及其特征分为四式。
  Aa I式:只有一件,ⅡH30:1。仅见于中商时期的文化层中。
  AaⅡ式:骨臼处被切去上半部,经修整,臼以下修出一平面。平面上留有圆形钻坑,钻坑排列基本有序,并留有灼痕。标本I T79③:3,背面出现明显兆纹。残长9.2厘米(图一八七,1;图版一五,3);ⅢT8③:1,残长13.5厘米(图一八七,8;图版一五,4);Ⅰ H1 12:7,灼痕不在钻坑内,而是灼在钻坑边缘。残长17厘米(图一八七,2)。
  AaⅣ式:不但臼部上半部被切除,而且臼角也被切去,钻、灼、凿兼施,尤其明显的特征是用长方形凿。标本ⅡH35:5,残长11.5厘米(图一八七,6)。
  Ab型只施灼,而不施钻、凿。仅有一例。标本I H4:10,经整修,无钻无凿,只留灼痕,背面显示明确的兆纹。残长9.5厘米(图一八七,3)。
  B型依据钻、灼、凿的不同方式分为三式。
  B I式:只有钻、灼而不凿。标本ⅢT41④:9,骨版的双面都有钻坑,部分钻坑内留有灼痕,背面兆纹清晰可见。残长13.2厘米(图一八七,7);Ⅰ T77②:1,残长13.5厘米(图一八七,9)。
  BⅡ式:双面钻、灼兼施,部分施凿。标本ⅢT8③:3,背面有明显的兆纹。残长14.3厘米(图一八七,5)。
  BⅢ式:骨版经整修,钻坑排列规整有序,且钻、灼、凿兼施。标本I H68:5,残长19厘米(图一八七,4)。
  另外,还有10余件,破损严重。皆为钻、灼兼施,少有施凿者。
  骨匕型式单一,匕身皆呈扁平状,匕首为圆弧形。多数此类器物,都是用牛肋骨纵剖开后,精致加工而成。在殷墟的商代遗址中也常见此类遗物,多数匕头都有长期使用的磨损痕迹,有的雕制精美,匕尾端刻有复杂的花纹。
  标本I T93③:5,仅存匕首部,残长5.7厘米,宽3.5厘米,厚仅有0.25厘米(图一九〇,9)。
  骨笄依笄尾部形态之不同分为A、B、C、D型。
  A型笄尾较粗,呈钉帽状。
  标本I T78②:1,质地坚硬,磨制光滑。尖部残失。残长6.9厘米(图一八八,1);I T93③:1,骨质较好,细长。长13.2厘米(图一八八,3)。
  B型笄尾部穿孔。
  标本I H59:1,骨质粗松,略有弯曲变形。圆柱形,尾部为单面钻圆穿。尖部残失。残长9.2厘米(图一八八,5);I H4:11,前部残失。残长12.3厘米(图一八八,7)。
  C型凤鸟形笄尾。标本I T93③:3,笄尾为鸟形,鸟首部略有残失。通长13.5厘米,鸟形饰残长2厘米(图一八八,4;图版一五,5)。这类鸟形笄尾的骨笄出现时代较晚,在先商和早商遗址中不见,目前所知最早的应是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晚期地层所出。①D型笄尾无特殊加工,整个笄体为圆柱状,惟尾端略粗,首部尖锐。
  标本ⅡH31:1,尖部残失。残长6.4厘米(图一八八,8);I H48:3,尖部残失。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8年-1999年安阳洹北商城花园庄东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5集——纪念殷墟发掘七十周年论文专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残长5.8厘米(图一八八,2)。
  另外,还有很多残断不能分型的骨笄。
  骨镞依镞锋形态可分A、B两型。
  A型镞锋断面呈三棱形。依镞铤部形态,可分Aa、Ab两亚型。
  Aa型铤部上粗下细,不出棱台,我们称此类铤为“单铤”。
  标本I T83④:2,圆扁形铤。镞头部残断。残长6.6厘米,锋残长3.3厘米,铤长2.9厘米(图一八八,10);ⅢT16③:2,铤尾部残断。残长7.7厘米,锋长6.1厘米,铤残长1.7厘米(图一八八,11);ⅢH4:4,骨质较好,保存完好。通长9.3厘米,锋长6.5厘米,铤长3厘米(图一八八,12)。
  Ab型铤部上粗下细,中部偏上处出棱台。我们称此类镞铤为“双铤”,靠近锋部的为“前铤”,余下为“后铤”。双铤镞的装把方式可能与单铤不同。
  标本I T93③:4,保存完整。长9.8厘米,锋长5.9厘米,前铤长1.9厘米,后铤长1.2厘米(图一八八,14;图版一五,6)。
  B型镞锋断面呈扁菱形。依铤部差异,可分Ba、Bb亚型。
  Ba型单铤。仅见于先商文化层中。
  Bb型双铤。标本I T16③:1,镞首部似有磨损,骨质略疏松。通长9.3厘米,锋长4.6厘米,前铤长1.2厘米,后铤长3.5厘米(图一八八,13)。
  骨铲依其选材之不同分为A、B型。
  A型用猪下颌骨加工而成的。依骨铲上钻孔位置的变化,分为三式:I式:标本I H16:1,呈不规则长方形,质地坚硬,磨制光滑。单面弧刃,双面行钻的圆穿接近刃部。长10.2厘米,宽7.5厘米(图一八九,2;图版一六,1)。
  Ⅱ式:标本ⅢT41③:1,基本形制与A I式相同,只是双面行钻的圆穿向上移至铲中部。刃部残失。残长9厘米,宽6.7厘米(图一八九,3)。
  Ⅲ式:标本I H103:1,形制同前,单面行钻的圆穿更向上移,接近骨铲上端的凹窝处。刃部有明显使用痕迹,略残失。长12厘米,宽7厘米(图一八九,1)。
  B型标本I H10:1,单面刃,刃部略残。整体器形小巧精致。这件骨铲不是用猪下颌骨而是用一段牛肋骨加工而成的。残长4厘米,宽2厘米(图一九〇,6)。
  骨锥依加工方式不同分为A、B两型。
  A型用自然骨纵剖后,对尖锋部稍做加工而成,往往保留骨骼原来特征,显得粗糙。
  标本I H68:4,也是一段动物腿骨修整而成,仅尖锋部经磨制,尾端留有平齐锯痕。长14.9厘米(图一八八,9);I H48:4,系一段动物腿骨改制而成,尾部呈管状三角形,前部为圆锥状尖锋。尖首略残断。残长10. 2厘米(图一八八,6)。
  B型标本Ⅰ H4∶8,扁平形,尖锋亦呈扁平体。通体磨光。残长4. 3厘米(图一八八,15)。
  穿孔骨管ⅠH71∶1,断面呈等腰三角形的长柱体骨管,系一动物肢骨的中部截取成的。在中部横向钻一通孔。骨质光滑坚硬。柱体通长4. 5厘米(图一九〇, 7;图版一六,2)。
  管状骨料 ⅠT79③∶1,为动物腿骨截取而成,两端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长6厘米,直径约4. 5厘米(图一九〇, 3)。这类管状骨料在殷墟的商代文化堆积层中也常有发现,通常被纵剖多瓣,用来制作骨锥子、笄子、骨镞等。
  猪下颌骨ⅢT41④∶8,未见人工加工痕迹(图一九〇, 4)。
  角锥多数用鹿角加工而成,是商文化居民常用的一种生活用具。
  标本I H40:1,尖部有修整痕,根部亦有明显的锯割痕迹。长6.5厘米(图一九〇,2);ⅡT65③:2,应是鹿角被切割后的下脚料,其上余有鹿角分叉处和一小支带尖角,此带尖角正是此锥可利用之处。长11厘米(图一九〇,1;图版一六,3);I T70④:1,根部有规整的切割痕迹,尖部稍有残失。长25.5厘米(图一九〇,8)。此器比一般角锥长得多,其用途值得进一步考究。
  牛角标本I H48:1,弧形自然牛角,尖部略残失。残长20.5厘米(图一九〇,5)。应是一般北方常见的黄牛角,在本次发掘中不见水牛角的遗物。
  (五)蚌、贝器
  蚌刀也是用自然蚌片加工而成,只是除单面或双面行钻的圆穿外,往往把蚌片加工成某种形状,如方形、半月形等。可分A、B两型:A型整体呈长方形。标本ⅢT4④:9,偏向一端有一单面行钻的圆穿,从整个形态推测,此蚌刀应为长方形,应有两个圆穿,由于残断一圆穿残失。残长7.2厘米,残宽4.8厘米(图一九一,1)。
  B型整体呈半月形。标本ⅡH44:1,体形厚重,硕大,中间有一单面行钻的圆穿,由于严重残失,器形不太明显,略呈半月形。残长11.8厘米(图一九一,6);I T67③:1,弧刃,残长7.8厘米,残宽4.5厘米(图一九一,3)。
  蚌镰形状与柳叶形石镰相似,只是多数蚌镰的齿部呈锯齿状。依据齿部有无锯齿状分为A、B两型。
  A型齿部呈锯齿状。标本ⅡH41:4,拱背,呈半月状,齿部的锯齿非常匀称。长12.8厘米(图一九一,5)。
  B型齿部无锯齿形刃。标本ⅢM11:3,呈半月形,拱背,外弧刃,长9厘米。ⅢM11为魏晋时期墓葬,但这件蚌器应为商代遗物,可能是挖M11墓穴时破坏了商代文化层,后又被埋入该墓的填土中(图一九一,4)。
  穿孔蚌饰标本I H112:5,为一种自然蚌壳(这类蚌壳,通常在背部有很漂亮的花纹)。在纽处先平磨,然后双面行钻得一圆穿。长6.4厘米,宽4.5厘米(图一九一,2)。
  穿孔贝饰标本I T83③:2,系一种天然海贝,质地坚硬光滑,背部有色彩鲜亮的花纹,背中部有开孔。长6.5厘米,宽3.5厘米,厚3厘米(图一九一,7;图版一六,4)。这种贝饰,形体较中商时期的贝币大得多,应是一种特殊贝类,亦非中原地区自产之物。

知识出处

邢台粮库遗址

《邢台粮库遗址》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系统分布了邢台粮库遗址的发掘成果,客观全面地综述了该遗址先商、中商、晚商时期的遗迹、遗物。对于研究邢台地区商文明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此外还介绍了该遗址发现的汉、唐、宋、元至明清各阶段墓葬的发掘新收获。这批科学发掘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初步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豫北冀南地区考古学中的诸多问题。

阅读